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2卷高考满分作文:书与生活
生活是一本书,从书中我们又可以找到生活的影子。
——题记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听爸爸讲《水浒传》,直到今日书中一百单八位好汉的事迹仍刻骨铭心。长大了,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家门口的旧书摊前,看各种精美的散文和传奇故事。有时看着看着竟把自己也融入
到故事情节中,编织着属于自己那个少女时代的蓝色的梦,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中国式的梁祝终因现
实的残酷而用死亡来保鲜他们伟大的爱情……我黯然了,我在感动着,也在深思着:正是因为他们的悲剧,
才让人们懂得拥有幸福的可贵,才让世界明白爱的伟大。慢慢地,我喜欢把这些感动和那些美丽的心情写
成日记,去诉说,去思考,去探索,留下一连串成长的足迹……
2003年6月7日晴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不仅对于一个特别的人,而且也对于全中国:看着电视里的人物,眼泪竟不由
自主地流了下来,咸咸的、涩涩的……
他,命运的二传手,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十七年的奖杯,
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面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排姑娘们怎样打球,
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体育的真正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
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
他就是陈忠和,多年来一直给女排当“陪练员”的中年男子,在他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书中这两句话:“去
留随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任天上云卷云舒”的深刻含义……
2004年6月7日阴
今天我很伤心,因为妈妈看了我的日记。
外面天阴沉沉的,到处散发着污浊的空气,闷得人心里难受。为什么大地要甘愿忍受这一切,难道他
不会爆发吗?
十七岁了,我是一个大姑娘了,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了,可是父母为什么就不让我自己翱翔于天
际呢?我理解父母那颗爱女之心,可是人生的路这么漫长,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纵使是你至亲的人。
为什么人长大了,会有这么多烦恼呢?若早知如此,我宁愿永远不要长大!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生活?……
2005年6月7日晴
我终于摆脱了一年以来的苦闷,因为是一本书给我指引了方向,让我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做回原来
那个在书中搜索生活的影子,又在生活中感受到书的哲理的我:
感谢书,感谢书让我时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去发现周围的一切!……
【点评】:书是精缩的生活,生活是博大精深的书。作者巧妙地将书与生活交织在一起。先写从书中
获得生活哲理,后写在生活中体会书中意蕴。构思好,且交替、转折处丝毫不显生硬,可见作者驾驭文字
的熟练程度,切实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感触。
语言也很优美。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如出水芙蓉般有清新之感。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一颗敏感的心,
和对生活的享受与感悟。
本文夹叙夹议,富有创意,它不是用常用的提出中心,陈列材料的套路,而是用日记形式来充实内容,
表达主题,形式相当新颖,让人眼前一亮。
为“真”守盼
心中,那个月亮弯,停泊着历史的古船,沉淀着文化的靛蓝,静静地,为你守盼,那份真实的灿烂。
——题记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
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浸润了湿,
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脉
络渐显了,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浸润中寻到了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
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还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
因为品茶,因为爱真,谈及历史,谈及文化,也守着不变的概念——真。
我的书架上有着古老而真实的文化,明刻本,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温秋肃,还
是大喜悦大悲愤,捧起一本原版古书,放在心头,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
漠,理性的严峻,从一页页几欲风干的书页中,我品到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从未想过要为文化说点什么,只到昨天,同学凌到我家,对着这一排排原版古旧的陈书而大笑,“你
真傻,何不买几张电脑光盘,既不需像你这样旧书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着文言实虚词嚼半日却难解其内
容。”我先是惊愕,继而苦笑。莫名中有丝淡淡的哀愁,名著古书融注于光盘,竟还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
话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该怎样翻译,我不知道“态生两靥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用时髦的白话文该怎么讲,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话文如何描绘,又
如何让读者真正领会?古典的故事,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两句干巴浅显的白话文阐释得清?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
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
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白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我们需要真实,需要那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非简单的故事情节,浅显的内容。
永远为“真”守盼。
给“面包”的世界加点芬芳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美丽的丝绸;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雨滴落下了,但留下了七彩
霓虹;先哲们逝去了,但他们精神与智慧的芬芳,却仍萦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遁不散。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的确,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脚
步匆匆,似乎一切的奔走只为求取那囊中的“面包”,甚至连欢娱,都充满着迅速与等价。歌舞升平中
的人们,搅乱了原本宁静的精神家园,我似乎听到了先人们的叹息。
忙忙碌碌,多少人行色匆匆?背负着太多的“面包”上路,真的不会被重荷所累倒吗?我们的世界被
过多的“面包”追求所充斥,少了些许芬芳的味道。或许,人们只有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古老
的沟渠,才能体会到那曾经的精神家园的圣洁。中世纪的欧洲是灰色的,人们企图在对宗教的信服和无
尽的祈祷中推动时代的巨轮。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文明的曙光。直到布鲁诺在鲜花广场上浴火焚身,
一道炫目的精神的圣洁之光才将其照亮。亦或许,人们早已忘记了“采菊东篱”的悠然,忘记了“沉吟
泽畔”的悲痛,忘记了“大庇天下”的壮心?不!“只有精神的升华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于是,
鲁迅在疾呼,王朔在鞭挞,任长霞在奔走,邰丽华在诠释!也唯有芬芳的萦绕,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
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能够不断提升的社会。一盏灯,一杯茶,几页书,在夜深之时,去探索心灵的净土,
让灵魂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在社会的旋涡之中平静如一汪深潭。安享人生,不再被外物纷扰,人生乐
事夫复何求呢?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使人们获取精神需求的途径更为简便。或许,取得你心灵的宁
静与升华,只需轻轻地点一下右键吧。
如此,还犹豫什么呢?打开书籍,也就是开启了通往精神家园的门扉。从中,你会发现一个新的洞
天;从此,你的心灵充满祥和与宁静,寻得精神上的乐土。于是,我们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名师点评]此文的主旨是“打开书籍,也就是开启了通往精神家园的门扉”,可以“给‘面包’
的世界加点芬芳”。这样的立意,显然是符合题意的。行文中不乏亮点,比如化用名言作为标题,显得
含蓄有味;比如开篇写“先哲们逝去了,但他们精神与智慧的芬芳,却仍萦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颇具匠心。但文章也有一个缺点,即部分内容扣题不够紧密。如第三段所谈的“直到布鲁诺在鲜花广
场上浴火焚身,一道炫目的精神的圣洁之光才将其照亮”,似有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嫌疑。
2006年高考作文失分警示全国卷二:
书与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找一个恬静的树林,煮上一杯香飘四溢的清茶,边品茗边沉醉
于书海中去遨游、去探索、去追寻古色古香的文化。网络却让我们“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用鼠
标轻轻一点击,想要的文章,想了解的内容,不到一分钟,便可检索出来,掌握在手,这在科技发达的
今天,为人们节约了很多时间,让人们可以干一些其他的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文化的出现,
它逐渐地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有着一种无法估量的潜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也功
不可没,人类的进程中离不开它,因此,我说,书不可丢弃。自从原始社会至今日,农具从石器到铁
器,变化巨大,难道我们能用收割机、播种机完全取代它们吗?没有,只有大面积地推广,而非绝对的
取代。网络也自有千秋,以存储量大、容易查找而被人们所喜爱,但其容易被人误删,且在阅读过程
中,无法找到愉悦的阅读感,而不被老年人所采纳,小学生坐在电脑旁,却无法抵挡游戏的诱惑,网上
阅读成了一个空头支票。图书与网络在我们身边都很平常,但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衍,使阅读图书
的人数逐渐下降,而网络却直线上升。这让我们又欢乐又忧愁,欢乐的是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求知渠道的
快捷,忧愁的是把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逐渐丢弃。书中苦乐参半,网中形象真实,两者好像是
敌手,其实是友人,网中吸收的是书的精华,借助别人而使自己发光,这不就是月亮吗?但月亮也为夜
行人洒下一片皎洁,照亮前行之路,书离不开网,网也离不开书。书用网更好地去传播自己,宣扬自
己,网借书更好地展现和发展自己,让自己日臻完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处理好相互的关系,才会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书和网快乐地交融在一起,用各自的优点发展成共同的原动力,取长补短,以各自
的不足去吸收对方的优点,共同开启属于“书网”的一片蓝天。
[名师点评]作者能够在较全面地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材料中的“图书阅读率走低”和“网上阅
读率正在迅速增长”的有效信息,拟出题目“书与网”,然后扣住标题,从“书”与“网”的作用、利弊等方面进
行分析,解剖了当前阅读的现状,透视了人们的阅读心理,涵盖了材料的基本内容,应该说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但是,对于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来讲,仅局限于此,还是很不够的,它不但要求考生具有深
厚的语文功底、扎实的写作功夫,而且还要求考生具有超越常人的犀利目光、卓越见解、活跃思维、深
厚积淀以及飞扬的文采。按照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就是要在“基础等级”的“内容”项上“切合题意、中心
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在“表达”项上“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文字流畅、书写工整”;在“发展
等级”项上则要“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以此观之,本文还存在着逻辑上不够严密、结构上不
够严谨、语言上不够流畅等毛病。比如说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恬静的树林边品茗边
读书的情状,言犹未尽,立即就转入到第二自然段去写网络的优点。很明显,两者之间缺乏使之有机联
系起来的话语。第三、四自然段之间更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第三自然段先谈书籍的作用,然后归纳起
来,告诫人们“书不可丢弃”;而第四自然段却大谈农具的演变以及农具只能“大面积地推广”,而绝不能“取
代”的道理。这与书籍的作用有什么联系?非常明显,第三、四自然段之间更是缺乏使之必要的、有机地
联系起来的话语的。而语言上的不够流畅的毛病,本文也是比较突出的。例如,第一自然段中“边品茗
边沉醉于书海中去遨游、去探索、去追寻古色古香的文化。”就杂糅不清,“边品茗边沉醉”后应该用一“,”
停顿;“文化”后的“。”除了应改为“,”外,还应补上一句强调的话,才算严密。第五自然段“网络也自有千
秋,以存储量大、容易查找而被人们所喜爱,但其容易被人误删,且在阅读过程中,无法找到愉悦的阅
读感,而不被老年人所采纳,小学生坐在电脑旁,却无法抵挡游戏的诱惑,网上阅读成了一个空头支票。”
也是颇值得推敲的。另外,不但“但其容易被人误删”一句,让人费解,而且“小学生坐在电脑旁,却无法
抵挡游戏的诱惑,网上阅读成了一个空头支票。”一句中一、二分句间没有转折关系,倒是二、三分句间
有着一种因果关系。因此,“却”应该改为“因为”,而这句话也太绝对,不能以理服人,应该改为“因为往
往无法抵挡游戏的诱惑,所以网上阅读就成了一纸空头支票。”因此,按照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从“基
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本文可以评为二类卷。
2006中国年度最佳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2
[文题诠释]
200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不是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而是介于材料与
话题之间的作文,笔者把这种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2005年湖北卷作
文相似。所谓命意作文,就是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
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命意作文相对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来说,属于新生事物,
其生命力是强大的,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
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我们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材料作文审题太难,
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命意作文要慎重审题。因袭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思想,在看
到命意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其当成话题作文来作文,不要认为“命意作文也是个筐,什么
都可以往里装”。如何审题呢?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
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
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其次,审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
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
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
作文的“三确定”原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
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全面理
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
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
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
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
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
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
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满分作文2]
阅读是一种孤独
吉林一考生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
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
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
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
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
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
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
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
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
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
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
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
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
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
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
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
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
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谈对阅读的看法的文章。本文具有以下几点特色:一、观点明,立
意好。文章的题目“阅读是一种孤独”,是观点,题显论点,之所以立意好,是因为把“阅读”
的感觉用“孤独”来概括,很特别(即使是借用别人的),值得借鉴。二、思路清,结构紧。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段首亮分论点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最适合考场作文),读者
在阅读时,一目了然,而且本文首尾圆合,不枝不蔓。三、语言美,文采现。文章虽然是一篇
议论文,但作者的语言却是富有韵味的,如第二段,这样使得整篇文章文采斐然。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中心突出
文章的题目“阅读是一种孤独”,是观
点,题显论点,作者把“阅读”的感觉用
“孤独”来概括,很特别(即使是借用别
人的),而且全文都是围绕“孤独”来行
文的。
结构完整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段首亮
分论点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最适合考场作
文),读者在阅读时,一目了然。本文首
尾圆合,不枝不蔓。
发展
等级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文章把阅读比作一种孤独,并且深入剖析
之所以是孤独的原因,透过阅读现象深入
到了阅读的本质。
有文采
文章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作者的语言却
是富有韵味的,如第二段,“曾记否”句,
这样使得整篇文章文采斐然。
[满分作文3]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黑龙江一考生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
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
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
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
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
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
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
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
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
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
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
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
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
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
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名师点评]文章是一篇有关名人读书方法的介绍,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本文具有以下
特色:一、立意深刻,选材精当。文章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中心,通过对各类名人读
书方法的叙述,意在揭示我们需要这样的读书方法,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二、
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本文虽然是对古今名人读书的一种介绍,但结构并不松散,文章始终以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行文线索,使得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三、布局精巧,富有创意。
文章的每一段(除了开头与结尾外)都有一个小标题,形式新颖;而且作者对每一段名人的读
书都有一点感怀。
[亮点透析]
基础
等级
内容充实
文章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中心,
串联起了古今中外各类名人的读书生活。
结构完整
本文虽然是对古今名人读书的一种介绍,
但结构并不松散,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
读书的历史”为行文线索,使得结构严
谨,中心突出。
发展
等级
有创意
作者跳出了一般文章的形式,以列举名人
读书的方式来构思文章,并佐以自己的感
想,有独创的意味。
[失误作文]
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如同鸟儿一样,寻找着一片适合自己的林地;知识如同花儿一样,寻觅着一方绽
放的沃土;知识如同鱼儿一样,巡游着一坛(潭)栖息的水塘。
我们需要知识,同时更需要找到一条获取知识的途经(径)。以前,我们大都到各种各样的
图书馆里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在那里,我们了解了历史,懂得了历史,认识了自我,顿悟
了人生。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图书馆的作用非同一般那是自然的。但如
今,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现代科技发展
的过程中,电脑的诞生。
电脑是一种新的科技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如今,人们
使用电脑不仅玩游戏,聊天,还能进行查资料,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阅读形式很快被一些
人接受,人们通过因特网了解到很多知识,是它使国民阅读率走低。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
比较一下图书馆与网上阅读的优缺点:
首先,我问了一个中年人,“您好,问您一个问题,您对现在的网上阅读有什么看法?”“网
上阅读,速度快,方便便捷,但是,我比较讨厌网上阅读,一是阅读时心不净(静),二是
网上材料太花哨。”这个中年人回答道。
我问了一个青年人,“你在阅读的时候,是经常到图书馆,还是到网上?”“图书馆也
去,网上也浏览。但上网阅读的时间比图书馆要多。”“为什么你喜欢上网阅读呢?”“痛
快,随便,自由!”青年人拖(脱)口答道。
我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请问,您喜欢网上阅读吗?”“说不上喜欢,但也不反对。像
我们这样的人,上网眼睛跟不上,还是读一读书吧,慢慢来还是好!”
一系列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网上阅读好还是不好,人们都各值(执)一词。但我认为,网
络毕竟是一种科技的产物,它能帮助我们更快更便捷地获取知识。
新世纪的发展,新科技的腾飞,带给我们的是超越,是希望,同时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让我们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吧!
[误区警示]本文紧扣材料,由材料的含意来确定立意,“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
这个立意较深刻,结构较严谨,语言富有鼓动性。因此,在初评时,我们给了45分。但仔细
分析,文章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证的中心不集中。如在阐述知识与
科技这个问题时,大量的调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可以以例子的形式来呈现,这样才
能使得文章的结构更紧凑,论证更集中。二是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病句、错别字影响了阅卷
老师对文章的整体评判。怎样把这篇二类文章升格呢?笔者认为:
1.夯实基础。首先,夯实字词句基础,在行文的时候,尽量避免甚至杜绝错别字和病句的产
生。其次,夯实语言表达的基础。对同一事物,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使之富于变
化。
2.强化立意。所谓强化立意,就是要深刻挖掘作文要求,从作文要求所渗透出的信息,立“高、
新、深、远”的意,这是中档作文提升的最好办法,可以采用发散思维、集合思维、逆向思
维等思维方式,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审题模式,来确定立意。
3.学会模仿和借鉴。模仿成功作文,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是成功的,我们都可以
模仿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05:0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8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