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暖的地球

更新时间:2022-12-27 20:26: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技工培训学校)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4期(总第195期)科教园地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森林面积缩小、荒漠化

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各种灾难、疾病增多等各种严重后果。本

文从近几年常见的暖现象出发,综述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

和研究结果,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全球变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表面气温上升造成的严重影响已经引

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也注意到,地球便面气温的上升虽然是缓慢的现象,

但却是持续的并且其长期积累值将会相当大。加之,人类在地球

上的活动趋于频繁,引起的全球变暖将更加严重,加剧了全球气

候变暖的危害,并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非常不利

的影响。有统计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极端事件所造成的

经济损失,在过去

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虽然从当前来看,

暖冬对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

都非常有利。但暖冬也有促使小麦旺长,抗寒能力降低;病虫害

滋生蔓延;干旱加剧;另外,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等不利的一面,

其弊远远大于利。

随着我国迎来连续第16个暖冬,全球气候变暖的老话题又

挂上了人们嘴边。人们自然会把暖冬与地球变暖联系在一起,但

大家更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如此的温暖?本文

旨在综述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分析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的各种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与趋势

从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热,而且这种趋势不

断加剧。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气温开始明显变

暖,并且

6个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80年代以后。世界气象组织

的记录表明,199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最新温度测

量结果表明,1993年的气温比1951 ̄1980年期间的平均气温高

0.27°C,1992年的气温比这个平均气温高出0.19°C,而最炎热的

1990年又比这个平均气温高出了整整0.4°C。

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还将持

续变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到

2025年全球表面气温将上升1°C,未来100余年全球平均气温

可能上升1.4 ̄4.8°C,全球气候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的100年还

要快。利用气候模式预测的结果表明,21世纪末,我国年平均气

温可能增暖3 ̄4°C。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分析

2.1温室效应

大部分气候学专家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气候变暖是由

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就人类活动而言,主要

是指工农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产生的温室效应。

导致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

烷、臭氧、氧化亚氮、含氯氟烃、羟自由基等等,其中二氧化碳占

最主要的作用,为50%。其次是甲烷和含氯氟烃,再次是臭氧。这

四种气体在导致温室效应的各种因素中占94%。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约占82%,其

余18%左右的二氧化碳来自陆地光合作用、海洋水体溶解物的

化学反应等。

有些学者通过模拟研究,认为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

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会增加

2 ̄4°C。如果按照现在二氧化碳的排

放速度,50年后全球温度将会升高1.5 ̄4.5°C。据英国气象局模

拟研究结果,未来70年里地球气温将上升1.5°C。而有的学者认

为全球变暖具有突变性质,经模拟在未来30年内将增高5°C。

由于各家观点或出发点不同,预测结果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不

确定性也很大。

1995年12月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

业委员会第11届全球会议上,来自12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代

表经过讨论后,通过了一份“1995年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

告”。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煤、石油

等石化燃料,造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增

加,全球气温自上世纪末以来已增加0.3 ̄0.6°C。如果对温室气

体的排放不加控制,那么下个世纪将成为全球变暖速度最快的

一个世纪。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森林面积缩小、荒漠化面积扩

大等后果,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并不是对温室效因全盘否定,虽然温室

效应会带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各种灾难增多加剧等各种环

境后果。但是如果完全没有温室气体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样地

球将和月亮一样昼夜温差很大,人类及各种动植物都将无法生存。

2.2太阳能辐射量的变化

没有太阳能的辐射,地球将是一个大冰球,就不会有地球上

互相竞争而又相互依存的、繁衍生命。太阳能的辐射量不是恒定

不变的。太阳系绕银心转动一周约需2.8 ̄3亿年,当太阳系在近

银心点时,太阳辐射最弱,是气候寒冷时期;当太阳系在远银心

点时,太阳辐射最强,是气候变暖时期;现在太阳系在趋于远银

心点。另外太阳内部活动,如太阳黑子具有万年、千(下转

P90)

由暖冬现象引发的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的分析

路军强,周媛

(河北大学2006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0)

-8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卷第4期(总第195期)

(上接P88)年、百年、35年、22年、11年等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

这对地球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2.3地球自转公转变化

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发现,地球公转轨

道偏心率越大,地球对太阳辐射的接受率就越高,气候越暖;并

且地球自转速度变快时,副热带气压增强、两极气压减弱,气候

变暖。

最近,科学家们通过考察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证实了

塞尔维亚天文学家Milankovitch的气候变化天文学理论:地球

绕太阳轨道的偏心率变化循环、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变化的循环

和倾斜的循环三个参数的变化构成了地球缓慢却又明显的气候

动荡。当这些因素对地球气温都产生正面影响,并相互重叠时,

地球的气温最高。相反如果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负值,并相互重

叠,地球将处于最严重的冰河期。如果这些因素相互抵消,地球

的气候振荡则相对缓和。地球气候就是在这些自然因素的相互

制约中完成其固有的变化周期的。研究表明在地球最近这个周

期大约

10万年的气候振荡循环中,上述因素正在趋于对地球气

温产生正面影响且相互叠加,即地球气温趋于变暖。

此外,地球黄赤交角对气候变化也有很大影响,其值越大

时,气候越暖。

3结束语(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思索)

全球气候变暖并正在加剧这一总的趋势已是不可否认的

事实。不少人把全球气候变暖归结为温室效应,事实上,其影响

因素众多而且复杂,是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

不管这种现象究竟是整个地球体系乃至整个宇宙系统的必

然规律和趋势还是纯属各种因素的一种巧合,但我们相信哲学

中所说的那种偶然性的背后肯定有其必然性原因的存在的这个

观点。

我们要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运用

科学去想办法解决。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科学工作者

已经并且正在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而努力工作,比如为控

制向大气中过度排放二氧化碳而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全球性公约;研发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

型能源代替排放温室气体的能源;利用海洋来抑制或消除温室

效应等等。虽然这些措施有的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有的有

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只要努力它们的实现也并不是遥遥无期。

建立健全的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合格的公共卫生

体系,也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最重要的是,在努力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速度的同时还应加

强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引起的相应变化进行检测,争取在最短

的时间内做到对全球气温变化提供

10 ̄20年的短期预报,做到

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王勇,周祖翼:灾变.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3

[2]

李克让,等: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地理研究.1999.4

[3]艾伯特・贝茨:气候危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7

[4]高庆华,马宗晋:未来十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观测与对策.中国减轻自

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

[5]楼凤升:温室效应和对策.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7

作者简介:

路军强(1982———),男,河北省邢台县人,现在就读于河北大学2006级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生长,使植株矮化,叶片增厚,提高根系活力,改善光合产物的运

转与分配。

防止早衰。在花生收获前40天左右,每667㎡用1.5%~2%

尿素加磷酸二氢钾250~300g,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2~3遍,

每间隔7~10天一次,宜在下午4点后进行.这样可以防止早衰,

以延长茎叶功能期和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干物质

积累,增加产量。

及时采收。黑花生在荚果成熟期含水量较大,脱水慢,后熟期

短,适时收获防止生芽烂果。采收时应注意:过时收获荚果不饱,

果壳幼嫩种仁过秕,造成减产;收获过晚,果柄、荚果易脱落,不

易收获,造成减产。当花生最上部果枝叶片变黄、果壳网络清晰

变硬时,方可收获。

参考文献:

[1]丁利君,赵丽琴.红甘蔗皮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与机械,

2005,(02):29-31.

[2]刁操栓.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52.

[3]尹凤龙,袁立新,李树会.黑花生及其高产栽培[J].新农业,2003,(01):11.

[4]王锋,谭兴和,邓洁红,张礼红.黑花生衣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食品与

机械,2007,(03).51-56.

[5]陈新华,王娓娴,成树国,赵平,任志平.黑花生品质评价及育种策略研

究[J].中国种业,2006,(11):17-18.

[6]董淑香,宋克英,曹秀华.黑粒花生品种介绍[J].天津农林科技,2004,

(04):10.

[7]董淑香.黑粒花生露地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1):30.

[8]甄志高,段莹,王晓林,赵晓环.长期定位施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J].土壤通报,2006,2:323-325.

作者简介:

胡予军(1967—),男,湖北鄂州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江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学和园林教学及研究工作。

科教园地

-90-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20:2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暖的地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