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英剧,穿着燕尾服的萌
英剧,穿着燕尾服的萌
时间进入5月,经历过每周一次等待和无数次停播的洗礼,美
剧迷们苦追一年的剧集终告完结。虽然大多数美剧,正如《灵书妙探》
主人公Castle的季末陈辞:“We’renotover”,会于9月“回归”。
但紫藤巷的4位绝望主妇到底是走完了她们的8年秘史;《CSI拉斯
维加斯》死的死走的走,大Boss几度易主,如今连12年老臣子
Catharine都跳槽去了FBI。
“没完没了”,是很多观众半途“弃剧”的理由。即使物是人
非、剧情无可延续,只要口碑还在,投资不倒,编剧不罢工,怎么都
得将故事延续下去。
“边写边拍,边拍边播”的设想原本符合优胜劣汰、经济至上
的游戏规则:一旦收视下滑,斩立决。只是,书被催成墨未浓。电视
剧制作不仅是工业流水线,剧集也不仅是生活快消品:一句“新包装,
好味道如一”就能让观众乖乖掏钱买单。据AC尼尔森最新的统计数
据显示,近10年来,美国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比例已由43%降到27%,
无论是长寿剧还是新剧,都面临着收视率下滑的窘境,《绝望的主妇》
开播8年后的收视率仅为当年的1/3。
减少对收视的重视
就在美国为了节省开支,缩减电视剧制作,转投于低成本的真
人秀、脱口秀节目时,英国却有一批制作精良的迷你剧脱围而出,攻
陷了广大网民的硬盘。
ITV古装剧《唐顿庄园》两季相加不过15集,BBC《神探夏洛
克》更短,每季才寥寥3集;然而前者收获了6个艾美奖,后者被
180余个国家及地区购买了海外版权。虽然剧集精工细作程度不输于
电影,二者却选择在“小屏幕”上开仗,个中缘由,不得不先行赘述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英国电视台的体制。
英国法令规定,每个收看电视的家庭或企业都必须购买“电视
执照”,按彩色电视每年145英镑、黑白电视每年49英镑的标准收
费。更为严格的是,如果不交年费,即使你家里的电视机闲置不用,
或是压根就没有电视机,却上网收看电视台实况转播,一样会面临
1000英镑的罚款和不良信用记录。据说TVLicensing公司的人每天
都在用探测车巡逻,可以准确查出哪一个房间在使用电视,发出的警
告信多如雪片。英国人一边抱怨“这个国家就快连呼吸都要收费”,
一边幸免于粗制滥造的电视荧屏。
覆盖全英的5家电视台中,BBC和ITV声名在外,既是主力军,
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BBC即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Broadcast
Company),成立于1922年,属于非营利电视台,节目中没有任何广
告,除了全球出售电视节目版权费和接受英国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助,
其主要经费来源是用户年费;ITV全称英国独立电台(Independent
Television),于1955年正式开台,虽是商业台,也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广大的衣食父母。
避开了广告商这一中间环节,BBC要取悦的只有观众和政府,
一系列闻名全球的优秀纪录片是它最好的报答。有意思的是,2005
年,在英国文化大臣TessaJowell发表的关于BBC长远发展的绿皮
书中,有一条内容居然是“减少对收视的重视”。如今回看,这寥寥
数字却非常具有指向性。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引导,才让后来的
英剧跳脱出收视率的漩涡,从小众之路,赢回了大众的心。
“鄙视链”带来的文化标签
和动不动就5碟一套、20碟一盒的美剧相比,三五集的英剧连
一张光盘都塞不满,根本被盗版市场无视,险些止步国门。幸好,这
世上还有一种叫作“字幕组”的组织,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文化传播。
英剧广泛影响力的背后,有中国庞大的4亿网民,也有他们劳碌的身
影。
和冗长的流水线美剧相比,短小精悍的英剧似乎轻易就能打动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观众的心。即使是表现相似题材,英剧也总能略胜一筹――你有《迷
离档案》,我有《神秘博士》,历史比你长,寿命也比你久;嫌《绯闻
女孩》中上流社会的浮光掠影太过肤浅,不如试试《皮囊》里的残酷
青春;《IT狂人》里的两个“极客”比《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宅男
走得更远、更边缘;就算是言情讲性,直白露骨到毫无嚼头的《欲望
都市》又怎及得上《冤家成双对》费尽心机的连环套„„
在广大网民心里,美剧和英剧坐落于天平两头,一番上下权衡
之后,终于稳稳垂向英剧一端――边缘比主流高级、内省比浮华高级、
自嘲比搞笑高级、含蓄比露骨高级,就连包裹在铁石心肠底下的温情,
也要比开放过度的滥情高级。在英剧迷眼中,除了题材、表现手法方
面压倒性的胜利,就算英国演员的外形和口音,都比熟极而流的美国
佬、美式英语来得高雅。忽然间,我大学时代的英语老师还了魂,他
当年的名言中就有这么一条:“你们急着学美语干吗?连美国小混混
都讲一口流利美语,但是如果你有纯正的伦敦音,在美国一样受人尊
敬。”
哪里有尊敬,哪里就有鄙视。看到最近美剧中经常有拿英国人
口音来开涮的情节,我更相信传说中的“鄙视链”所言非虚:据说,
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
看不起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看国产剧的,还
能看不起看泰剧、印度剧、菲律宾剧的„„有网民直言不讳:“看惯
了英剧,再面对某些同学张牙舞爪地向我描绘某部美剧多么神奇的时
候,我只想不屑地扔给他们一句:‘没文化!’”
电视剧集从大众娱乐一转身登上了“文化高地”。鄙视链从高
到低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有着内涵的深浅、思想程度的云泥之别,
但更重要的是,“低级”剧种长期占据着荧屏,而“高级”者,往往
要通过一定途径才能获取。太容易到手的精神给养,就像文化上的
“嗟来之食”,哪里及得上“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小众选择?对
很多年轻人而言,选择英剧,与其说是“求文化”,倒不如说是“求
文化标签”,告别土鳖,洋气加身。
《黑镜子》拍出后现代性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看到英剧被中国观众誉为“有文化”,英国制片人Charlie
Brooker笑了。
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数职的Charlie干一行恨一行,在2011
年的短剧《看电视毁人生》(HowTVruinedyourlife)里,他用《社
交网络》一般急进的语速,分6个章节叙述了电视剧对人生造成的负
面影响――用夸张的恐怖画面吓人,用浪漫故事歪曲我们对于爱情的
期待,用社会名流的傻话取代专家传播知识„„顺手还把英国历史上
最雷人的电视剧桥段通通回顾了一遍。
2012年,Charlie一手打造的迷你剧《黑镜子》爆红网络。第
一季分3集,讲述3个不同的故事:《国家的赞美诗》、《一千五百万
里程的价值》、《你的全部历史》。有人说,“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看《黑
镜子》”。事实上,这3集短片也确实有必要在片头附上这样的提醒:
“本片容易引起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请成年人在彼此陪同下观
赏。”
《国家的赞美诗》讲了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深夜,英国首相被
一通电话吵醒,得知万民爱戴的公主遭遇,而绑匪提出的赎人条
件,是要首相与一头母猪性交,并在举国上下全程实况直播。
令人备感不安的并非一夜之间声名狼藉的可能,而是完全身不
由己的过程。首相起初当然誓死不从,电视台的民意调查也显示,有
72%的英国民众拒绝观看直播,反对用牺牲个人尊严的方式向威胁妥
协。但随着公主的手指疑被绑匪切下、Youtube视频疯传网络,看似
坚定的民意迅速倒台至14%。虽然电视台试图利用现代影像科技帮助
首相完成“任务”,甚至已经请来AV男优头戴黑布套准备“顶包”,
却被一个工作人员将造假过程拍下,上传到了Twitter。
最终,首相不得不在绑匪限定的下午4点准时脱
下裤子„„此时,全国上下已是万人空巷,酒吧、饭馆、家宅,所有
人都聚集到各自的荧屏前。镜头扫过一张张脸,有的人转过头去,更
多的人瞪大眼睛预备看一出好戏。从国家利益到个人安危,所有人都
以为“首相上猪救公主”是损失最小、最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事实上,
没有什么理所当然,也没有什么道德高点或底线,看似自主的选择只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不过是被发达的现代传媒带着走。当生活被电视、网络、SNS充塞,
我们在实时关注、盲目评论、无条件转发的循环中如陀螺一般忙于周
旋,对于提前脱难的“公主”,却始终视而不见。
借着这个故事,CharlieBrooker再一次表达了他对现代传媒
的不信任:民调之前,已有引导倾向;不明真相群众围观,更易歪曲
事实;即使最终首相获得连任、被媒体盖棺论定为“国民英雄”,仍
然不能改变他在家中沦落到非人的处境。到了第2集和第3集,
Charlie继续用他的“黑镜子”,从不同角度对无所不在、泛滥荧屏
的脱口秀、达人秀乃至虚拟化的数字人生,进行黑色映照,将触角从
现代传媒延伸至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弊病。
《黑镜子》每集开头,都有一个镜子碎裂的画面。“破镜”的
意象借用于英国诗人丁尼生的成名作《夏洛特女郎》:仙子夏洛特被
诅咒囚于孤岛高塔,只要从塔上往下看,就会有杀身之祸,她从来只
能从镜子里窥看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一天,夏洛特钟情于镜中骑士,
跑到窗前一望真实世界,镜子却立时破碎,她也随之死去。
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之所以受不了《黑镜子》,恐怕并不是因为镜
子里面有多少血腥恐怖的画面,而是它会让我们深深怀疑,自己所处
的这个世界,根本只是一个庞大的障眼法。恐惧来源于无知,但最恐
怖的却不是未知,而是我们已经熟知、却突然发现事实全然不是如此。
看过《黑镜子》才知道,《神探夏洛克》里拉风的特效、英文字
母跃然荧屏之上、伶俐跳脱的剪接„„通通算不上后现代,充其量只
是数字时代一张时髦的浮皮。什么是后现代?《黑镜子》才是。什么
是推理?《黑镜子》更有推理的内核:用严密的逻辑去发掘真相。
英剧的政治讽刺传统
CharlieBrooker用作品向大众证明:看电视毁人生,但好的
电视剧集,却可以反省人生。除此之外,英剧最大的特点还在于不遗
余力的讽刺。这种深厚的“民族性”即使在《楼上楼下》、《克兰福德
纪事》等奥斯丁式古装正剧中也大放光芒,更不用说大量的迷你剧。
前一秒还是燕尾服绅士议论国事,后一秒就变身德古拉的后裔,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于雾霭之中撇嘴阴笑。早在20多年前,英国影响长远的特色剧目之
一:政治讽刺剧,就将日不落帝国正经之中蕴含癫狂的气质表露无遗。
1980年开播的BBC英剧《是,大臣》发生在政要云集的唐宁街。
大臣、文官、小秘书三口相声,不断揭着英国政党和公务员体制的老
底,挖苦自己起来比喜欢谈论政治的美国同行们更“舍得一身剐”。
据说该剧播出时英国下院里都找不到人,全看电视去了。连撒切尔夫
人都是粉丝,还亲自在第一季里担任编剧、客串演出。
6年后,大臣升官成了首相,剧集以《是,首相》为名,搬到
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继续演绎,风评更胜前作。许多对白成了经典
段子――首相发现自己不能享用免费的工作餐,心生一计:宴请外国
使节是国家掏钱,而且至少有7道菜呢!“星期一请德国大使吃午餐。
星期二,法国大使。星期三,美国大使。星期四,新西兰专员。联合
国有多少个国家?”“158个。”“这能吃6个月了,然后就从头再
吃一轮。”“外交部也许不会同意。”“怎么?”“他们说首相跟大
使吃一次午餐,破坏两年的外交成果。”
2005年,BBC再度以首相布莱尔为吐槽对象,制作新的政治喜
剧《幕后危机》,讽刺他统领的工党政府追名逐利,为求媒体曝光率,
反而被其牵制。在这部21世纪的《是,首相》中,社会事务部大臣
艾伯特成了新的“麻烦处理机”,闹出不少笑话。
非但政府,就连王室,也受到不遗余力的挖苦和耻笑。英国著
名的喜剧大师RowanAtkinson,不只是“憨豆先生”。从1983到1989
年,他还是四季英剧《黑爵士》中的黑爵士一世、二世、三世、四世,
分别演出15世纪的弱智王子、16世纪的宫廷弄臣、19世纪的首相管
家和20世纪的英军军官,喜剧天才尽情施展。玛丽女王、维多利亚
女王也逐个登场,说着来源于莎剧的经典台词,再现大不列颠的宫闱
荒诞。
今年2月16日,曾经在憨豆剧集中上演过《拜见英女王》的
RowanAtkinson终于在现实生活中“拜见英女王”,据说双方“言
谈甚欢”。
“怪人”:新时代的“萌物”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走出宫廷和内阁,英剧还是各种民间怪谈的集大成者。再没有
哪个地方的剧种,像英剧这样热衷于诠释极客、书呆和怪胎。
2009年BBC的7集迷你剧《疯城记》不啻为怪胎集中营:能背
诵全球著名杀人狂的智障儿、白雪公主剧组的侏儒演员、独手小丑、
有收藏癖的瞎子百万富翁、把玩偶当儿子的胖女人„„5个重口味的
怪人串起一台集悬疑、推理、黑色、奇幻、惊悚于一身的混搭剧。疯
狂在于不按常理出牌,绷紧了的悬疑气氛中会猛然蹦出个冷笑话,甚
至整出剧集都像是个恶作剧,弹指之间,三观崩坏。
比剧情更疯狂的是主创。对于《疯城记》的宣传海报,最经典
的一句评价是:“海报上其实只有4个人。”2名编剧Steve
Pemberton和ReeceShearsmith亲自上阵,在剧中每人至少演了3
个主要角色,叫人感叹这些主创:必先“精分”,而后惑人。
《疯城记》起码还有主线和情节,同样由两个人自编自演的著
名英剧《小不列颠》相比之下走得更远:MattLucas和DavidWalliams
在剧中大显才艺,首相助理、同性恋、易装癖、肥胖症患者、皱皮阿
婆、残疾人、假残疾人、精神病人„„各种英国人被他们以夸张、变
态的方式一一演来,几乎没有情节,相似桥段反复再现,讲来讲去都
是那些没有营养的低级笑话,毫无褒贬地把病态当作常态。
不喜欢的,看过几集便嫌它无聊远远跑开。好这一口的,却可
以今天看着变态,明天就变成热爱。连“豁出去”了的恶搞方式,也
受到好评,因为“对恶搞的宽容度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连美
国HBO都邀请两位主创继续创作《小不列颠大美利坚》(Little
BritainUSA),描绘在美国生活的英国人。
不坏不怪不要钱。荧屏上“怪人当道”的原因,和从前的“猎
奇”又大不相同。今时今日,“怪”几乎成了“萌”的代名词:同性
恋不再是严肃的社会话题,《神探夏洛克》风靡一时,靠的是“好基
友一生一世跟你走”;性格孤僻成了新的时髦,“好人卡”反而吃不
开;若问《冤家成双对》中3对男女哪个最萌,答案一定是沉浸在自
我语言系统中的卷毛Jeff。
而“萌”,就是招人待见。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英国脱口秀演员DylanMoran演了三季迷你剧《布莱克书店》
后声名大噪。剧中,这位青年老板经营着伦敦一家专售旧书的小书店,
衣冠不整、邋里邋遢,成年不洗的乱发堆里可以拔出蘑菇来炒了吃,
还性格乖戾,动不动赶走顾客,对新招来的大胡子营业员Manny更是
呼呼喝喝。但就是这样一个怪人,吸引了中国粉丝不远万里跑去伦敦
膜拜,终于找到Moran的朋友们表白“我太喜欢他了!”,却得到对
方淡定的回答:“谁说不是呢。”
英国女演员MirandaHart今年已年过40,此前寂寂无名,2009
年自编自演同名迷你喜剧《米兰达》后却一举成名。剧中,她是身高
1米8、体重约180的大龄剩女“QueenKong”(女金刚),年届40
仍满怀少女之心,虽然由于块头大经常毛手毛脚闹出不少笑话,但也
正是因为善于自嘲,米兰达的“傻”同样成就了她的“萌”。
回头看国产剧,一直以来,遇到弱智剧,我们都习惯于批评主
创,土鳖、固步自封,也不放眼看看别国怎么拍电视剧,意识多么先
进、制作又多么精良。然而实情是,这些编导可能正和我们一样,热
衷于英美剧,说不定,消息还比我们更灵通。
阻碍他们的不是眼高手低,也不见得是短视低能。用一句流行
的话来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醒过来面对的是挨饿,
在梦里能吃饱的人,总会一直睡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20:1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