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
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
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划出
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
山逶迤于南缘,大别山脉雄峙于西部,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全省据此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①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
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0—40米,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②江淮丘陵:
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
向。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
阔。③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的主体部分,地势险
要,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④沿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河网密
集,土地肥沃。⑤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200—400米,山
形圆浑、秀气,黄山屹立在本区中部,高峰海拔1873米,为本省最高点。河流
基本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部和浙江接壤的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钱塘江)
水系。长江在省境内呈西南—东北流向,长约400公里,两侧重要支流有皖河、
秋浦河、运漕河、清弋江、滁河等。长江沿岸湖泊众多,面积较大的有巢湖、大
官湖、泊湖、菜子湖等。其中巢湖为全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淮河横
贯本省北部,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成不对称的羽毛状
水系,重要的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等。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境内
的怀玉山,为钱塘江的正源,省内干流长约240公里,流域6500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首先,由
于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
影响非常显著;其次,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
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现有13个地级市(包括亳州市),4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39
个县级区。到1997年底,全省总人口610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4万,占总人
口的81.58%;耕地面积4261千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7%,其中水田面积
186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3.9%。
二、农业概况
安徽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
油料居第3位,棉花居第6位,蔬菜居第7位,瓜类居第3位,茶叶居第6位,
黄红麻居第2位,蚕茧居第6位,水果居第17位,肉类居第10位,蛋类居第8
位。安徽也是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油菜籽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1
位。
农业基本特点
1.气候条件优越。安徽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
量适中,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500
小时,南少北多;平均气温14—17℃,由北向南递增;≥0℃积温5100—6100℃,
≥10℃积温4600—5300℃;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千卡/厘米2;无霜期
200—250天;年降水量770—1700毫米,南多北少。
2.地貌类型多样。全省被淮河、长江天然地由北向南划分为淮北平原、江
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区域。农业上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
山区和大别山区五大农区,其中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5%,丘陵占29.5%,山
区占31.2%,圩区占5.8%,湖沼洼地占8.0%。
3.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
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淮北平原农区主要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
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生产以牛、猪、羊、鸡、兔为主;江淮丘陵农区主
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
禽为主;沿江平原农区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生产以猪、水禽为主;
皖南和大别山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坡地种植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生
产以猪、牛、禽为主。全省耕地复种指数195%,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淮北地区
主要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复种指数180%;江淮丘陵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
复种指数190%;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以两熟为主,三熟占有一定比重,复种指
数230%。
安徽农作物常年平均总播面积82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面积600万公顷,
占总播面积的70%;经济作物22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30%。粮食作物以水
稻、小麦、薯类、玉米、大豆五大作物为主,水稻、夏粮和旱(杂)粮种植面积
大体各占粮食总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夏粮约占35%,其
它旱粮占20%以上。淮北地区以旱粮为主,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淮河
以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江淮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5%,沿江圩区、
皖南、大别山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全省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麻
类、瓜菜、茶叶、水果、蚕桑等为主,其中棉花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油
料占48%、瓜菜占19%。
安徽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羊、兔为主,1997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66.8%,
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12.6%,牛存栏量占大牲畜存栏量的97.5%,牧业产值占
畜牧业总产值的27%。以阜阳市为中心的黄牛饲养区域成为全国第一大区,牛饲
养量占全省的51%。江淮丘陵地区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55%,产值占畜牧业
产值的60%。沿江水禽占全省水禽的40%,产值占该区畜牧业产值的58%。
4.名特优产品丰富。安徽名特优产品种类多、品位高,有宿州夹沟香米、
明光绿豆、太和香椿、涡阳苔干、黟县香菇、铜陵生姜、徽州蕨菜、黄山石耳、
砀山酥梨、怀远石榴、太和樱桃、三潭枇杷、宣州水东蜜枣以及祁红、屯绿、黄
山毛峰、太平猴魁、天华谷尖、霍山黄芽、六安瓜片、淮北肉牛、定远瘦肉猪、
沿江水禽、皖西白鹅等,都享誉海内外。
农业生产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
农业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坚持抗灾夺丰收,
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使我省农业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长足发展和
巨大成就。
1、种植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20年以来,安徽省加强对农业基础
设施的投入,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农业
商品基地。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1483万吨增加到2591万吨,连
续登上1500万吨、2000万吨、2500万吨三大台阶;棉花总产增长1.5倍,达到
29万吨;油料总产增长4.4倍,达到174.6万吨;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农
产品产量均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到1998年,全省已建
商品粮基地县44个,优质棉基地县16个,油料基地县4个,商品基地建设共投
入资金34760万元,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正常年
景下,已形成了粮食2750万吨、棉花25万吨、油料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建国初期,安徽省种植业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
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市
场需求的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安徽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
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9280
万亩调减到8987.1万亩。种植业中,由粮经二元结构(1978年粮:经为77:23)
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1998年粮:经:饲为50:36:14)。同时品种结构有了
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优质品比重明显上升,1998年全省优质米面积达到1800
万亩,优质双低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万亩,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5%、23%。
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安徽省
以五个农业牵动性科技项目和丰收计划为龙头,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菜篮子
工程、白色工程等,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与抛秧、精量播种等几十项关键技术,
1998年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超过2.6亿亩次。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工程的实施,
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全面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
1998年的43%,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与1978年相比,安徽省粮
食单产由159.7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油料单产由54.3公斤提高到96公斤;棉
花单产由23.5公斤提高到49公斤。
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以前,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商
品化程度较低。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安徽省已成为全国四大粮食调出
省份之一和重要的油料调出大省,年均销往省外的商品粮、油料分别达250万吨、
50万吨以上,茶叶、蔬菜、大米、芝麻等还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主要农产品
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全国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
的产需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2、畜牧业
长期以来,安徽省畜牧业生产以农民散养为主,以农村家庭副业的方式经营,
黄牛、水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主要作为役畜使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70
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持续20年稳定增长,
一跃成为全省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提高最多、对农民收入贡献最大的产业,
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的根本转变。
主要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998年,全省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
284万吨、3.01万吨、94.83万吨,生猪存栏1809.12万头,均比1978年大幅度
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96.39亿元,占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4.2%上升到31.4%,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一半来
自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为畜牧业服务的饲料、兽药、添加剂、畜牧机
械等工业的发展,支持了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毛纺、制革、医药等工业的发
展,对活跃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起着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全省生猪、肉牛的出栏率以达
138.5%和37%,分别比1978年提高82和35个百分点。全省畜禽良种普及率达
75%,而整个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科技已成为发展“两高一优”畜牧
业最强劲的推动力。
畜牧业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拥有年出栏10头牛、40头猪、
50只羊、5000只肉禽或年饲养产值达到2万元的各类规模饲养场户2万多个,
初具规模的饲养小区470多个,瘦肉型猪基地县(市)29个,已形成淮北地区
的牛、江淮地区的猪、沿江沿淮的水禽、皖西白鹅四大主导产品生产区域。
畜牧业朝产业化方向阔步前进。目前,全省已涌现出一批按市场机制运作、
品牌优势逐步确立、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近1300个
农牧批发交易市场,成立了牧工商联合体、专业协会等畜牧业服务组织。
畜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安徽省着力发展节粮草食
型畜禽,肉类结构得以调整并进一步优化,改变了“猪肉当家”的局面,形成了
多畜种均衡发展、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良好格局。
安徽省农业厅
1999年4月
返回上一页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06:0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5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