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道

更新时间:2022-12-27 05:38:1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法国菜)

浅谈老子之道

“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

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

道谓最终的目标。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

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

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哲学意义上的“道"指一种概念或范畴,可以指宇

宙的本源,可以指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指事物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指自然法则

和社会法则。“道"是可识的,识“道"是必要的。这种可识性和必要性其实正是我

们研究老子“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从词源上来分析“道”的本意

道就是道路.最早路在水边,因为原始人每天都要水边饮水或取水,那时人

们都是光脚板踩在沙地上,脚上又常带着水,所以很容易就踩出一条光溜溜的像

“刀”一样的东西,原始人把这种脚踩出来的“刀”叫做“刀”,也就是“道”

了。“道"是“刀”的谐音,在甲骨文里“道”原本写成“刀”。原始人把“道”比

喻成“刀”是很形象、很有意思的,从那以后,人们就一直行走在“刀”上。

道是路人。路人才出了道路,我们一看见道路就知道这里有人。对于开路者

来说,道路即路人。所谓“路人”并不只是“过客”,“过客”是引申出来的意思.

而愿意是“开路的人"与“正在行走的人"。

道就是走路的方法。路教会了人走路,人使路成为了路。地上路有通衢,有

歧路,有大路,有小路,有暂时的路,有永远的路。所有的路都有弯曲起伏,那

么人就要用弯曲起伏的方法来走路,到也要尽可能走直线。人不应该被路引向远

方,人应该把路引到近处。

道就是“到达".任何道都有起始与终结,按道(方法)走道(道路)的人很

快到达。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道(路人),就是通向自身。

二、从涵义上来分析“道”的性质

(1)道可道,非常道

前一个道指道路,中间一个道指行走,最后一个道指方法。道可道,非常道

的意思是: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常道指一般的方法,非常道指不一般的方法,即异常的方法、特殊的方法、

独特的方法。一匹草原牧马在沙漠中迷路,如果用常道找水找路必将很快死去,

这时它必须动用非常道,不把自己当作马,依靠骆驼找水找路,或者自己果断退

出去,这样才有生路。人在常态中可以用常发解决问题,在非常状态中这应该动

用非常方法。非常方法即非常道,它不是常规思维,而是突破平常思维的一种异

化思维、复杂思维与奇特思维。

非常道作为异化思维表现在:它是复杂变异后的新品种,比起旧品种常量

大,能量大,好看,管用,当然也有新问题。它是旧有物的新版本,是旧方法的

升级版,它技术含量高,容错,操作简便。

非常道作为复杂思维表现在:它有更多想法,认识事情是立体交叉的。他

不在把一看成一条短横,而是一条浮现在巨大时空中的道路。

非常道作为奇特思维表现在:它的手段极其新意,用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议

的法门来解决难解或根本不可解的问题。它看问题是动态的,比如不把一看成汉

字的一,而是看成“1”躺下了。

总之,非常道的总特征是突破常有思维,它绝对带有色眼光看人,用异常的

眼光看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它发现: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不正常的,各种力量一

直在牵扯斗争,人已经变形。如果要把人与事拉回到自己所设想的道路上来,就

必须动用潜伏在我们身上的异常力量(即本来力量),用非常道的方法解决看似

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事,以回到正常状态。

(2)万物本源意义上的“道”

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老子的道就是某种产生万物、孕育万物的超验的、实

体性的物质性存在。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天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不仅是世界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根源,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

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其实也就表明了“道"创生性的性质。如:

道生之,德畜之,生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这说明,道不仅产生了万物,还促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

果,使万物受到保护、调养,即是说道是万物存在生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础.万物

得道而存在,失道则灭亡:“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

"实际上就是“道"。只有拥有了“深根固柢”的“道”才能与天地同在,万古长

存。“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这个“道”的思想后来被庄子发挥到了极至。也就是在《庄子·大

宗师》里所谓的

“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

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

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这里,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老庄的本体论思想都是只有大概的雏形

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建构。他们都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论“道”的,而是出于对

现实的深刻认识,企图揭示内在的规律,而只是借用了“道"的名称;就是说,这

里的“道"其实是经验领域中的概括认识,依附于经验活动的内容而意义已经变异

了的.

而且西方的本体论是二分的,在我们古代就是所谓的“道”和“器”的

分离。而老子的本源,也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有”、“无"。这一点方东美

先生在《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中有比较深刻的阐释,“为免除误会计,

‘有’、‘无'二名绝不宜采取西方用法。在希腊哲学中巴门里底斯与柏拉图之言

‘有’,均谓同永恒法相界本体实有之全域,二将‘无’划属最低层次之虚幻界。

老子则以‘无’迳指道之无上性相,据以建立一套超本体论系统,且优先于论‘有’

属于变异现象界之动态本体论。"

(3)万物法则意义上的“道”

法则意义上的“道",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事物发展的规律,自

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提出最有名的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命题。

在自然法则方面,老子常讲“天道",“天之道”,如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这里的天道指的就是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规律的意

义。老子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我认为这里所谓的“道”

倒是很有些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的味道,也就是“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

(《中庸》),其实也就是平衡调和之术。从这里上说,这其实也就是为后人提供

了贯通儒道的机会,它又与禅宗有些相通,所以道家的这个“道"其实是后来儒释

道三家互相融合互相弥补的关键。

当然这里的“天道”其实还涉及一个以“道”代“天”的问题,这一点张岱

年先生有过阐述:“在夏、商、周三代,人们都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老

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还有先于天地的最高存在,

称之为道”(《道家玄旨论》)。所以“天道”侧重的不是“天”,而是“道”,就

是自然法则。

在社会法则方面,“道”又分三个层面,一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方法,

二是符合某种社会制度的政治原则、伦理秩序和行为规范,三是治国安民之“道”。

我认为,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话便可以讲三者关系

理清楚了。

三、总结

总之,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相当丰富,有时指人生准则,有时指宇宙的根本

规律,有时又指万物的本原,在具体章节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但

“道"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明确的,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如前所述,春秋

末期的“道”已具有哲学的意味,开始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的“道"正是在

春秋时期天道、人道的基础上提出和升华的,因而在用法上,有时不可避免地与

天道、人道及儒家等道之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常

道"的概念用以标示“道"的特质,以此表明了老子之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它是老

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什么是真正的道,道实在是奥妙无穷,全靠你自己去体悟。就像岳飞所说,

用兵之道“存乎一心”。只有靠心了解已有的认识,同时心又不受其累,完全靠

自己体悟才能得道。所以刘宗周说:“心无物累,便是道,莫于外更求道,此外

求道妄图也"、“道(或者说一种理论、一种学说)的真精神不是到现成的结论

中寻觅,而是靠你体悟,这种说法显然包含真理的因素,它可以防止理论的简单化、

思想的僵化和停滞。"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05:3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8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留学英国签证
下一篇:亭的拼音
标签:道之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