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

更新时间:2022-12-27 09:28:0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retrieves)

复习提纲——中财

一、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

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征:1、资产的内涵是资源

2、作为资产的自愿应该为特定企业现在所拥有或者控制。

3、作为资产的资源,必须具有能为特定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服务

潜力,即具有有用性的特点

4、作为资产的自愿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可靠的计量。

二、资产分类

1、流动资产:是指那些可以合理地预期将在一年内转换为现金或被销售、耗用

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除了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其他资产统称为非流动资产,包括:持

有至到期股权、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三、资产计价

资产计价的内容:1、资产增加时,确定资产的入账金额。

2、资产减少时,确定按什么金额从账面上减记资产.

3、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确定结存资产的金额,即

要确定在资产负债表上,按怎样的金额列示各项资产

资产计价的一般原则:

资产的入账价格:长期以来,会计上奉行资产入账按实际(历史)成本计价的原

则,即所有资产由应按其取得成本入账。

资产减少与期末结存的计价: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或重置成本之间可能出现较

大的差异。

②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规定计提相应得减值准备。

③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

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④在资产负债表上,各项资产往往分别采用历史成本、市价、成本与市价(可变

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孰低等方法计价.

1、初始成本

是指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实

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

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

2、后续计量

①存货(先进先出)

㈠、存货减值的确认条件

⑴发现了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考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Ⅰ.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Ⅱ。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Ⅲ.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

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Ⅳ.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

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Ⅴ.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⑵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Ⅰ.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Ⅱ。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Ⅲ。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Ⅳ。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㈡、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确认

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

⑴直接用于出售的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确认:

Ⅰ、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预计销售费用-预计销售税金

Ⅱ、可变现净值中预计售价的确认

①有合同约定的存货,以商品的合同价格为预计售价。

②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按一般销售价格为计量基础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持有至到期股权投资(实际利率法/成本法)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主要指交易性金融资产,我觉得区别有:

Ⅰ、目的不同(概念中能体现这一点)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短期持有),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有明

确的意图和能力要持有一直到固定日(属长期持有);

Ⅱ、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衍生工具,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

Ⅲ、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得重分类为其他,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进行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也有限定条件和惩罚性。

Ⅳ、取得时(初始计量)对交易费用处理不同,前者不记入成本,而记入“投

资收益”,后者记入成本,但要在利息调整明细中体现;

Ⅴ、后续计量不一样,前者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当期损益,而后者是对摊余成本用

实际利率法来调整.

Ⅵ、前者包括债券、股票、基金等,而后者不能是股票,因为股票没有明确的

到期日

再者,还要注意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区别,如果是管理者是想在持有当期影响

损益,就把它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是想让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资本

公积),那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处置时才能记入损益(投资收益).可供出

售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也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记入成本中。

③股权投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股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权、长期股权投资中的控制、无重

大影响的投资—-权益法

④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以下两种

情况除外:

①已提足折旧仍然继续使用的资产;

②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这里是历史遗留问题:在我国50年代清产核

资时,每个单位分的的土地要单独计价计入固定资产,现在已经很少出现这种

情况,由于土地不会贬值,所以不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直线法)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实际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

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不考虑净残值)

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考虑净残值):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预计净

残值)/2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

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

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

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1+2+...+n)(其中n表示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n(n+1)/2]

⑥无形资产——价值摊销(与固定资产相同)

⑦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

公允价值—-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同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入账成交价购买成本

借:成本

投资收益

贷:其他货币资金

借:成本

贷:其他货币资金

股利

(相同)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期末借: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

出售借:其他货币资金

贷:公允价值变动

成本

借:其他货币资金

(公允价值变动)

贷:成本

结转借(贷):变动损益

贷(借):投资收益

借(贷):资本公积

贷(借):投资收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

㈠成本法:

1、购入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2、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3、实现净利润或者亏损时,不做账务处理

4、发放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㈡权益法

1、购入股权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2、①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形成商

誉,不做账务处理。

3、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4、实现净利润时:

①计算享有账面净利份额

②计算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年/月折旧额【(公允价值—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

*剩余平均折旧年限】

③享有实际净利份额【(企业实现净利润—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年/月折旧额)

*所占股份比例】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④资本公积增加时(减少时做相反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五、固定资产

㈠购入不需安装

借:固定资产【实际卖价+包装运杂费】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

赊购时:

借:固定资产【发票价格+支付的包装运杂费】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银行存款

㈡购入需安装【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安装时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1、出包安装

Ⅰ.购入固定资产

①计算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实际支付买价+包装费+运输费*进项税抵扣)

②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运输费*进项税抵扣)

借:在建工程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Ⅱ。支付安装费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Ⅲ.预付工程价款和完工补付工程价款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Ⅳ。应负担的长期价款利息

借:在建工程

贷:长期借款

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支付的安装费)

贷:在建工程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①购入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②领用材料物资时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③领用本企业的存货时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④应负担的职工工资和职工福利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职工薪酬

⑤企业应负担的其他支出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⑥企业根据实际成本和应负担的税金

借:在建工程

贷:生产成本

⑦交付使用前应负担的长期负债利息

借:在建工程

贷:长期借款

⑧报废损失,计入工程成本

残料收入,应冲减工程成本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

贷:在建工程

⑨工程物资盘点时,盘亏时(盘盈时做相反账务处理)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⑩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工程实际成本=价款+应付职工薪酬+企业自付其他支出+应

负担的长期借款利息-报废和残料计价】

贷:在建工程

㈢固定资产的折旧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固

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某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总额/该项固定

资产预计完成的工作总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单位工作量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该

月实际完成的工作总量】

3、加速折旧法:①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直线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双倍直线折旧率】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双倍直线折旧率<(固定资产期初净值—预计净残值)/

剩余使用年限

②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该年尚可使用年数/各年尚可使用年数总和】

=(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

/2]

【年折旧额=应计提折旧总额*年折旧率】

4、计提折旧的总分类核算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按用途进行分配: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其他业务成本

在建工程

贷:累计折旧

㈣、直线摊销法

直接摊销法是指将实际发生的修理成本支出,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费

用。

采用直接摊销法,应将实际发生的修理成本支出,按用途进行分配,发生的修

理费时: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其他业务支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㈤、固定资产改良的账务处理:

(1)将改良资产的净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在建工程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改良工程支出

借:在建工程

贷:有关账户

(3)改良完工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㈥、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处理

(1)企业因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等处置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账面净额)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清理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以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3)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

借:银行存款

原材料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增(销)

(4)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的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是借方余额: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固定资产清理完成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是贷方余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

㈦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六、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的特征:

①无实体性:没有实物形态

②长期性: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

③不确定性: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④可辨认性:能够从企业中分立或者划分出来

2、购入的无形资产

实际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打到预定用途所

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借: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3、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双方协商确认的价值计价。

借:无形资产

贷:实收资本

若无形资产的价值大于投资方在企业注册资本中占的份额,其差额应贷记“资

本公积”。

4、无形资产的摊销

设置“累计摊销"备抵科目

借: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其他业务成本贷:累计摊销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09:2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95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