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PUBLIC
时政
2013年3月4日上午11时许,当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
第一次会议指定大会发言人傅莹
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历来“硝烟弥
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瞬间增添
了柔和的气息。
“欢迎大家采访这次大会,
也感谢你们这么关注我们这次的
发布会。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
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
么容易,抱歉。”一口标准的普通
话,语调平稳,温和的话语略带诙
谐。这位全国人代会第七任新闻
发言人,也是人代会设立发言人30
年迎来的首位女性发言人。2010
年1月新华社发布的国务院任免名
单中,蒙古族女性身份的傅莹格
外瞩目——外交部副部长,这是
继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担
任这一职务,是共和国历史上第
一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
在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期
间,傅莹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关
于大会会期、预算报告、反腐败、
国防支出、代表结构、领土问题、
环境问题、对港政策等9个问题。
在回应相关严肃话题时,她举重
若轻、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术语,
没有老生常谈,从听众熟悉的事
物说起,如细雨入土,很容易将听
众吸引过来。
这位曾被外媒评价为“善于
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亮
相在全国人大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时,再次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大笑瞬间的背后
青少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理想:当医生,当老师,当歌
星,当兵……早年,傅莹在数学方
面的悟性尤为突出,她曾有过当
数学家的愿望。但个人理想在时代
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1969年,
响应毛泽东主席“上山下乡”的号
召,傅莹去了内蒙古一个农场进行
劳动。
1970年,傅莹进入当时的内
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站,并学会
了电影放映技术,经常奔波往返
于兵团各点之间为战友们放电影。
“当年电话很少,消息都通过广
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广播室广播,
播报天气和其他消息,还是电影
放映员。”
1973年,她作为“工农兵学
员”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
语系学习,并选择法语为第二外
语,为了适应工作环境的需要,她
同时还学习罗马尼亚语。
大学毕业后,傅莹开始了外交
生涯,曾任驻罗马尼亚使馆随员,
后在外交部主要担任翻译工作。
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
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
译,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
等重要外交活动。
1988年1月20日上午,人民大
会堂福建厅。身着藏青色中山装
的中央主席邓小平以84岁的
高龄会见了48岁的挪威首相、工
党领袖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
人。给这次外事活动担任翻译的
就是傅莹。
“你是国际上少数女政治家
之一,我很高兴认识你。”见到布
伦特兰夫人后,精神矍铄的邓小
平神采飞扬。布伦特兰夫人快步
走上前去握手,邓小平看到眼前
的女首相着装时尚,于是说:“你
看上去很年轻。”布伦特朗夫人
笑着回应:“我48岁了,您也不老
嘛。”邓小平笑了笑,带着浓浓四
川口音说:“我老了,已经84岁了,
该退休了……”
两人一会儿48岁,一会儿84
岁,作为翻译的傅莹感觉有点乱
了,匆忙之中没留神,把邓小平的
年龄错译成了48岁。在场的外交部
副外长周南听出了这一明显的翻
译错误,赶紧说:“不对!不对!”
邓小平问:“什么不对呀?”周南
说:“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
邓小平听后,不但没有批评
傅莹,反而开怀大笑,幽默地说
道:“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
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
轻喽。”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
拢嘴,谈话气氛变得非常亲切、和
谐。
傅莹温婉刚毅的外交巾帼
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傅莹优雅、美丽、幽默、睿智,被外媒评价
为“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
文
本刊记者
余玮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46
FOCUS
关注
翌日,《人民日报》国内版和
海外版都在头版以《翻译误译引
出笑声》为题刊发幅照片,还加
了一段文字说明:翻译把邓小平
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的欢
笑。看到这张照片及其图说,傅莹
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时任外交
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的杨洁篪得
知后,曾给有关部门电话了解有关
原委……如今,这段由翻译口误引
起的插曲,渐渐成为一段佳话,永
远定格在中挪两国的友好交往历
史中。
自此,傅莹的翻译水平与日俱
增。为了能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听
清、俯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
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准
确无误、完整无漏地表达出来,
她事先做足了准备工作:根据国家
领导人的讲话风格、会谈内容等
特点,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词
汇,务求准确表达话语转换的原
意。
由于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政治
素养,很快她就被赋予了更加重
要的外交工作,历任外交部亚洲
司一秘、参赞,中国驻印度尼西亚
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菲律宾
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
澳大利亚大使等职。她在澳大利
亚就任的3年,是中澳关系史上最
好的时期,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
信加强,经济合作增多。傅莹离开
悉尼时,欢送宴上,澳大利亚联邦
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她是“我政治
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
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
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
力”。
国际风云洗礼的外交官
每当国际热点事件发生时,傅
莹会及时借助媒体平台发出中国
的声音,有理有节,刚柔并济。她
从不咄咄逼人,也不照本宣科,有
的只是前所未有的坦率、和风细
雨的讲述、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傅
莹充分发挥感性的、细腻的一面,
以柔性外交手段,无数次化干戈
为玉帛。
2008年3月,拉萨发生打砸抢
杀烧暴力事件,随后一些“藏独”
分子冲击中国驻英使馆、干扰北京
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同时英国
某些媒体“一边倒”地歪曲报道
中国。作为驻英大使,傅莹东奔西
走,向英国公众介绍真实的中国
以及西藏问题背后的真相。
2009年2月初,正值中国传统
春节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
问英国。2月2日下午,温家宝受邀
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题为《用发
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台下座
无虚席。演讲中,礼堂后方一名德
籍男子突然起身叫嚷,并向讲台
投掷鞋子。该行径立即引起全场
听众的强烈愤慨,大家齐声高喊
“可耻”、“滚出去”,在一片斥责
声中男子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
事后,剑桥大学校长赶到伦敦会
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道歉。校方
也转来肇事学生写的信,就此事
表示道歉和后悔。
傅莹说,虽然这事件本身是
个坏事,但通过围绕这件事的折
2013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47
PUBLIC
时政
冲和处理,中英双方增进了相互
了解与信任。“很多英国人看了电
视后,对温总理处变不惊、从容镇
定印象深刻,纷纷给予好评。国内
也及时、全面报道了这一事件,民
众都认为温总理现场处理得非常
好,体现了大国风范和凛然正气。
无论是当时在场的剑桥师生,还
是英国和中国民众,都对干扰的
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对肇事者表
示谴责。事实上,那个肇事学生
对中国的指责自己也说不清楚,完
全是人云亦云而已。”
德籍学生“鞋袭”事件5天
后,傅莹通过媒体向肇事学生转
达温家宝总理的意见:“希望校
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他
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
国。”傅莹引用了“浪子回头金不
换”的中国古语,并指出暴力行
为与大学秉持的价值观背道而
驰。
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傅莹
优雅、美丽、幽默、睿智,再硬的
坚冰在她面前都可能融化成水。
傅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共
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
说话、说明白话。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
球之时,在一些人眼中,拥有近
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似乎
“不差钱”。2009年4月G20伦敦
峰会召开前夕,指望中国出资救市
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舆
论压力,傅莹在2009年3月29日接
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用流利
的英文坚定地表示:“当人们给中
国戴上‘富裕’、‘有钱’等等帽子
时,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
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
她详细分析了外界的误解,
解释中国在金融峰会上的立场,
希望西方不要捧杀中国。虽然通
过金融危机,中国人对自身地位
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但在
西方国家的语境中,走上世界舞
台中央的中国一会儿被捧上天,
一会儿遭受无端指责。傅莹对此
引用古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荣辱不惊”。
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事件、
到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每一个危
急时刻,傅莹的身影都会积极出
现在当地报章和电视中,或发表
文章,或接受直播采访,以促进外
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傅莹深谙
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她在
为促进中英关系和经贸交往方面
所作的努力也令商界人士难以忘
怀。
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
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
称赞她“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
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
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
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
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
和谐世界的愿望”。离任驻英大
使之时,英国《金融时报》称她为
“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
使”。
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
这位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
中国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喜
爱被称为”草原之灵魂“的长调,
高亢悠远、舒缓自由、意境开阔、
气息绵长的长调在她看来就是流
淌在血液里的音乐,是离故土最
近的一种音乐。在外国工作期间,
每有联谊活动,她总是唱上一两
首内蒙长调,表示草原儿女对家
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恋、对祖国
的热爱。她说,每次唱长调就像回
到了故乡,就像骑在马上看着那蓝
天、白云,心情就特别激动。或许,
就是内蒙特有的音乐元素给她以
敏锐、智慧,大草原带给她特有的
坚毅与刚强。
傅莹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丈夫郝时远是内蒙古武川人,现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
学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
设计专业。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傅
莹因为工作而“亏欠”了家庭太
多。“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照顾家
的时间很少,我女儿对此很理解,
她已经习惯有困难的时候找爸爸
了。”
问及在外多年是否想家,傅
莹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我很
想家,但大使馆是‘家’的延伸,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连上这个
‘家’。想‘家’是常常想的,既
要想‘家’里在做什么,又要知道
‘家’里需要什么。在国外,更能
感觉到‘家’的崛起,更加为‘家’
的走向强大而自豪。”
2013年3月4日,因为长期担任
职业外交官,与媒体打交道的经
验丰富,傅莹被指定为十二届全
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当天,满头银
发、身着蓝色职业装的傅莹走进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
布会现场时,满场响起掌声。
会后,当问到首次当发言人
的感受时,有“柔性危机专家”之
誉的傅莹谦虚地表示自己很紧张,
“像个小学生”。不过她认为作为
发言人,最重要的是沟通,用对方
接受的方式交流。对于采访对象
和记者的关系,她曾经论述:应对
媒体是一个为难的艺术,这互相
是在斗智。斗智的目标是什么,不
是对方而是镜头背后的公众,被
采访者争取的是镜头背后的人。
有时候你唇枪舌剑好像赢了媒
体,但是有可能失去在后面看电
视的人。
傅莹不仅善于沟通,还承认
中外观念鸿沟的客观存在,善于
化解尖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她
试着理解对方所想。外国元首曾
赞她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
的使者之一”。中国民众寄望傅莹
进一步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让
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上得到更为广
泛的传播,进而使更多的人了解
中国、认识中国,成为我们的好朋
友”。
责任编辑冯群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21:4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8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