点心葬礼

更新时间:2022-12-28 15:34:0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肯尼亚现任总统)

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

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

刘凌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摘要: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

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

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村丧葬习俗

一、导论

死亡是每个人注定的终点,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不

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最重

要仪式之一。丧葬仪式之所以能从古代流传下来,肯定有这一习俗

的存在意义。笔者从小生长在西村,对村子有着独特的情感与深刻

的了解,也参加了不少丧葬仪式。本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

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

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

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礼金作为丧葬过程中一个很重

要的部分,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礼金的交换过程中,

双方又采取什么原则?不同角色与死者(包括主家)感情的深度是

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由礼金数量体现出来,相当于对感

情程度进行了操作化。通过对西村不同辈分村民进行个案(结构式

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村民对丧葬习俗的看法。

西村位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是一个行政村,地势以丘陵为

主,较为平坦。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村94

户,329口人,均为刘姓,耕地面积571亩。社区居民粮食以稻米为

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村三宝”即大蒜、生姜、白芷,以及油茶树、

油菜等。此外家家户户都栽有李、桔、桃等果树。村庄水塘甚多,村

民另外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水塘养鱼,或围田养鱼苗。

二、西村丧葬

从笔者出身之日起至今,村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丧葬仪式。丧

葬对于村里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据记载,除了

一些细节之外,对西村丧葬的描述和茶陵县相差不大。《茶陵县志》

这样描述当地的丧葬仪式:

初葬:将尸体安放屋内门板上,叫停丧,然后讣告亲友,称送

孝,孝子孝女身着白色孝布,腰围麻丝辫,痛哭哀悼。

入殓:也叫入木,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三日后社灵堂,摆祭

品,亲友纷至,进行祭奠,晚上烧纸桥,纸马押魂,音乐伴随,抗战

前,富者还请僧人诵经,超度死者,

出殡:棺材一般在家停放三至五日或时间更长一些,择定吉期

后,通告亲友出殡,年轻人或猝死者则当天埋葬,叫热死热埋,出殡

时,八人抬棺,孝子柱孝棍牵棺,长女爬棺,棺上扎棺罩,前有摇钱

树,音乐。亲友送棺至村外,过邀灵即返舍,孝子随棺到坟地安葬。

葬礼:近亲,一般抬食合,祭品为点心十二个,八碗供菜或猪头

三牲祭,一般亲友送帐。现虽废掉一些旧习,但仍有请音乐,做纸

扎,讲排场等,浪费很大,实为弊端。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描述西村的丧葬过程,笔者除完全参与奶

奶的丧葬外,还向亲属、村领导和村民询问相关问题。下面为丧葬

的具体过程:

恭请人主:人主是对死者兄弟姐妹、外甥、侄女等等群体的总

称。在出丧前一天,死者的近亲晚辈会去请人主到死者家里。具体

形式:孙子端着灵盘走在最前面(灵盘里放着人主的孝帽),儿子、

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从灵棚走回家里,之后,他们

会下跪,待人主拿起孝帽,主持人(指下文提出的阴阳先生)会问人

主,有没有要对孝子们(指死者的晚辈们)说的话,若没有,孝子们

会起身并哭着走向灵棚;若有要说的话,则在说完之后,他们再走。

招魂:在出丧前一天下午的黄昏时刻,主持人会组织音乐(主

要是唢呐、小锣等)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紧跟其后,儿子、外甥、

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女婿背着小桌子跟在边

上,上述所有人行步到墓地附近,孝子们都会下跪,把家族内所有

死去的家属召回家来听晚上的音乐表演。

送魂:在出丧前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表演者

和杂工走在前面,儿子、孙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

走在后面,绕着村落走一圈,在途中下跪三次,期间音乐会演奏,然

后走到离家较近的庙宇,把“白马”烧掉,意为死者驾马归西。

摆供:出丧当天上午,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走在前面,孙子端着

灵位在音乐之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

后面。在村子外围,外甥端着供品,孝子们在家与摆供地点之间周

旋大约四次,把供品都拿回家中。在出丧当天,人主、女儿要上供,

上供的物品包括面包、馒头等,其中面包上插着竹签,上面夹着礼

钱,礼钱最后归入礼房。

哭丧: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亲属便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对老人

离去的不舍。在灵棚搭起之后,哭丧显得更为正式。

出丧:在出丧当天,死者家里最为热闹。所有亲戚朋友都会聚

齐,等待着为死者送行。中午吃完饭,主持人宣布相关事宜,接着,

坟工会用大粗绳把棺材抬到坟里。孙子肩扛摇钱树走在最前面,孝

子们披麻戴孝,白布拉灵,按长幼罗列,其余的亲眷亲友走在后面,

放声大哭,以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直至墓地。

守孝:守孝包括七满、周年等。其中,守孝期间,儿女要带孝扣

(期限一般为一年)。儿子家春节时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灯,女

儿家则没有这些要求。但是,死者的儿女三年内不拜年。

三、对丧葬习俗的分析

1、饮食方面

丧葬仪式持续共三天。期间,主家会在院子里搭建两个灶台来

做饭。第一天,死者家属会请每一户的代表在家中吃饭,来感谢他

们提供的所有帮助。主人根据每户代表、亲戚、家人订出具体餐桌

数。根据参与观察,笔者家中,共有八桌,每桌十二人。其中,家人占

到6.5%的比例,亲戚占7.5%,朋友6%,而每户代表占到总人数的

80%。可以看出,丧事的举办不仅便利了家人情感的联络,更多地

影响了村落的整合。他们坐到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自家

近期的事情,村里的变化,以及对村长的执政情况的讨论。

出丧结束后,主家还会请坟工吃饭,再次对他们致谢。这时,亲

戚朋友基本都已经离开主家,只剩下家人和坟工,一般订餐三桌。

村子里的李大师傅一般作为大厨负责主食和炒菜;还有另外

两位师傅负责洗碗、洗菜、切菜等事项。

190--

2、服饰方面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着装,颜色以白色为主。在村子里,邻居

家的妇女会到死者家中帮忙织衣服、纳鞋布、叠元宝(用来为死者

烧钱)等。子女会在死者离世之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衣袖要长,把手

完全盖住,据说手如果露出来,将来儿孙要讨饭。

儿子:头戴孝帽,穿白色大衣,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

白布)。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女儿、儿媳妇: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

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也可以穿短跟皮鞋。在出丧前一天

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孙子: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

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不同的是,他们不用披麻。

女婿、外甥:头戴孝帽,腰裹巾瑶。

旁系亲属:只戴孝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西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孙子和老人同姓,是本家族的

后代,所以儿子和孙子就要穿孝服。儿媳妇嫁入本家,她们已经是

本家族的成员,与儿子、女儿穿一样的孝服,她们在本家族中的地

位有时要超过女儿。但是,女儿在长大出嫁之后,一定程度上已经

归属到外人的家庭(即所嫁男方家族中的一员),女婿和外甥也都

不是本家族的姓氏,属于家族之外,所以他们只戴孝帽,腰围巾瑶。

旁系亲属,与家族成员相比,联系已经淡化,但是相对于村民来说,

他们又与主家有一定的关联。

3、棺材的空间移动

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木。松柏象

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

近亲晚辈会在其临死前,为他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

俗称“寿衣”、“老衣”。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

病人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这一方面是怕死

后尸体僵硬,不便穿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习俗,认为没有来得及

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

疚。这些与西村习俗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西村,入殓时棺材里一般要铺些谷草,放上死者生前的用

物。死者脸上要盖上遮面纸,说明人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日。死者

身上不能带任何铁制的东西,否则将被认为很不吉利。

由于笔者奶奶去世的时间在傍晚,根据当地的风俗,“不便打

扰阴阳”,所以死者尸体不会放入棺材中,而放在被卸下的一面门

扇上,横放地上,近亲晚辈在房间里为死者守灵,直到次日阴阳先

生到来给出准确的入棺、闭棺和出丧时间。

尸体安排就序后,全家人会换上孝服举哀,齐声大哭,俗称“哭

丧”。哭丧是亲人对死者表达留恋的一种方式,同时,会在灵床前焚

纸,俗称“烧倒头纸”。烧纸是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所带的钱。

直到出丧前一天,棺材会一直放在家里,意为儿女们会继续守

护着长辈,让老人不感到孤单。他们这是在尽孝,也表示对死者的

尊重。

出丧前一天上午,棺材会移到灵棚。从房间移出到院子里,随

着音乐响起、灵棚的搭建,死者就要出灵了,出丧的日子即将到来。

4、礼金方面

礼金,是在丧葬过程中,不同角色对主家赋予情感的一种表

现。其中,除死者的儿孙之外,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要以货币的形

式表达对主家的一种情感寄托。礼金作为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部

分,对它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自中国传统社会起,互换礼金这一形式就出现了。礼金形式是

一种社会交换,交换双方一般遵循互惠原则。但是,有时人们会受

到传统“礼尚往来”思想的影响,采用不平等原则,往往后者比前者

礼金数量要多。

根据笔者亲身参与丧葬后,对不同的角色呈现礼金的数量做

一浅析:村民为一个群体,基本都是20元;侄子和外甥等旁系亲属

作为另外一个群体,礼金的数量一般是100元。从这可以看出,以

情感为依托的群体礼金数量较大。其次,死者儿子所涉及到的群体

有村民(有的村民上两份礼)、朋友、同学、同事及妻子的兄弟姐妹、

朋友、同学和同事。然后,死者女儿本身就是一个要拿礼金的群体。

因为在村落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儿一定程度上毕竟不是本家

人,所以要给主家礼金,以此来表示对主家的敬重。但是,涉及到女

儿的社会关系包括她们的朋友、同学、同事及丈夫的这些社会关系

给的礼金,她们会自己收回去,作为她们以后彼此交换的依据。

5、不同角色的功能分析

从村落存在丧葬习俗以来,家庭一直以老人为尊。按照男尊女

卑的封建传统思想,儿子是家庭的主力,起着主导作用。老人去世

之后,儿子也要在丧葬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从老人过世之日起,

儿子要披麻戴孝挨家挨户地告知村民,并请总管来主持丧葬过程

中的大小事件,尤其承担了丧葬期间所有的费用开支。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在家里的位置相对

要轻一些,她们处于家庭环形的中间位置。丧葬过程中,女儿也要

到场,她们主要帮着处理家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协调家里和外来人

员的关系。

对于孙子和外甥而言,一般就是听从主管和主持人的安排。

死者的旁系亲属会在当天到达死者家里。他们同样承担着比

较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对丧礼的进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村民和外来人员都处于边缘地带。对于村民而言,他们每天都

要去主家帮忙,做着总管安排的方方面面,也是最基层的工作。外

来人员就是出丧当天来捧捧场,属于跑场型人士。实质上,对不同

角色进行功能分析的依据是与本家死者是否同姓及情感的深厚程

度。

参考文献:

[1]陈华文著:《丧葬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

[2]李少林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禁忌》[M],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2006(1).

[3]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杨英杰编著:《中外民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凌,女,1979年生,湖南茶陵人,三亚学院旅业管

理学院教师。

文化文化空间

191--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5:3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7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何处献殷勤
下一篇:nick carter
标签:点心葬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