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云

更新时间:2022-12-27 16:02:4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成绩查询)

第1页共1页

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31日/第004版

国际

英国三大报评苏童《河岸》

本报记者康慨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中国作家苏童的小说《河岸》(TheBoattoRedemption)今年年初

在英国出版,多家大报刊有书评,但稀见褒扬。我们不能再等,综合简述如下:

《星期日泰晤士报》2月21日刊出巴纳克(HugoBarnacle)的书评,绝大部分介绍情节,

仅在最后一段指出,小说在写到慧仙的新生活时,出现了很长的第三人称叙述,这打破了一个基

本的叙事准则——叙述者(指东亮)在讲述他根本无从知晓的事情。此外,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不是太好。尽管他的再加工还不错,创造出了一种拉什迪似的效果,然而令人

失望的是,这部赢得去年曼亚洲文学奖的小说,其主题和其中的讽喻过于本地化,却让世界难以

理解。

《独立报》1月29日刊发希尔(JustinHill)的文章指出,苏童作为最知名中国作家的“可

疑名望”并非来自他自己的作品,而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他关心人物胜过政治,其笔下

东亮的世界也是如此。东亮只在意父母失败的婚姻和自己勃发的性欲,全然不管身边席卷一切的

时代大事。他那滑稽的和不那么滑稽的一次次勃起,逐渐成了全书的中心。在西方读者看来,写

这么多勃起既没有必要也很幼稚,但这本书毕竟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

《卫报》1月9日刊出旅美中国女作家李翊云的评论。她首先赞扬苏童或为中国先锋文学运

动最杰出的文体家,其次,《河岸》证明,在年轻一代日渐遗忘时,苏童却没有。他使用了极具

当年特色的政治化语言,来捕捉时代的悲喜。但她也指出,苏童无力开掘人物深度,这使他难以

将一个政治寓言结合于更为现实的叙述,多余的大量暴力场面和大段大段的争吵,徒然造成虚假

的兴奋和戏剧冲突。

李女士认为,《河岸》的结构生硬,结尾突兀。在情节上,苏童也屡有取巧之处,走了许多

不该走的捷径,每当兴奋点用光,便有平庸的荒诞虚构前来拯救叙事。此外,似曾相识的语言和

故事也了无新意,但这些问题或许已有部分在翻译中得到了解决,因为翻译过程允许熟悉变得陌

生,陌生变得熟悉,而这正是原始文本中不幸缺失的特色。

《泰晤士报》、《独立报》和《卫报》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家严肃大报,对一部赢得了亚洲

文学奖的小说而言,得到上述评论,未免境遇凄凉。

美国主流媒体尚无对《河岸》的评论。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6:0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1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李翊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