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城市”
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曾经工业繁盛而今却衰落的地区,有一个名称
叫“铁锈地带”。最近,有美国智库学者出
版新书《全球最智慧地区:“铁锈地带”为何日渐
成为全球创新热点》,称受市场、高校创新、有远
见的决策者、地方政府以及新老企业联合推动,欧
美一些落魄老工业城市重新焕发新生。中国官方正
开启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
业基地振兴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正研究制定
3年滚动计划,确定东北振兴的路径图、时间表。
抛开东北是否完全符合“锈带”的定义不说,国际
上不少老工业城市复兴的例子,或可带来一些启示。
德累斯顿:三大行业引领城市转型
去年5月,G7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在德国东部
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举行。对于为何选址德累斯
顿,德国财长朔伊布勒称,这座城市是“东部城市
重建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范例”。根据德国经济
研究所公布的数据,德累斯顿发展速度全德第一,
是德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人口出生率也稳居大
城市第一。
然而,回顾两徳统一之初,德累斯顿曾面临严
重的转型之痛。“德累斯顿25年发展”展览中的一
张张历史照片显示,当时大批工厂倒闭,商店关门,
公共设施陈旧,城市萧条。
“德累斯顿曾是东德重要工业中心,在转入市
场经济时,其传统的苏联和东欧出口市场崩溃,又
面临西德企业强烈竞争,当地工业几乎完全停滞。”
柏林经济学家卢夫斯
•
里德尔表示,幸运的是,德
累斯顿及时启动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等越久,就
越难管控转型过程。”
德累斯顿首先健全法律,给予市场经济法律保
障,然后引进西德资金重建基础设施,如团结税、
来自西德地区的无息贷款等。德累斯顿地区是一个
PRwoRld公关世界67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68公关世界PRwoRld
具有悠久传统的采矿、炼钢重工业区。当地政府烧
的第一把火就是关闭和改造采矿、钢铁等企业,以
减少污染,并修复矿区,治理污染场地,更新排水
系统。
同时,德累斯顿制定了发展三大行业的经济促
进计划:
半导体工业。该市半导体工业建基于上世纪60
年代末,两德统一后吸引了许多国际企业来这里投
资设厂。现在,德累斯顿及其周边已发展成为涵盖
电子和微电子领域,拥有近800家企业的欧洲最大
微电子技术的中心,掌控着数字技术的心跳脉搏,
堪称“萨克森硅谷”。
制药工业。该行业起步于19世纪末,像萨克森
血清工厂属于葛兰素史克拥有,是世界领先的疫苗
生产厂家。目前,德累斯顿拥有300家生物技术、
医疗设备和制药公司,以及30多个科研机构。
机械与汽车工业。包括大众、空中客车、西
门子等大型企业在这里都设有工厂。尤其是大众,
1998年9月投入数十亿马克布局德累斯顿。“当时
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希望以西德的资源拉动原东德
城市发展和就业”,卢夫斯
•
里德尔说,“这可以
说是德累斯顿制造企业起死回生转型的代表作。现
在,大众的透明厂房,已成为当地工业的象征。”
旅游业是德累斯顿另一个经济筹码。当时,重
建这座城市的地标物大教堂时,曾经用炸弹毁掉德
累斯顿的美国人捐了1亿多欧元。此外,萨克森的
手工艺术和传统产品被大力扶持。无论是朗格手表,
还是迈森瓷器,抑或普劳恩花边刺绣,这些“萨克
森制造”都已走向世界。
德累斯顿转型过程中,引入了西德双元制教育。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2/3时间在工厂跟着师傅实践
业务,1/3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德累斯顿市政府教
育部门主管夏弗尔表示,德累斯顿98%的成年人至
城市品牌
thegovernmentpubliCrelations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PRwoRld公关世界69
少高中毕业或接受过职业培训教育,比经合组织国
家平均值76%高很多。
德累斯顿转型也离不开许多非大学性质的研究
所,其中就有十多家工业科研机构,工程师们共同
研发轻量级的汽车和降低计算机能耗的“瘦身良方”
等。
在德累斯顿,感受最深的是,年轻人和孩子特
别多,与茨温格宫、圣母教堂、申培尔歌剧院和布
吕尔平台组成的华美古城相得益彰。从目前情况看,
转型后的德累斯顿经济发展了,却没有染上“转型
后遗症”。
马尔默:15年3个里程碑
波罗的海厄勒海峡东岸的瑞典城市马尔默,曾
以先进的造船工业闻名欧洲。但在上世纪90年代,
受造船业全面萎缩的大环境影响,马尔默衰落了。
1990年到1993年间,马尔默就业人数“断崖式”
下跌,超过2.8万就业岗位蒸发,失业率迅速跃升
至全瑞典最高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达100万瑞
典克朗,
废弃的码
头与孤单
耸立的烟
囱是那个
时代马尔
默的主色
调。
今日
马尔默早
已从萧条
中走出,
成为一个
以知识经
济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驱动、以多元文化为主色
的新型环保城市。马尔默市旅游局新闻官伊娃
•
艾
丽莎特鲁普以马尔默引以为豪的3个里程碑为例,
介绍该市如何用15年时间蜕变。
在探索转型的道路上,瑞典与马尔默的领导者
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定律。1998年,
马尔默大学在关张的原当地最大雇主考库姆造船厂
原址建立。新大学把媒体、交流、文化作为主要课程,
成功吸引大批年轻人来到马尔默。为加大人才吸引
力,市政府出资建立马尔默孵化器,为新兴企业提
供管理咨询、服务支持、低息贷款申请,帮助他们
将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或服务。
马尔默市政府对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视很快得到
回报,不仅摆脱对制造业的依赖,还让高新科技与
文化成为该市支柱产业。大部分雇员受雇于知识密
集型产业,仅有6%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
如果说一所大学引领了城市的重生,2000年通
车的厄勒跨海大桥则是马尔默转型发展最强有力的
“加速器”。
这座大桥由马尔默延伸16公里与对岸丹麦首都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哥本哈根相连,拉近两岸距离、便利人员往来的同时,
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在厄勒海峡区域内快速流
转,两地劳动力市场高度融合,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数据显示,每天有多达7万人经大桥来往两地。
一位名叫伊娃的女子就是“双城族”的一员。她在
哥本哈根居住,在马尔默工作。“我从公司到家只
需半小时,却能同时享受两座城市的文化、艺术与
美食”,伊娃说。
厄勒区域经济发展为马尔默带来了更多机遇。
2001年,马尔默港口联合哥本哈根港口成立联营公
司,统一运营两国港口,开创世界航运史先河。联
营方式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助力厄勒地区成为重
要的航运集散中心。
在后工业化时代,马尔默的决策者们还面临打
造旅游经济还是环保城市的选择。最终,他们颇有
魄力地选择了生态城市方案,并以西港区为试验区
开始城市改造计划。根据名为“住宅2001”的规划,
原先废弃的码头将被改造成居住、生活、服务业、
教育一体化的新生态住宅区,小区配备具有调节水
循环功能的植被屋顶、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同时
以太阳能、风能为主要供应能源。
十年后,马尔默西港区已成为全世界绿色生态
社区典范。目前,西港区二期、三期改造项目仍在
进行,而马尔默大学则通过特别开设“绿色技术”
相关学科,培养具有环保技术的专业人才。
如今的马尔默,已彻底挥别旧日的“黑铁时代”,
迈向绿色“明日城市”。“如果马尔默有什么值得
学习的,我想就是始终在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路
上行进”,伊娃说。
埃因霍温:政商学研协同创新
2013年7月,荷兰北布拉邦省的埃因霍温市一
举夺得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世界最有创意硅
谷城市头衔。谁会想到,这个在二战中几乎被夷为
平地的城市,会荣登每隔20分钟就有一项科技专
利产生的世界最智慧城市宝座;谁会想到,2011年
荷兰提起3238项专利申请,其中埃因霍温就占了
42.2%。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直至战后,埃因霍温一直
是荷兰主要工业厂区所在地。埃因霍温地理位置重
要,是从荷兰进出德国鲁尔区、法国、比利时最大
港口城市安特卫普的中心地
带。1956年,鉴于工业化厂
区集中、老工业区污染严重,
埃因霍温市政府讨论城市发
展规划,决定兴建埃因霍温
科技大学。就是这所大学,
在后来的城市转型发展中起
到了关键作用。
从1891年到2001年,
埃因霍温一直是著名企业飞
利浦的总部所在地,飞利浦
带动这座城市走向现代化,
也造成了埃因霍温对它的依
70公关世界PRwoRld
城市品牌
thegovernmentpubliCrelations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赖。上世纪
80年代末,
和很多工业
城市一样,受
去工业化进
程影响,埃
因霍温的经
济出现困难,
大量人口失
业。本地最
大企业——
在整个荷兰
有将近10万
雇员(大部分
在埃因霍温)
的飞利浦和
汽车制造商
DAF,陷入危机。两家企业宣布裁员,很多其他工
厂倒闭。危机期间,很多人去亚洲和南非找工作。
埃因霍温市政府的应对是调整发展策略,摆脱
对个别大企业的依赖,打造一个以知识和创新为基
础的模式。市政府由此创造了一个由政府、企业、
研究和教育机构(特别是小规模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的
提供者)密切合作的发展模式。有研究称,1995年
到2000年,埃因霍温的公司、研究机构和工作岗位
增长了1/3到50%。有说法称,这种模式体现出的
组织资源能力,是留给后来的最大资产,它不仅使
得人力以及各种组织的网络更加密集,也加强了城
市身份认同和自豪感。
埃因霍温市长范海索曾说,为了城市的生存和
发展,市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帮助企业研发高新技术
项目。但高新项目不能当饭吃,资金一时回收不上来。
于是,政府同时支持与民生产品有关的研发,形成
良性循环,最终依靠科技创新换来的财富回报市民。
记者有幸来到这座城市,亲身感受城市的氛围,
但优美的环境使你难以评判这个城市过去的经历。
但正如范海索所说,这个城市没了工业厂区,怎么
养活近百万市民呢?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培养人才,
来让世界买方市场重视。
另一个荷兰城市鹿特丹的转型也值得一提。上
世纪90年代初,鹿特丹面临改造旧工业体系的挑战。
市政府将原有的造船业分别迁移到中小城市,昔日
的厂房成了创新科技产业开发场所。有的厂房直接
变成大型展览中心和博物馆。这些被装饰一新的场
所均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以租赁给没有开发经费
的创新科技产业公司。
鹿特丹的发展主要是扩大和升级产业集群,如
农副产品、清洁技术等,通过加强创新和可持续性
保持较高竞争力。眼下的鹿特丹充满活力,已经吸
引一百多家中国企业落户。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PRwoRld公关世界71
PR
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2:3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0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