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第一章
1、简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答: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
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P率,阐明了无产阶级活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
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有空想成为科学。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而工人阶
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
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
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
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着三个组成本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
是无偿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是,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能回避的
基本问题,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会表达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哲学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内容时划分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质”概论及其理论意义。
答: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
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
3、简述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不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
二,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三;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
动是形而上学,只看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4、简述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
答: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总
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即没有离开过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离开过物质运动的“纯
粹”时空。时空的客观形式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简述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
史性三大基本特征。实践三大基本形式是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如何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
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
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
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高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
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其一: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或相互包含;其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首先,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斗争性
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
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在同一性之中。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否定是事
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0、简述意识能动作用。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的作用。
第三章
1、什么是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
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
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
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
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
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是将主管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
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导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
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就认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
官,具有最高权威。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
唯物论;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三、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是相互渗进的。
(2)这一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是
可靠的,否认理性知识来源于感性知识;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
的作用。二者各执一端,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克服了它们的片
面性。
(3)这一原理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
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的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情经验的作用没把局部
经验当作普通真理,轻视科学理论,从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者都是主观主义,给革
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就可以克服这两种主观主义。
第四章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
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
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
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以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内容的、决定社会发展的最基本
的客观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他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产、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力,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3)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前提,即上层建筑要变不适合为尽可
能适合。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
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祈愿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
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5、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讲,
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有吃、喝、穿、用、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这些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
产全和发展根源并依赖于劳动群众生产经验。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劳动培育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有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由上可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民普遍受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公有制占主体,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马克思主义政
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
的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改
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
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组织领导。再次,社会
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
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
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
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5、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①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③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05:3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4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