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鸦片
——以马礼逊对鸦片的态度为例
一、鸦片的流入及对中国的危害
早在1807年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和美国商
人就已经参加鸦片走私多年。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
(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了《天津条约》。
同年,《天津条约》中的通商章程第五条保障鸦片在完税后,可以进口中国,
1使不合法的走私活动得到条约的保护而成为公开的贸易。“向来洋药(鸦片)等
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
斤纳税银三十两。”
1
这一个条约就通过对鸦片抽税的方式把鸦片贸易问题合法化
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使得鸦片进口数量急剧上升,就在1860年鸦片达到了
85000箱。
鸦片作为一种毒品,给吸食者带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毁灭,不仅直接损
害了中国人的体质和精神,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鸦片的泛
滥和吸食严重地危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很多人染上烟瘾后,由于
长期吸食,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原本完美的家庭也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鸦片的盛行造成了一个个家庭悲剧。实际上,近代中国关于鸦片对国人所造成家
庭悲剧的描述屡见不鲜,许多人“不问儿啼饥,不顾妇无袄”,“淫朋聚二三,
对卧若翁媪”,“本富者荡尽家资,本贫者流为匪类”。
清政府早在1799年就将其确定为害人的毒品加以禁止,中国民间也以各种方
式表达了对这种毒品的抗议与憎恨,这都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在英国,将鸦片作
为毒品看待,也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汉口的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JohnGrif
fith)曾经对鸦片和鸦片贸易作了这样的评论:“鸦片在中国,无形中破坏了
宪法,摧毁了健康,缩短了吸食者的寿命,瓦解了每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兴盛,
并且正逐步地促使整个民族身心以及道德的堕落。”2
二、马礼逊在中国
2.1传教士与鸦片
《中英天津条约》中第八条、《中美天津条约》第二十九条、《中法天津条约》
第十三条以及《中俄天津条约》第八条,都规定了耶稣基督圣教、天主教在华传
教“当一体矜恤保护”,“中国官毫不得刻待禁阻”,这些“传教士宽容条款”,
1
Treaties,Conventions,etc,betweenChinaandForeignStates,Vol.I(Shanghai:InspectorGeneralof
Customs,1917;reprintedin1973),P424.转引自黄智奇《亦有仁义基督教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斗争》,
2007年,页4
2
all,TheTruthaboutOpiumSmoking,London,1882,P62.转引自《辩护与谴责:试析近
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外冲突观---以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实际上赋予了传教士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这样,在鸦片战争后,西方传
教士就可以合法地在中国传教了,也因此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个时期
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传教士开始向内地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传教士和鸦片都是在同一世纪、同一条约下得以自由进入中
国的。传教士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基督福音,杨格非于1877年说:“不是为
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
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黑暗势力”指的就是中国人
的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他的话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的传教目标。
作为前来传播福音的传教士,他们一向宣称“爱人如爱己”,以劝人行善为
宗旨,而鸦片在近代中国的泛滥以及由此带给中华民族的无限屈辱和灾难,在华
传教士应该都在自己的亲身见闻深刻体会到了鸦片对中国人的摧残与戕害,从基
督教道德原则出发,传教士应该对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家破人亡的鸦
片以及泛滥的鸦片走私和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持反对态度才对。
然而奇怪的是,很多传教士如马礼逊到达中国后,并没有全身投诸福音传播,
而是与英国商人、使团在一起,承担了许多世俗工作,其中有些工作甚至与鸦片
贸易密不可分。这些传教士为什么违背初衷,与英国商人和使团合作?在我收集
到的资料里,很多早期的资料都认为,传教士本来就与英国商人、政府狼狈为奸,
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帮凶,因此参与政治甚至与罪恶的鸦片贸易有染是无需解
释的。但是事实上是有许多在华传教士强烈反对鸦片并且谴责英国商人与政府的,
如麦都思、裨治文都坚持鲜明的反鸦片的观点。所以对原因的探讨不能一概而论,
要结合当时传教士的实际来分析。
2.2马礼逊在华活动
马礼逊是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英国人,1807年抵达广州,在我国活动
二十五年。他于1782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贫寒家庭,受其父亲宗教思想的
熏陶,从小致力于《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的学习,16岁加入英国长老会,20岁
入神学院学习,1807年9月受伦敦会的委派来到中国广州,开始了他一生在华的
传教生涯。
1819年,马礼逊将《圣经》完整地翻译成中文,1823年,编纂出版了六卷
本《华英字典》,1832年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合作编辑《中国丛报》。马礼逊
翻译《圣经》和其他宗教书籍的努力是开创性的,为西方文化的全面东渐奠定了
基础。
马礼逊为促进中国文化西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是直接将中国文化经典
翻译成英文。1812年,马礼逊翻译的《中国文学经典汇集》,包括《三字经》,
《大学》,《三教源流》以及《太上老君》)等在伦敦首次出版。
马礼逊为促进中国文化西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二在于编纂《华英字典》。
在东印度公司的资助下,马礼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于1823年编纂出版了一部厚
达6卷4595页的字典——《华英字典》。《华英字典》是19世纪早期在中国出版
的最重要书刊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文字典,有效地帮助了在华西人和
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了解中国政治、文化、历史、教育、宗教、风俗、习
惯,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除此之外,马礼逊在华传教期间,还从事了编写书
籍、创办报刊等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1818年,他和另一位伦敦会传教士
米怜合作创办了英华书院。
作为第一位踏上中华土地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
是开创性的,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3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
马礼逊是在美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和美国基督教界的帮助下来到中国的。他于
1809年与东印度公司行政人员的女儿玛丽结婚,婚后开始受雇于东印度公司做传
译员,年薪达500英镑,一年之后增加到1000英镑,从此之后,终其一生都是东
印度公司的雇员。可以说,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有着极深的渊源。
值得注意的是,东印度公司是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在华商业组织。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东印度公司就是英国。它拥有“政府的身体和商人的大脑”,
在早期中英外交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印度公司长期代表英国控制着殖民
政府,也从鸦片贸易中攫取了巨大利益。鸦片贸易给英国政府带来巨额财富,因
此他们明知这是不合法的活动,却仍刻意支持东印度公司的鸦片政策和走私贸易,
甚至以军事力量支持和保护鸦片商人的走私利益,以至于到了1858年,英政府以
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使不合法的在走私活动得到条约的保护而成为
公开的贸易。
马礼逊在中国的时间超过了20年,不可能不知道中国人的戒烟法令,他也曾
亲眼目睹了鸦片给中国人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怎样的摧残。而且,他作为东印度
公司的传译员,不可能不知道东印度公司买卖的货物和做买卖的手法。然而,我
们从未看到马礼逊对贩卖鸦片的始作俑者和源头东印度公司公开提出过哪怕是
道义上的谴责,遑论要求其终止鸦片贸易的言论。他一直对鸦片走私的事情保持
沉默——作为一个以传播上帝福音为己任的传教士,一个应具备崇高道德品质和
正义感的牧师来说,却在这一关涉社会和经济公义问题上的缄默失声!其中的原
因,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以第一位来华新教士马礼逊为
个案,分析马礼逊在面对自己所谓信奉基督的祖国政府和商人却进行着罪恶的鸦
片贸易的现实时,选择对鸦片一事保持沉默甚至默许支持的原因。
三、原因总结
3.1政治因素
清政府自康熙后期开始,就对西方宗教采取严禁政策。另一方面,英国东印
度公司对西方传教士入华也一向持反对乃至阻挠态度,所以马礼逊在1807年向东
印度公司订购前往中国的船票时就遭到了拒绝,只能绕道美国,搭乘美国公司的
船只,到了中国后,也还是由美国领事接待。这是为什么呢?传教士入华传播基
督教,对西方人在华立足是有帮助的才对。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清政府严厉实行
禁教政策,外国商行若与传教士牵涉太深,势必影响其在华之商业利益。
但是还有个原因就是,马礼逊作为传教士,他的目标是来到中国宣传福音,
如果他秉持基督教道德,对这鸦片贸易有意见,就要冒着得罪英国政府、商人的
危险,因为他们正是鸦片走私上最大的获利者。而传教士在华是必须要依靠英国
政府的保护的,如果他站在道德的立场上,不同意这不义的贸易,公开反对或者
指摘,将会使自己陷入一个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他虽然目睹鸦片走
私的危害,但是他能不能回应,该怎么回应,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对比马
礼逊和裨治文,裨治文曾积极参与传教士的反鸦运动,并且撰写了许多文章揭示
鸦片贸易的罪恶,但他的密友罗伯特莫里森和许多其他在华新教传教士受雇于从
事鸦片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加上其他的一些政治原因,裨治文也谨慎地避免
公开其观点,以避免与英国当局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当裨治文在中国的声望逐渐
扩大之后,他才开始公开地抨击鸦片贸易,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主要赞
助人是坚定拒绝参与鸦片贸易的纽约慈善商人奥立芬。
所以,本文认为传教士与利用鸦片谋取巨额财富的英国商人之间的矛盾也是
东印度公司不欢迎传教士的原因之一。
3.2经济因素
就传教士的初衷来看,他们应该并不想与商人贸易与政治扯上关系。传教士
来华的目的就是传播基督福音。但是,马礼逊初到中国时,生活相当拮据,根据
苏精先生研究,马礼逊每年从伦敦会领取的薪水为二百英镑,约合通用的西班牙
银元八百元。然而,马礼逊仅租房和伙食就需要花费七百五十银元,另外还得雇
佣仆佣、中文教师,购买文具等等,这点薪水根本不够用。
3
但他与东印度公司
高级职员的女儿玛丽结婚,也就无异于在东印度公司有了一定的身份认同,能够
迅速消除东印度公司对他的冷遇—在结婚仪式上马礼逊就被正式聘用为公司的
翻译,年薪500镑,这样,马礼逊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还取得了传译员这个公
开活动的合法身份,毕竟那个时候传教士还不能在中国。当然,马礼逊接受这一
世俗职位是与其传教身份相冲突的,但他向伦敦传道会简明解释了任职理由:
“这项任命首先可以使我居留在中国;其次可以增进我使用中文的能力,有助于
我中文的进步;第三,东印度公司付给我的年薪,可以减少英国教会对我的经济
负担,还可以使此间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们,因我已准备为公司的利益服务,而解
除对传教士们的厌恶。”
4
马礼逊在日记里提到过:“中国人认为我个人的品德
是好的,他们认为我并不令人讨厌,也不会伤害他们。但是现在我已当了东印度
公司的译员,还不知道中国人将如何看待我。”
5
简而言之,对于他来说,只有
与东印度公司合作,才有可能解决各种困难,尤其是经济上的困境,留在中国继
续传教。因此,即使马礼逊心中对鸦片贸易不满,他也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为他需要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与庇护。
不仅如此,他在翻译和印刷《圣经》的时候,除了英国和美国方面,他还得
到了东印度公司捐赠的一千元西班牙银币,在编纂《华英字典》时,东印度公司
也拨了一万二千英镑给马礼逊,并同意由东印度公司设立在澳门的印刷所承担印
制。翻译《圣经》和编纂《华英字典》是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大的贡献,
而这一贡献背后的支持者却是东印度公司,从各方面来说我们都可以认为马礼逊
是在东印度公司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留在中国并且从事传教工作的。
3
苏精.开门,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
4mwMrsElizabethMorrisoncompiled1MemoirsoftheLifeandLaboursofRobertMorrison,D1
D1vol1Ⅰ1London:Longman,Brown,Green,andLong2mans1,1839,P96,P270,P7-10,
P139-145,P288-289,P420,P146-147,P453,P506-507,P505转引自陈才俊.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
考析
5顾长声.马礼逊回忆录P59转引自顾梦飞.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_以马礼逊和_东印度公
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外交政治为例
3.3心理因素
马礼逊本身是英国人,而且是第一个来华的英国传教士,这种特殊的身份可
能让他面临比其他国家的传教士更大的心理压力:他有自己的爱国感情和民族自
尊,他在华也需要依靠英国政府的保护,但他面临的境况是却是他的国家、他的
本国同胞在买卖鸦片。在内在精神上,他与那些只知道牟利的商人是不同的。对
于损人利己的鸦片贸易,他始终持有异见,并有过自我的精神挣扎,他觉得自己
作为传教士,不能一只手给中国人牛命之粮,另一只手却给中国人鸦片。他曾私
下里表示:“最近有两三艘装有鸦片的英国船停靠在广州海岸,正欲走私运入中
国。中国当局已经下令两次,命这批英国船驶入港口进行检查。这种非法买卖,
对于英国的国旗,或基督教国家的国格,都是极端可耻的行径。”他也清楚地知
道,自己来华的目的是传播福音,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为鸦片商服务。他在日记里
提到:“在我作出决定停止将鸦片走私进入中国之后,曾告诉了哈定和哈钦士两
位船长,不再从印度装载鸦片前来中国走私输入。”然而,公司商人又怎会接受
马礼逊的劝告,他们的鸦片贸易依然如故。而马礼逊也没有与之较真,为了能够
在中国获得庇护,仍然一如既往地为其服务。
3.4西方文明优越论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在西方的东方学研究中“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观点日益突出,
随着近代东西方经济、社会、军事等差距的逐渐拉大,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逐
渐成为西方认识东方的主导潮流。这个被东方学家精心建构的东方即成为西方社
会各个阶层了解东方的主要渠道,制约着西方社会各个阶层认识东方的基本方式,
包括基督教团体。同时,这种制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无意识性,它存在于西方
人的下意识中,成为其思考东西问题的内在前提。而且,这一所谓的精心建构,
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并由此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来华传教士的思
维自然也不例外。马礼逊的西方人身份,也很有可能让他无法摆脱西方文明优越
论的窠臼,进而影响他在鸦片一事上的态度。
四、结语
受雇于东印度公司,是马礼逊个人人生的转折,也使基督教以一种新的方式
进入中国。这种方式或许能给马礼逊解决传教路上的许多论难,带来个人事业的
成功,但对于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来说,却带来了不幸的后果,因为传教士的最终
目的是在精神上征服全世界。一些传教士很早就认识到,要推进基督教的传播,
必须和鸦片划清界线。德贞曾说:“圣经和鸦片不能一起进入中国。鸦片贸易不
仅由于使家庭变得贫困和毁坏吸食者的身体而伤害世俗的家庭,而且设置了一
道与中国人友好交往的有力障碍,因而严重地阻碍了基督教和文明的引进。”因
此,并不是所有的传教士在对待鸦片问题上都如马礼逊一般保持沉默,事实上,
的确有很多传教士对鸦片贸易提出了严厉的谴责,并强烈要求禁止鸦片贸易。比
如1839年以奥立芬为首的部分美国在华商人集体向美国国会呈递一份备忘录,宣
称他们坚决反对美国人从事对华鸦片贸易,并表示:“无论是从道德的和仁爱的
角度考虑,还是仅仅作为一个商业主张,我们都极希望看到中国的鸦片进口和消
费彻底终结。”
6
应该说这才是一般公众对鸦片贸易的看法,是基督教社会的道德
准则体现,也是后来的传教士发起的反鸦运动的道德基石。
6
TylerDennett,AmericansinEastAsia:inthe
FarEastintheNineteenthCentury,P123转引自陈才俊.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与美国对华鸦片贸
易政策.世界宗教研究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
[2]黄智奇.亦有仁义—基督教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斗争[M].宣道出版社香
港.2004年
[3]李颖.辩护与谴责_试析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外冲突观—以鸦片战争和鸦片
贸易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4]吴义雄.基督教道德与商业利益的较量_1830年代来华传教士与英商关于鸦
片贸易的辩论[J].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5]陈才俊.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6]顾卫星.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张小平.清末明初新教传教士与中国鸦片问题(1860年—1912年以长江以南
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3
[8]贾永梅.早期来华传教士的“非传教行为"研究—以第一位来华新教士马礼
逊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5卷第2期
[9]顾梦飞.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
及其参与英国对华外交政治为例[J].金陵神学志.2007年第1期
[10]陈才俊.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与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J].世界宗教研
究.2011年第1期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9:1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2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