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1]人君
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2]为朋,小人
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
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
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3]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
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4],虽其兄弟亲戚不
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5]。以之修身,则同
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
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7]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8],君
子八元、八恺[9]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
夔、稷、契[10]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1],
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12]
曰:“纣有臣亿万,惟[13]亿万心;周[14]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
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15]以兴。后汉献帝时[16],
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7],目[18]为党人。及黄巾贼起[19],
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20]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21],及昭宗时[22],尽杀朝之名士,
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3]。”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
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
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24]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
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
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
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5]。嗟呼!夫兴亡治乱之
迹[26],为人君者可以鉴矣[27]!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惟:只。
幸:希望。[2]大凡:大体上。道: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
体系。[3]党引:勾结。[4]贼害:残害。[5]守:信奉;名节:
名誉气节。[6]之:指代上文的“道义”、“忠信”、“名节”。修
身: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修养。济:取得成功。[7]
退:排除,排斥。[8]共(gōng)工驩兜(huándōu)等四
人:指共工、兜、鲧(gǔn)、三苗,即后文被舜放逐的“四
凶”。[9]八元:传说中上古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传说
中上古高阳氏的八个才子。[10]皋(gāo)、夔(kuí)、稷(jì)、
契(xiè):传说他们都是舜时的贤臣,皋掌管刑法,掌管音
乐,稷掌管农业,契掌管教育。《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曰:
‘嗟!(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11]更(gēng)
相:互相。[12]书:《尚书》,也称《书经》。[13]惟:语气
词,这里表判断语气。[14]周:指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
[15]用:因此。[16]后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逮
捕,囚禁“党人”应是桓帝、灵帝时的宦官所为。[17]尽取天
下名士囚禁之: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一些名士如李膺等
二百多人反对宦官被加上“诽讪朝廷”的罪名,逮捕囚禁。到
灵帝时,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杀,六、七百人受到株连,历史
上称为“党锢之祸”。[18]目:作动词用,看作。[19]黄巾贼:
此指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贼”是对农民起义的诬称。[20]解:
解除,赦免。[21]朋党之论: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
年),统治集团内形成的牛僧孺为首的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
李党,朋党之间互相争斗,历时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
[22]昭宗:唐朝将要灭亡时的一个皇帝。杀名士投之黄河本
发生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哀帝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23]“此
辈清流”两句:这是权臣朱温的谋士李振向朱温提出的建议。
朱温在白马驿(今河南洛阳附近)杀大臣裴枢等七人,并将
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浊流:指品
格卑污的人。[24]诮(qiào):责备。[25]厌:通“餍”,满足。
[26]迹:事迹。[27]鉴:动词,照,引申为借鉴。白话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
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
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
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
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
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
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
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
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
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
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
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
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
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唐尧的
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
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
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
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
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
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
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
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
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
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
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
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
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
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
就随之灭亡了。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
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
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
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
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
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
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
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
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前代治乱兴亡的过
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创作背景庆历三年(1043
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
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
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
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
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
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
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
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
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
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
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
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
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
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
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
以坚决的回击。《朋党论》这篇著名的政论文,在革新派与
保守派的斗争中,同样是很有战斗意义的。欧阳修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苦读而中进士,后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朝
廷要职,因弹劾政敌夏竦、吕夷简等人,曾遭遇政敌的朋友
圈子的恶意攻击,被政敌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
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仕途多舛。欧阳修故而愤笔写
就这篇雄文,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中
块垒。作品鉴赏这篇文章起笔不凡,开篇提出:君子无党,
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小人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
变的“朋党之说”,作者不回避,不辩解,而是明确地承认朋
党之有,这样,便夺取了政敌手中的武器,而使自己立于不
败之地。开头一句,作者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
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作者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
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
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的进一步
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
则国家兴盛。文章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
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
直接提出观点,认为有关朋党的议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只是希望国君能辨别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第二段:先
说有两种“朋党”,即因志同道合而结为朋党,因利害关系相
同而结为朋党。接下去,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我以
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说明当
他们利害相同时,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是假的。
到了他们见到好处而争先恐后,或者好处已经抢光了,交往
也少了,则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保。所
以,作者重复说:“故臣谓小人无朋,伪也。”再说君子,他
们的行为完全两样:君子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力行的是忠信,
所珍惜的是名节。凭借道义、忠信和名节来修炼自身,那么
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规范,相助而得益,凭借这些为国效
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协力,始终如一。接着,作者用“此君子
之朋也”一句,强调这些作为与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
结论说:“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退”是斥退,罢黜,“用”是进用。这几句说:
所以做国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党,用君子的真朋党,
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这段运用了对比。作者在分析君子、
小人的区别时剖析道:小人、邪者以利相结,同利则暂时为
朋,见利则相互争竞,力尽则自然疏远或互相残害,从实质
上看,小人无朋;与此相反,君子之朋以道相结,以道义、
忠信、名节为重,同道、同德,自然同心,从这一意义上看,
君子之朋才是真朋。二者对比鲜明,水到渠成的得出“退小人
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同时带起下面的一段文字。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
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
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
补充和论证。文中正反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加强对
比,阐明小人无朋,君子有朋,有关国家兴亡。再以东汉桓、
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
用反面例证,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第四段:作者带有总结性地论述: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
心不结为朋党,没有人像商纣王那样;能禁止善良的人结成
朋党,没有人像汉献帝那样;能杀戮品行高洁、负有时望者
的朋党,没有什么时候像唐昭宗统治时那样。这些国君都把
他们的国家搞乱了,灭亡了。文章末尾,作者又强调了一下: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这是说上述的兴亡
治乱的史迹,做国君的可以借鉴。很明显地请求宋仁宗纳谏,
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文章不
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君子与君子以同道
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
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
小人之伪朋。文章避免了消极地替作者作辩解,而从正面指
出朋党的客观存在,指出借口反对朋党的人就结为朋党,说
明朋党有本质的不同。这就争取了主动,使作者立于不败之
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
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
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
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
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
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
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
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
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
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
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
也有较高成就。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23:1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3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