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文言文意思解释
1.文言文诸的意思
诸的解释:众,许多。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犹“之”。
犹“于”。语助,无实在意义。
姓。【读音】:zhū【解释及例句】1.(形声。
从话语,声音。本义:辩、问、辩)与本义相同。
例如:①诸,辩也。——《说文》②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2.又如:诸问(问辩) 3.众;各。例如:
①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②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
纪》4.又。
例如:①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沈括
《梦溪笔谈·活板》 ②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
(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5.代
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例如:①告诸往而知
来者。
——《论语·学而》②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
记》 6.作定语,相当于“其”。
例如: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
《史记·楚世家》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例如:日
居月诸,照临下土。
——《诗·邶风·日月》8.“之于”的合音。 例如:①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②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
问》9.“之乎”的合音。
例如: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②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10.相当于
“于”。例如:宋人资章甫适诸越。
——《庄子·逍遥游》。
2.文言文诸的意思
“诸”在文言文中有这些意思:
1、形容词,众;各个。如“诸位”(各位)
2、代词,相当于“之”(它)。如《孟子·公孙丑》:“王
如改诸,则心反予。”“改诸”就是“改之”。
3、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两个字。如《论语·卫灵
公》:“君子求诸己。”等于“君子求之于己。”
4、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如《齐桓晋
文之事》:“不识有诸?”等于“不识有之乎?”
现代汉语有“甭”这个字,也是“不用”的兼词,是由于读快
了出现的“合音”。
3.诸在文言文什么意思
汉字释义〈动〉(1)(形声。
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诸,辩也。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2)又如:诸问(问辩)。
〈形〉(1)众;各[all;various]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西和诸戎。
——《三国志·诸葛亮传》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
纪》诸人皆惧而起——《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2)
又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
——宋·沈括《梦溪笔谈》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
(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率诸
少年。——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又如:诸
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
(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
外观的形态)。
〈代〉(1)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与
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诸人不知,瞒不得你。
——《西厢记》(2)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
人);诸方(别的地方)。(3)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
家》〈助〉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日居月诸,照临下
土。
——《诗·邶风·日月》〈名〉(1)干果[driedfruit]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
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2)古地名
[zhutown]。
春秋时期,陆毅在山东诸城县的西南部。城市与防御。
——《春秋》(3)姓。如:诸葛(复姓)(1)“之于”
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
三年》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诸:之于。)——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2)
又。
谋诸篆工。(3)又。
匣而埋诸土。(4)又。
献诸朝。献诸抚军。
——《聊斋志异·促织》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
借书说》(5)“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孟子·梁惠王上》子闻诸?——《左传》〈介〉
相当于“于”。宋人资章甫适诸越。
——《庄子·逍遥游》/view/124627?wtp=pic。
4.“诸”字在古文的意思
基本字义1.众,许多:~位。
~君。~侯。
2.“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3.犹
“之”:“能事~乎?”。
4.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5.语助,无实在意
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姓。详细字义〈动〉1.(形声。
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同本义
[argue;dispute;debate]诸,辩也。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2.又如:诸问(问辩)〈形〉1.
众;各[all;various]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
传》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2.又诸将皆失色。诸越则桃李冬
实。
(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沈括《梦溪
笔谈》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
(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率诸
少年。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3.又如:诸余(诸
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
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
的形态)1.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he;her;they;it]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与诸
乎?——《左传·僖公十三年》诸人不知,瞒不得你。
——《西厢记》2.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
方(别的地方)3.作定语,相当于“其”无效齐庆封弑其君
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助〉1.表
示语气,相当于“啊”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
风·日月》〈名〉1.干果[driedfruit]桃诸,藏桃也。
朱者,楚也。我想是用来储存的,是冬天和月亮用的。
——《释名》2.古地名[zhutown]。春秋时鲁邑,在今山
东省诸城县西南城诸及防。
——《春秋》3.姓。如:诸葛(复姓)1.“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穆
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
于。)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2.又谋诸篆工。3.
又匣而埋诸土。
4.又献诸朝。献诸抚军。
——《聊斋志异·促织》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
借书说》5.“之乎”的合音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
语》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子
闻诸?——《左传》〈介〉1.相当于“于”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
——《庄子·逍遥游》常用词组1.诸般
zhūbān[various;differentkindsof;many]各种;许多种
诸般方法2.诸多zhūduō[alotof;agooddeal;great]
许多;多得难以应付诸多不便3.诸凡百事
zhūfánbǎishì[everything]〈方〉∶泛指一切事情高大
爷好像老实一点儿,诸凡百事都由陈大爷出头4.诸葛
zhūgě[surname]——复姓5.诸侯zhūhóu[thefeudal
princes;dukesorprincesunderanemperor]古时帝王所
辖各小国的王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宋·苏洵《六国论》6.诸君zhūjūn(1)[ladiesand
gentlemen]各位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又诸君无意则
已。7.诸如zhūrú[suchas]举例用语,表示下面的例子
不止一个诸如缝纫、烹调这一类事情,她也是行家8.诸如此
类zhūrúcǐlèi[thinkslikethat;such;andsoonand
soforth]像这一类有不少。
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诸如此类,均在严打之列9.诸生
zhūshēng[astudentcalledascholarwhowentto
schoolinthemingdy-nasty]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为诸生诸生学于太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诸生
许用德。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10.诸事
zhūshì[all;everything]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我
希望你诸事顺利11.诸位
zhūwèi[gentlemen!sirs!everybody]敬辞称各位诸位父老
乡亲,小人对不住了12.诸子zhūzǐ[theexponentsof
thevariousschoolsofthoughtduringtheperiodfrom
pre-qintimestotheearlyyearsofthehandynasty;or
theirworks]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5.诸在文言文什么意思
一、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继承
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
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
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⑵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表示顺承关系⑴所
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
出。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
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
秦列传》)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
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
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
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
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3.表示转折关系⑴表示意
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
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
“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a.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
儿却象在远方。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
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
非子·外储说左上》)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
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
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
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
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
会因此灭亡。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示对动作
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
说》)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表示仅限
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三、语气词用在句末,
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会意。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
法则)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则,等画
物也。
——《说文》则,法也;则,常也。——《尔雅》根天地之
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
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法则
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
史》。
注:“亦法也。”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
(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坤》
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古指三百
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标准权衡器
〖standardweighingdevice〗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
则,壹禀于六律。——《史记》榜样〖example〗。
如:以身作则五、动词:划分等级〖grade〗咸则三壤,成
赋中邦。——《书·禹贡》仿效,效法
〖follow;imitate〗。
如:则先烈之言行做,作〖do〗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3:0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