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翻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翻译的面貌和翻译者的身份、地位与权力(Cronin,
2013;王少爽,2014),同吋也给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带来前所未冇的机遇和挑战(邓
军涛,许明武,2013)。有学考指出,翻译实践、翻译教育和翻译研宄正在经历一
次‚技术转向‛(O’Hagan,2013;张霄军,贺莺,2014;Chan,2015;张成智,王
华树,2016)。技术已成为翻译实践、教学与研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笔译如此,
U译亦然。
如果说,此前有关新信息技术与笔译教学的研宄成果较多,而U译教学相关研究成
果偏少的话(蔡静,2010),近期这一情况己经得到较大改观,与数字化口译教学
有关的研宄成果不断浦现。SuzanneEhrlich和JeminaNapier主编的《数字化时
代的口译员教育:创新、进入和改变》(InterpreterEducationintheDigitalAge:
Innovation,Access,andChange,以下简称《口译员教育》)就是其中一例。该
书汇聚了全球多位杰出U译服务和U译教学工在数字化U译教育方面的思考与实
践。这些成果展示了新信息技术在门译教学屮的应用,树立了数字化口译教育的新
理念,介绍了多种数字化口译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并论述了手语翻译教学与研宄
的重耍性。这些研究给我W口译师资队伍建设、口译教学模式改革、口译学习观念
和学习方法更新等都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凸显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2《口译员教育》的主要内容
本书由导言和12篇论文构成,主体分为三大部分:创新、改变和社群参与。顾名思
义,‚创新‛部分主要展示新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改变‛部分主要汇
报了新信息技术给U译教学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社群参与‛部分主要讨论了
在线多媒体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探究性学社区的构建和社交媒体在非正式教学中
的应用等问题。
2.1数字化时代口译教学技术的革新
‚创新‛部分由4篇论文构成。第一篇论文是由本书主编亲自撰写,题为‚移动技
术的创新性使用作为高等教育课堂学习的关键‛。认为,H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对人
类交际和教育方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利用iPad面向聋人和听障学生进
行丫定制门译服务和门译(笔记法)教学实验。研究发现:移动通信技术不仅给学
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方式,而且给口译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助于提升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这些移动平台还可以为会议U译专业技能训练
提供方便。当然,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屏幕空间的局限性和译员与学生的隔离感,
也给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口译服务和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挑战。
在‚数字创新服务于新西兰口译员教育‛一文中,AnnetteSachtleben和Ineke
Crezee总结了新西兰科技大学数字化口译教育的成功经验。该校在线课程使用的是
功能强大的‚Blackboard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听译、虚拟在线课堂、视听口译、
维基(wikis)、博客、日志及URL等多种工具和形式开展多模态教学活动,提高
学生的参与度和认知投入。认为:在线课堂最好以小班形式进行,虚拟课堂需要辅
以导学和面对面交流,以提前解决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
动,关注在线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如技术恐惧症、不确定性和孤独感导致的焦虑等。
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并及时化解其疑问。个
性化学习是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耍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鼓励
协作式学习和形成性反馈。
SabineBraun、CatherineSlater和NicholasBotfield对一个面向口译员及其
客户的定制3D虚拟学〉」环境的教学给养(适用)性(pedagogicalaffordance)进行
/评估。3D虚拟学习系统利用电脑绘图来模拟现实世界某些环境,用户能通过其‚化
身‛(avatars)来与环境及其他用户互动,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真实感。
本文评估的虚拟现实口译学习环境(1VY),是以著名3D虚拟环境‚SecondLife‛
为基础构建起来的。IVY环境具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U译训练模式面向学生;探索
模式面向1_1译服务用户;实时互动模式能使学生译员和门译用户汇聚一堂,共同
训练。评估发现,IVY系统具有较好的虚拟口译教学适用性,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利
用其功能开展口译训练,但也有个别例外。因此,相关教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引导,
增加排练模块和计划模块,将虚拟系统优势最大化,避免分心或干扰。评估还发现,
口译用户对虚拟环境的模拟性和互动性的评价总体是积极正面的。此外,通过该虚
拟系统开展客户教育吋,最好以即将迈入职场的学员(如实习律师、医生、社会工等)
而非熟悉门译特点的专业人士为对象。这也就意味着,口译教育如果能够与需要口
译服务的其他领域的专业教育整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ot的论文‚互动性与游戏化:与在线口译员教育的一个不断演化的
交点‛指出,由于时间、空间、课程资源、经济因素、各种家庭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的限制,很多学者无法获得面对面口译教育资源,因而在线口译课程日渐勃兴,其
学习者年龄差别很大,对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偏好。在《口译概
论》在线课程中,试阁创造一种与面对面学习等效的学习体验。她通过Blackboard
学习管理系统、Fuze视频会议系统、AdobeCaptivate等软件,建立起探究性学习
社区,促进学生与内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认为,可以利用
游戏的强大吸引力来促进互动和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效
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设计的一些有益经骑,如允许重玩、兴趣曲线、讲故事
等,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之中,如将口译知识分成模块,让游戏因素融入教学过程,
增加其吸引力和互动性。此外,随着语义网(manticweb)技术的发展,基于用户
经验和技能水平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新常态。
2.2数字化时代口译教学方式的变化
‚改变‛部分包括3篇论文。SedatMulayim和MirandaLai的论文题为‚在线口
译员培训的探宄社区框架‛。认为,在线学习体现了从传统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
范式的转换。在线学习经常采用的探宄性学习社IX框架有着很深的哲学渊源,至
少可以追溯到皮尔斯、杜威、亚当斯、李普曼等,并由盖瑞森、安德森和阿奇尔等
人在世纪之交发扬光大。通过比较分别采用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模式的两组学生
后发现:两组学生的社会存在感、认知存在感和教学存在感都很高,
而且都成功构建了探宄性学习社区。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在探究社区
的发展阶段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也没有证据显示一种模式明显优于另外一种。这表
明,探究社区可以为在线口译教学设计者提供•-种良好的操作框架,II在线学习
探宂社区与传统而对而学习探宂社区同样有效。
MarcOrlando的论文‚数字笔技术与口译员培训、实践与研宂:现状与趋势‛展示
了利用智能笔来记口译笔记和教口译笔记法的方法。数字笔(digitalpen)不仅具
有文字记录功能,可以用来做口译笔记,而且还有录音和录像功能,可以冋放发言
人讲话录音。这样,U译员就能在先听一遍发言并做UI译笔记之后,再通过数字笔
上的耳机重听一遍发言录咅,并跟着录咅、看着笔记做同声传译。因此,提出了
一种全新的‚带第记交同传译‛(conc-simulwithnotes)形式。此外,数字笔
记录下来的口译笔记可以传输到电脑或大屏幕上,这样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能够看
到笔记的结果,而且能够观察记笔记的过程。这对于口译笔记法习得及相关教学研
究都有重要意义。
LorraineLeeson、HaarisSheikh和MyriamVcrmeerbergcn的论文‚高速路还是
慢车道?评估创建新口译学习空间的挑战‛指出,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开创新
的学习景观,网络学习的边界不断拓展。网络口译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教学语境、
技术语境、机构语境、评估语境、管理和资源支持、伦理语境、界面设计等在内的
众多因素,此外还要关注其中所涉及的语言政策问题。通过考察爱尔兰和佛兰德斯
地区高校师生在教学和研宄活动屮对数字化、多模态手语材料的态度和使用情况,
指出,要发挥网络学习的吸引力,但又不能纯粹依靠技术本身,而是要赋权给学习
者,使其能够自主管理其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及利用材料的方式。此外,要重新界
定教师的角色,他们是掌握多种网络教育技术、创造混合教学材料、参与教学互动
的引导者。此外,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使相关数据得到保存。最后还要注重教学
评估和反馈问题。在线学:>」并非将传统课堂搬到网上,随时随地开放获取是其
特征,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是其关键。
2.3数字化时代口译教育的社群参与
‚社群参与‛部分由5篇论文构成。KatiLakner和的论文题为
‚连通研究与实践,为手语译员创造数字资源:通过知识交换实现职业发展‛。指
出,语言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手语亦然。大部分手语译员并非成长于自然手语
环境之屮,故需要不断学习,与时倶进,才能把握新趋势、新现象、新语汇,进而
成功输出译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多模态、交互性网络术语库,可记录和分析
不断产生的新语汇,便于译员在任务前和任务后学习,实现与聋人手语者、同行和
更广泛的语言社群成员的互动,消除职业隔离感。对手语译员而言,网络术语库可
用作结构化学习平台,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元语言意识,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拥有丰富的传统面授和现代数字化教育的经验。她在‚数字化教
育中的学习共构与社群建构‛中指出,社群学习比独自学习对个体发展更为有利。
虽然数字化教育还是新生事物,但未来教育必定朝着移动、多用途、便利化的方向
发展。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采用GoogleAPPS、Facebook、Vocie
Thread、AdobeConnect、Moodle等工具,构建起在线门译学
习社群,实现合作式学习。视课堂为意义与学习共构的场所。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积
极参与和自我意识,而且需要他们的主动发起意识。其目标是让学生在体验了深层
次社区,并有机会了解自己与同学之后,积极参与到自发式学习之中,从事一些不
仅能提升自身学习水平,而且能提升整个社群学习水平的活动,如自主布置学习任
务、评估学习效果等。
RoniceMullerdeQuadros和MarianneRossiStumpf的论文‚巴西的手语传译
与翻译:创新性正规教育‛介绍了巴两的首个在线口译学习项目。指出,《巴西手
语法》(LibrasLaw10.436/2002)的颁布实施,使巴西手语获得了(聋人社群)官方
语言地位。这一手语政策对巴西手语的教学、研宄与应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并直接
促成‚巴西手语口笔译员学士学位‛(LetrasLibras)的诞生。当前,数字信息技
术给聋人的生活、工作、文化和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新技术可赋权聋人群体,使其
不再被排除在技术福利之外,进而让‚聋人增益‛(Deafgain)成为可能。‚聋人
增益‛是双向、互惠的。数字信息技术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得聋人在知识获取、
词汇扩展、社会互动等方面与听人一样享有同等资源。与此同时,让聋人学生和聋
人译荠参与到教学互动和多模态语料库建设过程之中,对于听人学习和使用手语也
有颇多助益。
VickiDarden>、ErinTrine和SarahHewlett合作的论文‚培养在
线教育的参与和合作:两个群组的自我研究‛汇报了西俄勒冈大学的手语翻译项目。
该校早在1976年就开设Y美国手语-英语门译项目,在这一领域享有盛誉。自2011
年起,该校新开设了以在线教学为主的口译研究项目(MA1S)。作为该项目的首批学
生,本文总结了该项目合作式学习的主要成绩与不足。他们认为,学习小组成员
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指导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非常关键。
在线课程最好加入面对面环节。如果实在难以实现,通过视频会议或其他能够模拟
类似环境的技术手段来进行互动、建立人际关系非常必要。技术口新月异、不断升
级,新技术或旧系统之新功能的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有时会辩费学习者不少
时间和精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一定的灵活性,有助于克服技术恐惧/疲劳症,构
建学习社群,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一篇论文是DougBowen-Bailey撰写的‚数字走廊中的组织:让口译学生准备
好参与社交媒体论坛屮的互动‛。作考指出,数字技术浪潮正席卷正式与非正式场
景的口译教学。他所谓的‚数字走廊‛指的是非正式学习的场所,如社交媒体。在
看来,‚数字走廊‛对口译员教育是有益的。社群组织研究的一些理论视角和分析
方法,如‚信息框架化‛、‚权力与特权剖析‛等,可用作译员学习、工作中的利
器,帮助其理解社交媒体这一非正式环境,进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
世界。
3《口译员教育》的价值与特色
作为一木汇聚全球各地学者智慧的论文集,《U译员教育》在数字化U译教育研究
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树立了数字化口译教学理念,介绍了数字化口译教学
方法与教学手段,并提倡手语传译数字化教育。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特色可归结如下:
3.1树立了数字化口译教育的新理念
首先,本书多位思考Y数字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对数字化n译教育进行了
准确定位。基于新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是一种与之平起平
坐,甚至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性教育模式,既可用于正规教育,也可以用于非
正规教育。其次,任何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背后,总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本书将在
线课堂视为意义与学共构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构建和管理探究性学习社区时,
充分发掘丫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的思想资源,为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奠定坚实的理
论基础。再次,书中所提出的跨学科视角,如游戏设计理念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
用、社群组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既有学术价值,亦
有实用价值。最后,木书所提出的u译教学资源随时随地开放、共享的观点,与
互联网文明阶段翻译行业之‚开源分享‛的伦理道德规范(殷燕,刘军平,2016)
十分契合,因而也是值得重视的。
3.2介绍了多种口译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
数字化口译教育具有网络化、在线性、自主性、协作性、多模态、个性化等特征,在
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的釆用方面,给口译教师、口译学习者、教学辅助人员和软硬
件开发人员提出了诸多挑战。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介绍和评估了多款移动通信设备(如
iPad)、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虚拟现实系统及App软件(如Blackboard、Moodle、
GoogleDocs、GoogleChat、GoogleHangout、Facebook、AdobeConnect、Skype、
Fuze、VocieThread、Captivate、MelissiBlackBox、SanakoLL、Livescribe
digitalpen、SecondLife等),并演示了其在立体化、多模态U译教学中的砬
用。这些成功经验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后来者可少走弯路。例如,在线课堂最好
采取小班教学的形式,并辅以课前导学、技术培训和而对而教学,减少学习曲线带
来的焦虑感、挫折感,尤其是技术恐惧、技术疲劳、不确定感、隔绝感等情感因素
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如,通过建立互动性强的探究性口译学习社区,可以充分发挥
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到团队合作学习活动之中,促进个体和群组学业表
现的提升。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化模块在门译教学屮应用,不仅能够激发门
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口译交际活动,而且能够与口译服务用户
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解决口译学习者走出校门前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教学手
段和教学方法对口译教学与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3.3彰显了手语翻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
手语翻译研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肖晓燕,王继红,2009;张宁生,
2009)。本书的另一特色是特别关注手语翻译教育问题。手语翻译教育不仅仅是个
教育问题,而且与M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息息和关。例如,《巴西手语法》的颁
布实施,使巴两手语成为与葡萄牙语地位等同的官方语言,进而在正规教育领域占
有一席之地,这对手语教学、研究与翻译都影响深远。一个国家的语言和翻译政策
对公民语言素质和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国家语言能力不仅
包括官方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W家外语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手语能力等多
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手语翻译及相关教学与研究水平是一个国家语言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因为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其对残疾人的赋权、关爱密
切相关。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残障人士分享科技带来的语言、教育和交
际等方面的便利,充分享有其语言权、知情权、受教育权等基本人权。唯有如此,
技术民主化和‚聋人增益‛才有可能真正变成现实。201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
手语翻译专业,这是我国翻译专业教育史上又一个重要突破和新的增长点。本书所
提供的数字化手语翻译教育经验,无疑对我国刚刚开始的手语翻译专业教育有重要
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亦存在一些有待改进或商榷的地方。例如,本书之一的MarcOrlando声称,
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对应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概念不存在(P125)。在英语学术界中,
这一论断或许成立,但放眼全球学界,则未免失之武断。例如,近年来有多位中国
学者就曾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刘梦莲,2011;刘振,何明霞,2014)。本书没有屮
国学者参与撰写,未能反映近年來我国数字化门译教育的经验。例如,我国学荠曾
提出多维立体式外语/口译教学理念(陈坚林,2011;康志峰;2012),颇有参考价值。
虽则如此,本书介绍的数字化口译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口译专业教育启示颇多,
值得国内学界关注。尤其是在AlphaGo战胜著名祺手李世石之后,学界掀起对人
工智能和数字化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翻译教育工不妨细读本书并认真思考:在
‚后AlphaGo时代‛,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给翻译教育带来的技术红利,而非对翻译的‚技术转向‛和翻译教
育的‚数字革命‛心存疑虑甚至恐惧。
本书展现丫海外数字化门译教学与研宄的最新成果,给国内学界提供丫诸多可资
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口译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迎接新技术带来的
机遇与挑战。
4.1积极应对数字化教育给口译教师和学习者提出的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公民分为两种类型: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和数字移民
(digitalimmigrant)。数字土著也叫数字原住民,他们出生在数字化时代,因而
跟这个时代没有代沟。当前,我国从事翻译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属于数
字移民群体;而被教育的对象乂大多属于数字土著群体。因此,数字移民教师需要
思考如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技术工具,改进教学
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数字土著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数字移民教师需
要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情怀,克服技术恐惧,边学边教,边教
边学。这还意味着,数字移民教师不能一味抱怨学生沉迷于移动技术和在线网络,
而是要主动拥抱这些技术,利用它们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一方面,充分利用
视频录制技术、语料库技术、网络共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功能强大的软件为口
译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技术为教学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反
馈提供便利,为口译科研服务。
数字化口译教育时代的师生关系将变得更为多元化和交互性。口译教师的角色将从
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学业表现的唯一评判者,转变为U译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4《口译员教育》对我
口译教育的启示
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诊断者和研究者。与此同吋,数字化口译教育对学习者
的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化门译教育倡导一种学
生自主、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数字化吋代的学习者,将从‚消极的接受者和被评
价者变为主动的探宄者、建构者、协和评价者,从而发展包括认知、语言、交际
和判断等能力在内的译者综合能力‛(蔡静,2010:12)。由于其自主性、异步性、
个性化特征,数字化口译教育将学习者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其自律性和能动
性因此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口译教师的导学、培训、及时反馈和情感疏导工作
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口译学习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实验小白鼠,而是自身学
习的主导者、掌控者。他们需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探究性学习社区之中,
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社群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4.2积极应对数字化教育给口译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
数字信息技术给口译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唯有抓住机遇、迎
接挑战,才能占据口译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何高大(2003:119)曾预见性地指出,‚现
代教育信息技术是U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工具。网上的资源为U译教学提供了丰
富的学习资源,虚拟口译教学,构建了‘声、光、色、图、像’融为一体的真实情
景和交互式、个别化、发现探索式教与学的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教学
模式‛。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化口译教育逐渐具备网络化、
在线性、自主性、协作性、多模态、个性化等特征,这给课程、教材和教法等U译
教学要素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数字化U译课程设计须采用设计者、用
户、、制作闭队等多方参与的方式。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院系,可以充分利用
学校计算机网络屮心、现代教育技术屮心和外语教学实验中心的资源,在采购通用
软件的基础上,按照本校特色与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既耍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操作界面的友好性,又要保证学习资源随吋随地访问的便利性,同时也要考虑在线
学习所涉及的网络安全问题、学术诚信问题,避免网络犯罪。此外,国外经验显示,
参与在线U译课程的学员在年龄层次、职业背景、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差异较人。
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将这些差异性考虑在内。其次,数字化门译教学材料的类型和
主题的丰富程度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仅仅是购买了相关软硬件,没有丰富多
样的教学材料支撑,再强大的工具也只是一个空壳,难以充分发挥其效用。传统课
堂教学材料的搜集和整理由仔课教师负责,数字化U译课堂的教材可由教师和学生
共同承担,充分发挥数字土著的技术优势。最后,数字化口译教育的教学方法并非
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优势:将传统课
堂面授与远程/在线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长;将个体自主
学习与群体协作化学习结合起来;将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与学生人格的
养成结合起来;将口译专业训练与其他可能需要U译服务的学科领域的专业训练结
合起来。
5结语
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存在的时空维度。口译的职业化、产业化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自纽伦堡审判采用费林-芬莱同声传译系统开始,口译技术的
演进见证了人类科技水平的跃升,也是大国博弈的场所。大数据时代,翻译的‚技
术转向‛使得口笔译技术受到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在‚后AlphaGo时代‛,翻
译技术的热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以口笔译为核心
的语言服务中,而且也给口译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然,翻译技术不同于翻
译教育技术,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翻译教育技术包括翻译技术和教育技术两个
主要方面。因此,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教育技术需要与时俱进,密切追踪翻译技术转
向和翻译教育技术变革的步伐,如此方能为翻译产业输送合格的门笔译人才。此外,
也需要注重数字化门译教育屮的技术恐惧、技术疲劳、学习曲线和情感因素等问题。
技术是人的延仲和拓展。这就意味着,人们对技术的利用才是口译教学的决定性、
关键性因素,而非技术本身。翻译技术、教育技术是不断更新的,但万变之中有不
变,那就是人的主体能动作用。无论是U译教师,还是口译学习者,都需要主动顺
应数字化口译教育的新潮流,迎接‚技术转向‛给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
[1]蔡静.新世纪以来国内信息化翻译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0
(2):8-18.
[2]陈坚林.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1(6):3-8.
[3]邓军涛,许明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一一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55-58.
[4]何高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设计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6):119-122.
[5]康志峰.立体论与多模态口译教学[J].外语界,2012(5):34-41.
[6]刘梦莲.计算机辅助口译自主学习理论模型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1
(9):38-42.
[7]刘振,何明霞.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
2014(3):55-61.
[8]王少爽.直面翻译的数字革命一一读迈克尔•克罗宁《数字化时代的翻译》[J].
中国翻译,2014(2):61-64.
[9]肖晓燕,王继红.手语翻译研究一一模式、内容及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
(2):29-35.
[10]殷燕,刘军平.互联网翻译行业伦理基础解读一一雷蒙德开源理念观照下的互
联网翻译伦理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111-114.
[11]张成智,王华树.论翻译学的技术转向[J].翻译界,2016(2):104-118.
[12]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13]张霄军,贺莺.翻译的技术转向一一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侧记[J].中国翻译,
2014(6):74-77.
[14]Chan,S.(ed.).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
Technology[C].London:Routledge,2015.
[15]Cronin,ationintheDigitalAge[M].London:Routlcdgc,2013.
[16]0'Hagan,actofnewtechnologiesontranslationstudies:A
technologicalturn?[A].InMillan,C.&na(eds.).TheRoutledge
HandbookofTranslationStudies[CLLondon:Routledge,2013:h
AbstractsofMajorPapers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05:5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