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对后来
的美国及整个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从肯尼迪的被刺
到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辞职,从遥远的越南战场到国
内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甚至与中国的建交,而
在这所有的事件中总有一个年轻人被无意或者无辜地
变成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或历史的推动者,而他本人,
也从一个智商只有75的“傻小子”最终变成一个足球明
星、国家英雄、成功商人和出色的父亲,这就是影片
《阿甘正传》所告诉我们的故事。
该片于1994年由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温斯顿生于华盛顿,长
于南部的阿拉巴马州,1965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
之后服役于美国陆军并在越南战场上度过了四年。
1969年回到美国的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风起云涌
的社会运动和反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他的小说《阿
甘正传》实际上是一部带有喜剧和荒诞意味的讽刺小
说。他笔下的阿甘也成了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无赖。
而1994年被搬上荧屏的电影《阿甘正传》却比小说“温
情”的多,主人公阿甘也被塑造成一个正直,诚实,忠
于友情和爱情,富有但慷慨的,生活简单却执着的平
民英雄形象。影片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最终夺得第67
届奥斯卡6项大奖。有人尊其为美国冷战后一系列“反
智电影”(贬低现代社会文明,崇尚低智能和回归原始
的影片)的代表作,认为它以“一个小人物的经历透视
美国的政治社会史,其形象颠覆了传统概念中的英雄
形象,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和反主流性”(魏楚豫,2006)。
一个智商只有75的智障者能够比他的高智商的同龄
人更成功,活得更精彩,这的确说明它从某种意义上
讲是一部“反智”电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后美
国国内一股崇尚自然回归的思潮。但影片所传递的信
息远不止这些。事实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经历
和见证了动荡不安的六十年代和自我的七十年代之后,
在六十年代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更为理性的
思索,“当年那些离经叛道、离群索居的‘嬉皮士’在反
省中醒悟,从激进的革命分子转变为趋向传统观念的
新保守主义者。”(端木义万,1999)。八十年代的美国
人似乎在重拾曾一度丢失的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所以《阿甘正传》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
国社会的保守主义思潮泛起的产物,它所宣扬的不是
“反传统,反主流”而恰恰是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
回归。
价值观历来是学者们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一
个社会和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核心。对于价值观的定
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
产生了不同的说法。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IydeK,
uckhohn)从个人与社会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等方
面对价值观这样定义说,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
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
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
出选择。”(胡文仲,1999)。美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
的历史,但其独特的价值观在这段历史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而六、七十年代“反主流文化”同样深地影响
了几代美国人。在那个喧嚣的年代,很多传统的价值
观受到嘲弄和怀疑。喧嚣后的八、九十年代,人们变
得更为理性,也更冷静。对伴随了美国几百年的传统
价值观的回归再一次变成了时代的召唤。
一、传统个人主义英雄观的回归。
基辛格作为国务卿一直在很多美国人心中享有特
殊的地位,因为他“总是一个人单干。”(朱永涛,2002)。
这种一个人独自行走与天地之间,独自面对困难和挑
战的牛仔精神一直是美国人所钟爱的。但六十年代的
“跨掉的一代”用他们独特的“嬉皮士”生活方式来对抗
主流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他们摒弃对传统和权威以及
传统意义上英雄的尊敬,远离家人和现有的社会制度,
在旧金山和纽约等城市的公园过着“财产、爱情和孩子
都共享”的群居生活(陆蕾,王辉,2005)。他们虽然崇
尚极端的个性自由,但每个留着长发,衣着怪异的个
体却被淹没在“嬉皮士”这个群体中。与阿甘有着鲜明
对比的詹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被学校开除,赤身
裸体唱歌,上“花花公子”的封面,随嬉皮士们到处流
浪。在影片中,在那个时代,到处都闪动着像詹尼一
样的“嬉皮士”的影子,但他们始终以一个群体而存在。
而阿甘却不同,他始终以个体而存在,独自一人在观
众的脑海中奔跑,跑过了儿时同伴的追逐而变得箭步
如飞:跑过了大学的足球赛场而成为足球明星:跑过
了越南战场的枪林弹雨而成为英雄,然后又阴差阳错
地化解了种族矛盾所引起的冲突,无意中帮助抓住了
水门大厦的潜入者;并且走出国门,成功地进行了乒
乓外交,并最终成为一个商业大亨。阿甘虽然没有传
统的美国英雄那样强健的体魄、敏锐的大脑和矫健的
身手,但在电影所塑造的这一系列传奇中,他以一个
低智商的平凡人带观众走过了三十年的岁月,并在每
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用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
人物”如乔治?华莱士、“猫王”、约翰?列农、肯尼迪、
尼克松、黑豹党(BlackPanther)等来陪衬阿甘这位“平
民”英雄,虽然具有一定的调侃和讽刺意义,但影片以
此来重塑传统的个人主义英雄观的宗旨可见一斑。经
历了动荡不安的六十年代和物欲横流的七十年代及长
期冷战后的美国似乎厌倦了那个时代的所谓“英雄”,
而阿甘以一个平凡的超越于世俗之外同时又平易近人
的英雄形象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其成功也就不足
为怪了。正如美国国内一位电影评论家所说,今天美
国的最后一位英雄是由汤姆?汉克斯所扮演的一位低
智商角色(TodaythelastAmericanheroisaTom
HankscharacterwithasmallIQ)(Samudrala,2000)。
二、乐观向上和美国梦的再演绎
1930年,福罗伦斯?克拉克洪
(FlorenceKluckhohn)和斯托特拜克(Strodtbeck)提出
了5个经典的问题包括人性取向、人与自然关系和时
间取向等,经过了十五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完成了对后
来的价值观研究影响巨大的5个价值观取向。他们的
研究表明美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国家,这也决
定了美国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价值观(胡文仲,
1999)。但在六十年代,青年一代为了表达对美国社会
的种种黑暗和越南战争的不满和反叛,以及对现实和
未来的迷惘与困惑,选择的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
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性的解放、毒
品带来的幻游和远离现实社会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
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陆蕾,王辉,2005)。这也就是
影片中詹尼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詹尼一
次又一次地拒绝与阿甘回到现实生活,背着吉他与同
伴去流浪,去做那个时代“聪明”的年轻人所做的事情,
但当这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而“嬉皮士”也不能
不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詹尼企图用自杀的方式来
结束她迷惘的青春。
但低智商的阿甘与他们完全不同。也许他的智商
使他无法了解詹尼和那个时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
他身上一直洋溢着一种美国人所特有的乐观向上、积
极进取。他并不苦恼于他的“笨”,因为妈妈告诉他“笨
有笨的作为”(MamasaysstupidiSaSstupiddoes.)对
他来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打开之前)你永远都不
会知道你得到的会是什么(Mymommaalwayssaid
lifewa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
whatyougonnaget.)。妈妈总是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来
告诉他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并对未来充满憧憬。正
是由于这种乐观和向上使他在体育、越南战场和经商
等各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精
神――美国精神――使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丹上尉,并
且改变了他的人生。同样,在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
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一个没有金钱没有任何背景甚
至没有高智商的无名“傻小于”走向成功的“美国梦”的
再实现。
三、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呼唤和“男女平等主义”后
男性主义的抬头
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家庭是指由父亲、母亲和未成
年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在这个家里往往是父亲在外
工作,母亲当家庭主妇。研究表明,在五十年代,70%
的美国家庭由在外工作的父亲和当家庭主妇的母亲及
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组成。而在九十年代,这种比例下
降到8%,再加上18%的家庭父母都工作在外,1993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只有26%的美国家庭是这种传统
意义上的双亲家庭(梅仁毅,2002)。导致如此剧烈变
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离婚率的急剧上升,人们观念
的改变,更多的妇女走进职业大军的行列,特别是六
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更多的妇女从家庭中解
放了出来,角色的变化导致了家庭关系的变化。在八、
九十年代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兴起,传统家庭价值观重
新被人们拾起,并且一场有关“家庭价值观”的全国性
论战在1992年拉开了序幕。该论战起源于一部收视
率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墨非?布朗》。在该剧中墨非?
布朗是一个新型的职业单身母亲,能干,收入很高,
未婚生子并独自抚养。这部电视剧在1988年开播以
后有很大的反响,1992年副总统丹?奎尔在一次电视
讲话中针对此剧指出,为人父者不养子女是错误的,
企图用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方式来否定父亲的重要性
也是不对的(J.海兰?旺,1995)。丹?奎尔的这次针对
性讲话激起了这场“家庭价值观”的论战。同年5月17
日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
破裂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
“恢复基本价值观念:巩固家庭”发表演说(J.海兰?旺,
1995)。同时很多学者也在呼吁“美国传统家庭正在消
亡!”
我们在影片《阿甘正传》也发现了这种“消亡”的
迹象。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阿
甘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父亲,而是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詹尼从小失去了母亲,跟着父亲生活却总是受到父亲
的性骚扰。但影片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在证明这种消亡,
相反在影片的结尾饶有兴趣地安排阿甘和带着孩子的
盾尼结婚并让阿甘来做单亲爸爸。和曾经有过混乱生
活的盾尼相比,阿甘是一个更有责任心,更能承担养
育小阿甘责任的人。所以影片不仅暗示着对传统家庭
价值观的呼唤,同时暗示着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更为
重要的责任。阿甘带着儿子钓鱼,打乒乓球,散步,
在阿甘的养育下,小阿甘平静但快乐地成长着。影片
告诉人们没有母亲的小阿甘也可以在阿甘这样一个正
直、诚实、富有责任心的父亲的养育下健康、幸福地
生活。
评论家托马斯?拜尔斯在文章“重现的历史《阿甘
正传》、男女平等主义后的男性以及对反正统文化的背
弃”中阐述了影片对男性统治的“重现’(J.海兰?旺,
1995)。我们在影片中也的确发现了很明显的迹象。作
为男女主人公的阿甘和詹尼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
一直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迟钝的阿甘总是那
样的执着、乐观、忠诚、善良、重情重义,并一如既
往地爱着、思念着詹尼,但口齿伶俐的詹尼却在性、
毒品、摇滚音乐中幻灭。正如该片的创作者所说,“在
充实詹尼这一角色时,编剧把原作中很多属于阿甘的
所有缺点甚至那个时代的很多过分行为都转嫁到了她
的身上”。同时如上所述,影片选择并让观众放心地看
到阿甘来做单亲爸爸,并以此来证明父亲可以在家庭
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评论家纳森?罗姆评论说:“影
片似乎要论证,美国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爸爸――阿甘
象征性地代表的那种好父亲。”
除了上述的传统价值观之外,我们在影片中还发
现在那个反主流文化的时代,当很多传统美德被弃之
如屣的时候,总有一个年轻人始终如一地诚实、守信、
忠于爱情和友情,并且在财富面前保持着清教徒式的
节俭、勤奋等。很显然,阿甘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
的英雄,也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美国人。
兰斯?莫罗在《盒子里的民俗》文中写道,在政治
和文化极为混乱的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美国已
日渐成为一个“丧失了许多坚定信念的国家”,它正“重
新定义美国”,试图?全面补充其自我形象和典型”(J,
海兰?旺,1995),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支撑了美
国几百年并对美国的繁荣和崛起功不可没但却被那个
时代所丢弃的传统价值观并重塑它们在美国大众心目
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这也是影
片《阿甘正传》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该片的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这样评价自己的影片:“在我看来,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
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六十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
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魏楚豫,2006)。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08:1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56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