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

更新时间:2022-12-28 05:04:3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2012年奥运会吉祥物)

教育科学文摘 2013年第6期 德育研究

反 哺与 哺 育

——对青年“文化反哺”的质疑

刘宏森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83

《探索与争 ̄2o13年第7期,约8000字

自从美国杰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

“三喻文化”一说,中国学者周晓虹提出“文化反哺”

这一概念以来,“文化反哺”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

重视。“文化反哺”被理解为“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

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过程”。

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文化反哺”被理解为传统受

教育者向教育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

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

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过程。

然而,我们却不宜放大青年“文化反哺”的影响

力,更不能把“文化反哺”视为对人的正向社会化过

程的否定,视为对“文化代代相传的规律”的颠覆,

视为社会文化代际传承的一种全新模式和全新方

向。这既不符合社会文化代际传承的实际,也不符

合青年成长的规律。

“文化”是个外延极为广泛的概念。按《辞海》,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

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

和”。既然“文化”是一种“总和”,那么,青年作为人

生画卷刚刚打开的成长中的人群,他们何以能够在

这“总和”意义上对年长者进行文化反哺?

从现实状况看,青年“文化反哺”的内容集中于

新的生活领域、新的知识领域、新的价值观念等方

面,主要表现于“文化的表层”。在对新潮流、新时

尚、新的文化知识动态的把握了解,对新兴消费品、

新器物的使用,对年长者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

选择等方面,青年的确具有比年长者更大的“话语

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然而,“文化的表层”

的新领域、新事物、新现象,虽然更加容易抓住人的

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却绝不等同于文化。事实

上,除了青年熟悉和擅长的“文化的表层”以外,文

化还包括其他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极其丰富的传统

文化方面。如果说青年对成年人的“文化反哺”是

全方位的,那么是不是也包括在传统文化领域对成

年人的反哺呢?青年如何才能突破年龄、经历和知

识的限制,对年长者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反哺”

呢?

可见,青年对年长者的“文化反哺”是有限的,

只是某些方面的“文化反哺”。

文化哺育是文化反哺的前提。文化哺育的深度

和广度,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化程度,影响

到人们生存、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也必然会直接影响

到“文化反哺”的广度和深度。青年概莫能外。

当下青年之所以能够对年长者进行某些方面的

“文化反哺”,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新的生活领域、新

的知识领域、新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的哺育,具有

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等方面的某些特殊优势。有学

者指出:“这一代青年的成长正好与整个中国现代

化的进程相伴随。他们一出生就乘上了社会现代化

的高速列车,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而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又使得年轻一代在接受和了

解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走在了他们父辈的

前头。”在新的“文化的表层”的哺育下,青年在对新

潮流、新时尚、新的文化知识动态的把握了解,对新

兴消费品、新器物的使用,对年长者的价值判断和生

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总体上具有了对年长者进行

新的“文化反哺”的基础和资本。

但是,青年不仅要得到新的“文化的表层”的哺

育,也应该得到传统文化的哺育。从青年自身成长

角度看,接收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其成长之必须。传

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和凝聚了相

应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传统文化犹如空

气,任何人都须臾离不得,少不了。任何人都是在某

种传统文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是在相应传统

·33·

教育科学文摘 2013年第6期 德育研究

文化的哺育下完成其社会化进程的。传统文化的哺

育,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青年的

人生画卷刚刚打开,涉世未深,其首要和主要的任务

不是对年长者进行“文化反哺”,而恰恰是需要接受

文化哺育,需要正向的文化传递,完成其正向的社会

化。

从文化自身的生存角度看,对青年进行传统文

化的哺育是一种必然要求。现实社会中,不同传统

文化之间的博弈和竞争从未停止过。加强对青年传

统文化的哺育,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时时面临着的任

务和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莫能外。尤其是在西方

文化咄咄逼人、步步紧逼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

化对青少年的哺育任务更加繁重、更加艰巨。

从文化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对青年进行传统文

化的哺育是一种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文化是一个

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

的文化环境。”青年肩负着文化继承、创新和促进的

历史使命。只有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哺育,他们

才能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准确地把握

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为原创积累奠定更加厚实的

文化根基,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体现自己在文化传

承和发展中的作用。陈寅恪指出:“其真能于思想

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

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只有在深厚

文化积淀的沃土上,才有创新之花的绚烂。

总之,青年不仅要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而且要

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因此,接受传统文化的哺

育是一项绕不开、避不了的重要任务。

王元化先生认为传统文化实际上有大传统、小

传统之分。所谓大传统是指上层士绅、知识分子代

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深思

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与此相对应的所谓小传统,是

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俗民代表的生活文

化、民间文化(相对于“五四”时期所说的平民文

化)。也就是雅文化与俗文化、高层文化与大众文

·34·

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之分。

“民间社会是通过小传统去接受大传统的,因

此,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地吸取了大传统如经史的观

念以及史实等等。今天许多人的历史知识不是来自

正史,而是来自广为流传的小说戏曲,甚至知识阶层

中的许多人也不例外。”因此,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

教育,应该由小传统教育人手,帮助青年从寓含在世

代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器物、规制、习俗、理念

中,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因为

相对于大传统,小传统更加容易被青年所接受——

大传统以经典文献为主要形式和载体,相对较为单

一;小传统则以生活器物、规制、习俗、戏曲等为形式

和载体,极其丰富多彩。大传统高远、凝练、抽象,小

传统则平易、具体、生动;大传统更多是人生经验教

训的汇聚,小传统则更多是世代百姓日常生活之美

的铺展……因此,由小传统教育人手,将使传统文化

教育由浅人深地推进。这符合教育的规律和人们接

受的特点。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国际接轨、城乡面貌发生了

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由小传统人手加强对青年的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随着城

乡建设的推进,多种传统文化载体被损毁等问题。

加强对青年的传统文化哺育是一项系统的、战

略性的、持续的社会工程。尤其是对青年的小传统

教育,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人力、智力

和物力的投入。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文化

和教育等管理部门应该发挥统筹和主导作用,协调

博物馆、陈列馆、网络、报刊、影视、学校等各类文化

场所、媒体和机构的力量,梳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内

容,因地制宜,加强对青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效的

传统文化教育必将有力促进对青年的礼仪教育、诚

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健康人格的养成教育;

必将有力促进青年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民族自信心

的激发、爱国精神的培养;必将有力促进文化反哺;

也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2-12-28 05:0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4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grace什么意思
下一篇:英文书写体
标签:文化反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