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危机

更新时间:2022-12-27 19:19: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德语电影)

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

14.8%下降为1938的11.3%,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13%下降为1938年的

101%。

再看法国。虽然法国利用凡尔赛和约使本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面对来势汹

汹的全球经济大危机,法国也是在劫难逃。虽然波及到法国的时间比较晚,但持续的时间却

特别长。整个30年代,法国几乎始终处于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之中。1932年至1936年初,

法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中最困难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降到最低点。财政赤字增无减,仅1932

年的后九个月,赤字就达46亿多法郎,而到1936年,则达到168亿多法郎。更为严重的是向

来被人认为是国家财富保障的金库储备,从1932年起,由于英美等国采取货币贬值,刺激国

内投资等措施,在世界经济危机初期到法国来寻求避难所的外国资本纷纷抽回。1932年,法

兰西银行黄金储备失去了20亿法郎,1933年达95亿,1934年仅头两个月就流失了30亿,1935

年黄金外流的数字更为可观,达到160亿之巨。

1934年当英德等国的经济开始复苏时,法国却是持续的财政、经济、货币的全面危机,

并且久久无力摆脱经济长期处于萎缩的状态,直到1939年初,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严峻的经济形势导致这一时期法国政治局势的动荡。两次大战期间,法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特

点是政府更迭频繁。从一战结束到二次大战爆发,法国一共更换了40多届政府,根本谈不上

国内外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其中1932年6月至1936年1月短短三年时间,有十届内阁如同

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替,最长的任期不到九个月,最短的只有三天寿命。在一个国际危机四伏

的年代,法国的政局不稳简直可以产生致命的后果。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曾经评论说:“法国

政府必须集中全力维持生存,就是说要维持议会中的多数……以保证政府存在下去。”张伯

伦的评论则更为尖刻,但也似乎更加击中要害:“作为朋友,法国有两个短处是它的价值减

少了一半,它保守秘密从来没有超过半小时,也从未使政府维持九个月以上。”

任何强有力的对外政策都必须以国内经济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和国内公众的支持力为后

盾。英法经济的持续不景气使各国不得不集中主要注意力于本国事务,处于战略的守势地位。

总之,英法的经济颓势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2.和平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提供了绥靖政策的心理背景。

由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发动的第一次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

三洲,席卷人口15亿以上,伤亡达3000万人。其中英国约死亡747,700人,受伤1,693,000

人,法国则约有150万人失去了生命。英法两国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在人们心灵中

留下的却是无法忘记的沉痛记忆。劫后余生的人们对战争无比恐惧和厌恶。随之油然而生的

是强烈的和平愿望。再加上各种和平主义者和和平主义组织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的角度,

大肆鼓吹和平主义,使和平主义在西方各国迅速地蔓延开来,并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

潮,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但在许多和平主义者看来,似乎都相信自己

的理想主义是抵销法西斯主义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西里

尔·乔德发表文章,公开宣扬:“1933年所能采取的最大的和平步骤,就是开展一个强大的运

动,以引导最大多数的青年宣布拒绝参加任何国家之间的战争。……简言之,如果你想制止

战争,你就要拒绝加入他们的战斗。”而三十年代谢泼德和平运动与全民和平投票则使和平

主义运动达到高潮。政治家不得不顾及全民和平投票所显示的社会心理,适当地修改自己的

行动方针。丘吉尔的亲身感受很能说明问题:和平主义情绪对敢于采取不同路线的政治家似

乎有很大的压力,他们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

而且,二、三十年代英法许多领导人本身就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或者深受和平主义思潮

的影响。张伯伦就受到风靡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痛恨战争,向往和平与安宁的生

活,并尽其所能地防止再次发生战争。在他看来,战争不会赢得任何东西,不会治好任何东

西,不会结束任何东西。当他想到“700多万盛年夭折的青年人,1300万伤残者,母亲和父亲

们的悲哀和痛苦”,便深感“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大家都是失败者。”从张伯伦个人来说,

正是这种和平主义的战争观,成为导致他极力避战求和并最终走向慕尼黑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绥靖政策的推行与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一次大战的结束与十月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开始被打破,国

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法西斯的崛起无疑对西方国家

的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但英法决策者相当一部分认为法西斯固然不是好事,却可能在其本

国阻止革命的发生,在国际上成为遏制“赤色瘟疫”的屏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及大战后在俄国﹑德国﹑匈牙利等相继发生的革命,震撼了世界,

震撼了英法等国。30年代,在法国和西班牙出现了强大的人民阵线运动并成立了人民阵线政

府,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异常害怕。“恐赤症”是30年代西方民主国家的一种流行病。著名的英

国国民工党议员哈罗德·尼科尔森在1938年5月18日的一则日记中写道:他在回家途中碰上三

个年轻的上院议员,他们说“宁愿在伦敦看到希特勒,而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反

共的阶级仇恨使他们陷入了卖国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泥沼。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

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把纳粹德国看作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扩散的屏障。在这个意义

上,希特勒非但不是打击的对象,反倒是必须联合的盟友。1937年11月19日英枢密院长哈利

法克斯在拜会希特勒时,称赞他“由于防止共产主义进入他自己的国家……就阻塞了共产主

义进一步通往西欧的道路”,还说“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另一方面,英法认

为对德战争只能为苏联所困,因此必须避免。1938年3月20日,张伯伦在日记中写道:“俄国

人偷偷地和狡猾地在暗中操纵想使我们卷入战争。”英国统治者不愿意自己和纳粹冲突起来,

却盼望苏联和纳粹之间爆发战争。鲍尔温在1936年7月29日对邱吉尔说:“假如一定要打仗的

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打起来。”而法西斯也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在其对外扩张

中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掩盖自己争夺区域性与世界霸权的真实企图。1936年11月25

日,日本和德国在柏林缔结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的协定》,协定

还有一个反对苏联的附件,规定“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另一方不采取任何有利于

苏联的行动”。从这个协定来看,德日法西斯是直接针对苏联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

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关于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这更使得英法统治者

深信不疑:希特勒的行动指向东方,他们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4.英国失败主义情绪与法国强烈的民族自卑感使绥靖政策的推行具备可能。

30年代英文武高级官员的大多数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英国在战略上的一个基本估计,

就是它没有力量同时对付德、意、日三个敌人。1937年12月参谋长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我们没有忽视我们希望从法国以及可能从其他盟国获得的援助,但我们不能预见我们的国

防力量什么时候才会强大到足以保卫我国的贸易、领土和重大利益不受德、意、日三国同时

的威胁。”1938年2月,英斯基普在关于未来年代的国防预算的最终报告中也表示:“不可含

糊的明显事实是:在和平时期提供适当的供应以保卫英帝国,在三个不同的战争场所抵抗三

个不同的国家,这是我国的资源做不到的事情。”

而一战后,在西方各战胜国大国中,也许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法兰西人民那样处在高

傲的民族自尊心与某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卑感夹击之下。法国人一直觉得,德国作为自己的

宿敌,在人口与经济潜力上大大超过了自己。如果法国不能使英国始终站在自己的背后,将

难于同重新崛起的德国相抗衡。而30年代经济与政治的动荡使整个法兰西民族处于一种缺乏

安全感的精神状态之中,民族的心态危机也更趋深刻,反映在外交政策上希望追随英国获得

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1938年4月,出任法国总理的爱德华·达拉第在与英国首相张伯伦、外

交大臣哈里法克斯等人的会谈中的立足点不是“即使英国不赞同,法国也要干”而是“法国认

为应当这样干,但如果英国不赞同,那就照英国的办”。

5.美国的孤立主义态度也影响了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态度。

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法要与德意日对抗,美国是最理想的同盟对象,但由于

英法长期在国际的主导地位和美国的国际实力并不协调,双方虽有意合作,始终处于互相扯

皮的状态。英法希望把美国拉入伙一起行动,但美国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不肯把责任都

承揽过来。在西方,英法不希望美国的影响深入欧洲,在东方,英法又害怕日本的强硬而往

往首先比美国先让步,企图把美国顶到最前面去。

参考文献

[1]张继平,胡德坤,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

[2]陈兼.《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二次大战起源研究》,学林出版社,1989.

[3]何承艰.《世界近代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

[4]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王铭.《英法近代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6]张西虎.《1937--1941年英国对日绥靖政策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6.2.

[7]全毅.《法国三十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湖北大学学报》,2002.3.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9:1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赤色危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