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
周健
【摘要】中平六年(189),颍川郡辖十七县、邑,人口八十余万,黄巾复起,发生饥
荒,天气连雨四月。豫州牧黄琬入朝,孔伷继任豫州刺史。阴修为太守。多人被察举、
征召和重用。%In189(thesixthyearofZhongping),altogethertherewere
venteencountiesandcitiesundertheadministrationofYingchuanJun
withthepopulationofmorethan800,inrebellionbrokeout
an,ZhouMu
ofYuzhouwaspromotedandKongYouwasassignedCiShiofYuzhou,Yin
XiuasTaiShou,andmanypeoplewerealsorecommendedandassigned.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6
【总页数】5页(P7-11)
【关键词】中平六年;颍川郡;纪事
【作者】周健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许昌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九月二十一日,豫州牧黄琬被征为司徒。
《后汉书》卷61《黄琼传附黄琬传》云,黄琬:
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
关内侯。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
按:关于黄琬调任司徒的日期,《后汉书》卷9《汉献帝纪》中平六年九月云“甲
午,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资治通鉴》也云在九月甲午日,而《后汉纪》卷25
《汉献帝纪下》中平六年九月云“丙申,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
徒”,相差两日。可能《后汉书》记载的是任命日期,《后汉纪》记载的是就任日
期。应该以发布任命日期为准,取甲午日(九月二十一日,公历10月18日)。
东汉设州牧始于中平五年(188年),当年采纳刘焉建议,因为刺史权轻,故选任朝
臣有名望者以本秩出任动乱之州首长,统管一州军政,称为州牧,时益州、冀州、
豫州有黄巾之乱,并州、幽州有胡乱,所以都委派州牧。因此可以明确黄琬是中平
五年(188年)出任豫州牧,是当时五个州牧之一。之所以将豫州刺史改为豫州牧,
是因为豫州“寇贼陆梁,州境雕残”,实际就是黄巾军死灰复燃。
九月二十一日,董卓征拜颍川名士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
《后汉书》卷53《申屠蟠传》:
董卓废立,蟠及爽、融、纪等复俱公车征,惟蟠不到。
《后汉书》卷72《董卓传》:
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
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以尚书韩馥
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三国志》卷38《许靖传》:
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
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
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
为陈留太守。
《后汉书》卷62《荀淑传附荀爽传》:
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考证:《后汉纪》卷25《汉灵帝纪·中平六年》云“十一月……光禄勋荀爽为司空”,
而《后汉书·献帝纪》云“十二月戊戌……光禄勋荀爽为司空”,二书所记时间不同。
《后汉书》卷62《荀淑传》云“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董卓入京是
八月辛未(农历二十八日),后推九十五日,已超过十一月,所以《后汉纪》之十一
月有误。《后汉书》晚出,当参校过《后汉纪》,所以《资治通鉴》从《后汉书》,
亦云十二月戊戌。但是,查林道心《中国古代万年历》[1]280中平六年十二月
癸卯朔,十二月无戊戌,疑戊戌有误。《后汉纪》卷25《汉灵帝纪·中平六年》
云:“卓虽无道,而外以礼贤为名,黄琬、荀爽之举,从民望也。”此处将黄琬、
荀爽并列记载,暗示二人极有可能是同时被征命。已知黄琬是九月甲午日征为司徒,
从此后推九十五日,则为十二月戊辰,正好与戊戌有一字之差,说明戊戌为戊辰之
误。如此,则荀爽、韩融、陈纪被征命也是在九月甲午日(九月二十一日,公历10
月18日)。
颍川颍阴荀氏是战国荀子之后,为颍川望族。荀子十一世孙荀淑,高行博学,汉末
任当涂长、郎陵侯相,与同郡嬴长韩韶、太丘长陈寔、林虑长钟皓同时为循吏模范,
史称“颍川四长”。荀淑有子爽等八人,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荀爽字慈明,
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遭党
锢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为硕儒。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大将
军何进公车征为从事中郎,并不应。至是,征拜,九十五日间以布衣位至司空。
荀爽于被征后第二年五月于长安病死,年六十三。在短暂的司空任上,他倾向于顺
从董卓的意见。《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杨彪传》记载,董卓议迁都,司空杨
彪、太尉黄琬持异,董卓作色发怒,“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
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
卓意小解。爽私谓彪曰:‘诸君坚争不止,祸必有归,故吾不为也。’”后来,荀
爽也暗中参与倒卓的密谋,不过未发而薨。《荀淑传》云:
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
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条著《礼》、《易传》、《诗传》、
《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
《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
不过,史书对荀爽为政还是有讥议,《后汉纪》卷26《献帝纪》云:
当是之时,忠正者慷慨,而怀道者深嘿。爽既解祸于董卓之朝,又旬日之间,位极
人臣,君子以此讥之。
荀氏八龙中荀绲,官济南相,子谌、彧此后并名于世。
韩融,字元长,颍川舞阳人,汉末“颍川四长”韩韶之子。《后汉书》卷45《韩
棱传》云,舞阳韩氏“世为乡里著姓”,先祖韩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寻子棱,
司空;棱子辅,赵相;棱孙演,司徒。《后汉纪》卷25《汉灵帝中平五年》云,韩融
博学不为章句,屡征不起,弟兄同居,闺庭怡怡。至是征为大鸿胪。
陈纪,字元方,颍川许县人,“颍川四长”陈寔之子,《后汉书》卷62《陈寔传》
云,与父寔、弟谌皆以至德著称,时称“三君”。居家兄弟孝养,闺门雍和,著书
数万言,号曰《陈子》。父子三人,皆累征不就。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奏朝廷,
在全州县城画父子三人图像,以厉风俗。“董卓入洛阳,乃使就家拜五官中郎将,
不得已,到京师,迁侍中,出为平原相。”
九月,从本年六月至九月连续下雨。
《后汉纪》卷25《汉灵帝纪下》中平六年:
六月雨,至于九月乃止。卓讽有司以久雨免司徒丁宫、司空刘弘,卓代为司空。
《资治通鉴》卷59《汉灵帝中平六年》亦云:
乃讽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刘弘而代之……自六月雨至于是月。
按:正史所记天气、天文现象,如果未言具体地区,则为京师地区的观察记录。此
为京师洛阳的天气记录。洛阳与颍川郡相距甚近,其天气状况与洛阳差别不大,可
作为颍川郡之参考。农历六月为公历7月1-30日,农历九月为公历9月28日
至10月26日。
但是,《三国志》卷6《董卓传》的记载与《后汉纪》和《通鉴》相反,云“于是
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后汉书》卷72《董卓传》但云“乃讽朝
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未言雨。《三国志》卷12《毛玠传》记载,建安二
十一年(216年)钟繇云,“亢旱以来,积三十年”,则自186年至216年皆为大
旱,何来会此年连续三个多月下雨?
关于三国时期的气候,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认为,从公
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六朝时代,中国处于第二个寒冷期。[2]胡阿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认为,“魏晋南北朝总体上可以被认作是一个寒冷
干燥的时期”。[3]45钟繇的话印证了汉末干旱的天气形势。但并不是说没有
下雨或久雨的时候。事实上,汉末出现过多雨天气,兹举几例:
《后汉书》卷66《王允传》:
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瓚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
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此期应
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
《后汉纪》卷29《汉献帝纪》初平三年:
秋七月,李傕使樊稠至郿葬董卓,大风暴雨,流水入墓,漂其棺椁。
《后汉书》卷72《董卓传》,初平四年夏,长安:
大雨昼夜二十余日,漂没人庶,又风如冬时。帝使御史裴茂讯诏狱,原系者二百余
人。其中有为傕所枉系者,傕恐茂赦之,乃表奏茂擅出囚徒,疑有奸故,请收之。
诏曰:“灾异屡降,阴雨为害,使者衔命宣布恩泽,原解轻微,庶合天心。欲释冤
结而复罪之乎!一切勿问。”
《后汉书》卷9《汉献帝纪》建安二年:
秋九月,汉水溢。
《三国志》卷51《宗室传·孙静传》,建安元年七月孙策进攻会稽时:
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
《后汉书》卷9《汉献帝纪》建安十七年:
秋七月,洧水、颍水溢。
《后汉书》卷9《汉献帝纪》建安十九年:
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
因此,《后汉纪·汉灵帝纪下》关于此次久雨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三国志·董
卓传》“於是以久不雨”一句,应是衍“不”字。《后汉书·董卓传》但云“乃讽
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未言雨,当是范晔在《后汉纪》和《三国志》的两
条互相矛盾的记载中难以取舍,而有意避而不提。《通鉴》采用《后汉纪》之久雨
记录,为是。
十一月,孔伷为豫州刺史。
《后汉纪》卷25《汉灵帝纪下》中平六年十一月条云:
于是以尚书韩馥为冀州,侍中刘岱为兖州,陈留孔伷为豫州,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
孔伷的职名是刺史,而其前任黄琬是州牧。州牧是名副其实的一州军政首长。尽管
刺史事实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军政职能,但是名义上还是监察之官,秩位也只是六百
石,比太守的二千石低不止一个级别。
关于孔伷的记载很少。《后汉书》卷74《袁绍传》注引《英雄记》曰“孔伷字公
绪,陈留人也。”《后汉书》卷68《符融传》曰:“太守冯岱有名称,到官,请融
相见。融一往,荐达郡士范冉、韩卓、孔伷等三人。”《符融传》注引谢承《后汉
书》曰:“荐范冉为功曹,韩卓为主簿,孔伷为上计吏。”看来他早年是陈留郡的
名士,经同郡先达符融推荐,被刚上任的太守冯岱举为上计吏。《三国志》卷1
《武帝纪》注引张璠《汉纪》载郑泰言:“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则孔
伷善于清谈。他是在董卓“擢用群士”、“显拔幽滞”的背景下被任用为刺史,说
明他被任命前应该是个位不称才的幽滞之士。
十一月,颍川人韩馥、张咨分别被任用为冀州牧和南阳太守。
前引《后汉书·董卓传》和《三国志·许靖传》记述董卓征用荀爽等名士时,已经述
及韩馥、张咨,云“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但关于韩馥的冀州官职,《董卓传》
云“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而《许靖传》云“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其它史
料中多提到韩馥为冀州牧,韩馥的冀州官职当是州牧。冀州当时黑山黄巾很盛,符
合委派州牧的原则。
《后汉书·董卓传》、《三国志·许靖传》和《资治通鉴》将韩馥、张咨出任牧守与
荀爽等名士被征放在一起叙述,没有区分时间先后。《后汉纪》卷25《汉灵帝纪
下》中平六年云在十一月,其“十一月”条下云“于是以尚书韩馥为冀州,侍中刘
岱为兖州,陈留孔胄为豫州,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农历
十一月为公历11月26日至12月26日。
韩馥,上引史料中不言其籍贯,而《后汉书》卷72《董卓列传》注引王粲《汉末
英雄记》云“馥字文节,颍川人。”《汉末英雄记》还云韩馥“为御史中丞。董卓
举为冀州牧。”此云为御史中丞,与前引《许靖传》所云尚书有异。据《后汉
书·百官志》,御史中丞秩千石,尚书秩六百石,相差一个级别。未详孰是。
《三国志·袁绍传》云,韩馥为冀州牧后,起兵讨伐董卓,后将州牧让与袁绍,避
居于陈留太守张邈处,惶恐自杀。
张咨,行迹不明。《三国志》卷46《孙破虏讨逆传》注引《英雄记》曰:“咨字子
议,颍川人,亦知名。”征拜南阳太守后,初平元年(190年)为长沙太守孙坚杀害。
《孙破虏讨逆传》云,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起兵讨伐董卓,经过南阳,以张咨
不供军粮而杀之。
十一月,董卓杀舞阳君。
《三国志》卷6《董卓传》注引《英雄记》:
又收苗每舞阳君杀之,弃尸于苑枳落中,不复收敛。
按:此事裴松之注于“卓迁相国”之后,《后汉纪》卷25《灵帝纪》中平六年:“十
一月,太尉董卓为相国。”故系于十一月。
舞阳君,名兴,姓不详,汉灵帝何皇后之母,光和四年(181年)封为舞阳君。东汉
皇后母、皇太后母、皇帝生母寻常封为君,食封邑。
本年,阴修为颍川太守,举钟繇、荀彧等七人为孝廉和计吏。
《三国志》卷13《钟繇传》注引谢承《后汉书》:
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
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祐、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
此文中华书局本和岳麓书社本《三国志》失校,未得真意。其本意应为阴修通过三
个途径将七位郡吏向朝廷举荐。一是举荐方正,此为选举之特科。二是察举孝廉,
此为选举岁科。汉制,郡国每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三是举荐上计吏。上计虽非
选举科目,但是上计吏常被朝廷留用为官,故也视为仕进途径。上计吏往往不止一
人,一般统称上计吏,有时主者称吏,从者称掾、史、佐等。《后汉书·范式
传》:“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三国志·邴
原传》注引《邴原别传》云:“乃以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原为计佐。”故本
文应点较为:
南阳阴修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
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史。以光国朝。
而荀彧举孝廉是在中平六年,《后汉书》卷70《荀彧传》:“中平六年,举孝廉。”
故知中平六年阴修为颍川太守。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钩沉出几位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担任颍川太守
的人,他们是:阴修“盖桓灵之际”,文某“中平元年免”,王环“中平二年见在
任”,曹某“中平三年八月见在任”,种拂“中平末”,史祈“盖灵帝世”。[4]
126因为有前引《后汉书·荀彧传》的佐证,所以阴修的任职时间可以明确到中平
年间。中平元年、二年、三年的颍川太守已经明确不是阴修,分别是文某、王环和
曹某。严耕望云种拂“中平末”任颍川太守,中平年号共六年,可称“末”者为五
年和六年,阴修已经占了中平六年,那么,种拂应该是在中平五年。阴修在初平元
年(190年)入朝任太守。由此可知,阴修担任颍川太守,不仅是在中平六年,而且
就只当了这一年。所举一名方正、四名孝廉、两名计吏,都是中平六年一年之内举
荐的。
阴修,史无传记,生平不详。《后汉书·献帝纪》云,初平元年(190年)六月“大鸿
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安集关东,后将
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则190年他已经不再是颍川
太守,而升任少府。刘秀皇后阴丽华为南阳新野人,阴修既然为南阳人,或为光武
外戚后裔。他一年举荐七名府吏,被说成“以旌贤擢俊为务”,看来他是用足了察
举名额。而其所察举者荀彧、钟繇、郭图后来都建功显名,也说明他举得其人。
荀彧、钟繇举孝廉后,入朝为官。钟繇“举孝廉,除尚书郎”,[5]卷十三钟繇
传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5]卷十荀彧传《三国志·荀攸传》未载荀攸举计
吏,云何进秉政,征拜黄门侍郎。何进秉政是在本年何皇后临朝听政之后,则荀攸
也是本年入朝拜官,或与举计吏有关。张礼、杜祐和郭图行迹不明,东汉孝廉应举
后需要通过考试才能除用,但一般都能通过考试,所以张礼、杜祐也应该得到拜官。
举上计也视为仕进途径,上计吏往往被朝廷留用,从郭图后来在冀州为官来看,郭
图很可能被朝廷留用。
本年,颍川郡人或察举计孝,或征命公卿,或除拜牧守,济济多士,为百郡之最。
曹操云“汝颍固多奇士”,[5]卷十四郭嘉传姚兴谓“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
士。”[6]姚兴载记下良有以也。
本年,颍川郡黄巾军起,郡县饥荒。
《后汉书》卷81《独行列传·刘翊传》: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后黄巾贼起,郡县饥
荒,翊救给乏绝,赖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
据该文记述,颍川郡“黄巾贼起,郡县饥荒”出现在种拂任颍川太守之后。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云种拂任颍川太守在“中平末”。中平年号共六年,所谓“中
平末”应为中平五、六年,实则种拂任颍川太守在中平五年。也就是说,中平五年
之后,颍川郡黄巾军又活跃起来,并造成了饥荒。这与当时全国黄巾军趋于活跃的
形势是一致的。查《后汉书·汉灵帝纪》,中平五年黄巾军的记录很多:二月,“黄
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
县”;六月,“益州黄巾马相攻杀刺史郗俭,自称天子,又寇巴郡,杀郡守赵
部”;“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虽然《汉灵帝纪》中平五年没有关
于颍川郡黄巾军的记录,但是根据《刘翊列传》的记载来看,颍川郡此时也有黄巾
军活动。前引《后汉书》卷61《黄琼传附黄琬传》所云,豫州“寇贼陆梁,州境
雕残,琬讨击平之”,这种情况当也包括颍川郡在内;从直到建安元年(196年)还有
曹操镇压颍川黄巾来看,所谓“讨击平之”,也只是使黄巾相对平息,并未消灭。
本年,颍川郡辖十七县、邑,人口约八十余万。
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全国共设有司隶校尉部、豫州、冀州、兖州、青州、
荆州、扬州、益州、并州、凉州、幽州、交州十二州,“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
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
五万二百二十。”豫州辖颍川、汝南、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六郡国。颍川郡,
辖十七县、邑,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郡治阳
翟县。十七个县、邑为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郾、临颍、颍阳、颍阴、许、
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县和舞阳邑。
阳翟县,今许昌禹州市。
襄,就是《汉书·地理志》所记之郏县,今平顶山市郏县。黄山《后汉书集解校补》
已经证明。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云:“其实《续汉志》之襄县即《汉志》之郏
县。盖顺帝前偶将郏县易名为襄县,桓帝后旋复其旧。”[7]25
襄城县,今许昌襄城县。
昆阳县,今平顶山叶县。
定陵县,今漯河市舞阳县北部,故城在今河南舞阳县北十五里。
舞阳邑,今漯河市舞阳县南部,因在舞水之北而得名。邑,也是县级政区,是皇帝
女眷的封地,邑内田租要上交邑主。《后汉书·百官志》云:“公主所食汤沐曰邑。”
皇后、后母等女性皇亲也会封汤沐邑。汉灵帝何皇后母亲被封为舞阳君,舞阳就是
舞阳君的汤沐邑,《后汉书》卷10《皇后纪》:光和四年“封后母兴为舞阳君。”
《三国志》卷6《董卓传》注引《英雄记》云中平六年董卓进入洛阳后,“又收苗
母舞阳君杀之”。则舞阳此后当改邑为县。
郾县,今漯河市郾城县西南。
临颍县,今漯河市临颍县,因濒临颍水而得名。故城在今固厢乡城顶村。
颍阳县,今许昌县西南部和襄城县西北部。
颍阴县,今许昌市魏都区。
许县,今许昌县东部,故城在今张潘镇。
新汲县,今扶沟县西南部,县治在今扶沟县城西南二十里之离下村。
鄢陵县,今许昌市鄢陵县。
长社县,今许昌市长葛市。
阳城县,今登封市中东部,治今登封市告成镇。
父城县,今平顶山市宝丰县,治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
轮氏县,原作纶氏,汉章帝时改轮氏,今伊川县东部和登封市西部,治今河南登封
市西南。
前引《后汉书·郡国志》载汉顺帝时颍川郡户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汉顺帝时户口数是东汉户口最高纪录。桓灵以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又经过黄
巾之乱,户口减少,颍川郡为黄巾主战区,户口减少当比较严重。本年颍川郡户口,
史无记载,但是可以通过察举人数做一推测。东汉规定郡国每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
人,前揭本年颍川郡察举孝廉四人,则颍川郡人口应为八十余万,较汉顺帝时减少
近半。
【相关文献】
[1]林道心.中国古代万年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3]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3).
[4]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11:0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62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