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
了解驳论文有关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
法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品味辛辣犀利、带有讽刺
意味的语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
习
重
点
理清课文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
学
习
难
点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
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学
法
指
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学内容
环
节
一
新
课
导
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
关内步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
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
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934年9月25日,
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
调。
环
节
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文体知识: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
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它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
体。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慨
.
叹(kǎi)省
.
悟(xǐng)诓
.
骗(kuāng)抹
.
杀(mǒ)
拐弯抹
.
角(mò)玄虚(xuán)前仆后继(pū)
2.理解词语。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指一种寂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环
节
二
自
主
学
习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
人的生命。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
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环
节
三
合
作
探
究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树靶子(1-2)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二)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了。
2.批靶子(3-5)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
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
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鲁迅是怎样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的?
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然后顺着对方论据分析,得出信“地”、信“物”、
信“国联”都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也非自信力,所以
他们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这是怎样的批驳方式?有什么好处?
驳论证。对方的论据根本推不出敌方的论点,也就是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
程出了问题,对方靶子已经摇摇欲坠。
3.立观点(6-8)
(1)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其依据是什么(正面立论,间接批驳)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第7段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举了“我们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
国人”指谁?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
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地积极
抗战。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举出几例吗?
环
节
三
合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
升,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白
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
作
探
究
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4.作结论(9)
(1)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
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
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
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从公开的文字
.....
上看起来。
“公开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事。
(2)两年以前,我们总
.
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总”含着“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表现出
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样子,也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
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3)不过一面总
.
在被摧残
...
,被抹杀
...
,消灭
..
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被摧残”“被抹杀”“消灭”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嚣张。“总”写
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同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4)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
.
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
信国联,改为一味
..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只”含有“惟一”的意思,刻画了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
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国民党政府
沉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刻画
出悲观论者的嘴脸。
(5)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
..
是诬蔑
..
。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诬蔑”斥责对方,肯定了中国存在有自
信力的人。
三、探究写法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
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
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
环
节
三
合
作
探
究
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
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
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风格。
文章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和所谓的“社会名流”的本质,富有嘲讽意味。“总
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极其
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嘴脸: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以
息,最后竟至求于泥塑木雕。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示出悲观论者精神上
的节节败退,可谓入木三分。
环
节
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作者针对当时有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
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
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教
学
板
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信“地”信“物”
树靶子信国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味求神拜佛
直接批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批靶子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批驳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充满自信的“中国脊梁”
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9)
(1-2)
(3-5)
(6-8)
环
节
五
拓
展
延
伸
阅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感受鲁迅杂文的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
教学反思
学习名言警句:
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
的顶点。——马克思
2.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可桢
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本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通过对驳论文有关知识的介绍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写法上,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
体会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驳倒对方,并在驳斥谬论的同时提出和论述自己的正面观点。
3.在朗读中让学生品味文章辛辣、尖锐的语言,特别是体会文章在驳斥对方时嘲
讽的语言和阐述正面观点时中肯、坚定的语言特色。
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
——老舍
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2:2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