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的创新与探索
【摘要】科学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结合“脱口秀”
形式进行设计,契合公众对真相诉求的社会背景,开拓出科
学求证节目的新天地。本文旨在分析《是真的吗》的出品背
景以及策划亮点,探究该节目在主持与嘉宾设置、脱口秀主
持形式、新媒体互动传播以及科学验证方面的创新之处,并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是真的吗》求证类节目节目分析
《是真的吗》是一档由央视财经频道和光线传媒联手打
造的大型互动求证节目。该节目以“互动求真”为己任,旨
在对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受众探求真相。根据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是真的吗》收视率
高达0.525%,在央视财经频道各档节目中名列榜首。作为一
个具有创新性的求证电视节目,《是真的吗》值得我们关注
与研究。
一、《是真的吗》出品的背景
1、社会背景:求证节目契合公众对真相的诉求
随着微博、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
播渠道的发展,信息传播便捷自由,人人都是“自媒体”。
而基于广泛的渠道,话语表达自由的同时,流言、谣言数量
激增,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
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网络谣言并不是近年
来突然出现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产生与发展的背后,是社会
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和自媒体平台的深化发展,逐
渐表现出的社会信息去媒体化特征。近些年,如金庸等名人
“被去世”的传言、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等时有发
生,小则影响认知,大则扰乱社会。加之谣言的传播过程中,
一旦不实的信息经传统媒体发酵,极易造成负面效应的累积。
对于公众而言,面对各类传言,真假莫辨,不堪其忧。
在此背景下,求证类节目《是真的吗》针对网络传言进行考
证,解开众多生活迷局,发挥了纯净信息的媒体责任,满足
了公众探寻“真相”的诉求。
2、行业背景:求证节目不同于当下热播节目类型
在唱歌、选秀、相亲类娱乐节目日益泛滥的今天,如《中
国好声音》与《中国好歌曲》、《中国达人秀》与《中国梦想
秀》、《我们约会吧》与《非诚勿扰》等,高频的节目复制或
克隆现象带来节目类型同质化的问题,使得电视观众审美疲
劳。求证类节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追求事实真相的
功能的新闻调查类节目,如《焦点访谈》,节目惯用结构严
谨的专题片形式,选题沉重,叙事严肃。一类属于生活服务
类的求证节目,如《原来如此》、《新闻大调查》等,节目形
式过于呆板,或采用情景剧娱乐化痕迹明显。
《是真的吗》适度杂糅科学与娱乐,体现了严谨的科学
性、多彩的可视性、活泼的趣味性。正如栏目介绍所言,“每
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
假游戏环节等构成,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
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一方面,该节
目具有新闻调查、科普宣传的特点,但不拘泥于就事论事;
另一方面,融入了娱乐成分,整体风格轻松活泼,这种寓教
于乐的节目形式非常切合当今观众的收视需求。该节目创新
了求证类节目形态,是对当下电视节目类型的一个补充,其
创新不仅能推动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体现节目的
社会价值。
二、《是真的吗》节目策划亮点
1、主持与嘉宾的个性化设置
《是真的吗》设有两名主持人,一位是红透美国的华裔
脱口秀明星黄西,一位是中央电视台美女主播陈蓓蓓。作为
科学求证类节目主持人,黄西具有高学历背景,曾在中国科
学院攻读硕士,后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
生化博士学位。同时,他兼有红透美国的华裔脱口秀娱乐明
星的背景。戴着眼镜类似柯南的人物包装,表情木纳却时不
时就来点“黄西有说法”之类的冷幽默,自身呆板的形象与
幽默天赋形成强烈反差,加强了喜剧性,令观众忍俊不禁。
主持人的幽默风格以及高学历背景,符合央视财经频道对收
视人群“三高”的定位,符合节目杂糅风格定位。
与有一定知名度的央视美女主播陈蓓蓓搭档,由美女主
播实验,解构了以往男性实验研究的程式。其次,现场设置
了两位言辞犀利的女嘉宾,知名主播与时下当红明星,聚合
了明星效应。嘉宾坐在红椅上参与真假辨别游戏环节,猜错
将接受摇椅子喷气的惩罚,这是综艺节目中常见的惩罚设置,
为节目设置了悬念的同时,是对于严肃内容的解构,带有鲜
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2、幽默风趣的脱口秀主持形式
《是真的吗》的程式为:“黄西?开场秀+嘉宾出场+提出
问题+嘉宾判断真假+求证+惩罚嘉宾+黄西?有说法”。其中的
“黄西?有话说”板块,每期一个主题。如“减不了肥的理
由”、“十一长假的贴心建议”、“十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等。
黄西笑答网友提问:“冬天洗脸能瘦脸?我认为是真的,还
能给脸定型。”主持人黄西将美式脱口秀贯穿节目始终,为
节目增添了很多乐趣。
3、借助新媒体互动传播
《是真的吗》每期节目涉及的求证选题在5个左右。在
节目内容的选择上,《是真的吗》栏目组首创网台联动的方
式,通过邮件、微信、微博等方式向网友公开征集选题,类
型涵盖民生、健康、社科、网络传闻等。如“切一刀就能快
速剥出石榴籽?”、“用双面胶能自制木版画?”“动物同为
防鹿打架锯掉鹿角?”、“花露水可去除快递单字迹?”、“用
食用碱可以辨出人工色素勾兑的红葡萄酒?”等等,既有生
活常识类,又包含生活中的科学类话题。
早在2012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15周年改版后
增加了子栏目《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节目采用“科学实
验+娱乐脱口秀”的形式,每期邀请明星嘉宾与快乐家族一
起参与不同的科学实验。与之不同的是,《是真的吗》是第
一个发动全民力量全程参与的节目――海量选题来自互联
网,每期人选的五个选题由网民投票产生,周六晚,节目在
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同时,“央视财经”搜狐新闻客户端也
全程同步直播,每期吸引十万人互动。汇聚广大网民关注的
话题,时下热点结合生活实际,比科学实验站强调现场实验
的绚丽视觉效果而定的选题,更接地气。为力图贴近网友,
网友看法不是专业的配音员来配,而是普通人的声音,更凸
显真实。4、基于科学验证深度拓展
正如节目宗旨所言“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
“最严肃”则要求对待事实需要科学态度,对网络传闻的求
真求证过程必须严谨、真实,对传闻的调查过程必须负责。
因此,节目采用了严肃的新闻调查叙事模式,用新闻语言展
现求证过程,确保调查过程的准确性和节目内容的高质量,
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调查节目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除了场外真相视频调查、专家采访,节目现场引入真假实验,
增强看点。“节目编导要对所有实验事先操作几十次,并向
多名专家求证原理,设计流程,制造现场看点”。这种严谨
的工作态度及流程保证了现场的效果,直观实验的方式也为
节目创造了收视高点。
《是真的吗》探寻真相但又不止步于验证流言、给答案,
而是进一步追问,进行知识延展。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郑蔚
表示,《是真的吗》传达正向的理念,乐观面对,并坚持寻
找改变不良状况的方法。如对“桶装水开封三天细菌含量远
高于自来水”真假验证后,进一步追问灭菌的方法,提供安
全饮水的贴士,具有生活实用性。
三、科学求证类节目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是真的吗》从节目包装到环节设置实现创新,结合科
学与娱乐,实现了1+1>2的传播效果。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
题,值得科学求证类节目反思。
1、《是真的吗》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猎奇化倾向。《是真的吗》实现网台联动模式,
广泛征集选题,但部分选题一味迎合网民关注的“热点”,
某种程度上消减了节目深度,背离了央视财经频道对收视人
群“三高”的定位。如对“五仁月饼最不受欢迎”、“南京地
铁新街口站是否有26个出人口”、“看电影的人超半数会吃
爆米花”、“情侣看电影选片大多听女生的”等调查验证,除
了满足观众的好奇,无调查验证价值。而一期验证“安全套
能不能装下4升水”,尺度过大,引发争议。
(2)女性角色符号化。在“黄西?有说法”段落,主持
人会一挥手招呼“小倩”,然后一个穿着旗袍面容姣好的女
孩踏着有情调的音乐递材料给黄西。伴随配乐和口哨声的特
效,刻意强调女性外表的美丽、性感,女性身体被物化为符
号并被大众所消费,女性身体符号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消
费文化的助推器。虽然女性身体摆脱了过去受漠视的境遇而
获得“个体自由”,但是她们步人了他者化、物化、异化的
领域。《是真的吗》的此举,缺乏媒体严肃的态度,助涨了
感官、享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2、建议:兼顾娱乐与智乐,普及知识与提高素养
科学求证节目已经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受众的主体地
位,综合运用大众化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观感体验。电视节
目形态交叉和融合是发展趋势,因此,求证类节目:一是明
确节目定位,秉持科学态度,兼顾娱乐与智乐,以深化文化
和精神内涵;二是明确节目导向,突出公共服务精神,坚守
媒体立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发挥教育的功能;
三是明确节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责任。
总体而言,《是真的吗》兼顾娱乐因素的创新,给科学
求证节目提供了新的范式,值得其他科教节目的参考与借鉴,
并对已有节目形态交叉和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07:5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5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