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is

更新时间:2022-12-28 12:38:3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四级算分器)

翻译中的理解补偿过程

陈文慧;田敏;翟喆;蔡云

【摘要】理解在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中占据首要位置.刘绍龙教授将翻译的理解过程

分解为语音/字词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表征以及在此三个层次中自下而上和自上

而下的加工方式.针对此翻译理解的交互作用模型,对各层次的补偿是与翻泽理解环

节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刘教授翻译理解交互作用模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1

【总页数】4页(P79-82)

【关键词】翻译;理解过程;词汇补偿;语法补偿;语义补偿

【作者】陈文慧;田敏;翟喆;蔡云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14;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214;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14;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2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对其它学科而言,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其发展历史较短,但在其快速

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学科,如美学、哲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等的“携手”却使翻

译研究在较短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毛荣贵教授在其专著《翻译美学》一

书中这样指出:“翻译理论一旦与这些相邻学科‘相拥’,就能够一荣俱荣,放射

出灿烂的学术光辉,具有理论所必备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同时,

还能使译者之译技在‘润物细无声’的学术氛围中获得‘水涨船高’式的结合。”

[1]翻译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使翻译与心理学“相拥”,从而放射出夺目光彩的

新兴交叉型学科,其研究领域涵盖了翻译、心理及语言三个不同的层面。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心理转换过程,而这种转换就包括

了译者对源语的理解过程和译入语的生成过程。

随着翻译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原本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于译作的分析与研

究之格局逐渐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从对译者或译品的各种相关研究

上开始投向对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上来。杨自俭教授就直接

说出:“翻译不但是语言活动,而且是心理活动。练习翻译转换过程研究心理机制

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2]这样的学科交叉与格局转换在为翻译研究发展

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翻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尽管翻译被认为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不同的学者还是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给予了它不

同的定义。学者古今明认为:“翻译是把一个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

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汉英表达逐步完

善的过程”[3]。另一学者郭英珍认为,翻译是把译者源语中的语码在其特定的

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传达给异域文化中的接受者的过程,此过程经历了从

信息的解码到信息的转换(即再编码)和信息再解码三个阶段,即翻译的理解、表达

和校核。[4]奈达则直接将翻译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即分析、转换、重组与校

验。因此,我们不难分析出,无论学者们将翻译如何定义,这些定义都从不同的角

度呈现出翻译的两个基本过程,也是两个基本心理过程——理解与产出。

这种对翻译过程的粗线条划分在翻译教学中体现也较为明显。《英汉翻译教程》的

编者认为:“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大体上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5];《汉英翻译教程》的作者

说:“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阶段”[6];《中级翻译教程》认为“把

原文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是一个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7];而在

《英汉互译实用技巧》中,作者也认为“翻译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解、表达和校

核三个阶段”[8]。

可以看出,语言理解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也已经成为了语言学家、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20多年来,随

着上述所提及的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格局转变,也有一些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翻译

中的理解这一环节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学者缪小春于1982年在《心

理科学通讯》第6期上发表的论文《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左右再探》,

鲍刚于1999年在《背景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口译程序中

的“思维理解”》,傅敬民2002年于《上海大学学报》第6期上发表的《翻译理

解的心理探析》一文,以及陈振东于2007年在《中国翻译》第2期上发表的《理

解过程的明晰化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与操作》论文等。刘绍龙教授也在其专著《翻

译心理学》中专门论及了语音理解及其过程、翻译中的理解及其不同心理模型。此

专著用专门的章节以直观可感的图例解析了翻译中言语理解的几种不同模型,并对

翻译理解做出了系统而详实的分析和论述。

在明确了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之后,我们进一步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理解。

在一般人眼里,言语理解就是听懂对方的话或者读懂书面文字,即把握言语或文字

意欲表达的思想,都可被视为言语的理解。而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理解就是从所

接触的视听语言材料中构建意义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从语音或文字中构建意义的

内在过程就是语音理解的过程。[9]223将以上概念进一步细化之后,刘绍龙教

授把狭义的理解定义为听话人根据声音、文字信息来建立话语的意义,其中包括了

解说话人意欲传递的信息内容和内在意图;而广义的了解不仅包括语言意义的构建

过程还包括其使用过程。

有了理解的明确定义,我们要进而分解并明晰理解的内容与过程。各学者从各自不

同的角度分别对理解的内容与过程有所阐述。张培基先生认为理解主要通过原文的

上下文来进行,并且理解的内容涵盖语言现象、逻辑关系和原文所涉及的事物等。

[5]这样的说法似乎较为笼统和模糊。刘绍龙教授的《翻译心理学》中用翻译理

解的系列模型、翻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和源语意义构建的三层次交互作用

模型等图例来论及了翻译的理解过程,其中,翻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见

图1)“为我们解释和描述纷繁复杂的翻译理解过程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角”。[9]

250

刘教授认为翻译理解的过程主要由语音/字词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表征三大环节

组成。其中包含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即从语音/字词识别到句法分析再到语义表

征或反之的加工方式。针对加工方式的个体,刘教授进一步指出,翻译理解过程存

在个别差异。例如:专业知识或背景知识较为贫乏的翻译新手也许会更多地使用自

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即较少地在输入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等内部表征之间建立联系;

而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译员则会不失时机地调用大脑已存在的相关知识

或刚刚获得的语义表征或句法分析结果来“从上而下”地感知和识别语音或字词及

其相互关系等等。[9]246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分析获知,无论是专业知识或背景知识较为贫乏的翻译新手、

还是具备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译员都会在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背景知识或实

践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在对原文中语音字词、句法和语义等不同的层次基础之

上使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原文做出感知、理解,以反之构建出原文的意

义。本文就在刘绍龙教授翻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基础之上对翻译理解过程

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补充。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所提到的语言的理解还包括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而在这意义

的构建过程中,翻译新手和专家译员都会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参与意义的构建,换

句话说,已有经验对意义构建起到了补偿作用。

补偿这一概念获得相对严谨的界定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而在此之前,补

偿仅只被用作一个准专业术语。但直至现在,与翻译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补偿研

究仍处于翻译理论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说是处于尚未成熟的初始阶段。

何谓补偿?尽管已经有了相对严谨的概念界定,各学者还是对它有着各自的理解和

阐述。哈维(KeithHarvey)于1998年将补偿界定为:“Compen-sationisa

techniquewhichinvolvesmakingupforthelossofasourcetexteffectby

recreatingasimilareffectinthetargettextthroughmeansthatarespecific

tothetargetlanguageand/ortext.”(补偿是通过使用目的语和/或其文本特

有的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造一种类似效果,以便对源语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

补的一种技巧)纽马克于2001年指出:“This[compensation]issaidtooccur

whenlossofmeaning,soundeffect,metaphororpragmaticeffectinone

partofantenceiscompensatedinanotherpart,orinacontiguous

ntence.”(当句子某一部分的意义,声音效果、比喻或语用效果的损失,在句

子的另一部分,或在一个相邻句子中得到补偿就可以说发生了补偿)哈蒂姆

(B.Hatim)和梅森(I.Mason)则将其定义为:“Intranslating,[compensation

is]themakinggoodofsomecommunicativelossbysubstituting

equivalenteffects.”(在翻译行为中,通过使用等效手段对某种交际性损失进行

弥补)我国学者柳树森的界定被称为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比较正统的定义。

他认为:“翻译补偿(compensation)是一种翻译技巧。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

源语与译语诸多方面的差异以及译者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原作的某些内容、音韵

效果、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难免难以表达而有所损失,译者意识到某些损失可以通

过运用某些手段进行补偿,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除了定义,我国一些学者也对补偿做出了研究与贡献:王恩冕于1988年分别在

《中国翻译》第2期和第3期上发表《翻译补偿法初探》及《翻译补偿法初探(续)》

等论文;柯平于1991年在《中国翻译》第2期上发表《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一

文;屠国元于1996年在《中国翻译》第2期上发表论文《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

与补偿》;孙迎春于1996年发表论文《损失、补偿与“雅”字》;刘树森于1997

发表论文《翻译补偿》;乐金声于1999年在《中国翻译》第2期上发表论文《欠

额翻译与文化补偿》;褚雅芸于2000年在《中国翻译》第4期上发表《也谈典故

翻译中的欠额补偿》等论文;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夏廷德教授则有专著《翻译

补偿研究》[10]等。

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无论是翻译新手还是专家译员,当他们在输入信

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等内部表征之间建立联系,或是调用大脑已存的相关知识,或以

刚刚获得的语义表征或句法分析结果来感知和识别语音字词等相互关系之时,他们

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知源语信息中的语音字词、句法或语义等各个层次,同时

对各层次作出相应补偿。因为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补偿的引入,那么源语信息在

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阻碍,从而引起理解的障碍,甚至失效。

例如:十年浩劫,我自顾不暇,无心也无力顾及它们。

读完这句话,一些学生草草下笔,将句中的“十年浩劫”直接译为了“ten

years'disaster”或是“tenyearsofdisaster”。

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这样的翻译仅仅停留在了语言层面。

这句话摘自作家孙犁的散文《书籍》。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娓娓道出对书籍的珍

爱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当提及“十年浩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能理解。

但对于外语读者,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不甚通晓的外语读者来说,当这一段中国历史

对于他们是一段空白时,理解障碍便自然而生。鉴于目标读者的特殊性,有些学生

针对此文化背景做出了一定的补偿,将其译为“tenyearsofCultural

Revolution”或是“tenyearsofdisastrousCulturalRevolution”,还有学生

进而补译出时间以更便于英语读者的理解:“tenyearsofdisastrous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这样的补偿对于隐藏在字里行间源语蕴意的传递起

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也为译文读者架起了一道理解的桥梁。

相对于翻译理解过程中的语音字词识别、句法分析及语义表征等几个层次而言,理

解中不可或缺的补偿也就随着这几个层次而紧密进行。

例如:Supplythemwithaquieteveningathome,andthey'llfixthescreen

doorandlickS&Hgreenstamps.(节选自珊娜·希里特·乔丹《瘦人瘦相》)

同样,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做出足够的停留和思考就动笔将其译为“给他们一个安静

的夜晚呆在家里,他们就会钉纱门和舔S&H绿邮票。”对此句,我们要把关注点

放在“lick”这一单词上。“lick”确实意为“舔”,但如果我们就仅按照词汇表

层意义将其译为“舔S&H绿邮票”,恐怕会令译文读者有些匪夷所思。如果具有

了一定的背景知识之后,便可知“S&Hgreenstamps”所指的是一家通过集绿

贴花而给予消费者购物积分奖励的公司。那么,可将“lickS&Hgreenstamps”

补译为“用舌头舔贴绿贴花”。

译文:若让他们晚上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他们就忙着钉纱门,用舌头舔贴

S&H绿贴花。(刘士聪,译)

针对源语信息做出的一定的词汇层面的补偿可以消除源语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从而

使原文信息得以更加有效地传递。

词汇层面的理解补偿是较为常见的补偿形式之一,除了词汇层面,理解还常发生于

句型层面。句型层面的理解相应的补偿更多呈现为语法补偿。

例如:Hewasoneofabodyofmenwhoownedreverenceandobeisanceto

onone,whowerelf-relianttoafault,whocaredhardlyanythingfor

thepastbutwhohadasharpeyeforthefuture.(节选自布鲁斯·凯顿《格兰

特与李将军》)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长句,一个句子里有四个由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有

的学生采用我们一般翻译定语从句的译法将其译为:“他是不崇拜也不屈从于别人,

很自信,对过去几乎毫不在意但把敏锐的眼光投向未来的人中之一。”这样的译文

令读者感觉冗长并且不知所云。一个句子中容纳的信息过多则不易理解。当我们的

关注点集中于句型转换时,形合与意合的落差便成了语法补偿的焦点。英语属于形

合语言,而汉英则是意合语言。当形合语言转换成意合语言时,应侧重语法范畴功

能。因此,在翻译上述句子时应采用顺译法,省去关系词,按照原文语序顺译出来。

译文:他们属于这样一类人:不崇拜任何人,也不屈从任何人。他们过于自信,对过

去几乎不屑一顾,直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未来。(刘庆荣,译)

在经过了词汇和句型层面的理解与补偿之后就进入了语义表征的理解及补偿环节。

语义的理解及补偿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如果没有语言文化

背景知识的支撑,则无法正确理解源语信息,当然也就无法传递出正确的译文信息。

例如:HaveapintinDeaconBrodie'sTavernandlearnaboutthedevious

EdinburghcitizenwhoinspiredRobertLouisStevenson'staleofDrJrkyll

andMrHyde.

此句出自“Scotland”——一篇介绍苏格兰优美风光和历史名胜的旅游宣传文章

中的最后一句。学生若不详加了解与原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而只是匆匆译

出,则难免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在迪肯·布洛迪的小酒馆喝上一杯酒,你可以

了解那位虚伪的爱丁堡人是如何给了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灵感,促使他写下了

《杰克里尔博士和海德先生》。”

译者需要了解原文语境中所包含的相关背景知识才能正确译出。Deacon

Brodie(1741—1788年)曾任爱丁堡工匠行会会长,所以也被称为“布洛迪会长”,

又因其品行不端而被认为“devious”。名作家RobertLouisStevenson(1850—

1894年)简单而约定俗成的翻译“史蒂文森”已家喻户晓,其著作《化身博士》

(Dr.JrkyllandMr.Hyde)也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了解这样的一些相关语境,

译文就会更加清晰顺畅。

译文:到布洛迪会长酒店喝上一杯,你会了解到那位表里不一的爱丁堡市民,据说

史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就是从他身上获得的灵感。(曹明伦,译)

尽管在刘绍龙教授的翻译理解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中,翻译的理解过程总是在语音

/字词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表征三个环节之间进行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加工,

但上述分析与对比充分显示出,伴随于三个环节加工过程中的是理解中的词汇补偿、

语法补偿和语义补偿,这些补偿与理解密不可分并合三为一。因此,我们在基于刘

教授的翻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的分析之上对其做出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并以下图2示之:

此图清楚地揭示出了翻译的理解过程应由两大模块组成:左边的模块显示出的是翻

译理解的多层次交互作用模型,我们以竖图可以更为直观地显示感知理解过程,而

右边的模块则显示出与感知理解紧密不可分并与之同步进行的相关补偿。当译者在

进行原文阅读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两大模块显示的过程融二为一,从而尽可能

使理解有效进行。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翻译的各个模块和

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运作过程,以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架起更高质量的理解之桥

梁,并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关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

[2]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郭英珍.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

[6]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7]孙万彪.中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黄洋楼.英汉互译实用技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9]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7.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2:3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imperial
标签:obeis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