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学工网

更新时间:2022-12-28 14:55: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清真女寺)

中医学基础

概论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进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要紧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的熟悉方式论特点)

(1)人体是一统一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3)人与社会的统一与和谐

二、辨证论治(中医的诊医治学特点)

(1)病、证、症的含义

(2)辨证论治的含义

(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

有机结合)

(4)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第二章中医的哲学基础

概论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说

一、阴阳的大体概念

1、含义

2、明白得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与进展

1、初始含义

2、引伸进展

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规定性

4、相对性(1)比较性(2)可分性(3)转化性

四、阴阳学说的要紧内容

(一)阴阳的彼此交感

1、含义

2、表现

3、意义

(1)正常

(2)异样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1、含义

2、表现

3、意义(1)正常(2)异样(3)运用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互藏

1、含义

2、表现

(1)阴阳互藏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用

3、意义(1)正常(2)异样(3)

阴阳互损

(四)阴阳的消长与平稳

一、含义

二、表现

(1)阴阳的消长

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2)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以上以阴阳的互制为基础

3)此长彼长阳长阴长阴长阳长

4)此消彼消阳消阴消阴消阳消

以上以阴阳的互根为基础

(2)阴阳的平稳

1)阴阳的平稳是相对的

2)阴阳的平稳是动态的

3、意义

(1)正常

(2)异样

(3)事物的量变进程

(五)阴阳的转化

1、含义

2、条件

3、表现(1)渐变(2)突变

4、意义

(1)正常

(2)异样

五、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人一辈子

有形,不离阴阳”

阳:上部体表背部外侧皮毛六腑气

阴:下部体内腹部内侧筋骨五脏血津液

(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阳兴奋温煦升越发散蒸腾推动化气开启

阴抑制凉润沉降收敛凝聚固摄成形闭合

(三)、说明人体病理转变

邪正分阴阳

正气阳气阴精

邪气阳邪(热、风、火、暑)阴邪(寒、

湿)

1、阴阳的偏胜

(1)阳偏胜

1)含义

2)缘故

3)病理特点阳、热、实

4)临床表现热、动、躁

5)进展趋势阳胜伤阴(必然趋势)

与重阳必阴(或然趋势)

(2)阴偏胜

1)含义

2)缘故

3)病理特点阴、寒、实

4)临床表现寒、湿、痛

5)进展趋势阴胜伤阳(必然趋势)

与重阴必阳(或然趋势)

2、阴阳的偏衰

(1)阳偏衰

1)含义

2)缘故

3)病理特点里、虚、寒

4)临床表现虚、寒、静

5)进展趋势亡阳或致阴阳两虚

6)阻碍脏腑心、脾、肾多见

7)阳虚那么寒与阴胜那么寒的区别与联

(3)阴偏衰

1)含义

2)缘故

3)病理特点里、虚、热

4)临床表现虚、燥、热

5)进展趋势亡阴或阴损及阳

6)阻碍脏腑心、肺、肝、肾、胃肠

7)阴虚那么热与阳胜那么热的区别与

联系

3、阴阳互损

(1)含义

(2)条件

(3)形式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4)表现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4、阴阳格拒

(1)含义

(2)条件

(3)形式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2)亡阴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六、阴阳转化

(1)阴证转阳寒证转热

(2)阳证转阴热证转寒

(四)、指导诊断辨证

1、指导诊断

2、指导辨证

(五)、指导防治疾病

1、养生防病

2、确信治那么治法

(1)对阴阳偏胜的治那么

阳热亢盛,用苦寒清热之品以泻其热,

“热者寒之,实那么泻之,阳病治阳”

阴寒盛实,用辛温散寒之品以散其寒,

寒者热之,实那么泻之,阴病治阴

(3)对阴阳偏衰的治那么

阳虚阴盛,用甘温扶阳之品以补其阳,

寒者热之,虚那么补之,阴病治阳

阴虚阳亢,用甘寒养阴之品以补其阴,

热者寒之,虚那么补之,阳病治阴

另外,关于阴阳偏虚患者尚有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之法。

(六)归纳药物性能

一、四气阳温热(平)

阴凉寒

二、五味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3、作用趋向阳升浮

阴沉降

第二节五行学说

概论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及形成

1、概念

2、形成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2、火曰炎上

3、土爰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1、归类的方式

(1)取象比类

(2)推衍络绎

2、归类表

3、五行归类的意义

(1)、(2)、(3)

(四)、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1)含义

(2)秩序

(3)母子关系,彼此滋长

2、五行相克

(1)含义

(2)秩序

(3)所胜所不胜关系,彼此制约

3、五行制化

(1)含义

(2)表现

1)生中有克水→木→火,水克火

2)克中有生火→金→木,木生火

3)意义求得平稳

(五)、五行的乘侮相及

1、五行相及

(1)含义

(2)表现母异及子

子异及母

2、五行相乘

(1)含义

(2)秩序

(3)缘故太过与不及

3、五行相侮

(4)含义

(5)秩序

(6)缘故太过与不及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彼此联系

1、说明人体结构联系

2、说明脏腑的生理特性

3、说明脏腑之间的正常关系

4、说明人体与外环境的正常联系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转变

一、母子相及的传变

二、乘侮的传变

(三)、指导诊断

1、确信病位

2、判定传变趋势

3、推测预后转归

(四)、指导医治

1、操纵传变

2、确信五脏病治那么

(1)、依照相生规律所确信的治那么

1)虚那么补其母

2)实那么泻其子

(2)、依照相生规律所确信的治那么

1)抑强针对太过之实证

2)扶弱针对不足之虚证

3、指导脏腑用药

第二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概论

第一节脏腑

一、含义及分类

二、脏腑的一起生理功能

1、五脏

2、六腑

3、奇恒之腑

三、脏与腑的要紧区别一、二、3、

四、脏腑学说的要紧特点

一、

二、

五脏

一、概论

1、心的解剖

(1)位置

(2)形态

二、心的系统联系:心、小肠、舌、脉、面、心

包、喜、汗、经脉

二、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1、含义

2、作用表现

(1)主血

1)心行血

2)心生血

(2)主脉1)、2)、3)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二)、主藏神

1、含义

2、表现

(1)主精神意识

明白得1)、2)

(2)主整体生命活动

明白得1)、2)、3)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三、心的系统联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于舌

3、在液为汗

4、在志为喜

一、概论

(一)、肺的解剖

一、位置肺为五脏之华盖

二、形态分叶的脏器,形质柔软而疏松,

称为娇脏

(二)、肺的系统

肺、大肠、皮毛、喉咙、鼻、涕、悲、经脉

(三)、肺的生理活动基础———肺气的宣降运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主管呼吸)

1、含义

2、表现

(1)主呼吸之气

(2)促成宗气的生成

(3)调剂全身气机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二)、肺朝百脉

1、含义

2、表现

(1)浊血汇聚于肺

(2)清浊互换

(3)清血朝向全身

(4)助心行血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三)、通调水道

1、含义

2、表现

(1)宣发

(2)肃降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3)医治宣肺行水提壶揭盖

四、肺的系统联系

1、肺合皮毛

2、开窍于鼻

3、司喉咙

4、在液为涕

5、在志为悲

一、概论

(一)脾的解剖

1、位置

2、形态

(二)脾的系统脾、胃、口、唇、肌肉、

四肢、涎、思、经脉

二、脾的功能

(一)、主运化(主管消化吸收)

1、含义

2、表现

(1)、运化水谷

1)、消化

2)、吸收

3)、转输布散

(2)、运化水液

1)、吸收

2)、布散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二)、主升清

1、含义

2、表现

(1)升清水谷精微

(2)升提内脏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三)、主统血

1、含义

2、机理

3、意义

生理

病理

三、脾的系统联系

1、脾主肌肉、四肢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3、在液为涎

4、在志为思

一、概论

一、肝的解剖

(1)位置

(2)形态

二、肝的系统肝、胆、目、筋、爪

甲、泪、怒、经脉

二、肝的功能

(一)、主疏泄

1、含义

2、表现

(1)调畅气机

1)升发气机

2)流畅气机

(2)调畅情志

(3)调剂津、血运行

(4)增进脾胃运化

(5)调剂生殖

(二)、主藏血

1、含义

2、表现

(1)贮存血液

(2)调剂血量

(3)避免出血

3、意义

三、肝的系统联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罢极之本

2、开窍于目(五轮学说)

3、在液为泪

4、在志为怒

一、概论

(一)、肾的解剖

1、位置

2、形态

(二)、肾的系统

二、肾的功能

(一)、主藏精

1、含义

2、表现

(1)、肾精的产生

(2)、主生长发育

(3)、主生殖繁衍

1)、性生理的成熟

2)、两性交合,肾精外泄而结合生新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3)医治

(4)养生、康复

(二)、肾主阴阳

1、含义

2、表现

(1)肾中精气是人体阴阳之全然

(2)肾阴肾阳各自的生理功用

1)、肾阴

2)、肾阳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三)、肾主水

1、含义

2、表现

(1)、肾的间接作用

(2)、肾的直接作用

(3)、肾的司膀胱开合作用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四)、主纳气

1、含义

2、表现

(1)、肾的封藏潜纳作用

(2)、元气的推动激发作用

3、意义

(1)生理

(2)病理

三、肾的系统联系

(一)、生髓、主骨、主齿、充脑、其华在发

1、生髓

2、主骨

3、主齿

4、充脑

5、其华在发

(二)、开窍于耳、二阴

(三)、在液为唾

(四)、在志为恐

六腑

概论

一、解剖

1、位置

2、形态

二、功能

1、贮存、排泄胆汁

2、主定夺

一、解剖

一、位置

二、形态

三、功能

1、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

小肠

一、解剖

一、位置

二、形态

二、功能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1)分清别浊

(2)吸清降浊

(3)小肠主液

大肠

一、解剖

一、位置

二、形态

二、功能

1、主燥化

2、传导、排泄糟粕

膀胱

一、解剖

一、位置

二、形态

二、功能

贮排小便

三焦

一、解剖

1、一腔之大腑

2、区域三焦的划分

二、功能

1、包罗与场所作用

主持诸气,总司气机气化

2、通道作用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三、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

3、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自学)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

(一)心与肺

1、气血关系

(二)心与脾

1、血液生成

2、血液运行

(三)心与肝

1、主血与藏血

2、藏神与疏泄

(四)心与肾

1、水火相济

2、精血互化

3、精神互用

(五)肺与脾

1、气的生成

2、津液代谢

(六)肺与肝

气机起落之制约调剂

(七)肺与肾

1、水液代谢

2、呼吸运动

3、阴液互资

(八)肝与脾

1、运化方面,木能疏土

2、统、藏血液

(九)肝与肾

1、精血同源

2、藏泄互制

3、阴阳承制

(十)脾与肾

1、前后天之间

2、水液代谢方面

二、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

生理

病理

二、肺与大肠

生理

病理

3、脾与胃

(1)纳运结合

(2)起落相依

(3)燥湿相济

4、肝与胆

(1)胆汁代谢,肝生胆贮,疏泄调排

(2)情志勇怯,肝主谋虑,胆主定夺

五、肾与膀胱

肾的气化,统摄膀胱的贮尿、排尿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概论

一、概念

1、哲学概念

2、医学概念

(1)广义之精

(2)狭义之精

二、精的生成

1、物质来源

2、脏腑功能

三、精的功能

1、生殖作用

2、增进生长发育

3、生髓、化血、化气

4、滋润、濡养

5、防御、卫外

一、概念

一、哲学概念

二、医学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一、物质来源1)先天精气2)后天水

谷3)自然清气

二、脏腑功能

(1)、脾胃为动气之源

(2)、肺为动气之主

(3)、肾为动气之根

(4)、各脏腑对自身之气的生成均起

作用

三、气的功能

一、推动、激发

二、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五、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四、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二、气的运动须和谐平稳

3、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

1、含义

2、生成

3、运行、散布

4、功能

(1)增进生长发育

(2)推动脏腑功能

(3)温养脏腑

(二)宗气

一、含义

二、生成

3、运行、散布

4、功能

(1)走吸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以行气血

(3)与机体感觉、肢体寒温有关

(三)营气

一、含义

二、生成

3、运行、散布

4、功能1)营养肌体2)化生

血液

(四)卫气

一、含义

二、生成

3、运行、散布

4、功能

(1)防御外邪

(2)温煦机体

(3)司开合,调排汗液

(4)与睡眠有关

(5)营卫的关系

生理病理

一、概念

二、生成

三、功能

1、濡润、营养

2、运载作用

3、舍神

四、血的运行

1、大体条件

2、阻碍因素

津液

一、概念

1、含义

2、津与液的区别

二、代谢

1、生成

(1)胃的受纳,游移精气

(2)小肠主液

(3)大肠主津

(4)脾的转输

二、输布

(1)脾的布散

(2)肺的通调

(3)肝的疏泄

(4)肾的蒸腾、气化

(5)三焦水道的通畅

3、排泄

尿汗呼浊粪便

四、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运载

4、调剂平稳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精的关系

1、气能生精

2、气能行精

3、气能摄精

4、精能化气

二、精与血的关系

1、精能化血

2、血能生精

三、气血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母

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耗气得补

四、气与津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二、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化气

五、津能载气

五、津与血的关系

1、生理上,津血同源,互生互化

二、病理上,津血互伤

3、医治上,夺血者匆汗,夺汗者匆血

经络

概论

一、经络的概念

1、含义经者,径也。络者,网也。

2、经与络的区别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见图表)

三、十二经脉

1、名称

2、散布与循行规律

(1)呈对称性散布

(2)手经散布于手,足经散布于足

(3)阴经散布于腹面、内侧,阳经

散布于反面、外侧

(4)循行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太、厥、少)

手之三阳手外头。(阳、少、太)

足之三阴足内胸,(太、厥、少)

足之三阳头外足。(阳、少、太)

3、交接规律

手之阴阳交在手,(内外)足之阴阳

交在足。(内外)

手足之阳交在头,(同名)手足之阴交

胸腹。

4、内外络属关系(同脏腑)

╳属络

5、十二经气流注秩序

肺————→大肠

脾←—―――胃

心————→小肠

肾←—―――膀胱

心包———→三焦

肝←—―――胆

6、具体循行(略)

四、奇经八脉

1、含义

2、功能

3、循行及作用

(1)冲脉

(2)任脉

(3)督脉

(4)带脉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

2、运行气血

3、感应传导

4、调剂平稳

第四节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组成要素

1、形态结构要素

2、生理性能特点

3、心理气质特点

三、体质的形成

1、先天分赋

2、年龄因素

3、性别因素

4、饮食因素

5、地域气候因素

6、情志因素

7、劳伤、疾病阻碍

四、体质的分类

1、阴阳平和质

2、偏阳质

(1)阳亢质

(2)阴虚质

3、偏阴质

(1)阳虚质

(2)痰湿质

(3)气郁质

(4)瘀血质

第四章病因

概论

一、含义

二、历史上对病因的分类

一、《内经》按阴阳属性分

二、汉代张仲景按发病三途径分

3、病因分类的三因论

4、现代中医的分类

三、中医熟悉病因的方式

1、直接观看询问

2、审证求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六淫

概论

1、含义

2、六气成为六淫的条件

(1)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侯转变过于急骤

(4)气候无异,但人体正气下降

3、六淫致病的一起特点

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

兼性5)转化性

风邪

一、概论

1、含义

2、春天主气

3、气侯本质

二、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浮越)

1、明白得

2、表现

(二)风善行而数变(多变)

1、含义

2、表现

(三)风性主动

一、含义

二、表现

(四)风为百病之长

一、含义

二、表现

寒邪

一、概论

1、含义

2、冬季主气

3、气侯本质

4、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二、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一、明白得

二、表现

(二)寒性凝滞(主痛)

1、含义

2、明白得

3、表现

(三)寒主收引

一、含义

二、明白得

3、表现

暑邪

一、概论

1、含义

2、明显的季节性

3、暑无内生,纯属外感

4、暑分阴阳

5、感暑又分伤暑与中暑

二、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暑为阳邪,其性酷热

1、明白得

2、表现

(二)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1、含义

2、明白得

3、表现

(三)暑多挟湿

1、明白得

2、表现

(四)暑易悲伤

1、明白得

2、表现

湿邪

一、概论

1、含义

2、气候本质

3、其致病与气候、环境关系紧密

4、为长夏主气

5、湿与脾的关系紧密

二、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1、明白得

2、表现

(二)湿性重浊

1、含义

2、明白得

3、表现

(三)湿性粘滞

一、含义

二、明白得

3、表现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一、含义

二、明白得

3、表现

燥邪

一、概论

1、含义

2、秋之主气

3、燥有温凉之分,实为合邪犯人

二、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1、明白得

2、表现

(二)燥易伤肺

1、明白得

2、表现

火热之邪

一、概论

1、火为阳盛所生,无明显时令所主

2、温、热、火三者类同而性似,但有程度不同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二、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一、明白得

二、表现1)火热象2)上部病症明显

(二)火易耗气伤津

一、明白得

二、表现1)气虚气耗象2)阴津花费象

(三)火易生风动血

一、明白得

二、表现1)生风象2)动血象

(四)火热易致疮疡

一、明白得

二、表现疮疡高突、红、肿、热、痛、脓

(五)火热易扰心神

一、明白得

二、表现

疫气

一、含义

二、性质及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特异性强、病症相似

3、发病急骤、病情严峻

三、阻碍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一)含义

(二)七情的致病条件

(三)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

1、内环境

2、外环境

(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阻碍胜地腑气机

3、加重恶化病情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劳逸损伤

1、过劳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病因

水湿痰饮

一、概论

1、含义

2、几者的区别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1、相关病因的作用

2、相关脏腑失调

(1)脾为生痰之源

(2)肺为贮痰之气

(3)肾为生痰之本

(4)肝为生痰之制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作用

2、易扰心神

3、致病普遍、转变无穷

4、病势缠绵、病程长久

瘀血

一、概念

1、含义

2、瘀血与血瘀的区别

二、瘀血的形成一、二、3、4、五、六、7、八、

9

三、瘀血的致病及临床特点

1、阻碍作用1)、2)、3)

2、失于濡养1)、2)

3、引发出血

4、致人疼痛

5、积成肿块

6、紫绀现象

7、舌脉特点

结石

一、概念

二、形成

三、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

2、阻碍作用

3、病程长久、病症不一

第五章病机

概论

第一节发病原理

概说

健康

疾病

发病

正气

邪气

一、发病的大体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照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侵害,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是不是发病

(1)正胜邪负那么不发病

(2)邪胜正负那么发病

二、阻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的途径

一、外感性疾病发病的途径

二、内伤性疾病发病的途径

3、其它

四、发病的形式

1、卒发

2、缓发

3、伏发

4、继发

5、复发(1)含义

(2)特点1)2)3)

(3)诱因1234567

第一节大体病机

概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转变

1、虚实病机

“邪气盛那么实,精气夺那么

虚”

(1)实

1)含义

2)产生实的条件:

邪气亢盛(存在),正气不虚(正能抗邪)

3)实证的表现特点

猛烈明显亢奋有余

(2)虚

1)含义

2)产生虚的条件

3)虚证的表现特点

衰退不足虚弱低下

2、虚实转变

(1)虚实错杂1)虚中夹实

2)实中夹虚

(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3)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二)邪正斗争与病势趋向、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去正虚

3、邪盛正衰

4、邪正相持

5、正虚邪恋

小结

二、阴阳失调

概说

1、含义

2、阴阳失调的普遍归纳性

3、阴阳失调以阳为主

4、阴阳失调的一起症侯表现——寒热

5、阴阳失调的要紧病理形式: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

(一)阴阳偏胜

概说

病邪(阴邪阳邪)阳盛那么

↓———→阴阳偏胜(邪气盛)→实证{

人体(阴精阳气)阴盛那么

1阳偏胜

(1)含义

(2)病理进程(缘故机理)

1)外感内生阳邪→阳邪犯人,从属其类→阳偏胜

2)阴邪犯人→闭阻气机阳气→郁而化热→阳偏胜

(3)病机特点阳热实

形成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4)表现特点热躁动

(5)病变趋势阳盛那么阴病(阳盛伤阴)

2、阴偏胜

(1)含义

(2)病理进程

外感阴邪

过食生冷→阴邪犯人,从属其类→抑遏阳气→阴偏胜

误服寒凉(阳不制阴)

(3)病机特点

阴寒实(阴盛而阳未虚之实寒证)

(4)表现特点

寒湿痛(静)

(5)病变趋势阴盛那么阳病(阴盛伤阳)

(二)阴阳偏衰

概说

各类缘故(物质基础)阳虚那么寒

↓—→阴阳偏虚(生理性能)→虚证{

人体(代谢水平)阴虚那么热

进展趋势:

阳虚——————————→亡阳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阴虚——————————→亡阴

1、阳偏衰

(1)含义

(2)病理

各类缘故→人体→耗伤阳气→机体阳衰

(3)病机特点

里虚寒(阳虚而阴相对偏盛之虚寒证)

(4)临床表现特点

虚寒静

(5)阻碍脏腑

肾脾心为常见

(6)阳虚与气虚的关系:气虚是阳虚的基

础,阳虚是气虚的进展。气虚无阳虚,阳虚

必含气虚。

(7)阳虚那么寒与阴盛那么寒的区别和联

比较内容阴盛则寒阳虚则寒

阴阳对比阴绝对偏盛,阳相对不足阳绝对偏虚,阴相对偏盛

原因外感寒邪,过食生冷寒凉

(多外感性因素)

素体阳虚、劳倦内伤、久

病耗伤(多内伤性因素)

病程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病程长

病机特点实寒(阴盛而阳未虚)虚寒(阳虚而阴相对偏盛

临床表现寒痛为主,恶寒、冷痛、

水湿痰涎壅盛

寒静为主,畏寒喜暖、踡

卧喜静、面白神差

治疗辛温散寒祛邪攻实甘温扶阳扶正补虚

联系阴盛易伤阳,实寒致虚寒阳虚易感寒,或阴寒内生

二、阴偏衰

(1)含义

(2)病理

各类缘故→人体→耗伤阴津→阴偏衰

(3)病机特点虚燥热(虚热证)

阴虚不能制阳,失滋养、内守、宁静

(4)临床表现虚燥热象

往往有性能虚性亢奋之象

(5)阻碍脏腑以肾、心、肝、肺、胃多见

(6)阴虚与津、血、精亏虚的区别

(7)阴虚那么热与阳盛那么热的区别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1)含义

(2)病理进程

阴虚→无阴那么阳无以生→阳失依附、失生化→阳虚

(3)病机特点

既失滋养宁静又失温煦气化,以失滋养宁

静为主。

(4)临床表现

寒热错杂,以虚热为主。

二、阳损及阴

(1)含义

(2)病理进程

阳虚→无阳那么阴无以化→阴失生化失固摄→阴虚

(3)病机特点

既失温煦气化,又失滋养宁静,以失温煦

气化为主。

(4)临床表现

寒热错杂,以虚寒为主。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1)含义

(2)病理进程

外寒入里阴寒壅盛于内格阳

于上

寒邪直中→阳虚之体{↓强逼}阴盛格阳{

阴寒内生虚阳浮越于外格阳

于外

(3)病机特点

阴极盛而内壅(邪),阳极虚而外浮(正)

(4)临床表现:真寒假热

戴阳证

格阳证

2、阳盛格阴

(1)含义

(2)病理进程

外感阳热之邪热邪壅滞于内

邪郁化火→结滞于内→闭阻气机{↓经隧不通}阳盛

格阴

有形之邪内阻阳气闭遏体表失温

(3)病机特点:阳热盛实而闭阻

(热亦深,厥亦深)

(4)临床表现:真热假寒

(五)阴阳转化

1、由阳转阴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二、由阴转阳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六)阴阳亡失

1、亡阳

(1)含义

(2)病理进程

外邪鸱张,正气败溃阳脱失

汗吐下太过,亡血失精}→阳气脱失→亡阳{阳脱失

创伤、剧痛,大耗元气阳脱失

久病阳虚之极阳脱失

(3)临床表现

2、亡阴

(1)含义

(2)病理进程

热邪煎灼失滋

汗吐下太过}→阴液大伤→亡阴{失宁静

久病耗伤失内

(3)临床表现

3、亡阴亡阳的结局

亡阳(无阳那么阴无以固)

↓↑———————→阴阳双亡→阴阳

离决

亡阴(无阴那么阳无以附)(死

亡)

三、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

1、气虚

(1)含义

(2)缘故1)生成不足2)耗伤

太过

(3)病理表现

形质虚弱功能低下代谢迟缓

2、气机失常

(1)气机郁滞

1)含义

2)缘故A因邪致郁

B情志致郁

C脏腑失调致郁滞

D因虚致郁

3)病理表现

A气机郁滞本身的表现:闷胀痛

B因气滞而致的:

气滞水停痰湿痰饮证

气滞血瘀瘀血证

脏腑失调肺失宣降

脾失运化

肝失疏泄

(2)气逆

1)含义

2)缘故:A邪气犯扰

B脏气亏虚,功能失调

3)病理表现及阻碍脏腑

肺咳喘胃嗳气呃逆呕吐

肝头目胀痛,头晕面红,易怒

肾寒水之气上逆,气从少腹上冲

心,如奔豚状。

(3)气陷

1)含义

2)缘故

3)病理表现上气不足中气

下陷

4)阻碍脏腑脾(肝肾)

(4)气闭

1)含义

2)缘故

3)病理表现及阻碍脏腑

气闭于心神昏窍阻,昏迷不醒

气闭于肺胸痹结胸,呼吸障碍,

气喘声哑,面赤气粗。

(ARDS)

气闭膀胱或隆或闭,小便不出。

气闭肠腑痛呕胀闭,腑气不通。

(5)气脱

1)含义

2)缘故

3)病理表现A、虚脱B、暴脱

4)气脱与气闭的辨别

闭证脱证

病机属虚。乃邪气

闭阻,不得外

出。

属虚。乃元气

大伤,气脱于

外。

症状昏不知人,面

赤气粗(青),

两拳紧握,怒

目圆睁,牙关

紧闭,无汗或

少汗。

神衰面惨,气

如游丝,手撒

目闭口张,汗

出,二便失禁。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1)含义

(2)缘故1)生成不足2)耗伤太

(3)表现1)失荣象2)虚弱象

(4)阻碍脏腑心肝

2、血瘀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3、血热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1)阳热扰血-----血分有热象

2)阳热迫血-----血行加速象

3)阳热动血-----热主证出血象

4)阳热扰心-----心神失调象

(二)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4)阻碍脏腑肝肺

2、气虚血瘀

1)含义

2)缘故

3)表现轻重

4)阻碍脏腑心肺

3、气不摄血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4)阻碍脏腑

4、血随气脱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4)医治以止血、固脱为其要紧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

固。”

5、气血两虚

1)含义

2)缘故

3)表现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1、含义

2、缘故1)生成不足2)消耗太过

3、表现1)伤津2)脱液

4、伤津与脱液的区别和联系

伤津脱液

1、主要是水分丢失水分和营养物质丢失

2、津易耗伤,也容易恢复。液不易耗伤,也不容易恢复。

3、临床表现以脱水为主。

恶病质,阴虚内热、生风象。

4、伤津是前提,脱液是发展伤津无脱液,脱液必兼伤津。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1、输布障碍

(1)脾失运化

(2)肺失宣降

(3)肾失气化

(4)肝失疏泄

(5)三焦气化失施

2、排泄障碍

(1)肺失宣降

(2)肾失主水

(3)膀胱气化失施

3、病理阻碍

(1)湿浊中阻

(2)水饮停贮

(3)凝聚成痰

(4)水湿漫溢,浊邪害清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1)含义

(2)病理阻碍及表现

1)停阻于肺

2)水饮凌心

3)水停中焦

4)水溢四肢

2、气随液脱

(1)含义

(2)病理

(3)表现

3、津枯血燥

(1)含义

(2)病理

(3)表现

4、津亏血瘀

(1)含义

(2)病理

(3)表现

五、内生五邪

概论

1、含义

2、与六淫的区别和联系

(一)风气内动

1、含义

2、内风与肝的关系

3、内风的表现特点

动1)病症2)体征

4、内风的要紧证型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生风

(4)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

1、含义

2、形成

3、要紧病机

4、相关脏腑

5、临床表现

6、内外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湿浊内生

1、含义

2、形成

3、要紧病机

4、相关脏腑

5、临床表现

6、内外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津伤化燥

1、含义

2、形成

3、要紧病机

4、相关脏腑

5、临床表现

6、内外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五)火热内生

1、含义

2、形成

3、类型

(1)阳亢化火

(2)邪郁化火

(3)情志化火

(4)阴虚化火

第六章诊法

概论

一、概念

二、原理(1)司外揣内(2)见微知著

(3)以常衡变

3、原那么(1)审察内外(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一、得神二、少神3、失神4、假神五、神乱

二、望色

(一)常色

一、主色二、客色

(二)病色

1、病色的善与恶

2、五色主病

三、望形体

体质的形体不同

一、阳亢质二、阴虚质3、阳虚质4、痰湿质

五、气(血)虚质六、瘀血质7、气郁质

四、望头面肌肤

五、望舌

(一)概论

1、原理

2、舌体分候脏腑

3、舌诊的意义

4、望舌的方式及注意事项

(二)望舌的内容

1、正常舌象

2、望舌质

(1)舌神

(2)舌色

(3)舌形

(4)舌态

3、望舌苔

(1)苔色

(2)苔质

4、舌象(苔、质)的综合动态观看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一、正常的声音

二、病理的声音

(1)重浊

(2)高亢

(3)沙哑

3、语言

4、呼吸

五、呕吐

六、呃逆

7、嗳气

八、太息

九、肠鸣

第三节问诊

一、概论

一、含义

二、意义

3、方式及注意

二、问诊的内容

(一)一样情形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史、家族史

(六)问此刻症

1、问寒热

2、问汗

3、问疼痛

4、问饮食

5、问二便

6、问睡眠

第四节切诊

一、把脉

(一)把脉的部位及原理

(二)把脉的方式

(三)正常脉象

(四)病理脉象

二、切胸腹

第七章辨证

概论

1、概念

2、意义

3、依据

4、种类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内外辨证

1、表证

(1)含义

(2)表现

(3)辨证要点

2、里证

(1)含义

(2)表现

(3)辨证要点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

(1)含义

(2)表现

(3)辨证要点

二、热证

(1)含义

(2)表现

(3)辨证要点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1)含义

(2)表现

二、实证

(1)含义

(2)表现

四、阴阳辨证

一、阴证

(1)含义

(2)表现

二、阳证

(1)含义

(2)表现

第二节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

一、气病辨证

1、气虚证

2、气陷证

3、气滞证

4、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1、血虚证

2、血瘀证

3、血热证

4、血寒证

三、津液病辨证

1、津液不足证

2、水湿痰饮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五、阴阳病辨证

1、阳亢证

2、阴盛证

3、阳虚证

4、阴虚证

5、阴阳两虚证

6、亡阳证

7、亡阴证

第三节脏腑病辨证

一、心系辨证

1、心气虚证

2、心阳虚证

3、心阳暴脱证

4、心血虚证

5、心阴虚证

6、心火亢盛证

7、心脉痹阻证

8、痰蒙心包证

9、痰火攻心证

10、小肠火热证

二、肺系辨证

1、肺气虚证

2、肺阴虚证

3、风寒束肺证

4、风热犯肺证

5、燥邪犯肺证

6、热邪壅肺证

7、寒痰阻肺证

8、痰饮犯肺证

9、大肠湿热证

10、津枯肠燥证

三、脾系辨证

1、脾气虚证

2、脾气下陷证

3、脾不统血证

4、脾阳虚证

5、寒湿困脾证

6、脾胃湿热证

7、胃气虚证

8、胃阴虚证

9、胃热证

10、胃寒证

11、食积肠胃证

12、胃肠实热证

三、肝系辨证

1、肝气郁结证

2、肝火上炎证

3、肝血虚证

4、肝阴虚证

5、肝阳上亢证

6、肝风内动证

7、肝胆湿热证

8、寒滞肝脉证

四、肾系辨证

1、肾精不足证

2、肾阴虚证

3、肾阳虚证

4、肾气不固证

5、肾不纳气证

6、膀胱湿热证

病案分析

某女,40岁。10年前伤风引发咳嗽,其后每

一年均有发作,反复不已。十天前因家事不和,心

烦作怒,咳嗽再起。症见咳嗽气喘,痰黄而粘,痰

中带血;咳甚那么面目红赤、胸胁疼痛,头晕目胀,

口干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

1、主诉

2、八纲结论

3、脏腑证候分析

4、辨证结论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4:5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7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