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宣布紧急状态

更新时间:2022-12-27 14:00: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痘痘的治疗方法)

-30-浅析东南亚诸国扩军的原因及其特点

浅析东南亚国家对民族分离主义

的处理模式及原因

——以印尼巴布亚和泰国南部为例

成晓叶王英

内容摘要: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苏东剧变引起了民族分离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这其中也包括我国的近邻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印尼北部以及泰国南部等地的民族分离主

义运动破坏国家和地区的宁静,而这些国家政府在处理其国内分离主义势力过程中也留下了

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一方面,我

们必须紧密关注周边的动态;而另一方面,从周边国家的处理模式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更

有效地打击我国国内的“三股势力”。本文重点介绍印尼和泰国在打击民族分离主义过程中

的方式方法及经验、教训。

关键词:民族分离主义;东南亚;经验;教训;

他信政府对民族分离主义的处理

(2001-2006)

在2001年和2006年泰国前总理他信执

政期间,泰国民族分离主义势头高涨,他信

在处理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失

误,他采用的应对民族分离主义的一系列措

施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上升势头,反而导致了

泰国的民族分离主义的进一步反弹,最终导

致了马来穆斯林和泰国政府之间的仇恨进一

步加剧。

他信政府出现的第一个失误在于错误地

判断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形势。由于低估

了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他下令解散曾经维

持该地区和平长达十年之久的一支准军事安

全力量。在2002年,他信废除了南部边境

省份行政中心(SouthernBorderProvinces

AdministrationCenter以下简称SBPAC)以

及平民军事警察特遣部队(Civilian-

Military-PoliceTaskforce43简称CMP-

43)。SBPAC和CMP-43是建立于与上个

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是泰国政府最为成功的一

个反暴乱反分裂的准军事组织。

2001-2002年,此起彼伏的枪击和爆炸

事件标志着泰国民族分离主义出现了快速上

升的趋势,而他信政府简单地认为这一系列

的暴力活动只是帮派之间相互争夺土地的内

讧。他信认为民族分离主义在南部已不再是

一个“问题”。

当2004年再次发生暴力事件时,他信

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为不能再轻

视民族分离主义问题并立刻采取了强硬的军

事安全措施。曼谷宣布对泰国南部实行“戒

严令”,同时增派10000名士兵加入到了

20000名原先就驻扎在那里的士兵队伍之

中。2004年1月4日,泰国军队军火库被袭

击,20所学校遭纵火袭击,4名泰国士兵丧

生。[1]同年4月28日,在泰国南部,穆斯林

分裂主义分子与军警发生武装冲突,至少造

成112人死亡。同年10月25日2000多名

马来穆斯林聚集在陶公府达拜县警署外,要

求释放被警方拘押的六名涉嫌参与劫枪的疑

犯。在谈判破裂后,当地军警人员朝空鸣

枪,并动用催泪瓦斯和高压水龙,试图驱散

示威人群,但随即引发全面冲突,造成6人

《东南亚之窗》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31-

当场死亡、17人受伤和1300多人被捕。随

后,军方将被捕示威者转移到邻近的北大年

军营,但就在这不到150公里的行程中,由

于军方的“疏忽”,有多达78人因军车过

于拥挤而窒息死亡。2004年全年,泰南共

发生暴力事件近千起,造成400余人死亡、

530余人受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

注。[2]政府对库塞和达拜事件进行了调查得

出结论:在打压行动过程中使用武力过度,

属“矫枉过正”。

政府的另外一些措施也助长了民族分离

主义的情绪。2005年2月,政府宣布泰国南

部将会分成红色,黄色和绿色。红色区域内

的村庄被认为支持反叛分子,政府将会停止

对这一区域的经济投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

弊大于利。这一举措还遭到了外界广泛的谴

责。2005年7月,在也拉府发生了一系列爆

炸之后,政府以紧急状态法取代了戒严令。

这一措施也使得决定权从军事指挥官转向总

理,让安全部队免受审查,同时让他们在打

压分离主义分子时免除了提供搜查证的这道

程序。就性质而言,在泰国南部出台的新措

施似乎是授予安全部队“屠杀令”。

他信政府的高压政策不仅助长了民族分

离主义的对抗情绪,同时也恶化了与泰国的

一些穆斯林邻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马

来西亚。2004年1月4日,一个泰国军营

被突袭,南部冲突升级,泰马双边关系迅速

恶化。他信政府向马来西亚提交了18名南

部事件的“策划者”名单,要求马来西亚将

他们无条件地移交给泰国。他信认为双重国

籍是促进和平的主要障碍。他信还暗示马来

西亚对叛乱活动视而不见。[3]然而,这一举

动进一步导致了泰国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紧

张。

2006年之后泰国政府对民族分离主义的

措施

2006年9月19日,泰国军方通过政变

推翻了他信政府,并将他信拒之国门之外。

武装部队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且任命前

任将军素拉育·朱拉暖为临时总理。国家安

全委员会承诺在这在一年内行新的大选。由

于素拉育·朱拉暖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在

与泰国分离主义运动谈判时与他信政府处理

同一问题的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颂提·汶雅

叻格林与素拉育·朱拉暖同为特种部队成

员,在冷战期间也参与了镇压泰国共产党的

活动。因此他们俩都熟悉上世纪70年代和

80年代泰国武装部队成功的反叛乱策略。

素拉育政府上台后首先开始着手处理泰

国南部问题,相对于他的前任者而言素拉育

采取的是一种更温和的措施,并承诺与所有

“相关党派”进行建设性的对话。新总理称

他愿意用民族和解委员会(National

ReconciliationCommission简称NRC)的

建议来作为政治发展的“路标”,修补与马

来西亚的关系,甚至认为南部实行的伊斯兰

法缺乏公平性。素拉育也认识到了泰国南部

政府治理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水平

等一系列因素的重要性。在他首次视察泰国

南部时他做出了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性的一

步:对前任政府的过度行为进行道歉,包括

达拜事件。在这次访问之后政府很快释放了

达百事件的抗议者。素拉育还承诺要泰国政

府要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包括调查过

去滥用暴力的人。

在经济层面,新政府通过将南部三府及

部分地区划为经济专属区的做法,通过减免

税务来吸引投资。政府同时宣布重新开启

1993年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三边贸

易。就提高教育水平而言,素拉育政府计划

增加奖学金项目来吸引马来穆斯林的学生进

入大学。

自从政变后泰国新政府与邻国关系有了

很大改善,尤其改善了与马来西亚的关系。

马来西亚总理阿都拉·巴达维称赞了素拉育

在处理难以驾驭的南部问题时表现出的”老

练”。2007年东盟峰会上泰国与马来西亚两

国首脑决定重新开启年度对话推动联合发展

战略:该战略旨在提升泰国南部省份与马来

西亚北部的合作。

-32-浅析东南亚诸国扩军的原因及其特点

素拉育政府调整基调,更加着重使用和

解措施,采取的一些新策略本以为能够降低

南部的暴力事件。然而,事实上在“后政变

时代”,刺杀、爆炸袭击和纵火袭击并未大

幅度减少。比如2006年11月有122个刺杀

和蓄意刺杀事件(80人身亡),比起1月份

月的81起袭击事件和9月份的64起袭击事

件数量还多。[4]这一系列袭击事件一直持续

到了2007年。

在泰国,这一系列暴力事件并非偶然,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为“后政变时代”暴力事

件的不断抬头找到源头。首先,叛乱分子希

望新政府的调和政策失去威信;其次,叛乱

分子暴力袭击的目的在于恐吓泰国民众以至

于不敢和泰国政府合作;再次,不论是什么

样的政府上台,采取什么样的缓和矛盾的政

策,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脱离泰国。最

后,暴力袭击的升级也反映了反叛者信心增

强,数量增大以及手段更加成熟。

虽然素拉育政府提出与反叛者进行谈

判,但是这一请求被分离主义运动方面断然

回绝。以反叛一方的观点来看,暴力活动层

出不穷,而泰国安全部队并没有对反叛者进

行成功的清剿,因此他们仍然拥有生存的空

间。

印尼政府处理民族分离主义的措施与对

印尼的大部分领土边界线是由当时的荷

兰殖民者划分,当时荷兰殖民者建立的东印

度公司塑造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政治领土

轮廓。东印度公司除了忙着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和掠夺殖民地的财产之外并没有致力于

建设一个所有印尼民族统一的国家形式。荷

兰殖民者不仅让各种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严

重的对抗,还对印尼实行严厉的殖民政策,

这大大加深了原来民族冲突基础之上的裂

痕。因此,印尼现在的社会和民族冲突应追

溯到荷兰殖民统治时期。

独立之后,印尼的单一制国家的体制是

后殖民时期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该运动高

举反荷兰殖民主义旗帜,并提倡使用印尼

语。然而,这项民族主义工程最大的弱点在

于所有相关的运动都建立在爪哇族主导的基

础之上。

爪哇族在在印尼追求国家独立的进程中

的一种绝对主导的地位也被解读为爪哇民族

主张以他们民族的优越性来教化“文化欠发

达”的非爪哇民族。印尼单一制国家的建立

被视为反荷兰企图破新兴独立国家的结果。

但也同时反映出了爪哇民族借着他们的人口

多于总人口一半的优势而必须领导印度尼西

亚的发展的这种一家独大的潜意识。1967年

苏哈托靠政变上台,苏哈托主政后,建立了

以为核心的政权,对整个国家进行了的

军事高压统治,以苏哈托为决策人的集

团控制了印尼各个重要领域,形成武装部队

一统天下的局面,保障了国内局势的相对稳

定。与此同时,印尼以穆斯林分子高校教师

与学生为首的持不同政见者受到排斥和打

压。

在苏哈托的政治思维中国家发展只能通

过加强团结和统一来进行,这种秩序要求必

须通过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辅以军事政治

支持。苏哈托认为只有国家的统一和军事力

量力量支持下的直接中央控制才能将整个印

度尼西亚凝聚在一起。国家中心政府制定政

策边疆执行政策。这也意味着经济和政治的

权利牢牢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推行移民政策

印尼政府制定的移居政策,是包括将人

口过于拥挤的岛屿如爪哇、巴里﹑马都拉上

的人口移居到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西巴布

亚这样的人口稀疏地区。印尼政府的这种人

口移居的政策实际上是希望平息巴布亚的独

立运动同时通过这项政策来利用巴布亚的潜

在资源。[5]

巴布亚省是印尼面积最大的省,土地面

积319,036平方公里,占印尼国土面积

16.7%,首府为查亚普拉。从行政区划来

看,巴布亚省除首府查亚普拉外,下辖26

个县,幅员辽阔。

《东南亚之窗》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33-

随着移居大潮而来的人口为许多巴布亚

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大量涌入的

移民很快抢走原本属于原著部落居民的就业

机会。同时不断增加的海路和航空运输枢纽的

建立又流入了新一轮的劳动力移民。新移居人

口之间社会身份的接近又进一步扩大了巴布亚

的市场联系,同时也刺激了从大商贩到新商人

之间的资本流动,而社会经济这一发展又再一

次阻碍了那些缺乏经验的巴布亚商人进入市

场。这也是为什么巴布亚的商人一直抱怨国

家实行这种不公平的贸易政策。[6]

新移居到西巴布亚的人口数量从1981

年3500人/年到1983-1984年4500-5000人/

每年,以及1985年8500人/年。

图表一(资料来源于ChrisManning

andMichaelRumbiak,“IrianJaya:

Change,Migrants,andIndigenous

Welfare,”inUnityandDiversity:

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

IndonesiaSince1970,l

(Singapore:OxfordUniversityPress,)

图表一中显示移居人口在1971年占西

巴布亚总人口的4%,到了1990年逐渐增长

到了21%。到2000年当政府发起的移居项

目结束时,非巴布亚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

35%。2005年移居人口占到了西巴布亚总人

口41%。该图表同时也显示巴布亚原住民从

1971年占总人口的96%一下跌到了2005年

只占总人口比例59%。

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原住民普遍的“边

缘化”情绪导致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

年代的暴力流血民族冲突。“自由巴布亚运

动运动组织”[7]对当地的印尼安全部队以及

印尼的移居者和外国工人进行了袭击。[8]

土地重新分配

印尼政府在苏哈托“新秩序”时期,掌

管了巴布亚所有富饶的土地。广阔的热带雨

林的所有权也被政府剥夺;热带雨林中成批

的树木被砍伐,在失去了热带雨林的所有

权,木材被政府无情砍去的情况下,巴布亚

人没有得到任何的赔偿。巴布亚的原住民认

为热带雨林的所有权属于他们,这不仅反应

在法律层面之上,也同时在经济和宗教层面

得到体现。他们认为这片热带雨林是他们食

物的来源,在部族冲突时是他们的掩护场

所。西部巴布亚的居民就这样被迫放弃他们

世代流传的乡土为移居者腾出空间。印尼政

府将从巴布亚居民手中强征而来的土地转让

给了新的居住者。1981年6月推行“大清扫

行动”(OperasiSapuhberish(Operation

CleanSweep),[9]便是强迫系巴布亚人将他们

的土地空出给新来的移居者。而印尼的国家

法律也将这种没收土地再分配给新的移居者

和跨国公司的措施予以了法律上的保障。

最终的结果是整个巴布亚部族都被赶出

了家园,原住民中的“边缘感”也越来越

强,这种情绪在盛产矿产而移居人口多于本

地部族的地区尤为明显。

印尼政府在西部巴布亚实行的移居计划

和土地再分配方案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巴布亚

原住民,印尼政府通过该移民政策实际上对

巴布亚原住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剥削并加重

了他们的“边缘化”程度。许多原住民被认

为是“非法居住者”。因此西巴布亚寻求独

立以及他们攻击士兵和排斥非巴布亚居民的

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尼、泰国应对民族分离主义的手段之

原因分析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矛盾的缓和,

各国国内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这其中尤

其以民族分离主义在各国的“抬头”为主要

特征。东南亚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分

散,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破碎地带”。这

种破碎﹑分散的地形无疑给各地区的联系以

及中央政府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成为民

族分离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10]而泰国与印

-34-浅析东南亚诸国扩军的原因及其特点

尼的对特定地区民族分离主义的治理也各有

特色。其中主要有三种方式:武力解决和平

谈判和内部殖民。

武力打压:泰国政府与印尼政府在面对

民族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势力时,都曾同时采

用过武力打压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初期可能

会起到平息动乱的效果,但是这种武力方式

必定会埋下报复的恶果。这种“以暴制暴”

“以暴抗暴”的方式也很容易进入一种不断

反复的暴力循环。但是这种方式又有其历史

的依据:泰国与印尼都曾经有过政治的

时代。泰国的现代政治史几乎可以视为一部

政变史。自1932年以来的70多年间,

军队在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使泰国成为世界上

军事政变最多、权力交替最频繁的国家之

一。在印尼政治发展进程中也一直扮演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苏加诺时期还是

苏哈托时期,中央政权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军

人集团掌控和操纵,往往通过各种手段

力求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和制度化。特别是

在苏哈托统治的30年时间内,以军队为基

础组建专业集团党,从而确立了印尼武装部

队不仅作为一支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作为

一支政治力量的“双重职责”,军方通过将

大批军官安插到中央和地方一系列行政管理

机关中,保持对各级政府机构的严格控制并

通过自身的特殊地位对国家的内外政策发挥

影响。[11]泰国政权的合法性是拥戴国王

得来的。印尼政权的合法性则是赶走荷

兰殖民者得来的。[12]因此诉诸武力这种措施

既是“情非得已”又“情有可言”。

和平谈判:在印尼哈比比总统执政时

期,外界普遍被认为是打破统治到建立

完善民主政府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总统。在

这短暂的执政期间内,面对日渐活跃的巴布

亚分离主义,哈比比总统主张对话和协商,

从而打开了和谈大门,但和谈的底线是维护

国家统一,这是不可动摇的前提,是一条不

可逾越的“红线”。

哈比比认为对待外岛的分离主义一味进

行军事镇压只会适得其反,外岛分离主义兴

起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前几届印尼中央政

府追求经济利益,对外岛的尤其是资源丰富

地区的不公平剥削被认为是其中重要的原

因。为了维护印尼的统一完整,哈比比总统

主张对话和协商,扩大外岛自治权利,给与

外岛更多的经济自由。1999年5月,印尼通

过第22号“地方自治法”与第25号“中央

地方财政平衡法”,使地方政府在财务上拥

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应该说,印尼政府在设

定“红线”基础上的和谈做法取得了明显的

进展。

从泰国不同时期的做法来看,泰国的素

拉育上台后并没有继承他前任在对待南部民

族分离主义问题上的政策。而是采取了缓和

之策,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诱人政策来吸引

南部的民族分离主义。但是由于之前他信政

府对民族分离主义所采取的“高压措施”和

泰国穆斯林年轻人对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的盲

目追捧以及出台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政策

导致泰国的民族分离主义比以前他信执政时

期还要“猖獗”。

内部殖民:“内部殖民主义论”是一种

研究第三世界内部社会关系的理论,60年代

期间由墨西哥人类学家冈萨雷斯·卡萨诺瓦

和鲁道夫·斯坦夫海根等人提出。在哥伦布

“发现”美洲500周年之际,这种理论再次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内部殖民主义论认为,尽

管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趋势

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摆脱了来自外部的殖民

主义统治和剥削,但是在这些国家的内部却仍

然存在着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13]泰国和印尼在处理这些地区的民

族分离主义问题时都采取了内部殖民的做

法。内部殖民还有政治、经济与文化之分。

——政治殖民:在泰国从20世纪30年

代末期到80年代出去,泰国政治的发展特

征是以集权统治为主,军队成为政治的

主要力量,为了加强统治一些通过政变

排除异己,再把其他安插到从中央到地

方的各级政治经济部门,从而形成了严密的

执政体系。在这一时期内军政府对南部

《东南亚之窗》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35-

穆斯林采取了歧视和同化的政策,比如查封

穆斯林学校、普及泰文的教育力度、限制穆

斯林参与泰国政治等等。专制政府的集

权统治和大批佛教徒来到泰南担任地方官员

和警察,使穆斯林精英阶层和宗教领导层的

优势地位受到挑战,权力范围缩小,影响了

其既得利益的获取。为了维护这个正统性和

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地位和私利,少数极端分

子极力鼓动穆斯林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制造

和推动民族间的对抗。[14]

在印尼,苏哈托新秩序体制下意味着国

家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和一致的思

想,而这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辅以军

事和政治支持。苏哈托认为只有统一和具有

军事支持才能将印尼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

思想指导下就出现了中央制定的政策强加给

了边缘地区,同时也意味着边疆地区的经济

和政治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里。这种情

况下西巴布亚原住民合理的政治权利就被大

打折扣。

——经济殖民:经济是政治的上层建

筑,经济权益的削弱也必然导致政治权益的

不足。在泰国南部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与泰国

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贫富悬殊

﹑制度不当﹑分配不公以及社会腐败等,促

使泰南穆斯林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和争取

自己的社会权利而斗争,甚至铤而走险。随

着战后工业化的发展,泰国在20世纪60年

代开始了泰南穆斯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央

政府在经济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政策明显不当,

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资源进行掠夺

式的开发,导致当地民族生存环境的严重恶

化;另一方面把少数民族地区作为释放经济

发达地区人口压力的“泄洪区”,大量向少

数民族地区移民,造成外来民族与当地民族

在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竞争与冲突。[15]

印尼政府在巴布亚地区曾采取的方式

是:直接没收大量的巴布亚原住民的富饶土

地,分配给外来者,热带雨林的树木被政府

无情砍伐,而在对雨林进行开采之后甚至没

有任何的赔偿。同时印尼政府强制主导的

“移居”政策又进一步剥削了当地人口的经

济利益。由于“移居”政策的产生,巴布亚

人民的饭碗被新移民抢去,他们的土地也被

政府无情划给新“移居”来的人。这也让本

身就依靠自然资源而存活的巴布亚人更加

“雪上加霜”。

——文化宗教殖民:泰国的穆斯林共有

300多万人,约占泰国总人口的5%左右,绝

大多数是马来人血统,主要分布在泰国的南

部地区,其中泰南四府就有100多万。近百

年来,泰国政府一直竭力对泰国穆斯林在文

化﹑教育方面实行同化政策,这些做法虽然

有利于穆斯林接受新的知识,但是一些同化

措施的错误导向以及实施不当却对马来穆斯

林造成了歧视,激起了马来穆斯林的愤怒,

进而引发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印尼由于荷兰殖民在殖民时期将基督教

带入了巴布亚,之后基督教成了巴布亚人的

主流宗教。但是印尼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不

同信仰的人有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在一个

政治体系下这两种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必然有

交汇的过程,在这种会合的过程中总会有产

生差异的过程,这种差异达到一种剧烈的时

候就会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

爪哇族在在印尼追求国家独立的进程中

这种绝对主导的地位也被解读为爪哇民族主

张以他们民族的优越性来教化“文化欠发

达”的非爪哇民族。印尼单一制国家的建立

被视为反抗荷兰企图破外新独立国家的稳

定。但也同时反映出了爪哇民族借着他们的

人口多于总人口一半的优势而必须领导印度

尼西亚的发展的这种霸权思想。而在印尼爪

哇族主导下的印尼政治不能接受真正的异

议,也不允许对抗爪哇族指定的政策更不能

有取代爪哇族控制的区域发展。西巴布亚的

原住民认为“去巴布亚化”和印尼化是印尼

政府自1963年就开始执行的政策方向。一

些西巴布亚的学者也提到印尼军政府通过在

基督教主导的巴布亚建立清真寺来支持巴布

亚的穆斯林。[16]其结果自然会导致当地原住

地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分离主义

-36-浅析东南亚诸国扩军的原因及其特点

的抬头。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

家,印尼和泰国在应对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

问题时,曾分别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措施与对

策。其中有失败和教训,但同时也有一系列

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概括起来说,和

谈必须设置“红线”——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完整为前提;其次,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

并尊重原住地的文化、宗教与传统;再次,

必须以法律为准绳,采取一定的高压姿势,

以防被恐怖组织渗透、利用。

总之,必须从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传

统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有效的

措施,任何拿来主义和他山之石都不适用于

处理本国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

注释:

[1]朱振明。泰国——独特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龚益波。浅析泰国对南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之应对[J].东南亚之窗,2011(3).

[3][澳]约翰·芬斯顿.马来西亚与泰国南部冲

突——关于安全和种族的调解[J].南洋资料译丛

2011(2).

[4]FiguresprovidedbyAnthonyDavies,

Jane’scorrespondent,Bangkok,January2006.

[5]Tapol,WestPapua,p.52;Startts

Publications,TheHistoricalRootsofthe

FreePapuaMovement(n.p.,2001),

[6]ChrisManningandMichaelRumbiak,

“IrianJaya:Change,Migrants,and

IndigenousWelfare,”inUnityand

Diversity: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

inIndonesiaSince1970,l

(Singapore: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

pp.89-91.

[7]自由巴布亚运动(印尼语:Organisasi

PapuaMerdeka,简作OPM),是南太平洋地区

西巴布亚(现由印尼控制)的一个分离主义

组织,目标是寻求西新几内亚脱离印尼统治

而实现独立。自由巴布亚运动成立于1965

年。该地区包含印尼治下的西巴布亚省与巴

布亚省。

[8]HumanRightsWatch,OutofSight,11.

[9]/wiki/Papua_con

flict

[10]参看王满: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中的地缘

因素,《东南亚》2000年3-4期。

[11]杜继锋变革中的印尼军政关系

/s/blog_63ec24f50102dv

[12]东南亚的威权政治

/c?m=9f65cb4a8c8507

ed4fece7631de342bd7a75e2883d81bcf7

35b361a26b6a663794741cec57f6c07ab4841e9fb3076

340734f2c688de45cacd933f5c8b3045760bf14205d26

9b8bb4132b026875b99b86990ad844384dfd8c4ae2444

cb23120c87e7ff2d1765c078831e&p=cb759a46d0c41f

f50dbe9b745a50cb&ur=baidu&fm=sc&query=%D3%A

1%C4%E1%B5%C4%BE%FC%C8%CB%D5%FE%C8%A8&qid=f2a

2424b02f1ed3e&p1=1

[12]江时学:“内部殖民主义论”概述:载

《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第15期

[13][2]庄礼伟:《亚洲的高度》,广东旅游

出版社,1999年,第127-128页。

[14]韦红:战后东南亚经济开发引发民族冲突诸

因素分析,《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施雪

琴:《战后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评述》,《世

界历史》,2002年第6期。

[15]Chauvel,ConstructingPapuan

Nationalism,p.53.

(作者王英系江苏省委党校国际问题研

究中心教授、

成晓叶系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4:0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0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