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瞿唐先生易注卷之二来知德
永川凌夫惇厚子甫圈点
庐陵高奣映雪君甫校雠
屯。震下坎上。屯。见而不失其居。
屯者难也。万物始生。欎结未通。似有险难之意。故其字象穿地。
始出未申也。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间唯万物。屯者盈也。
物之始生。故次乾坤之后。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初九以贵下贱。大得民
也。此利建之侯也。○乾坤始交。而遇险陷。故名为屯。所以气始交未
畅曰屯。物勾萌未舒曰屯。世多难未泰曰屯。震动在下。坎陷在上。
险中能动。是有拨乱兴衰之才者。故占者元亨。然犹在险中。则宜守
正而未可遽进。故勿用有攸往。勿用者。以震性多动。故戒之也。然
大难方敫。无君则乱。故当立君以统治。初九阳在阴下。而为成卦之
主。是能以贤下人。得民而可君者也。占者必从人心之所属望。立之
为主。斯利矣。故利建侯。建侯者立君也。险难在前。中爻艮止。勿
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建侯之象。○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离去声○
以二体释卦名。又以卦德卦象释卦辞。刚柔者乾坤也。始交者震也。
一索得震。故为乾坤始交。难生者坎也。言万物始生而遇坎难。故名
为屯。动乎险中者。言震动之才。足以奋发有为。时当大难。能动则
其险可出。故大亨。然犹在险中。时犹未易为。必从容以谋其出险方
可。故利贞。雷震象。雨坎象。天造者。天时使然。如天所造作也。
草者如草不齐。震为蕃。草之象也。昧者。如天未明。坎为月天尚未
明。昧之象也。坎水内景。不明于外。亦昧之象也。雷雨交作。杂乱
晦冥。充塞盈满于两间。天下大乱之象也。当此之时。以天下则未定。
以名分则未明。正宜立君以统治。然未可遽谓安宁之时也。必为君者
忧勤兢畏。不遑处。方可拨乱反正。以成靖难之功。此则圣人济屯之
深戒也。动而雷雨满盈。即勿用攸往。建侯而不宁。即利建侯。然卦
言勿用攸往。而彖言雷雨之动者。勿用攸往。非终不动也。审而后动
也。屯之元亨利贞。非如乾之四德。故曰大亨贞。○更始初立而骄奢。
非不宁矣。○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
其动。象着其体也。上坎为云。故曰云雷屯。下坎为雨。故曰雷水解。
经纶皆治丝之事。草昧之时。天下正如乱丝。经以引之。纶以理之。
俾大纲皆正万目毕举。正君子拨乱有为之时也。故曰君子以经纶。○初
九。盘桓。利居贞。利建侯。盘大石也。鸿渐于盘之盘也。中爻艮石
之象也。桓大柱也。震阳木。桓之象也。八卦正位。震在初。乃爻之
极善者。国家屯难。得此刚正之才。乃倚之以为柱石者也。故曰盘桓。
唐之郭子仪是也。震为大涂。柱石在于大涂之上。震本欲动。而艮止
不动。有柱石欲动不动之象。所以利居贞。而又利建侯。非难进之貌
也。故小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曰心志在于行。则欲动不动可知
矣。○九当屯难之初。有此刚正大才。生于其时。故有盘桓之象。然险
陷在前。本爻居得其正。故占者利于居正以守己。若为民所归。势不
可辞。则又宜建侯以从民望。救时之屯可也。居贞者利在我。建侯者
利在民。故占者两有所利。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
得民也。当屯难之时。大才虽盘桓不动。然拳拳有潜屯之志。行一不
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既有救人之心。而又有守己之节。所以
占者利居贞而守己也。若居而不贞则无德。行而不正则无功。周公言
居贞。孔子言行正。然后济屯之功德备矣。阳贵阴贱以贵下贱者。一
阳在二阴之下也。当屯难之时。得一大才。众所归附。更能自处卑下。
大得民矣。此占者所以又利建侯而救民也。○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
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张连反○屯邅皆不能前进之
意。班回还不进之意。震于马为馵足。为作足。班如之象也。应爻为
坎。坎为盗。寇之象也。指初也。妇嫁曰婚。再嫁曰媾。婚媾指五也。
变兑为少女。女子之象也。字者许嫁也。此女子则指六二也。贞者正
也。不字者不字于初也。乃字者。乃字于五也。中爻艮止。不字之象
也。中爻坤土。土数成于十。十之象也。若以人事论。光武当屯难之
时。窦融割据。志在光武。为隗嚣所隔。乘马班如也。久之终归于汉。
十年乃字也。○六二柔顺中正。当屯难之时。上与五应。但乘初之刚。
故为所难。有迍邅班如之象。不得进与五合。使非初之寇难。即与五
成其婚媾。不至十年之久矣。惟因初之难。六二守其中正不肯与之苟
合。所以不字。至于十年之久。难久必通。乃反其常。而字正应矣。
故又有此象也。占者当如是则可。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
字。反常也。六二居屯之时。而又乘刚。是其患难也。乘者居其上也。
故曰六二之难。反常者。二五阴阳相应。理之常也。为刚所乘则乖其
常矣。难久必通。故十年乃字。而反其常。○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
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含音舍。几音机。○即者就也。鹿当作
麓为是。旧注亦有作麓者。盖此卦中爻艮为山。山足曰麓。三居中爻
艮之足。麓之象也。虞者虞人也。三四为人位。虞人之象也。无虞者。
无正应之象也。震错巽。巽为入。入之象也。上艮为木。下震为竹。
林中之象也。言就山足逐兽。无虞人指示。乃陷入于林中也。坎错离
明。见几之象也。含者。含而不逐也。亦艮止之象也。○六三阴柔不中
不正。又无应与。当屯难之时。故有即麓无虞入于林中之象。君子见
几。不如舍去。若往逐而不舍。必致羞吝。其象如此。戒占者当如是
也。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孔子恐后学
不知即鹿无虞之句。故解之曰。乃从事于禽也。舍则不往。往则必吝。
吝穷者。羞吝穷困也。○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坎
为马。又有马象。求者四求之也。往者初之也。自内而之外曰往。本
爻变。中爻成巽。则为长女。震为长男。婚媾之象也。非真婚媾也。
求贤以济难。有此象也。旧说阴无求阳之理。可谓不知象旨者矣。六
四阴柔。居近君之地。当屯难之时。欲进而复止。故有乘马班如之象。
初能得民可以有为。四乃阴阳正应。未有蒙大难而不求其初者。故又
有求婚媾之象。初于此时若欣为即往。资其刚正之才。以济其屯。其
吉可知矣。而四近其君者。亦无不利也。故其占又如此。象曰。求而
往。明也。求者资济屯之才。有知人之明者也。往者展济屯之才。有
自知之明者也。坎错离。有明之象故曰明。○九五。屯其膏。小贞吉。
大贞凶。膏者膏泽也。以坎体有膏泽沾润之象。故曰膏。本卦名屯。
故曰屯膏。阳大阴小。六居二。九居五。皆得其正。故皆称贞。小贞
者臣也。指二也。大贞者君也。指五也。故六二言女子贞。而此亦言
贞。六爻惟二五言屯。○九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亦有德有位者。但
当屯之时。陷于险中。为阴所掩。虽有六二正应。而阴柔不足以济事。
且初九得民于下。民皆归之。无臣无民。所以有屯其膏不得施为之象。
故占者所居之位。如六二为臣。小贞则吉。如九五为君。大贞则凶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阳德所施本光大。但陷险中。为阴所掩。
故未光。○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六爻皆言马者。震坎皆为马也。
皆言班如者。当屯难之时也。坎为加忧为血卦。为水。泣血涟如之象
也。才柔不足以济屯。去初最远。又无应与。故有此象。象曰。泣血
涟如。何可长也。既无其才。又无其助。丧亡可必矣。岂能长久。
蒙。坎下艮上。蒙。杂而着。
蒙。昧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艮山在外。坎水在内。水
乃必行之物。遇山而止。内既险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去。莫知所往。
昏蒙之象也。序卦。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所
以次屯。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吉。利
贞。告古毒反○蒙亨者。言蒙者亨也。不终于蒙也。匪我求童蒙二句。
正理也。再。指四阳一阴二。二再。则四矣。三。指三。渎者顺渎也。
初筮者。初筮下卦。得刚中也。比卦。坎之刚中在上卦。故曰再筮。
告者。二告乎五也。不告者。二不告乎三四也。凡阳则明。阴则暗。
所以九二发六五之蒙。利贞者。教之以正也。○彖曰。蒙。山下有险。
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
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
也。以卦象卦德释卦名。又以卦体释卦辞险而止。退则因于其险。进
则阻于其山。两无所适。所以名蒙也。以者用也。以亨者。以我之亨
通也。时中者。当其可之谓愤悱启发。即志应也。言我先知先觉。先
以亨通矣。而后以我之亨。行时中之教。此蒙者所以亨也。匪我求童
蒙。童蒙求我。乃教人之正道也。何也。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童蒙
求我则彼之心志应乎我。而相孚契矣。此其所以可教也。初筮则告者。
以刚中也。我有刚中之德。而五又以中应之。则心志应乎我。而相孚
契矣。所以当告之也。初筮二字。只作下卦二字。指教者而言。观此
卦再筮可见矣。盖三则应乎其上。四则隔乎其三。与刚中发蒙之二。
不相应与。又乘阳不敬。则心志不应乎我。而不相孚契矣。既不相孚
契。而强告之。是徒烦渎乎蒙矣。亦何益哉。教之利于正者。幼而学
之。学为圣人而已。圣人之所以为圣者。正而已矣。入圣之域。虽在
后日。作圣之功。就在今日。当蒙时养之以正。虽未即至于圣。圣域
繇此而渐入矣。此其所以利贞也。象曰。山中出泉。蒙。君子以果行
育德。行去声○泉乃必行之物。始出而未通达。犹物始生而未明。蒙之
象也。果行者。体坎之刚中。以果决其行。见善必迁。闻义必徙。不
畏难而苟安也。育德者。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不欲速。宽以居
之。优游以俟其成也。要之果之者。不过蒙养之正而已。○初六。发蒙。
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说吐活反音脱○蒙者。下民之蒙也。非又
指童蒙也。发蒙者。启发其初之蒙也。刑人者。以人刑之也。刑罚立
而后教化行。治蒙之初。故利用刑人以正其法。桎梏者。刑之具也。
坎为桎梏。桎梏之象也。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中爻震为足。外卦艮
为手。用桎梏之象也。本卦。坎错离。艮综震。有噬嗑折狱用刑之象。
故丰旅贲三卦。有此象。皆言狱。说者脱也。用脱桎俈。即不用刑人
也。变兑为毁折。脱之象也。往者。往发其蒙也。吝者利之反。变兑
则和悦矣。安能发蒙。故吝。○初在下近比九二刚中之贤。故有启发其
蒙之象。然发蒙之初。利用刑人。以正其法。庶小惩而大诫。蒙斯可
发矣。若舍脱其刑人。惟和悦以往教之蒙。岂能发哉。吝之道也。故
其象占如此。细玩小象。自见。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教之法。
不可不正。故用刑惩戒之。使其有所严惮也。○九二。包蒙吉。纳妇吉。
子克家。包者裹也。妇人怀姙。包裹其子。即胞字也。凡易中言包者。
皆外包乎内也。泰曰包荒。否曰包承包羞。姤曰包鱼。皆外包乎内。
包蒙者。包容其初之蒙。则有含弘之量。敷教在宽矣。初曰刑者。不
中不正也。上曰击者。上过刚也。此爻刚中。统治群阴。极善之爻。
故于初曰包。于三四五曰纳。于五曰克家。纳妇吉者。新纳之妇。有
谐和之吉也。中爻坤顺在上。一阳在下。纳受坤顺之阴。纳妇之象也。
子克家者。能任父之事也。坎为中男。有刚中之贤能乾五母之蛊。子
克家之象也。纳妇吉字。与上吉字不同。上吉字。占者之吉也。下吉
字。夫妇和谐之吉也。坤顺故吉。○九二以阳刚为内卦之主。统治群阴。
当发蒙之任者。其德刚而得中。故有包蒙之象。占者得此固吉矣。然
所谓吉者。非止于包容其初之蒙也。凡三四五之为蒙者。二皆能以刚
中之德化之。如新纳之妇。有和谐之吉。承考之子。有克家之贤。其
吉其贤。皆自然而然。不待勉强谆谆训诲于其间。如此而谓之吉也。
故其占中之象又如此。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二刚五柔。二有正
蒙之功。五之信任专。所以二得展布其敷教之才。亦如贤子。不待训
诲。自然而克家也。所以占者有子克家之象。周公爻辞。以刚中言。
孔子象辞。并应与言。○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取七具反○变巽。女之象也。九二。阳刚乾爻也。乾为金。金夫之象。
故称金夫。金夫者。以金赂己者也。六三正应在上。然性本阴柔。坎
体顺流趋下。应爻艮体常止。不相应于上。○九二为群蒙之主。得时之
盛。三近而相比。在纳妇之中者。故舍其正应而从之。此见夫金不有
躬之象也。且中爻顺体震动。三居顺动之中。比于其阳。亦不有躬之
象也。若以蒙论。乃自暴自弃。昏迷于人欲。终不可教者。因三变长
女。故即以女象之。曰勿用取。无攸利。皆其象也。○六三阴柔。不中
不正。又居艮止坎陷之中。盖蒙昧无知之极者也。故有此象。占者遇
此。如有发蒙之责者。弃而不教可也。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妇人以顺从其夫为正。舍正应之夫。而从金夫。安得为顺。○六四。困
蒙吝。用蒙者。困于蒙昧而不能开明也。六四。上下既远隔于阳。不
得贤明之人以近之。又无正应贤明者以为之辅助。则蒙无自而发。而
困于蒙矣。故有困蒙之象。占者如是。终于下愚。故可羞。象曰。困
蒙之吝。独远实也。阳寔阴虚。实谓阳也。六四上下皆阴蒙之甚者也。
欲从九二。则隔三。欲从上九。则隔五。远隔于寔者也。故曰独远实。
独者。言本卦之阴。皆近乎阳。而四独远也。○六五。童蒙吉。童蒙者。
纯一未散专心资于人者也。艮为少男。故曰童。匪我求童蒙。言童之
蒙昧也。此则就其纯一未散专听于人而言。盖中爻为坤顺。五变为巽。
有此顺巽之德。所以专心。资刚明之贤也。○六五。以顺巽居尊。远应
乎二。近比乎上。盖专心资刚明之贤者。故有童蒙之象。占者如是。
则吉也。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中爻为顺。变爻为巽。仰承亲
比上九者顺也。俯应听从九二者巽也。亲比听从乎阳。正远实之反。
所以吉。○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击蒙者。击杀之也。应爻
坎为盗。错离为戈兵。艮为手。手持戈兵。击杀之象也。三与上九为
正应。故击杀之也。寇者即坎之寇盗也。二寇字相同。不得为寇者。
教三爻在下。蒙昧之人也。利御寇者。教上九在上。治蒙之人也。六
三在本爻为淫乱。在上九为寇乱。蒙昧之极可知矣。○上九与三之寇盗。
相为正应。过刚不中。治蒙大猛故有击蒙之象。圣人教占者。以占得
此爻者。若乃在下蒙昧之人。则不利为寇。为寇则有击杀之凶矣。占
得此爻者。若乃在上治蒙之人。惟利御止其寇而已。不可即击杀之。
圣人哀矜愚蒙之人。故两有所戒之也。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上九刚。止于御寇。上之顺也。六三柔。随其所止。下之顺也。艮有
止象。变坤有顺象。渐卦利御寇。小象亦曰顺相保。可见矣。
需。乾下坎下。需。不进也。
需者顺也。有所待也。理势不得不须者。以卦象论。水在天上。
未遽下于地。必待阴阳之交熏蒸而后成。需之象也。以卦德论。乾性
主于必进。乃处坎陷之下。未肯遽进。需之义也。序卦。蒙者物之穉
也。物穉不可不养也。需者。饮食之道也。养物以饮食。所以次蒙。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虽有所待。乃我所当待也。非
不当待而待也。孚者。信之在中者也。坎体诚信。克实于中。孚之象
也。光者此心光明。不为私欲所蔽也。中爻离。光明之象也。亨者。
此心亨泰。不为私欲所窒也。坎为通。亨通之象也。贞者事之正也。
八卦正位。坎在五阳刚中正。为需之主。正之象也。皆指五也。坎水
在前。乾健临之。乾知险涉大川之象也。又中爻兑综巽。坎水在前。
巽木临之。亦涉大川之象。详见颐卦上九。孚贞者。尽所需之道。光
亨吉利者。得所需之效。需若无实。必无光亨之时。需若不正。岂有
吉利之理。○言事若有所待。而心孚信。则光明而亨通矣。而事又出于
其正。不行险以侥幸。则吉矣。故利涉大川。○彖曰。需须也。险在前
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
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以卦德释卦名。以卦综。释卦辞。需
者须也。理势之所在。正欲其有所待也。故有需之义。险在前。不易
于进。正当需之时也。以乾之刚健毅然有守。不冒险以前进。故不陷
于险。既不陷于险。则终能出其险。其义不至于困穷矣。所以名需。
需讼二卦同体。文王综为一卦。故杂卦曰。需不进也。讼不亲也。位
天位以正中者。讼下卦之坎。往居需之上卦。九五又正而又中也。五
为天位。因自讼之地位往居之。故曰位乎天位。如在讼下卦。止可言
中。不可言正矣。正则外无偏倚。中则心无夹杂。所以有孚。光亨贞
者。往有功。与渐蹇解三卦彖释往有功同。言讼下卦。往而居需之上
卦。九五正中。所以有利涉大川之功也。○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
以饮食宴乐。乐音洛○云气蒸而上升。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故为
需待之义。君子事之当需者。亦不容更有所为。惟内有孚。外守正。
饮食以养其气体而已。宴乐以娱其心志而已。此外别无所作为也。曰
饮食宴乐者。乃居易俟命。涵养待时之象。非真必饮食宴乐也。○初九。
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郊者。旷远之地。未近于险之象也。乾为郊。
郊之象也。故同人小畜皆言郊。需于郊者。不冒险以前进也。恒者常
也。安常守静。以待时。不变所守之操也。利用恒无咎者。戒之也。
言若无恒。犹有咎也。○初九阳刚得正。未近于险。乃不冒险以前进者。
故有需郊之象。然需于始者。或不能需于终。故必义命自安。恒于郊
而不变。乃其所利也。戒占者能如此则无咎矣。象曰。需于郊。不犯
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难乃旦反○不犯难行者。超然远去。
不冒犯险难以前进也。未失常者。不失需之常道也。需之常道。不过
以义命自安不冒险以前进而已。○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坎为
水。水近则有沙。沙则近于险矣。渐近于险。虽未至于患害。已小有
言矣。小言者。众人见讥之言也。避世之士。知前有坎陷之险。责之
以洁身。用世之士知九二刚中之才。责之以拯溺也。中爻为兑口舌。
小言之象也。终吉者。变爻离明。明哲保身。终不陷于险矣。○二以阳
刚之才。而居柔守中。盖不冒险而进者。故有需于沙之象。占者如是。
虽不免小有言。终得其吉也。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
以吉终也。水行朝宗曰衍。即水字。言水在中央也。沙在水边。则近
于险矣。虽近于险。而小有言。然以刚中处需。故不陷于险而以吉终
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泥逼于水。将陷于险矣。寇之地也。坎
为盗在前。寇之象也。○九三居健体之上。才位俱刚。进不顾前迩于坎
盗。故有需泥寇至之象。健体敬慎惕若。故占者不言凶。象曰。需于
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外谓外卦。灾在外者。言灾
已切身。而在目前也。灾在外而我逼之。是致寇自我也。敬慎不败者。
三得其正。乾乾惕若。敬而且慎。所以不败于寇也。故占者不言凶。○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坎为血。血之象也。又为隐伏。穴之象也。
偶居左右上下皆阳。亦穴之象也。血即坎字。非见伤也。出自穴者。
观上六入于穴入字。此言出字。即出入二字自明矣。言虽需于血。然
犹出自穴外。未入于穴之深也。需卦近于坎。致寇至及入于坎。三爻
皆吉者何也。盖六四顺于初之阳。上六。阳来救援皆应与有力。九五
中正所以皆吉也。凡看周公爻辞。要玩孔子小象。若以血为杀伤之地。
失小象顺听之旨矣。○四交于坎。已入于险。故有需于血之象。然四与
初为正应。能顺听乎初。初乃乾刚至健而知险。惟知其险。是出自穴
外。不冒险以进。虽险而不险矣。故其象占如此。象曰。需于血。顺
以听也。坎为耳。听之象也。听者。听乎初也。六四柔得其正顺也。
顺听乎初。故入险不险。○九五。需于酒食。贞吉。坎水酒象。中爻兑
食象。详见困卦。酒食宴乐之具。需于酒食者。安于日用饮食之常。
以待之而已。贞吉者。正而自吉也。非戒也。○九五。阳刚中正。居于
尊位。盖优游和平。不多事以自扰。无为而治者也。故有需于酒食之
象。其贞吉可知矣。占者有是贞。亦有是吉也。象曰。酒食贞吉。以
中正也。即彖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八卦正位坎在五。○上六。入于穴。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阴居险陷之极。入于穴之象也。
变巽为入。亦入之象也。下应九三。阳合乎阴。阳主上进。不召请而
自来之象也。我为主。应为客。三阳同体。客三人之象也。入穴穷困。
望人救援之心甚切。喜其来而敬之之象也。终吉者。以阳至健知险。
可以极溺也。○上六居险之极。下应九三。故其象如此。占者之吉可知
矣。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当去声○位
者爻位也。三乃人位。应乎上六。故曰人来。初与二皆地位。上六所
应者乃人位。非地位。今初与二皆来。故不当位也。以一阴而三阳之
来。上六敬之。似为失身矣。而不知入于其穴。其时何时也。来救援
于我者。犹择其位之当否。而敬有分别。是不知权变者矣。故初与二。
虽不当位。上六敬之。亦未为大失也。曰未大失者。言虽失而未大也。
若不知权变。自经于沟渎。且失愈大矣。易中之时。正在于此。
讼。坎下乾上。讼。不亲也。
讼者。争辨也。其卦坎下乾上。以二象论天运乎上。水流乎下。
其行相违。所以成讼。以卦德论。上以刚陵乎下。下以险伺乎上。以
一人言。内险而外健。以二人言。已险而彼健。险与健相持。皆欲求
胜。此必讼之道也。序卦饮食者。人之大欲存焉。既有所需。必有所
争。讼所由起也。所以次需。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有孚
者。心诚实而不诈伪也。窒者。窒塞而能含忍也。惕者。戒惧而畏刑
罚也。中者。中和而不狠愎也。人能此四者。必不与人争讼。所以吉。
若可已不已。必求其胜。而终其讼。则凶。利见大人者。见九五以决
其讼也。不利涉大川者。不论事之浅深。冒险入渊。以兴讼也。九二
中实。有孚之象。一阳沉溺于二阴之间。窒之象。坎为加忧惕之象。
阳刚来居二。中之象。上九过刚。终之象。九五中正。以居尊位。大
人之象。中爻巽木。下坎水。本可涉大川。但三刚在上。阳实阴虚。
舟重遇巽风。危矣。舟危岂不入渊。故彖辞曰。入渊不利涉之象也。○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
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以卦德卦综卦体卦象释卦名卦辞。险健详见前卦。下若健而不险。必
不生讼。险而不健。必不能讼。所以名讼。刚来得中者。需讼相综。
需上卦之坎。来居讼之下卦。九二得中也。前儒不知序卦杂卦。所以
依虞翻以为卦变。刚来居柔地得中。故能有孚。能窒。能惕。能中。
终者。极而至于成也。讼已非美事。若讼之不已。至于其极。其凶可
知矣。尚者。好尚之尚。主也。言九五所主。在中正也。惟中正所以
能辨人是非。入渊者。舟重遇风。其舟危矣。故入渊与冒险。与讼必
陷其身者。一而已矣。○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天
上蟠。水下润。天西转。水东注。故其行相违。谋之于始。则讼端绝
矣。作事谋始。工夫不在讼之时。而在于未讼之时也。故曰曹刘共饭。
地分于匕筯之间。蘓史灭宗。忿起于谈笑之顷。○初六。不永所事。小
有言终吉。不永所事者。不能永终其讼之事也。小有言者。但小有言
语之辩白而已。变兑为口舌。言之象也。应爻乾为言。亦言之象也。
因居初。故曰小。终吉者。得辨明也。○初六才柔位下。不能永终其讼
之事。虽在我不免小有言语之辩。然温柔和平。自能释人之忿怨。所
以得辩明。故其象如此。而占者终得吉也。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
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讼不可长。以理言也。言虽是初六阴柔
之故。然其理亦如此。长永二字相同。虽不免小有言语之辩。然终因
此言辩明。○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克胜也。
自下讼上。不克而还。故曰归。逋逃避也。坎为隐伏。逋之象也。邑
人。详见谦卦。中爻为离。坎错离。离居三。三百之象也。二变。下
卦为坤。坤则阖户之象也。三百言其邑之小也。言以下讼上。归而逋
窜是矣。然使所逋窜之邑为大邑。则犹有据邑之意。迹尚可疑。必如
此小邑藏避。不敢与五为敌。方可免眚。需讼相综。讼之九二。即需
之九五。曰刚来而得中。曰归而逋。皆因自上而下。故曰来曰归。其
字皆有所本。如此玄妙。岂粗心者所能解。坎为眚。变坤则无眚矣。○
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也。然以刚居柔之中。既知其理之不当
讼。而上应九五之尊。又知其势不可讼。故自处卑小。以免灾患。其
象如此。占者如是则无眚矣。○羑里之囚文王。岂有一毫不是之处。只
是不辨不争而曰天王圣明。所以为内文明而外柔顺也。象曰。不克讼。
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掇都活反○归逋窜者。不与之讼也。
掇者。拾取也。自下讼上。义乖势屈。祸患犹拾而自取。此言不克讼
之故。○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德乃恶德。往
日之事也。故以旧字言之。凡人与人争讼。必旧日有怀恨不平之事。
有此怀恨其人之恶德。藏畜于胸中。必欲报复。所以讼也。食者。吞
声不言之意。中爻巽综兑口。食之象也。王事者。王家敌国忿争之事。
如宋之与虏是也。变巽不果。或之象也。中爻离日。王之象也。应爻
乾君。亦王之象也。无成者。不能成功也。下民之争讼。主于怯。王
家之争讼。主于才。以此食旧德之柔。处下民之刚强私敌则可。若以
此处王家之刚强敌国。是即宋之于虏。柔弱极矣。南朝无人。稽首称
臣。安得有成。○六三。上有刚强之应敌。阴柔自卑。故有食人旧德。
不与争辩之象。然应与刚猛。常受侵陵。虽正亦不免危厉矣。但六三
含忍不报。从其上九。与之相好。所以终不为己害而吉也。如此之人。
柔顺有余。而刚果不足。安能成王事哉。故占者乃下民之应敌则吉。
或王事之应敌。则无成而凶。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从上者。从
上九也。上九刚猛。六三。食其旧日刚猛侵陵之恶德。相从乎彼。与
之相好。则吉矣。○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即。就也。命
者天命之正理也。不曰理而曰命者。有此象也。中爻巽。四变亦为巽。
命之象也。渝变也。四变。中爻为震。动之象也。故随卦。初爻曰。
渝安贞者。安处于正也。复即于命者。外而去其忿争之事也。变而安
贞者。内而变其忿争之心也。心变则事正矣。吉者虽不能作事于谋始
之先。亦能改圈于有讼之后也。○九二九四皆不克讼。既不克矣。何以
讼哉。盖二之讼者。险之使然也。其不克者势也。知势之不可敌。故
归而逋逃。曰归者。识时势也。四之讼者。刚之使然也。其不克者理
也。知理之不可违。故复即于命。曰复者。明理义也。九四之复。即
九二之归。皆以刚居柔。故能如此。人能明理义。识时势。处天下之
事无难矣。学者宜细玩之。○九四。刚而不中。故有讼之象。以其居柔。
故又有复即命渝安贞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象曰。复即命。渝安贞。
不失也。始而欲讼。不免有失。今既复渝。则改圈而不失矣。○九五。
讼元吉。九五为讼之主。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者也。
凡讼占者遇之则利。见大人讼得其理。而元吉矣。象曰。讼元吉。以
中正也。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所以利见大人而元吉。○上九。或
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鞶音盘。褫池尔切。音耻。○或者。未必然之
辞。鞶带。大带。命服之饰。又绅也。男鞶革。女鞶丝。乾为衣。又
为圜。带之象也。乾君在上。变为兑口。中爻为巽命令。锡服之象也。
故九四曰复即命。中爻离日。朝日之象也。离日居下卦。终之象也。
又居三。三之象也。褫夺也。坎为盗。褫夺之象也。命服以锡有德。
岂有赏讼之理。乃设词以极言讼不可终之意。○上九有刚猛之才。处讼
之终。穷极于讼者也。故圣人言人肆其刚强。穷极于讼。取祸丧身。
乃其理也。设若能胜至于受命服之赏。是亦仇争所得。岂能长保。故
终一朝而三见褫夺也。即象而占之。凶可知矣。象曰。以讼受服。亦
不足敬也。纵受亦不足敬。况褫夺随至。其不可终讼也明矣。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2:3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