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技巧

更新时间:2022-12-27 11:25:2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佛山教育网)

小学数学说课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数学说课的方法与技巧

说课,是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训练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手段,目前也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练兵形

式.

八月份,学校利用暑期培训时间开展了全员说课“大阅兵”活动。由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牵头的这项活动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学校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各科教师对说课这一活动认知的情况。全体教师说课稿的

撰写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也训练了老师们独立分析、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并通过优秀说课稿的说课展示,

帮助全体老师正确掌握了说课的一般流程,体会了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之后,再次拿起这四十多份数学说课稿,逐一认真地学习研究,体会颇多,感触颇杂.每一份说课稿都渗透了老

师们独立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重组教材的个性化思考,是教学能力个性化的最佳体现,甚至让我觉得是体现了“版

权”的创作。当然,由于说课稿的撰写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认知、

分析、重组教材的能力等),而能力差异是客观地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说课稿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把握理论的阐述比重方面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科学的教学设想必定有相关的理论依据.“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理

论的准备是为了帮助说清“为什么",运用得恰如其分,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我们看这样

的例子:

《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说课稿片断: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基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发展趋势上

存在差异.教学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

过程中,我将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比较获得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困难,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

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得出

的方法可能会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评析:可以看出,在说课中理论知识的运用不在于引用大段的《新课标》内容或过多的名人名言,往往是将理论的

阐述融入主知识点的分析之中,为彰显自己的观点增添说服力,上面的片断就做到了这一点。说课之“说”,在于说

出自己的设计“理想"。“理想”拒绝了“恰如其分”的理论,就可能走向“幻想”。

二、使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方面

说课从具体操作上看,应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写说课稿与说课,这里说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是从写说课稿方面谈的。

显而易见,一篇好的说课稿应是主题鲜明的,思路清晰的,用词准确的。这样,文字运用的规范性、科学性、可听性

显得尤为重要。一位老师的说课稿能说明这个问题:

《认识整万数》说课片段: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经历探索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的过程;会读、会写整万数;知道

整万数的组成;了解数位顺序表中的万级各个数位;了解万级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会按一定要求和顺序数整万

数。

2.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迁移能力,提高同学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大数目数值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究、交流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

的信心。

评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从三方面(三维目标)进行阐述,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

的确定应依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学情,目标越具体、越明确,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学方法

的设计安排越合理。上面的例子中,设计者准确地应用了“经历、会、知道、了解”等新课标规定的词语,这些词

语从实质上反映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描述了在本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自主探究”,“迁

移",“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言简意赅.

三、面对不同对象的性质方面

所谓不同对象,是指说课与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课面对的是同行、教育教学专家,所以针对教

材中某一知识点,应重点地“自我介绍"式地说清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的理念、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其相对

于课堂教学的特征就是无教师、学生的实际活动。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活动,以在教师

的帮助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特征。正是因为说课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对教师的要求

除了理论素养、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这表现为大方、得体并有

体态语的交流等。在我校开展的这次说课展示活动中,几位老师都表现得流利自如、落落大方。

这次说课活动,对我校全体教师是一次演练,更是一次提高认识的机会。在分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我体会到说课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把握好“浓”与“淡”的关系

“浓”与“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理论阐述与教材分析”、“怎样教与为什么这样教”之中。

一方面要把握理论阐述与教材分析内容的尺度,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引导又必须处理好与教材分析的“浓”“淡"

关系.理论的阐述太多,会使得说课内容的空洞乏味,华而不实。理论阐述太少与教材内容结合不紧密,又会使得说

课内容浮浅而不厚重.这样看来,撰写说课稿首先必须备课充分,要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教学

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论的阐述要体现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是某一种合适的教学理论(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三是本学科的专业理论。这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再围绕以下几个环节撰写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清地位和作用、目标和任务、重组教材的方法与依据、重点与难点、);二说教学法。(说清采用的教

学原理与原则、教法与学法之间的融合点、特别要说清采用的教学法在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时的作用与方法);三说教

学程序。此环节是说课中的重要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

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

说教学程序可从这三方面入手:1.先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再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

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

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这也上对说教材说教学法的一个“互应”。2。重点把握好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

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3.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

是怎样协调统一的。4。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的预测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另一方面,在说教学程序时也要把把握好“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浓”与“淡”的关系。这一关系的把握

其实反映了教理与教例的有机结合的问题。做到理随例出,例不离理;理和例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

把握好“轻”与“重”的关系

首先,说课分为撰写说课稿和说课两个环节。在面对同行或教育教学专家“说"时,应把握好语言表述时语气、语调,

要做到铿锵有力而不失抑扬顿挫.过渡处转折自如、清晰简洁.这就是“说”的轻与重要有个度,不能不愠不火,也

不能煽情过度。其次,不同环节笔墨的“轻”与“重”也是值得注意的。显然,说教学程序这一环节是说课的重中之

重,既能彰显对教材的个性认识,又能体现撰写者的理论水平,所以笔墨应略“重”些.其它几个环节,如:说教材、说教

学法等笔墨就相应“轻”一些.

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

一节课应是有主题的,说课也应有主题。每个环节都为这个主题服务,这就是要求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散

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说课的每一个环节看似独立,呈“散”的状态,其实应是有一根主线贯串其中的,这体

现为“合”的主线是说课稿的“灵魂”所在。这根主线就是撰写者基于教材、教学理念两者进行综合地深层次思考

的产物。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会传达出具有整体性与个性的特点.知识点的整体性要求对知识的框架有深层的认识,

知识点的个性要求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有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加上对教材的

扎实理解,抓住主线,凸显每个环节的特点,也就把握好“散”与“合”的关系了。

应该说,一份精彩的说课稿渗透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展现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充盈了批判性和实用性.

相信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钻研教材、研究教材教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路和方法,会使你的课堂更扎

实、高效。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11: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400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说课技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