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n

更新时间:2022-12-28 13:44:34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雅思1对1培训)

摘要

翻译中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因素一直是一个令译者感到棘手

的问题。本文就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不同策略——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作了探讨。

对归化与异化的研究以前多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不在文化内

容上。本文从文化角度系统的论证了“归化”与“异化”的不同

定义,理论发展,辩证关系,具体方法及决定其选择的变量。

依据定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借助大量的实例,本文指出不

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对象决定了以上两种

策略都能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各有其存在价值。异化是不可

避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也不应该完全忽略归化的必要性。译者

采用异化策略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并保留原文文化特质。随着读

者接受能力增强和译者翻译技巧的提高,异化将在文化融合方面

起到主导的作用。

关键词:归化,异化,策略,文化,源语,目的语

Abstract

Cultural

gaps

betweentheSOUl℃elanguage

andthe

target

l锄guagehave

always

tumedouttobeahardnutfor

translatorsto

crack.ThisⅡlesis

explores

twocommon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factors

in

translation,namely,domestication.which

iS

oriented

towards

theTL

culture,and

foreignization,which

iSoriented

towardstheSLculture.

Most

previous

studiesonthis

topicalelimitedinthe

linguistic

forib

ratherthantheculturecontent.ThiS

thesisisasystematic

discussionon

the

notions

of“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

termsofthe

difiereutdefinitions,the

theoreticaldevelopment,the

dialecticalrelation,the

specific

methods。andthevariables

which

determinetheselection

ofthe

two,froma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byway

of

qualitative

and

deseriptiveanalysis

witll

rich

exemplifications,points

0utthatthe

difierences

in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the

typeof

texts,the

intentionof

theauthorandthe

readership

mayjustifythetwo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theirown

right,

henceeachhas

its

respective

value.Itends晰tlItlle

conclusion

that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willbeanunavoidabletrend.whereasat

the

salB_etime

the

necessity

ofdomesticationcan’the

undervalucd.If

atranslatorresortsto

foreignization,the

translatedversioncanbe

硒th如ltothe

original

andthecultural

message

iS

preserved.As

readers’acception

abilityenhances,andtranslation

techniques

develop,foreignization

is

likely

toleadamajorroleinthe

presence

ofcultural

building.

Key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strategy,culture

SL(sourcelanguage),TL(targetlang眦ge)

一简介

1.1从语言翻译到文化翻译的转变

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学派:语言学派和艺术学派。语言

学派注重翻译实践的研究,从语言学特征的角度形成翻译理论,

研究的目的是翻译如何取得原文本和译文文本之间的,或读者对

于原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反应的对等;艺术学派则从艺术再创造的

角度来研究翻译,注重原文和译文的神韵和精神。近年来又有一

种新的研究趋势,叫做文化翻译研究。这种研究把翻译不仅视为

跨语言交流,而且是跨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两种交流手段,一种

文化的内容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它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

中的重要性,从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

野,并带来了翻译研究方法的转变:即从语言因素的研究转向非

语言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这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一

个热门的话题。近年来有关文化因素作用于翻译的论著和文章越

来越多,从事对翻译标准和策略的重新判断和重新评价的实验性

研究的翻译者也越来越多。翻译界已达成了一致,即研究重心要

放到文化因素上来。

强调文化研究的原因在于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简洁地说,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

子系统,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体现着某一文化群体的全

部信仰和情感。文化的功能和传递也离不开语言,语言不仅是文

化的一个代表因素,而且可以通过对文化真实性的形象化和象征

性的表达来塑造文化。Douglas(1980)曾经这样说道:“语言是

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个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密不可分。”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翻译研究中

应更多地考虑文化因素。

1.2归化与异化的简介

在翻译中译者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

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

提倡异化法(foreignization),即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法;另

一种观点提倡归化法(domestication),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

翻译法。

事实上,自从翻译研究一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两种翻译方法:

意译法和直译法。在古罗马时代,Cicero,Horace和St.Jerome就

提出了直译法(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意译法

(sense-for-sensetranslation)一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译(1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translation)的雏形。意译法(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是西方翻译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方法,译者翻译

的是整篇文章的含义而不是单个词汇的意义。这个术语是在

Jerome写给Pammachius的信中首次创造出来的。直译法

(word—for-wordtranslation)是由Cicero在一世纪中叶首次提出

来的翻译方法,译者侧重的是对原文中单个词汇意义准确性的翻

译。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来自于意译法

和直译法。归化的目的是保持目的语的可读性和优雅性,但牺牲

了原文的形式甚至是改变原文的某些文化信息。异化的目的是最

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包括源语的形式。这两个术语最初

是由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Schleier

Marcher的理论在

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TheTranslator§invisibility)中提出的。

Marcher认为有两种形式的翻译:一种是“译者尽量不去打扰作

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去打扰读者,

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Schuttleworth&Cowie,1997)但是对

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Schuttleworth&

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

Studies)

中明确提出“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

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这个课题。

Nida市归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而Venuti则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人

物。

二文献综述

2.1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对翻译很难有普遍接受的定义,它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

论还未结束。GideonToury给翻译下的定义一“翻译是任何以目

的语体系为基础而呈现的目的语文本”和J.C.Cmford的定义一

“翻译是以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替换另一种语

言(源语)的文本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翻译的定义,因而导

致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方法的研究和对翻译实践的研究几

乎开始得一样早。迄今为止所研究的翻译方法可以分为两类,那

就是归化法和异化法。

历史上,许多翻译家在处理文化差异的时候都有他们独特的

看法,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如:Schleiermacher于

1798年提出的归化法(Naturalisation):Rieu于1953年提出的对等

反应原贝JJ(Equivalemresponseprinciple);Morgan于1956年提出的

输入源语作者理论(Importingthe

SLauthor);Mounin于1963年提

出的人类文化学翻译理论(Ethnographictranslation);Nida于1964

年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equivalence);Reiss于1968年

提出的效果中心论(Effect-centeredtexttranslating);Koller于1972

年提出的效果对等原则(Equivalenteffectprinciple);House于1977

年提出的隐蔽翻译理论(Coven

translation)和Simon

Chan提出

的首要翻译理论(Primarytranslation)。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是归化

翻译方法,因为它们强调的是翻译的效果、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

的文化。下面的理论恰恰相反:

Schleiermacher于1798年提出的异化法(Alienationl;Morgan

于1956年提出的输出目的语作者理论(ExportingtheTLreader);

Vinay&Darbelnet于1958年提出的直接步骤理论(Direct

procedures);Mounin于1963年提出的语言学翻译理论(Linguistic

translation);Nida以1964年提出的形式对等理论(Formal

equivalence);Catford于1965年提出的语言学翻译理论(Linguistic

translation);House于1977年提出的公开翻译理论(Overt

translation)和Simon

Chan提出的次要翻译理论(Secondary

translation)。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因为它们

的重心放在了形式对应、异域色彩和忠实于源语文化上。

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

等(dynamic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

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

使目的语的读者做出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反应”。(Nida,1964)它强

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目的语的读者获取了与原语读者一

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然而,Nida的研究素材

大多是以圣经为基础的,他的结论不可能普遍适用。比如说,对

那些高科技文献而言,翻译的目的不是读者的反映而是信息的传

递,因此,对等理论是不太适用的。

Venuti认为坚持透明和流畅的翻译效果会使译者隐身于文本

之后,使译文显得“自然”。这种隐身性使得译者的工作很少得到

承认,报酬微薄。“许多主要报纸如《洛杉矶时报》甚至不标注译

者的名字,读者经常不知道他读到的一本书是翻译过来的。出版

商也一致的将译者的名字排斥在封面和广告之外。”(Venuti,

1995)译者的隐匿性使得翻译和译者的地位大大贬值,处于次要

和派生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不得不在翻译过程中压抑自

我的个性,以至于翻译在英美文化中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异化,正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ism)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

统的通顺的翻译。一方面,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帮助译者的工作公

开,重新审视其在现今法律界、出版界、教育界中的次要地位和

文化政治功能。另一方面,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

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这些译本标志着

目标语言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极限,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某一文化

他者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

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目的

语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主张归化的学者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翻译就是交际,因此

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

的误解;2)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

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的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

将源语文化转化成目的语文化;3)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

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

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

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

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

译文的内容。

主张异化的学者提出了如下的理由:1)译者应该相信读者能

够理解异国文化,读者通过辅助手段能够理解新事物;2)把源语

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会丰富目的语文化;3)翻译应起到文化

交流的作用;4)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

忠实于原作。

2.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十七世纪资本

主义萌芽阶段,这段时期的翻译研究是以佛经翻译为基础的,如

支谦的《法句经序》,道安的《道行经序》。他们是最初提出直译

与意译之争的人。道安(314-385)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

他倡导的是直译翻译策略。玄奘(602-664)是唐朝时期一位著

名的僧人兼翻译家,他没有明确表明是否赞成或反对直译或意译,

然而人们把他的翻译称作是一种新的方法,其实质是是对直译与

意译的灵活运用。

第二个时期是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段时

期里,大量西方的文学和学术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许多精通英语

和汉语的翻译家投身于此。如林纾的小说翻译:严复的学术翻译:

朱生豪的戏剧翻译。这段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学

批评的方式进行的。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意译,如赵

景深,他甚至这样说:“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

另一些人赞成直译,如鲁迅,他认为应该保留异国情调。梁实秋

却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

第三个时期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随着中国对世界

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外国作品被翻译到中国。与此同

时,各种边缘学科如信息学、符号学和语言学也激起了中国翻译

界的强烈兴趣。中国翻译家将这些理论和中国传统理论结合起来,

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刘英凯在1987年率先以异化翻译挑

战占主流地位的归化翻译,他声称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会带

我们进入歧途。随后,这两种翻译策略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刘重

德、郭建中、孙致礼等相继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层出不穷的翻译研究理论显示了直译和意译、忠实的和美化

的翻译、精确的和自然的翻译间的争论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争论的焦点在于译文应该偏向原文文本和读者,还是该偏向于目

的语读者,即译文的归化和异化。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这两种

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如何选择以及未来发展

的趋势。

归化

3.1归化的定义

不同的翻译家用不同的词语给这个术语下定义,其本质都是

以目的语为导向的。

Nida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筑了一个宏大

的结构主义归化式翻译理论体系,他的归化翻译思想是“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ce)。(Nida&TabeL1969)

Schuttleworth

andCowie(1997)把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

透明、流畅的风格(transparent,fluent

style),最大限度的淡化原

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加拿大翻译学家Robinson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归化

和异化的问题。他对归化的定义是:“归化翻译是异化派学者用以

描述最差翻译的用语。这种翻译采用将原作同化于目标文化和语

言价值观的方式,对原作进行归化。传统上人们多将这一概念称

为‘意译’:亦称‘同化式翻译’(assimilative’traIlslation)。(Robinson.

1997)

3.2归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归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是Nida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在

他看来,翻译意味着交际,交际的过程依赖于接收者听到或看到

的翻译的过程。判断~个翻译的妥当与否不能只停留在对应的词

汇、语法和修辞的比较上。对Nida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

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

(naturalnessofexpression)表明了在这种翻译理论中流畅的重要

性,很明显,Nida作品中的流畅涉及的就是归化。因此,他的动

态对等理论可以解释为:译文信息的接受者以接受者的使用的语

言,对信息做出象原语使用者对于原文一样的反应的程度。

以下是其理论基础的两个方面:

3.2.1文化的不可译性

对文化下的定义最经典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B.

Tylor于1871年在《原始的文化》(PrimitiveCulture)一书中提出

的:“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有如下四个基本特

征:1)文化为某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拥有和分享;2)文化是习

得的而不是遗传的;3)文化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4)文化是建

立在符号体系之上的。

每一个民族都有别其他民族的文化,它妨碍和其他民族的相

互理解,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由于不同的文化传承,不同民族

的语言有着各自符号系统和词法、句法和语法的特点,这些往往

使得文化不可被翻译。如:汉语中的“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英语中的“Sparethe

rod,spoil

thechild,”就是不可译的例子,涉及

到了各自文化中的修辞手法。在这种情况下,逐字的翻译是不可

能的,这样就产生了归化的必要性。为了弥补文化休克,帮助目

的语读者理解原语文本,归化的翻译试图寻找两种文化的相似性,

如果没有相似之处,就会忽略源语文化,以目的语为中心。因此,

文化的不可译性是归化的内部基础。

3.2.2文化的交流

Nida和他的拥护者就这一点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基础:

第一,由于翻译是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

的媒介。在翻译中,原文化应该被赋予目标语的行为模式。为了

避免文化冲突,归化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此外,向目标语读

者施加原语文化中的语言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和危险的。所以,翻

译者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可以帮助

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义。

第二,对翻译的一个要求是译文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符合

其语言表达习惯和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以避免由于语言学

的障碍引起的误解。对于他所提倡的自然表达法和流畅翻译的策

略,被视为是透明翻译的要素。他认为译者即是那些能够拉开语

言和文化差异大幕的人,使人们能够看到原信息的人。

第三,从交际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出有效的、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因为目的语的使用者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

感受并翻译处理的文本内容,所某一文体中有效交际模式在另一

种文化中并不一定有效。即便是原文本和译文本之间存在着完全

对等的情况,也不能保证译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能够起着和原文

本在原文化情况下一样的作用。为了达到有效的交际,翻译者应

最大限度的尝试将原文化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之中,以消除文化障

碍。

3-3归化的提倡者

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是Nida,他强调翻译文的交

际功能,其理论强调对等,包括文体对等、社会和文化价值对等,

和语言学特征的对等(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他最大的贡

献是把翻译研究的重点从比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转向比较两

种交际过程,并综合考虑语言学和文化因素,因为文化因素有可

能影响信息的接受。他把动态对等分为最大限度和最低限度两个

层次;前者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达到,后者则是对翻译的最基

本的要求。最大限度是指译文的接受者对于译文的信息和原文的

接受者对于原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完全一致;最低限度

是指译文的接受者应该能够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和原文的接

受者对于原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地一致的。翻译如果达

不到这个最低限度是不可接受的。依据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他认

为把“holykiss”翻译成“hearty

handshake”是一个完美的对等:把

“whiteasSnOW”翻译成“whiteasegret

feathers,”或‘'whiteas

fungus”(如果那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雪)也是成功的。

PeterNewmark的交际翻译法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

者尽可能接近的效果。Newmark认为异化的译文总是劣于原文

的,因为它涉及到意义的丢失:而归化是比异化好的,因为在语

义内容丢失的同时增强了力度和清晰度。

Nord曾经说过:“从源语到目的语文化标准的归化的调整是

每一个职业翻译家日常工作的程序。在狭义的翻译和归化之间有

一个方法论的区别。我宁愿把归化的特点加入到翻译的概念中以

使人们理解翻译到底是什么”。(Nord.1992)

其他一些翻译家如Schleiermacher,Tytler和Dinham也是归

化的提倡者。Schleiermacher提倡的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方法,他的

观点认为,真正的翻译家是一个作家,他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作者和读者,真实地联系起来,并让读者在不离开自己母语的环

境下尽可能正确地完整地理解与欣赏作者。(Lefevere,1977)他们

的翻译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翻译应该自然地适合目的

语文本,应该很容易的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3.4归化的方法

3.4.1意译

意译作为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需的情况下。下

面是一些汉译英和英译汉的例子:

例:1)我半世的辛苦,全是替他们做牛马!(茅盾《子夜》)

译文:I'vebeen

slaving

allthese

yearsjusttomake

money

for

them.

2)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

安》)

译文:Ifanythingshould

happentome.1etYushanknow.

“做牛马”,“三长两短”都是比喻用法,译者用“slaving”和“if

anything

shouldhappen”来替换,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意义并成功地

传递了原文的内容。

例:31

Many

Canadians

havenever

read

anewspaper

though

some

newspapers

are

free,becausethey

donotknowtheirABC.

译文:尽管有的报纸免费供应,许多加拿大人从不看报,因

为他们目不识丁。

4)Ifthe

public

officialsof

higher

authoritiesresorttobribery,

those

of

lowerauthoritieswill

follow.Thisiscalled。‘Fish

beginstostink

atthehead.’’

译文:上级公务员行贿受贿,下级公务员也会仿效.这叫“上

行下效”。

“ABC”在英语里常被比喻为“最简单的事情”或“最简单的

技能”;“Fish

begins

tostinkatthehead”的字面意义是“鱼从头开

始发臭”,让人莫名其妙。为了避免误解,译者使用了两个中文成

语一一“目不识丁”和“上行下效”,较好地保存了原文的文化内

涵,使得读者一目了然。

3.4.2意译加注

一些特定的原语词汇可以意译来获取对等的效果,但是需要

一些补充语来正确地指出它们原来的文化信息。虽然加注会影响

直接理解的效果,但是当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时,

加注还是必需的。

例:1)匡超人听了这些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

真乃有眼不识泰山.”(《儒林外史》

译文-After

hearingthis,Kuang

Chaoren

bowed

hurriedly,made

akowtow

and

said:“Ifailedto

recognizedyour

eminence.”(MountTai:in

Shandong

Province,a

symbol

ofgreatweightorimportance.)

2)She

played

theroleofMercurybetween

thetwolovers.

译文:她为这对恋人充当信使.(原文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

的风神,常替诸神传递信息.)

3)Itwas

anotheroneofthoseCatch一22

situations,you’re

damned

if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you

don’t.

译文: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

也倒霉.(原文Catch.22源于美国小说家Joseph

HeUer1961年出版的小说《第22条军规》.该规规

定:飞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常,可以不执行

飞行任务回国,但必须提出申请并经批准.事实上

飞行员在能意识到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提出申请

时,则充分证明该飞行员头脑清醒,神经正常,因

此不可能豁免飞行任务.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

执行的规定.据此“Catch一22”常用来喻指“无法摆

脱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处境”.)

在这三个译文中,译者用意译省略了典故,失去了文化信息,

但是他们补充了注释来提供源语文化背景。具体来说,加注在某

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源语的不可译性和译语的不可理解性,使文化

交流的过程不至于中断。

四异化

4.1异化的定义

异化的定义也有很多版本,但本质都是以源语为导向的。

Venuti对异化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偏离本体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

Schuttleworth

andCowie(1997)给异化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程

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

翻译。

后殖民翻译学者Robinson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和定义是:“异

化翻译的观点是由一批德国学者提出来的,如A.wVOl'lSchlegel,

FfiedfichSchleiermacher,和Waiter

Benjarnin.今人Antoine

Berman和LawrenceVenuti对这一观点做了最有力的辩解。根据

他们的见解,一个‘好’的译本总是要保留原来‘外语’文本中

的某些有意义的痕迹。从历史上讲,这种观点与直译(1iteralism)

和字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相联系,只是没有直译派那么

极端,因为它并不坚持在翻译中格守原文句法序列中个别词语的

意义,但却坚持要保留原味。”(Robinson,1997)

4.2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是Venuti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替代源语

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Venuti,1995)他公开声言,“其目的是

要扭转英美文化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翻译殖民观

点,在翻译原则和方法上要保留原文的异域性而不是追寻相似

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把源语文化传递到目的语时,严格的

直译不仅可以理解而且非常重要,而归化的翻译会歪曲或曲解原

来的含义,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下是其理论基础的两个方面:

4.2.1文化的可译性

Nida曾经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

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语言和

文化也有产生交流的基础。”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并使得翻译成为可能。许多

一个文化中的许多特有的表达,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

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如中文成语“轻如鸿毛”,“火

上加油”在英文当中也有对应的成语一‘'as

light船a

feather'’

和‘‰addfueltotheflames”。因此,文化的可译性使得逐字的翻

译称为可能。

由于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弱势文化会逐渐在相对强势的

文化中失去其独特的特征。为了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异化的翻译

试图保留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提供一种抵制强势目的语文化价值

观的方式,从而抵制文化帝国主义。

4.2.2文化的传真

展现异文化的风味和风貌是异化翻译的基本原则,该派的译

者相信,读者期望能在译文中感受到异国情调和文风,就像去异

国旅游的感受一样,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异域风俗和文化色

彩是他们阅读译文过程中最满意最享受的经历。译者需要向读者

展示某一新文化有异于自身文化的特点,只有通过翻译这一渠道

读者才能知道和理解真正的外部世界。

忠实地再现异域的文化色彩使得跨文化交流更有意义和价

值,翻译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异化的翻译,文化

交流才能达到促进本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目的。通过引入富于

营养的异质文化以及表达法和句法,本土文化才能够得到丰富。

对于异类文化保持一种开放和接受的态度,会使本族文化更加充

满生机和具有影响力。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作用手段也应该肩负

起促进本民族和世界文化繁荣的使命。

4.3异化的提倡者

异化翻译法的倡导者以Venuti为代表,他主张的是解构主义

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翻译是一个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求同过程——尤其是寻求相似的信

息和相似的表达形式或技巧——需要进行这样的寻求,正因为是译者

经常面对着差异。但译者永远不能,也永远不应把所有的差异都抹掉。

译本应是不同的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而抵

抗这一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不连贯性的美学基础之上的;不连贯性最能

保留差异,保留陌生性。能够提醒读者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文

化之问不可跨越的鸿沟……译者只有在外国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才能对外国作者产生同情。

Venuti认为归化有一种偏离感,因为它是在那些“咄咄逼人

的”(aggressive)不接受外国文化的单语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策略,

从而“让读者习惯于流畅的翻译,不知不觉地铭记目的语价值观,

在文化他者(cultural

other)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

在英美文化中,一直是以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的理论占主导

地位的。Venuti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

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

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他认为归化的翻译是文化自恋和文

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异化翻译的目的就是抵御民族中心主义

和种族主义。

Schleiermacher是主张异化的,他认为译文是不可能完全等同

于原文的,只能是“尽可能的”(asmuchaspossible)等同。他让

译者在这两种方法之间进行选择:一种是归化翻译法,即“按照

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的分解

(ethnocentricreduction),把原作者带回家”:另一种是异化翻译

法,即“在种族偏离的压力(ethnodeviant

pressure)下记录文本

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把读者带出国。”。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也是异化翻译的倡导者。他的翻译标

准是“宁信而不顺”,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

“必须有异国情调”。合格的翻译者应该把原作的意义准确地、毫

不歪曲地、不随意增减地表达出来,原作的感觉和情感如生气和

悲伤;讽刺和反语;快乐和幸福都应该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正

如鲁迅所主张的,要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鲁迅倡导异化翻译方法的目的是输入异域内容和表现法阻克

服中文的不足和丰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指出:“我们要尽量的

输入新的内容和表现法。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

收,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时代里。其中的一部分,

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到底不顺而被淘汰,

被踢开,这最要紧的是我们的批评”。

总而言之,异化派相信译文不仅要传递原文的内容,而且要

传递新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一种文化的精髓才能传递到另一

种文化中去并且避免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

4.4异化的方法

4.4.1直译

在英语和汉语当中有一些词汇和表达法能够找到在形式和结

构上都对应的表达,有着同样的或类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在这

种情况下,译者可以直译这些文化内涵词或表达方式。

例:1)咳,这一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译文:Ah,wewere

drawing

waterinabamboobasket.

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得了

和尚跑不了庙。”

译文:“Escape?Buthishome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runaway,but

the

templecan’trunwithhim.”

31AsIremainedin

theThirdForththreetimesas

long船anyone

else.I

had

three

timesasmuchofit.Ilearnedit

thoroughly.

ThusI

got

into

my

bonestheessentialstructureof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isanoblething.(W.Churchill:

Harrow)

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的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

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

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

里一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4)A

schoolboyoncecame

uponaclassmate

smoking

inaquiet

comer

behindthe

gymnasium.

“Are

youenjoying

it,Jenkins?”heasked.

‘'Not

very

much,”admittedJenkins,“butthebanonsmoking

makesitmore

exciting.’’

“Sure!Forbidden

fruitissweetest.”

译文:一个学生有一次遇到他的一个同学在体育场后面的

僻静处抽烟。

“你喜欢吸烟吗?詹金斯?”

“不很喜欢,”詹金斯承认道“不过,禁止吸烟却使人

觉得更想吸了。”

“没错!禁果最甜嘛!”

通过直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指示意义,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

文化内涵。以上译例都涉及到了英汉语中宗教制度和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

4.4.2直译加注

在翻译文化内涵词或表达方式时,大部分的译者都采用了直

译的方法,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着他们,那就是把源语文

化的元素施加到目的语文化中去。为了确保读者能够理解译文,

译者经常借助注释、脚注或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来增进疑惑部分

的理解,如专有名词、比喻性表达、典故和特殊物体、特别现象

等。使用得最广泛的文化信息补偿方式就是加注,包括脚注。

例:1)司马昭之心,固己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译文:ThisSimaZhaotrickisobvioustOeverymaninthestreet.

(SimaZhao:a

prime

minister

ofWei佗20-265)who

nursedasecretambitiontousurp

thethrone.The

emperoronceremarked:‘‘SimaZhao’Sintentionis

obviousto

every

manin

thesn'eet.”)

2)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归秀.(《红楼梦》)

译文:Chen

Shi—yin

inaDream

SeestheJadeof

Spiritual

Understanding;Chia

Yu—tsuninHis

Obscurity

is

Charmed

by

AMaid.

The

author

useshomophones

inthe

original

text.The

translators(YungXianyi

andDaiNaidie)西Vefootnotes

forthesetwonames:“甄士隐”,homophonefor‘'true

factconcealed”;“贾雨村”,homophonefor

fictionin

rustic

language.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pun

is

preserved.)

3)Itisassignificantas

agameofcricket.

译文: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板球赛是英国的传统体

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使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4、I

suspected

she

might

be

fight

and

wrong;but

1would

not

ponder

thematter

deeply:like

Felix,I

put

itofftO

amore

convenientseasoll.(Charloae

Bronte:.1ane

Eyre)

译文:我怀疑她是对的,而我错了.但我不想把这问题深究

下去,也象费立克斯一样,我把它暂且搁下,将来

再说.(footnote:费立克斯:圣经中一个遇事拖延的

法官.)

注释可以帮助读者获取补充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译文。

更重要的是,它是增强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之一。

4.4.3音译

音译(Transliteration)指的是一种旨在保留原文文化词的读

音和指示意义的一种翻译方法。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一方面,

语言符号只在自己所属的语言体系内才有意义;另一方面,语言‘

符号系统不是封闭的。在某些情况下,外来词能够被目的语接受。

某些专有名词、术语、特殊事物、特别现象都可以通过直译从源

语传递到目的语中去,如:“阴阳”(yinyang),“八卦”(10agua),“五

行”(wuxing),“气功”(qigong),这些词在中文中的文化内涵如此深

厚以至于离开了这个文化背景它们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英文

中没有对应的词,通常都是音译的。实际上,很多文化内涵词都

被直接引入到了异种文化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大丰富了

目的语文化。

例:.toufu(from“豆腐”)lychee(from“荔枝”)

kang(“炕”)

chowmein(from“炒面’’)

kowtow(from“磕头”)

逻辑(from“logic'’)幽默(from“humor'’)

基因(from“gcne”)克隆(from‘'clone”)

丁克(from“DINK’’)

通过音译,文化信息可以保留。如:“胡同”(Hutong)这个词

代表的是北京的文化特色,和英语里的“lane”相似,但是“胡

同”和“lane”又是有区别的,因为在胡同的两边有“四合院”

(siheyuans)。如果把它意译为“lane”或“alley”,那么这个词所

含的文化信息和地方特色就会失去,音译让外国朋友了解了北京

民居的特征。

五归化和异化

5.1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5.1.1对归化与异化关系的不同观点

在归化与异化关系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有一些翻译家仅

赞成一种翻译策略——或归化或异化。以中国翻译界为例,鲁迅

曾经说道:“如果还是翻译……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

严辨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刘英凯认为,归化“是抹杀其民族

特点…是对原文的歪曲”,他否认了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因

其在中国有负面作用。冯建文坚持认为“文学翻译中译文归化与

保存异域情趣并不矛盾”。秦洪武相信“这方法的正确运用并不违

背翻译的忠实原则,而是这个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延伸和活用”。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这些翻译家赞成的是一种翻译策略,要么

归化要么异化。

另外一些翻译家,如郭建中、刘重德、王佐良,对这个问题

采纳的是一种辩证的观点。郭建中认为,“也许在将来,异化的译

风会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归化与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

刘重德则认为,“用历史和唯物观点来看,在此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的时代,任何民族语言都不免有‘洋化’现象。就汉语来说,洋

化(主要是欧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关键在于度,这个度

就是汉语千百年所约定俗成的基本句法结构,适者逐步被接受,

违者必被淘汰。”王佐良说道,“辩证地看一一尽可能地顺译,必

要时直译;任何好的译文总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

5.1.2相互补充的关系

上述两种观点中,我赞成后者,即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它们

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补充.各有特点。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译

者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策略来创造成功的翻译。正如第三章和第

四章所论述的,译者可以仅使用归化法或异化法来达到目的。然

而,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在同一个句子里。

例: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译文:Ofthe

thirty—sixstrategies,the

best

is

running

away(as

you

have

nobetter

choicesthan

runningaway).

2)此地无银三百两。

译文:No300Taels

ofsilver

buried

herefthe

signput

upby

the

mall

in

the

forktale

OVel"the

place

wherehehad

hidden

somemoney)一aclumsy

denial

resulting

in

self-exposure.

以上两例出自中文谚语。如果我们仅采用归化法,文化形象

将会丧失;如果仅采用异化法,比喻意义将会丧失。因此,把两

者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传递原义。例1)中,括号前采用的是异

化译法,括号里解释这个谚语用的是归化译法;例2)这个谚语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前半部分是直译,括号里解释了这个民间故

事,再加上一个破折号进行补充说明,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归化

和异化结合的例子。下面列举了更多例子:

例:3)班门弄斧

译文:showoffone’S

proficiency

withtheaxe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4)我伯伯也说我没用,他说是“男儿无性,纯铁无钢”。(《山

乡巨变》)

译文:Myuncle

says

11mnogood,too,he

says,“A

manwithrio

guts

islikeapiece

of

poor

iron;it'llnever

makesteel.”

5)Allasseswag

theirears.

译文:驴子摆耳朵,傻瓜装聪明。

6)Everyflowhasitsebb.

译文:潮有涨落时,人有盛衰时。

7)Everybird

likesitsownnest.

译文:鸟均爱其巢,人皆爱其家。

例5),6),7)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以物(动物或自然现象)喻

人。每一句的后半部分都是一个注释,来解释原语当中的形象内

涵和比喻意义。

例:8)HedidaJordan.

译文:他投篮如飞人乔丹那般快捷准确。

9)“Youhave

strength,”he

couldhearher

saying,“but

itis

untutored

strength'’.

“Likeabull

in

china

shop,”he

suggested,andwonasmile.

(J.London)

译文:“你有的是力量”,他听见她说着,“可是那是未经驯

化的力量”。

“象一头站在瓷器店里的公牛,一动就会闯祸”,他这

么说着,赢得了对方莞尔一笑。

10)“Youtoldmetheother

day

that

you

weren’t

goingto

write

anything

abouthim

yourself.It

wouldberatherlikeadog

in

the

mangertokeep

toyourselfawholelotofmaterialthat

you

havenointentionofusing.”fWS.Maugham,Cakes

andAle)

26

译文:“前些日子,你告诉我你自己不打算写有关他的任何东

西,可你却又占着大批材料不让别人用,岂不是狗占

马槽太自私了吗?”

111

The

craftyenemy'wasreadytolaunchE1.newattackwhile

holdingout

the

olivebranch.

译文:狡猾的敌人,一边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讲和,一边

在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前面已经谈到,归化法和异化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仅采用某一种方法是不现

实的。二者的互补的关系。

5.2多元系统论

关于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我们首先要引入多元系统理论

("polysystem'’theory),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学者

Evan—Zohar。他认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指的是一个文学

体系的集合,包括一个特定文化内的任何文学形式——从高级的

(high)或标准的(canonized)形式,如诗歌,到低级的(10w)

或非标准的(non-canonized)形式,如儿童文学或流行小说。那

么,在文学多元系统内,什么时候翻译文学会处于主要地位呢?

Evan.Zohar概括出了三个社会条件:

1)当某~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文学还“年轻”,

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2)当文学要么“边缘”,要么“弱小”,或者既边缘又弱小的

时候;

3)当出现转折点,危机、或真空的时候。

根据这个理论的观点,归化和异化与其说是译者出于自觉的

方法选择,还不如说是由特定文化所处的特定状态和地位所决定

的。Evan-Zohar认为,当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的文学多元系统内

居主要地位时,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居次要地位时,则多采

用归化式翻译。

把弱势文化输入到强势文化中时,译者大多采用的是归化的

译法,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The

Story

oftheStone)

就是一个例子。同样地,Bassnett和Nida选择找寻目的语文学中

现存的和对等的表达方式是因为“目的语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文

学传统主宰着译者的美学观念,迸一步影响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Venuti,1995)当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多元系统内比较弱小,而翻

译文学居主要地位时,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来强调对原文的“忠

实性”(faithfulness),这就是为什么鲁迅选择异化作为他的翻译

策略。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翻译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所处的文

学系统,还取决于特定的情况。就拿中文和英文为例,就多元系

统而言,英语明显比中文强大,那么,英译汉就应该采用异化翻

译法而汉译英就应该采用归化翻译法。然而,有一些中文词汇如

“豆腐”、“磕头”并不是归化地译为“beancurd”和“bow”,而

是音译,也就是异化地译为“TofLl”和“Kowtow”。这个例子说

明:虽然在强势文化系统中经常采用归化法,但是翻译方法的选

择还是不确定的,我们必须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

5.3影响翻译策略的四个因素

根据郭建中的分析研究,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有四个:作者

的意图;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和读者的要求。

5.3.1作者的意图

作者的意图能够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比较一下中国著

名的两位翻译家鲁迅和严复。

鲁迅所在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综合国

力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面

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政府,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争取民主

和独立。政治和经济力量的衰退决定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弱势文化

地位,翻译文学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大量的作品被输入

进来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鲁迅所代表的是当时有创新精神的中

国知识分子,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希望借助引进国外的先进思

想和观点来丰富汉语言和文化。因此,鲁迅选择异化作为自己的

翻译方法。他的意图就是通过吸收异质文化来增强国力,发展文

化和提高普通大众的知识水平。

严复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遭受西方

列强侵略的时期,倒退的国力的社会事实导致了较低的文化地位。

虽然严复见证了中国实力的衰退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他

仍然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如他所说,中

国是“中央之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身为大国和文化霸

主的自我满足感在当时非常盛行,从上等阶级、知识分子到普通

老百姓都不愿接受鸦片战争失败后衰退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

严复,身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的一员,保守得不愿

接受异质文化元素,丽沉湎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

他认为应该保留传统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此,他采用的是古旧

的表达、优雅的风格和归化的翻译。在他的译作《天演论》中,

简单朴实的原文被译为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原文句子的顺序也

有了改变。

5.3.2翻译的目的

事实上,翻译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

绍原文,尽量地给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读者

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个目

的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读者就会发现

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

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粱实秋提倡的是归化,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忠实地再现另一

种语言的作品,对那些不懂原文的人来说是可读的。鲁迅赞成的

是异化,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特征。不同的翻

译目的导致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也会出现相同文章的不同

译本。

试比较杜甫《望月》~诗的两种译本:

原诗:

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l:Faroffin

Fu-zhou

she

is

watching

the

moonlight.

Watchingit

alonefromthewindowofher

chamber--

For

ourboy

and

girl,poor

little

babes,

Are

tooyoung

toknow

wherethe

capital

is.

Her

cloudy

hair

is

sweet

wimmist.

Herjade—whiteshoulder

iscoldinthemoon.

30

…Whenshallwelie

again,withnOmore

tears,

Watchingthis

brightlightonourscreen?

——Witter

Bynner译

译文2:Themoon

to—night

inFuzhou’Ssl妒一

Inthechamber

you

alonewillseeit

floating

by,

I'm

sorry

forourchildrende札

Who

knownottoyeam

for

meinChang—anhere.

Your

balmy

curls

are

dewy

dreams;

YouralTllSaresmooth

likejadeandchillinlucid

beams.

"瞩/henwe’11lean

by

the

gauzy

veils?

We’11shinein

thelight

andtears

will

bethe

dry

trails.

——吴钧陶译

美国诗人Witter

Bynner是当时著名的诗歌流派“spectfic

school”的创始人,这首诗翻译于二十年代初。在WiRer

Byrmer的

一tl,目中,汉语古诗对意象的描写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是当时的美国

文学传统中最缺乏的,对这两种文化因素进行移植便成了他的翻

译追求。在《望月》~诗的译文中,他几乎没有加任何修饰,非

常朴实地保留了原诗的意象。这一点可以通过和吴钧陶先生的译

文做对比来说明。第一句,“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在WiRer

Bynner是“watchingthemoonlight”,而在吴先生看来,则是“see

the

moon

floatingby'’。第三句中的“香雾”,“云鬓”和“清辉”在吴译

中分别是“dewy

dreams”,“balmy

curls”和“inlucidbeams”,而在

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仅仅是“mist’j“cloudyhair”和“inthe

moon”。WitterBynner的译文读起来非常平淡,朴实,就象是低

低的倾诉,可以体会到夫妻州真挚的思念。和Bynner的更加注意

突出诗中意象的做法相比,吴译的选词更加丰富,唯美。这是与

译者的翻译目的分不开的。他的译作产生于八十年代中期,正是

中国在文化和思想上经受了长期的禁锢之后,走向全面开放和渴

望交流的时期。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祖先的丰富多彩的

文化遗产介绍给世界”。在吴先生看来,诗歌要求音、意、形三者

的美集于一身,译者不应该只满足于原文思想上的传递,而应该

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尽可能介绍原诗的美。因此,Bynner采用的

是归化译法,吴钧陶采用的是异化译法。

5.3.3文本的类型

不同的文本类型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请看下面这个图表:

墨坐型匹星喇垡丛△鱼基旦!△曼王△塞Q基工l;△H鱼!!△鱼基旦!△苎

(源语偏向)

(目的语偏向)

!:!!登△!!避

(直译)

(意译)

随!!HE!Ⅱ:

IDIOMATI£

(忠实的)

(合乎习惯的)

\/

苎量丛幽e蟹Q丛丛L型!£△卫y曼

(语义的』交际的)

(Newmark,198

I)

根据Peter

Newmark的观点,翻译可分为交际性翻译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和语义性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

交际性翻译试图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尽可能接近的效

果;语义性翻译试图尽可能保留语义和句法结构以及原文的语气

等。交际性翻译是个主观过程,十分重视译文对于读者所产生的

效果。读者不会预期到任何困难和晦涩,译者将通过重组来化解

晦涩之处,以达到“力度”和“清晰度”。它相当于归化式翻译,

译者偏重合乎语言习惯的表达,这是由译者对目的语的偏向决定

的。语义性翻译是个客观过程,注重的是内容和意义的确切表达,

以保留尽可能精确的原文文风。它相当于异化式翻译,力求保存

原文的风味,这是由译者对源语的偏向决定的。

Newmark认为大多数的文本需要的是交际性的而不是语义

性的翻译。大部分非文学类的写作,新闻报道,信息量大的文章

和书籍,教材,报告,科技写作,公务函件,宣传,公告,标准

化写作,以及小说等文本都适合交际性的翻译。语义性翻译适用

于独特的表达,包括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科学的,技术的

和文学的。在这类翻译中,原文的“亲密性”(intimateflavor)比

它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更加重要。自传,私人信函和个人情绪化的

文字和引述都需用语义性翻译。

ChristianeNord对翻译也有一个类似的分类,即工具型

(instrumental)翻译和记录型(instntmental)翻译。工具型翻译

指的是把交际活动的信息从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进行转换的手

段,相当于交际性翻译;记录型翻译指的是向目的语读者展示真实

的交际活动的媒介,相当于语义性翻译。

例:1)历代中国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杰出的创

造:雄伟壮丽的天安门;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故宫:气

势宏伟的万罩长城;湖光山色、曲槛回廊的颐和园;建筑

精巧、独具艺术风格的天坛;烟波浩渺、黛色风光的北海

公园,以及建筑宏大的明代帝王陵寝——十三陵……

——《北京市简介》

译文:Thehard

laborandwisdomofChinese

people

for

generations

haveleftBeijingnutnerons

architectural

wonders.Among

thesearethe

magnificent

Tian’anlTten

Gate;themajesticPalaceMuseum,the

imposing

Great

Wall,thescenicSummer

Palace,the

ingenious

Temple

of

Heaven,the

splendid

BeihaiParkandthe

carefully

laidout

MingTombs.

原文是一篇宣传旅游景点的文章,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

对照,排比和典型的汉语四字格结构,描绘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在读音和韵律上都很优美,引人入胜。在英译本中,“建筑精巧”、

“烟波浩渺、黛色风光”这些词语都被省略了,以避免重复。外国

旅游者通过译文中平实的语言可以清楚准确地获取主要信息,例

如:“雄伟壮丽”译为‘'magnificent”;“金碧辉煌、气象万千”译为

“majestic”;“湖光山色、曲槛回廊”译为“scenic”。通过归化的形

式,原文文本的信息可以直接有效地传达到目的语读者。

例: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

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

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我们坚信,在全国各族人

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

——李鹏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四十七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译文:Taiwanhas

always

beenthesacred

territory

ofChinasince

ancienttimes.Wewill

unswervingly

pursue

the

policy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andonecountry,twosystems”.We

firmlyopposeanyattempttocreate‘‘TwoChinas’’or“one

China,

one

Taiwan”.ItisOurfirm

beliefthatwiththeconcertedefforts

oftheChinese

people

ofallethnic

groups,including

Our

compatriots

inTaiwan,HongKong

and

Macaoandoverseas

Chinese,we

will

surely

beabletofulfiUthesacredcauseofthe

reunification

ofthe

motherland.

原文是李鹏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七周年招待

会上的讲话,是一个特有的政治性表述。这类翻译是一个客观的

过程,译者需要考虑的是他的译本是否精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是否保留了原文的风味。这里,“和平统一、~国两制”,“两个

中国”,“一中一台”被直译为“peacefulreunificationandone

country,twosystems”,“Two

Chinas”,“one

China,one

Taiwan'’,这

样,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以及语气都被尽量地保留下来。

5.3.4读者的要求

作为交际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读者对信息传递的方式

和检验其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Robert

Jauss和WolfgangIser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现代接受审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

theory)认为,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中,读者绝非是不重

要或不必需的,而是具有历史性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因素。传

统的翻译理论片面强调作者中一tl,的外部研究和文本中心的内部研

究,而忽视了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主动参与。现代接受审美学理

论批判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并对Nida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非常注重读者的反应,指出“重要的是接受

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在实践上,译者应该

将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在内,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和接受水平,

是潜在的读者能和译文产生交流。

杨晓荣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目的是获取不同的读者对《水浒

传》不同译本的评价。他从原文中节选一段,把这一段的三个译

文版本(译者分别是Pearl

Buck,J.H.Jackson和S.Shapiro)标

上A、B、C,然后请十位从英语国家来的外国人阅读并回答一些

问题。版本A最长,通过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每一个细节;版本

B其次;版本c最短,运用了归化法省略掉了一些细节。在回答

“你最喜欢的版本是哪一个?”时,四位选A,四位选B,其余两

位选C。这个结果表明不同的预期值、审美情趣和读者接受水平

会影响他们的评价,译者也会受制于这些因素。

从共时角度看,读者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专家(expert):

受教育的外行(theeducatedlayman)和普通大众(theuniformed)。

(Newrnark,1988)鲁迅把读者分为三类:很受了教育的;略能识字

的和识字无几的。事实上,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鲁迅的分

类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国情了。

下面是一些例子来具体说明读者的接受水平是如何影响翻译

方法的:

例:11“Youdon’twanttolose

Larryaltogether,doyou?”She

shook

herhead.fS.Maugham:TheRazor§Edge)

译文:“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

她点头。(周煦良译)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当回答一个否定疑问句时,英语国家

的人们考虑的是被问及的事情,而中国人考虑的是这个疑问句是

否正确。译者预期读者的接受水平没有达到完全理解原文的水平,

所以没有直译为“她摇头”,而是采用了归化的译法。

2)“You’resubjecttothesickheadache,ma’am?”…

“Yes,I'maperfectmartyrtoit,”…(H.B.Stowe:UncleToml

Cabin)

译文a:“你受呕吐性头痛病的折磨吗,太太?”……

“是呀,我完全为此而受折磨,”……(张培均译;

《黑奴吁天录》)

b:“你有呕吐性头痛症吗,弟妹?”……

“可不是吗,真是受罪死了,”……(黄继忠译:《汤

姆大伯的小屋》)

张培均的译文保持了原文的句法特征。如“受……折磨”,“我

完全为此而受折磨”,听起来不太顺畅,但忠实于原文的形式。黄

继忠的译文,“真是受罪死了”是一句典型的汉语,更具有可读性,

更流畅,但失去了原文的句法特征。在读者接受水平相对落后的

特定历史时期,译者选择了归化法。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

和相互理解的增强,读者的接受水平也随之提高,他们愿意更直

接地接触真实的异域文化,这样就要求采用异化法。

5.4趋势——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5.4.1异化的主导地位

异化翻译中的“异”并不是在目的语文本中本质存在的、本

身有价值的一个明显表征,而是在当前目的语环境下偶然有价值

的~。个策略构建。当Nida声言“一种简单自然的翻译风格,尽管

相当困难……但是,让所有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反应

是至关重要的”时,他实际上是想把英语中透明话语的限制,强

加在每一种外国文化上,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掩盖了源语

和目的语最基本的区别。Schleiermacher相信,异化的翻译有助于

建设民族文化,打造一个以异文化为基础的语言共同体来取得政

治上的自治,还可以通过挑战目的语的文化准则、学术界限和民

族价值观来削弱民族概念。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认为,归化的翻译

将会继续地使读者殖民化,以加强文化霸权地位。而异化的翻译

将有助于使读者非殖民化,削弱霸权地位,进而有助于从过去的

殖民统治中获取政治和文化的更多的自由。就连Nida也认为,必

要的归化和对原文的重塑不应该影响历史事件和宗教信条的极其

重要性。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仅采用归化翻译己不能满足读者对异

域文化更直接更真实地迫切了解的需要了。因此,异化翻译占了

上风。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

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代社

会结构与以前大不相同,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艺

术和文化时尚。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传真机、卫星、超音速飞

机,使用得如此广泛以至于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也经历了革命性

的变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与远方的朋友用计算机自由地、方

便地进行交流。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信息爆炸和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翻译活动。

作为文化全球化的标志,直接引用源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已经

变得普遍。我们经常在中国的报刊和文章中发现这样的句子:“美

国正在加紧发展和部署NMD和TMD”:“中国加入WTO”;“今

天我给他发了个E—mail”。正是因为异化翻译,使得许多优秀的异

语表达方式进入到了目的语文化中,并经历了从不熟悉到熟悉的

过程,直至最终成为目的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异

化翻译,整个世界才能共享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下面是一些源

自英语的中文词汇:信息高速公路(源自“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绿卡(源自“greencard”),鸵鸟政策(源自“ostrich

policy”),鹰派(源自“hawk”),鸽派(源自“dove”),摊牌(源自“to

showone’scards”),夹着尾巴(源自“withthetailbetweenthe

legs'’),支柱产业(源自“pillar

industry'’),等等。还有一些英语表

达法源自汉语:political

power

growsoutofthebarrelofagunf源

自“枪杆子里出政权”),to

gothrough

thebackdoor(源自“走后

门”),theHopeProject(源自“希望工程”),theIronRiceBowel(源

自“铁饭碗’,),drainingthe

pondto

get

allfish(源自“涸泽而渔’,),

cutting

thefeettofittheshoes(源白“削足适履”),等等。在现代的

社会环境下,异化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也是日趋时尚

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读者的接受水平也在提高,

异化的翻译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异化的翻译缩短了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距离,被读者认可和接受。对《红与黑》

首句的不同中文译本的调查就是一个证明:

译文l:维里埃算得弗朗什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郭宏

安译)

译文2:玻璃市算得是方施一孔特地区山清水秀,小巧玲珑的

一座市镇。(许渊冲译)

译文一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读起来似乎没有译文二优

美,但是调查的结果表明,译文一更为读者所欣赏,包括很多的

学者和专家。(孙致礼,2002)他们认为译文一语言朴素,符合原

作的风格,最重要的是,它使用异化法保持了原文的简洁和异国

情调。

在处理文化翻译时,异化的主导地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存

异是现实的,因为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存异是有

意义的,因为文化融合的范围在扩大;存异是可能的,因为翻译

的技巧在提高;存异能够丰富目的语文化。

5.4.2归化的过度强调

归化法在中国历史上曾起过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它给有着封

闭的文化体系和较低的读者接受程度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潮和

新观点。然而,无论归化法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都应该适度。

总的来说,中国翻译家相对而言更关注译文的流畅与否,这

样就导致了对归化的过度强调。

例:1)The

stage

ofmentalcomforttowhich

they

hadarrivedatthis

hourWaSollewhereintheirsouls

expandedbeyond

their

skins,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warmlythrough

the

room.(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

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张谷若译)

四字格成语是带有汉语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富于节奏感和

韵律感。原作的风格朴实无华,而在张译中,接连使用了四个四

字成语,词藻华丽,改变了原作的风格。

2)ButsuchWaS

unreaSoningmemory

that,though

hestoodthere

openly

and

palpablyaconvertedmall.whoⅥ邯sorrowingfor

his

paStirregularities,a

fear

overcameher,paralyzingher

movementsothat

she

neither

retreatednoradvanced.

(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但是,“一次被蛇咬,千年怕烂绳”,所以德伯当时站

在那儿,虽然分明是一个回头人,痛恨自己过去的错

误,而苔丝一看见他,却也不由得一阵惊怕,瘫痪在

那里,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张谷若译)

原作中,“unreasoningmemory”的表述非常正式,而中文谚

语“一次被蛇咬,千年怕烂绳”却非常口语化,译文误导了读者,

歪曲了原作的风格。

这瓶个例子表明,过度的归化,与其说是翻译作者的作品,

不如说是译者的再创作,更恰当的译本应为:

11:这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心旷神怡的阶段,一个个魂灵超越了躯

体,在屋里热切地表现各自的个性。(孙致礼,唐慧心译)

2):不过,记忆是不受理智支配的,虽然德伯维尔就站在那里,

分明成了弃恶从善的人,为自己过去的不规行为感到悔恨,

但是苔丝却感到一阵惧怕,顿时动弹不得了,即不能前进,

也不能后悔。(孙致礼,唐慧心译)

5.4.3归化的辅助地位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里,虽然异化正成为翻译界

的主流,但是归化的实用价值却不可忽视。因为归化和异化方法

各有特点,各有价值,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针对不同的文本和

读者都各有实用性。

贾德江对三十名2000级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问

卷调查,目的是为了调查如果不顾文化差异,缺乏背景知识,仅

用异化法会造成多少误解。

例:11A

large

number

ofAmerican

radiostations

operate

in

thered.

A.大量的美国广播电台向红色国家广播。

B.大量的美国广播电台在惨淡经营。

九个学生认为A是正确的,占了总数的30%;仅六人选正

确答案B。其实,“the

red”和颜色没有关系,而是指“财政赤字;

亏空;负债”。

2)MissJohnsonis

the

manager’Sgirl

Friday.

A.约翰逊小姐是经理的“星期五情妇”。

B.约翰逊小姐是经理的私人秘书。

十二个学生选A,七个学生选正确答案B.“Girl

Friday”是

一个成语,指的是“得力的助手,尤其是秘书”。除此之外,还有

一个相似的表达方式一“manFriday”一源自小说《罗宾逊漂流

记》(RobinsonCgu¥og),也有类似的含义。例如:Nowhe

WaS

his

valet,his

dog,his

manFriday.(W.Thackeray:Vanity

Fair)/如今便

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在这样的情

况下,归化是一种更好地避免误解的方式。

3)Beinga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tobreathe.

A.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

B.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Creation”and“clay'’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意思是“上

帝”和“上帝创造的人类”。译文A是一个典型的逐字翻译,但是

50%的学生认为A是正确的译文。

4)Mysister

tookher

degreeatCambridge,since

whenwecallhera

blue

stocking.

A.我姐姐获得剑桥大学学位后,我们都称她为“蓝袜子”。

B.我们称姐姐为天才,因为她获得剑桥大学的学位。

译文A很难理解,是一个直译,但是多达25个学生选择了

此答案。实际上,“blue

stocking”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

居里夫人曾经被描述为“abitofabluestocking

touched

with

Tolstoyan

sentimentality'’。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仍然存在巨大文化差异并不可能轻易消

除的现阶段,归化法是打破文化镣铐的必要手段。

六结论

世界已经进入到地球村的时代,国际交流也呈现出越来越重

要的紧迫性。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翻译两种策略的

争论一直持续着。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归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Venuti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理论是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归

化翻译的方法包括意译和意译加注,异化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

直译加注和音译。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文本的类型和读者

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影响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和异化翻译都是以信息的传递和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

性为目的的,他们是互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现象要引起注意,

那就是对归化的过度强调。从总体上讲,归化翻译更加顺畅、简

洁、清楚和通俗,在现阶段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且不可

能轻易地消除,译者就需要求助于归化翻译来使原文易于理解。

但是,要想达到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可能的。而且,归化翻译是

同帝国主义的征服和殖民相联系的,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虽然

我们不可能完全摈弃归化式翻译,但异化式翻译将是未来翻译的

趋势,因为文化在融合,新的文化关系在出现。通过异化式翻译,

我们可以获取新知识,得到启迪并拓宽为我们的文化视域;我们

可以在文化之间进行比较,更深地理解原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of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Evan—Zohar,I.The

Position

ofTranslated

Literaturewithinthe

LiteraryPolysystem.In

LiteratureandTranslation.J.S.Holmes,

J.Lambert&R.VanDellBroeck.Leuvell:ACC0.1978.

Lefevere,A.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and

Theoryina

Comparative

Context.NewYork:TheModem

Language

Association

ofAmerica.1992.

Newmark,R

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ergamon.1

981.

Nida,E.A.TowardaScienceof

Translating.Leiden:E.J.Brill.

1964.

Nida,E.A.,andTaber,C.R.Taber.The

Theory

andPractice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69.

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Robinson,D.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Schleiermacher,A.On

the

DifferentMethodsof

Translating.In

TheoriesofTranslation:An

AnthologyofEssaysfrom

DrydentO

Derrida.Schulte,R.&Biguenet.J.Chicago

and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Shuttleworth,M.,and

Cowie,M.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

45

Manchester:StJerome.1997.

Venuti,L.RethinMng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

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2.

Venuti.L.TheTranslatorl

Invisibility.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5.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曾诚.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张柏然,许均.译学论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范东生.文化的不同层次与翻译标准.外国语.2000,(3).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中国翻译.2002,

(9).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1998,(2).

韩子满.过犹不及——浅论译文的归化问题.外语教学.2000,(2).

贾德江.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外语教学.2000,(4).

刘法公.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2).

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中国翻译.2002,(6).

马嘉.浅谈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异化.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2).

秦洪武,李海青.论归化的可行性.外语与翻译.1997,(2).

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语言与翻译.2002,(2).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1).

万宝林,陈叶.英汉翻译中的“移植”与“异化”.荆州师专学报

社科版.1997,(6).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9).

吴波.主体文化需求对译者的影响.外语论坛,王东风.2002,(9).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3).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中国翻译.

2002,(9).

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中国科技

翻译.2002,(2).

袁斌业,陆勇.异化和归化: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方法.广西右江

民族师专学报.2002,(10).

张继文.翻译中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之原则探析,山东师大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1,(3).

张真.特殊文化含义谚语之动态翻译.外语教学.1999,(2).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3:44: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terminate
下一篇:bower
标签:coven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