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纪录片

更新时间:2022-11-23 06:50: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3日发(作者:devastation)

奥斯卡获奖纪录⽚

历届奥斯卡获奖纪录⽚

(2010-04-2314:10:03)

转载

标签:

杂谈

第⼗四届(1941)始于本届

最佳记录⽚:《Churchill‘sIsland》

第⼗五届(1942)

最佳记录⽚:《TheBattleofMidway—中途岛战役》、《MoscowStrikesBack》、《KokodaFrontLine》、《WorldWar》

第⼗六届(1943)

最佳记录⽚:《December7th-12⽉7⽇》(短⽚),《DertVictory-沙漠胜利》(长⽚)

第⼗七届(1944)

最佳记录⽚:《海军陆战队登陆踏拉⽡岛》、《战⽃夫⼈》

第⼗⼋届(1945)

最佳记录⽚:《希特勒活着吗?》、《名副其实的光荣》

第⼗九届(1946)

最佳记录⽚:《命运的种⼦》(SeedsofDestiny)

第⼆⼗届(1947)

最佳记录⽚:《第⼀步》(短⽚)(FirstSteps)、

《死亡设计》(长⽚)(DivisionofFilmsandVisualEducation)

第⼆⼗⼀届(1948)

最佳记录⽚(短⽚):《⾛向独⽴》(美国海军)

最佳记录⽚(长⽚):《秘密陆地》(美国海军)

第⼆⼗⼆届(1949)

最佳记录⽚(短⽚):《⽣存机会》(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以多抵少》(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长⽚):《乌地的黎明》(英国新闻处)

第⼆⼗三届(1950)

最佳记录⽚(短⽚):《朝鲜内情》(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最佳记录⽚(长⽚):《提坦--⽶开朗基罗的故事》(制作⼈:罗伯特.斯奈德)

第⼆⼗四届(1951)

最佳记录⽚(长⽚):《南太平洋岛风光》(雷电华电影公司旅游风光⽚)

第⼆⼗五届(1952)

最佳记录⽚(短⽚:《邻居们》(加拿⼤国家电影局)

最佳记录⽚(长⽚):《环绕我们的海洋》(雷电华电影公司,制⽚⼈:欧⽂.艾伦)

第⼆⼗六届(1953)

最佳记录⽚(短⽚):《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制⽚⼈:华尔特.迪斯尼)

最佳记录⽚(长⽚):《沙漠奇观》(制⽚⼈:华尔特.迪斯尼)

第⼆⼗七届(1954)

最佳记录⽚(短⽚):《星斯四的孩⼦们》(英国情报处)

最佳记录⽚(长⽚):《消失的⼤草原》(制⽚⼈:华尔特.迪斯尼)

第⼆⼗⼋届(1955)

最佳记录⽚(长⽚):《海伦.凯勒⾃⼰的故事》(制⽚⼈:南茜.海顿)第⼆⼗九届(1956)

最佳记录⽚(短⽚):《南北战争的真相》

最佳记录⽚(长⽚):《沉默的世界》

第三⼗届(1957)

最佳记录⽚(长⽚):《艾伯特.施韦策》

第三⼗⼀届(1958)

最佳记录⽚(短⽚):《⼥佣⼈》

最佳记录⽚(长⽚):《⽩⾊的荒地》

第三⼗⼆届(1959)

最佳记录⽚(短⽚):《玻璃》(荷兰)

最佳记录⽚(长⽚):《塞伦吉蒂不会死》

第三⼗三届(1960)

最佳记录⽚(短⽚):《吉斯⽪纳》(英国)

最佳记录⽚(长⽚):《飞马》

第三⼗四届(1961)

最佳记录⽚(短⽚):《展望》

最佳记录⽚(长⽚):《上有天,下有地》(法国)

第三⼗五届(1962)

最佳纪录⽚(短⽚):《迪伦.托马斯》

最佳纪录⽚(长⽚):《⿊狐狸》

第三⼗六届(1963)

最佳纪录⽚(短⽚):《查格尔》

最佳纪录⽚(长⽚):《罗伯特.弗罗斯特:⼀位与众⼈争吵的情⼈》第三⼗七届(1964)

最佳纪录⽚(短⽚):《来⾃⼩⽯城的⼏个⼈》

最佳纪录⽚(长⽚):《雅克⼀伊夫斯.库斯图的没有太阳的世界》第三⼗⼋届(1965)

最佳纪录⽚(短⽚):《活下去!》

最佳纪录⽚(长⽚):《埃莉诺、罗斯福的故事》

第三⼗九届(1966)

最佳纪录⽚(短⽚):《到明天就是⼀年了》

最佳纪录⽚(长⽚):《战争游戏》

第四⼗届(1967)

最佳纪录⽚(短⽚):《红⽊树》

最佳纪录⽚(长⽚):《安德森队伍》(法国)

第四⼗⼀届(1968)

最佳纪录⽚(短⽚):《⼈为什么创造》

第四⼗⼆届(1969)

最佳纪录⽚(短⽚):《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纪录⽚(长⽚):《阿瑟.鲁宾斯坦⼀热爱⽣活》第四⼗三届(1970)

最佳纪录⽚(短⽚):《访问我的⽼战⼠》

最佳纪录⽚(长⽚):《伍德斯托克》

第四⼗四届(1971)

最佳纪录⽚(短⽚):《暗哨》

最佳纪录⽚(长⽚):《赫尔斯特龙记事》

第四⼗五届(1972)

最佳纪录⽚(短⽚):《这个极⼩世界》

最佳纪录⽚(长⽚):《马乔》

第四⼗六届(1973)

最佳纪录⽚(短⽚):《普林斯顿:寻找答案》

最佳纪录⽚(长⽚):《伟⼤的美国牧童》

第四⼗七届(1974)

最佳纪录⽚(短⽚):《不》

最佳纪录⽚(长⽚):《⼼灵与精神》

第四⼗⼋届(1975)

最佳纪录⽚(长⽚):《从珠穆朗峰滑下来的⼈》

第四⼗九届(1976)

最佳纪录⽚(短⽚):《计算我们的⽇⼦》

最佳纪录⽚(长⽚):《美国哈兰县》

第五⼗届(1977)

最佳纪录⽚(短⽚):《严肃是我的敌⼈》

第五⼗⼀届(1978)

最佳纪录⽚(短⽚):《⼽萨默.康多的逃跑》

最佳纪录⽚(长⽚):《吓⼈的真相》

第五⼗⼆届(1979)

最佳纪录⽚(短⽚):《保罗.罗伯逊:对⼀位艺术家的歌颂》

最佳纪录⽚(长⽚):《最好的孩⼦》

第五⼗三届(1980)

最佳纪录⽚:《从东⽅伟⼈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默⾥.勒纳摄制)

第五⼗四届(1981)

最佳纪录⽚(短⽚):《协调⼀致》

最佳纪录⽚(长⽚):《灭绝种族的⼤屠杀》

第五⼗五届(1982)

最佳纪录⽚(短⽚):《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加拿⼤)

最佳纪录⽚(长⽚):《⼜⼀个孩⼦失踪》(加拿⼤)

第五⼗六届(1983)

最佳纪录⽚(短⽚):《5点15分的弗拉明⼽舞》

最佳纪录⽚(长⽚):《他想让我跳舞》

第五⼗七届(1984)

最佳纪录⽚(短⽚):《⽯雕师》

最佳纪录⽚(长⽚):《哈维.⽶尔克的时代》

第五⼗⼋届(1985)

最佳纪录⽚:《破碎的彩虹》

第五⼗九届(1986)

最佳纪录⽚(短⽚):《⼥⼈--为了美国,为了世界》

最佳纪录⽚(长⽚):《阿蒂.肖:你们⼤家都有时间》、《在美国穷困潦倒》

第六⼗届(1987)

最佳纪录⽚(短⽚):《童⼼不泯》

最佳纪录⽚(长⽚):《悠悠⼗载午餐:阿尔贡昆圆桌上的妙语和传说》

第六⼗⼀届(1988-1989)

最佳纪录⽚,长⽚:《终点饭店:克劳斯.巴⽐的⼀⽣》(马塞尔.奥菲尔斯)

第六⼗⼆届(1989-1990)

最佳记录⽚:《普通线索:棉被的故事》

第六⼗三届(1990-1991)

最佳纪实短⽚:《午餐约会》

最佳纪录⽚:《美国之梦》(制⽚⼈史蒂⽂-冈崎)

第六⼗四届(1991-1992)

最佳纪录⽚,短⽚:戴布拉-沙斯诺夫《弥天⼤谎:通⽤电⽓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最佳纪录⽚,长⽚:阿莱-莱特和欧

⽂-萨拉夫《在明星的影⼦中》

第六⼗五届(1992-1993)

最佳纪实短⽚:萨姆-卡曼《⼩巴⼠》

第六⼗六届(1993-1994)

最佳纪录短⽚:《保护我的⽣命》

最佳纪实故事⽚:《我是个许诺:⼉童》苏珊.雷蒙德和艾伦.雷蒙德

第六⼗七届(1994-1995)

最佳纪录短⽚:查尔斯.古根海姆《需要正义的时刻》

最佳纪录长⽚:弗赖达.李.莫克和特⾥.桑德斯《马雅.林:⼗分清楚的洞察⼒》

第六⼗⼋届(1995-1996)

最佳记实性题材短⽚:卡⾥.安卡利斯《⼀位幸存者的回忆》

最佳纪录故事奖:约翰.布莱尔《受⼈怀念的安妮.弗兰克》

第69届(1996-1997年)

第70届(1997-1998)

第71届(1998-1999)

最佳长纪录⽚《最后的⽇⼦(TheLastDays)》

最佳短纪录⽚《⾦⾊年华的即时浪漫故事》

第72届(1999-2000)

最佳纪录⽚:《九⽉的⼀天》

最佳记录短⽚:《花边国王》(KingGimp)

第73届(2000-2001)

最佳长记录⽚:《IntotheArmsofStrangers:StoriesoftheKindertransport》-Mark

JonathanHarris,DeborahOppenheimer

最佳短记录⽚:《BigMama》-TracySeretean

第74届(2001-2002)

最佳纪录短⽚:《Thoth》

最佳纪录⽚:《周末谋杀》

第75届(2002-2003)

最佳纪录短⽚:《TwinTowers》

最佳纪录⽚:《BowlingForColumbine》

第76届(2003-2004)

第77届(2004-2005)

最佳纪录⽚:《⽣于妓院》

最佳纪录短⽚:《奇迹时分:孩⼦们的进步》

第78届(2005-2006)

最佳纪录⽚:《帝企鹅⽇记》MarchofthePenguins

最佳纪录短⽚:胜利要诀ANoteOfTriumphTheGoldenAgeOfNormanCorwin

第79届(2006-2007)

最佳纪录⽚:《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

最佳纪录短⽚:《颍州的孩⼦》

第80届(2007-2008)

最佳纪录⽚:《驶向阴霾的出租》(TaxitotheDarkSide)

最佳纪录短⽚:《⾃由空间》(Freeheld)

第81届(2008-2009)

最佳纪录⽚:《⾛钢索的⼈》(ManonWire)

最佳纪录短⽚:《微笑的Pinki》(SmilePinki

但是纪录⽚的成功是没有窍门的。纪录⽚的成功是什么?是所选⽤的题材成功地吸引到了尽可能多的观众。那么为什么这样或

那样的题材就能吸引到观众,有的就不能呢?因为我们知道,⽤何种⼿法去处理题材⾮常重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风格,或

者叫创作⼿法,这是我⼀直强调的。这个很重要。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节⽬,纪录⽚也好,故事⽚也罢,都是对其它⼈或事物的

观点、看法,或许是⼀种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事物的观点。应当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指的是独

特,并⾮新颖,或许那些事物是⼈们司空见惯的,但我们⽤⼀种独特的⼿法去处理,去⽤⼀种新的风格去表达。⼈们会说:

啊,是的,确实是这样。

纪录⽚也是⼀种思考的⽅式。⼀种发⼈深省的思考,⼀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

说在纪录⽚或者其它⽚⼦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

家致富了,但事实并⾮如此。制作⼈还并不富有,甚⾄是很穷,在欧洲甚⾄会穷死,从来不可能靠这种职业发⼤财。虽然他们

也想赚钱,但实际上是不会有所谓的秘诀的。这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在唯⼀的秘诀就是,为了不赔钱,尽可能地为⽚⼦打⼴

告。通过电影、电视、⼴播等等各种⼿段,使公众知道这部⽚⼦要放映了,然后他们就会去看。但这是另外⼀回事,另外⼀个

领域了,这并⾮影⽚创作范畴内的事情,与影⽚制作的质量好坏⽆关。

中国纪录⽚吸引我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种⽅式认识和了解中国⼈,因为它们正是以中国发⽣的问题为题材的。它们中间,很

多展⽰的是⼀些底层⼈艰难的⽣活处境,但却不去揭⽰原因。不过,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凡事有果必有因。我不太赞同中国⽚

⼦的⼀点是,似乎从不在⽚中说明原因,似乎那些结果是理所当然、⾃然⽽然的;但我们知道种种情况并⾮正常。正如雷电带

来暴⾬,暴⾬会引发洪灾⼀样,任何事都会有起因。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性太强了,我这样说是就整体⽽⾔,⽽不是针对哪

⼀部⽚⼦。可能这是对现实的⼀种反映,可能是因为中国有独特的国情,国⼟⾯积巨⼤,⼈⼝众多,因⽽中国的纪录⽚承担了

相当重要的对⼴⼤国民的教育功能。因为画⾯和镜头最易于理解,即使⼈们不识字也⽆妨。⼈们可以⽤画⾯来做这些事情。但

是在⽤摄像机拍摄⼀个镜头的同时,旁边没有被摄⼊镜头的地⽅⼜在发⽣什么呢?镜头应当忠实全⾯地记录全程,这具有另外

⼀种意义。

从记录⽚获奖谈记录⽚创作

刘湘晨,新疆电视台导演兼摄像师,中国纪录⽚学术委员会“⼗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为“记录⽚⼈”的他,最擅长拍摄

反映新疆民俗风情的纪录⽚。其作品《太阳部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连续播放4年;作品《⼭⽟》⼊围第九届上海国际

电视节“⽩⽟兰”奖,并在世界⼀百多个国家发⾏;⾹港《阳光卫视》曾为其安排为期4个半⽉的个⼈作品专题展播。

由刘湘晨导演兼摄像并编辑的⾼清记录⽚《⽔来了》在2006年度⼴电总局电视“⾦帆奖”和第五届

Sony“⾼清杯”评⽐中双双获奖。评委的点评是:“朴实、⾃然、原⽣态,取景构图漂亮,室内室外曝光处理适当,有胶⽚的感

觉,字幕⾳乐配合好。”2007年新年刚过,正逢刘导在北京拍戏,我们有幸采访了他本⼈,以下是他对记录⽚创作的感⾔。

《⽔来了》创作源泉

丝绸之路⼀度是世界性的⽂化景观,它也给新疆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丝绸之路后来衰落,其外在原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

起,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塔⾥⽊河的断流。罗布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内湖,但到了上世纪六⼗年代却逐渐枯萎,最后完全消失。

⼀⽅⾯是由于⽓候的变化,更主要是⼈对环境的不适当开采,对⽔资源的破坏,导致塔⾥⽊河⼲涸,甚⾄⽣态环境和⽣存环境

完全发⽣变化。这两年,新疆政府对塔⾥⽊河流域进⾏⼤规模的治理,完成⼏次⼤的抢救性的注⽔,采取对河道梳理等多项措

施。已经使⼤⽚胡杨林植被恢复,整个⽣态环境得到改善。沙漠中的胡杨树有个特点,它可以很多年不发芽,⼀旦有⽔就会⽣

机勃发。

我们抓住了这个⼤环境做背景,从近处看可以理解为对⽣态的保护,看的更远些思考⼈类与环境是否能和谐相处都有⾮常重要

的意义。因此记录⽚《⽔来了》⼤脉络是塔⾥⽊河注⽔前后的变迁,这是⾯;⽽点选择了塔河下游的⼀家普通牧民,通过他们

⼀家⼈在变迁过程中的⽣活,如塔河注⽔后,家⾥的⽺⽜数量⽐以前增多等,来反映他们对塔河的深厚感情。⽚中景观很美,

在沙漠中有胡杨林,在胡杨林中有⽔,像⼀组⾊彩的交响乐,也描述了塔⾥⽊河两岸的独特风光。

我们台技术部门的领导⼀直有⼀个愿望,就是利⽤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题材拍⼀部⾼清记录⽚。这是台⾥第⼀次使⽤⾼清设

备,新疆台⾼清设备不全,Sony给予了很⼤的技术⽀持。⾼清设备的特点是⾊彩还原逼真,这正复合新疆的特点。我们选择

了秋天正好是胡杨树树叶黄了的季节,不同⾊块⽐较丰富,⾊彩反差⽐较鲜明,地点选在天⼭以南塔⾥⽊河的下游。从技术⾓

度看,⾼清设备确实将⽔、树、沙交融在⼀起的景观清晰地再现出来。虽然“⾼清杯”是侧重技术上的探索,但我们考虑还应该

有更深的⽂化蕴涵在⾥⾯。在对⾼清设备使⽤的同时,也应该有⼀个好故事题材,两⽅⾯结合起来更能打动观众。这个记录⽚

的重点是环境中的⼈,在室内拍摄照度并不需要太⾼,在这种环境下更能体现⾼清设备的优势。在相对照度⽐较低的情况下仍

然能够达到满意的层次效果,从创作⾓度看难度也更⼤。这主要靠导演对光的敏感度,对光线的捕捉能⼒,以及对光线运⽤的

判断⼒。本来也有打光的想法,发电机也带了,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从记录⽚来讲,追求⾃然光效果应该是⼀种⽅向。摄影师

不但要对⾃然景观敏感,对环境中的⼈也要敏感,故事的细节要抓得住,还要具备更⾼的素质。以上⼏点都⾮常重要。

世界经典记录⽚

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看了⼈家

拍的⽚⼦特别感动,它使我震惊。

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

《迁徙的鸟》拍摄历时4年,横跨5⼤洲、⾏程10万公⾥,选择了50多个国家中的175个⾃然景地,动⽤了最先进的⾼空摄影

器材,耗资4000万美元。该⽚为我们呈现出了⼀个神奇的世界,来⾃⾃然界的声⾳,来⾃⾃然界的感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

⼈们能够感知的世界。带着观众⾛进鸟群,深⼊鸟的灵魂,为我们⼼中留下了永恒的奇迹。《迁徙的鸟》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

最优美的纪录影⽚,在2003年获奥斯卡奖最佳记录长⽚提名、200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记录⽚奖提名,2002年获法国恺撒奖最

佳剪辑奖及最佳长⽚导演/⾳乐提名。

2005年法国导演吕克·雅盖拍摄的纪录⽚《帝企鹅⽇记》让世界眼前⼀亮。编导倾注了⽆限的爱恋之情和对⽣命⼒的赞叹之

感,全⽚上下真正蕴含着纪录⽚的⾼雅品格与崇⾼意境。《帝企鹅⽇记》以纪实的⼿法,再现出荒凉孤寂的南极洲上,不畏寒

冷的帝企鹅族群的求爱、成婚、繁衍的过程。⽚中运⽤⽣动的情节,有趣的“对⽩”,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演绎了

当今世界最感⼈的主题:爱与⽣命的伟⼤。《帝企鹅⽇记》以⽩⾊、蓝⾊、⿊⾊为主调的画⾯语⾔,涌动着⽣命的韵律,孕育

出⼤⾃然最美的旋律。⽚中的⼤海、浮云、风雪、极光、落⽇、弦⽉处处是诗意,篇篇有韵味,让观众时时被真实之品所感

动。

这些享誉全球的纪录⽚,为我们带来崭新的视听享受和绝妙的创意启迪,以及另⼀种思维⽅式。总的来看,世界优秀的记录

⽚,⼀定是关注⼈类共同的经验,也⼀定是最简单的东西。我国纪录⽚创作要赶上世界潮流,与世界佳⽚⽐肩,恐怕还需有相

当长的奋⽃历程。

反思中国记录⽚

中国记录⽚导演总是说:“如果我有那么多钱,那么好的技术装备,我也能拍的怎样怎样。”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我们⽋缺的

⾸先不是钱,⽽是⼈家哪种感知细微的爱⼼、博⼤的⼈⽂⼼怀。

纪录⽚不像电影、电视剧那么热闹,更多是纪录社会的变化和⼈的⽣存状态,虽然从经济上看,回报可能不成⽐例;但从精神

来讲,它的回报是巨⼤的。我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感悟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感动,显出⾮凡的寓

意。记录⽚主要不是娱乐价值,是⼀种社会、道德、⽂化,甚⾄是哲学。对于纪录⽚⼯作者来说,通过画⾯和声⾳去发现世界

要⽐去创造⼀个世界更有意义。

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超过2000家,频道数量超过3500家,表⾯上看我国已经是个巨⽆霸似的电视⼤国。然⽽,细细考察就会发

现,如此众多的电视频道中,纪录⽚频道寥寥⽆⼏,细算⼀下有中央电视台⼗套,上海纪实频道,阳光卫视和中央数字频道中

的《⽼故事》频道等,这对于⼀个泱泱⼤国,⼜有三千多个频道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英国只有5000多万⼈⼝,可是开

办的纪录⽚频道可以说在欧洲是最多的,⽐如纪实频道,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赛马频道等等。

⾯对我国纪录⽚与国际市场接轨时的窘境与困境,我们有必要再认真研讨⼀下纪录⽚创作中的症结问题:⾸先,中国记录⽚有

两⼤特点,⼀个是指令性⽐较强,属于任务型,包括中央到地⽅,以完成任务为⽬的;⼆是要马上兑现,市场欢迎新、奇、

特,中国记录⽚⽬前过去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的性。

应该这么说,这个时代也产⽣了这个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肩负的责任,承担的道义。也产⽣了⼀些⾼

级的、富贵的作品,但⾼贵的作品不多,⾼贵是⼀种精神⽓质,它是⼈的很⾼的内

⼼指数,有了这样的⼼地,才能有这样的眼光。我⾃⾝也由不少困惑,对⾃⼰的作品也有不满意,离⾃⼰的⽬标差的很远。

现在社会的主题词是财富,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真正的记录⽚的春天,当主题词变成财富的价值,⼈们考虑的不是财富,⽽是寻

求财富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记录⽚才能发⽣根本的变化。

我们认为,记录⽚要⾛出怪圈,必须从以下⼏个⽅⾯下功夫。

第⼀,记录⽚创作要强调精品。记录⽚是⼀门艺术,要求记录⽚的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它体现在两个⽅⾯:⾸先在制作上,

要有精品意识;其次在思想上要有⼀定深度。通常要创作⼀部制作精良⽽⼜有思想深度的记录⽚精品,是需要有⽐较长的创作

周期的,周期长并不⼀定能出精品,但要出精品则⼀定要有周期创作前提,这已经成为记录⽚创作中不成⽂的规律。陈晓卿拍

《龙脊》时,在⼭⾥⼀蹲就是⼤半年;王海兵拍《⼭⾥的⽇⼦》九进⼤巴⼭,拍摄时间长达⼀年半;康健宁和⾼国栋的《沙与

海》,拍摄时间更是长达三年。

第⼆,记录⽚要关注百姓⽣活。⽚⼦的素材要从⼈民群众最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现实,关注⼈民群众

最基本的⽣存状态,关注他们最关⼼的问题。如曾经牵动民⼼的上海电视台制作的《⼤动迁》,记录了上海“⼀年⼀个样,三

年⼤变样”中闹市中⼼的市民为新规划的成都路⾼架桥让道的⼀幕幕⼈间戏剧,反映了改⾰开放中上海的发展轨迹和上海居民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态。整个⽚⼦⽴⾜上海的平民阶层,讲述的就是家长⾥短的琐碎事,却受到了许多观众的欢迎和好

评。

第三,记录⽚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现在中央台和地⽅台拍摄了不少历史⽂献记录⽚,受到观众的欢迎,它们为史学研究

和史志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史料,为⽂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动的教材,为地⽅经济建设乃⾄改

⾰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深远意义,是难以尽述的。⿊龙江电视台创作的⼤型⽂献记录⽚《犹太⼈在哈尔滨》,站在当今

改⾰开放的⾼度,俯视上个世纪犹太⼈在哈尔滨⽣活的历史,发现了许多他们当年⽣活和从事经贸活动的珍贵史料,并给予艺

术的加⼯和再现。例如,犹太⼈在哈尔滨曾开办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股份制银⾏,他们重视教育、重视⾳乐等艺术⼈才的培

养等等,为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和⾳乐城的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本⽚获得2004年中国⼴播影视⼤奖并获得观众的好评。

第四,学习借鉴优秀故事⽚的创作经验,提⾼记录⽚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魅⼒。例如,我们应当注意在创作中寻找新颖的视⾓。

视⾓是从⽣活(史实)到银幕(银屏)的切⼊点,新颖的视⾓会为故事⽚创作开辟新的途径和表现领域,从⽽赢得观众,⼤量的故

事⽚就因此⽽获得成功,我们记录⽚的创作也应如此。例如⽂献记录⽚《邓⼩平》,在表现伟⼈⽣平事迹时,变传统的“仰

视”为“平视”,⽚头语云“我是中国⼈民的⼉⼦,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民。”使他对祖国的忠诚、孝⼼和痴情迅速地感染了

每⼀位观众,拉近了伟⼈与观众的距离,⼀种亲切感、亲密感、和谐感、融合感油然⽽⽣,从⽽产⽣强烈的感染⼒量。再如,

着意刻画个性。好的故事⽚,都以塑造刻画⼈物的鲜明个性⽽获得成功。⽽⼀般的记录⽚都着⼒叙说伟⼈的⾼贵品质和丰功伟

绩,淹没了伟⼈的个性特征。⽂献记录⽚《邓⼩平》却着意表现了⼩平的个性风采。⽚⼦描述在⼭西召开的全国农业学⼤

寨的会议上,江青插话:“有些地⽅粮⾷产量不如解放前是个别现象。”⼩平马上义正⾔辞地反驳:“个别现象也是不能容许

的!”其对江青的蔑视和厌恶溢于⾔表。在⽑主席受“四⼈帮”蛊惑提出让他做⽂⾰“三七开”决议时,他说,桃花源中⼈,不知有

汉,⽆论魏晋?丝毫没有掩饰对主席错误决定的不满。这些描述,⾮常鲜明地表现了邓⼩平胸怀磊落、憎爱分明、深于思

考、谨于决

策、作风果断、敢于负责的性格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了“⼩平风格”。可以说,对⼩平的“卓越的个性刻画”是本⽚创作成

功的重要原因。(作者单位:⾼苒董长青⿊龙江电视台申思哈尔滨电视台)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06:5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