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0
阮芬历史01级0
内容摘要: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很大,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由于德意志的分裂和法国的影响,德意
志文化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发展。拿破仑战争时德意志的惨败激发了德意志人的
民族情感,强烈要求国家、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主义由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
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强权政治,威廉二世的统治,使得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
端的一面。0
关键词:19世纪;德意志;民族主义0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Germannationalismgreatly
erecultural
nationalism,
disunionofGermanyandinfluenceofFrance,Germancultural
on’sarmydefeated
Germen’kedGermen,sotheystronglydemandedunity
mannationalismchangedfromculture
erofPrussiaudinunifyingGermanyand
theruleofWilliamⅡmadenationalismbegintodevelopextremely.
0
KeyWords:nineteenthcentury;Germany;nationalism0
民族主义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历经不同的发
展,因而关于民族主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卡尔顿·海斯关于民族主
义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它包含两个方面:是一种历史进程——在此进
程中建设国家,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
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意味着
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任何其他对象。①学者余建华认为:“民
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
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以及在这
种理论政策指导或影响下的追求、维护本民族生存和发展权益的社会
实践和群众运动。”②不管如何定义,民族主义的基本要素不会改变,
即民族对内的统一和对外的独立。0
19世纪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发展历程艰难而复杂,在面对不同的社
会现实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就19世纪德意志经历的文化民族
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0
18世纪末19世纪初,面对分裂的现实,面对法国文化的入侵,德
意志民族意识觉醒。一批知识分子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入手重新审
视德意志民族,旨在思想文化上实现德意志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与民族的分裂紧密联系在一起。德意志
的分裂非常彻底:政治分裂,经济分裂、宗教分裂、文化分裂。
①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②余建华:《20世纪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
页。
德意志政治的分裂历时很久。14世纪中叶,德意志已经处于分裂
状态。此后,诸侯不断的发生冲突,以争夺领土、城市、财富等。而
三十年战争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仅承认了各邦国的独
立自主,而且还搅进了法国、瑞典、荷兰等国家,更加加剧了德意志
的分裂局面。到1800年前后,德意志有大小1800多个邦国,都有各
自独立的制度。0
德意志经济的分裂主要是指没有统一市场。各邦之间的分裂使得
德意志到处都设立着关税壁垒,很难进行资源、市场、技术等共享,
从而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1730年,在水路上从皮尔纳到莱比锡就有
三十二道易北河关税。①
0
宗教的分裂通过《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得以确立。其中规定:出
席帝国会议各等级有权在信仰路德新教和信仰天主教之间选择其一。
根据“教随国定”原则,各邦当局可以规定他们臣民信仰的宗教。②
0
文化的分裂主要是德意志没有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人们并不是
视自己为德意志人,而是视自己为普鲁士人、奥地利人、巴伐利亚人
等。而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话:“在我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
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
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灵境”,③则充分体现了
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分裂。0
面对民族分裂的现实,知识分子首先觉醒,他们不断剖析民族分
裂的原因,进而寻求统一而团结的道路。他们关注德意志文化上的统
一,认为文化的统一是政治、经济等统一的前提。这种主张表现为极
力倡导德意志文化。莱辛最先从理论上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的主张,他
在《汉堡评剧》中要求建立德国的民族戏剧,演出充满德国民族感情
的作品。克洛卜斯托克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创立民族史诗,他用毕生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169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135页。
③歌德著,董问樵译:《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
经历完成了《救世主》。赫尔德参加居民的节日活动,搜集民歌。他在
《民歌集》序言中写道:“我们的风俗习惯并不能完全剥夺这些民族的
语言、歌曲、习惯。”①
0而在抵制法国文化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最终发
展为文化民族主义。0
18世纪时,法国文化大规模地入侵德意志。通行整个德意志的是
法语,而德语只是作为第二语言。官方的律令条文,普通老百姓读不
懂,必须长途跋涉去找一个翻译。在学校,法语是教学语言,德语是
“外国语”。歌德讽刺说:“使用法语和尊崇法语已经很久了,但一半
人的嘴巴并不流畅。现在听有人如婴儿般地咿呀学习法语,别气愤,
呕,伟大的人,你的要求已经实现。”②同时,整个德意志模仿法国的
生活,从法国招聘佣人、管家、教师、厨师等,就连菲特烈大帝自己
也说不好德语,他死后留下的《特烈大帝著作集》只有两卷是德语。
0
法国文化已经完全深入到德意志文化中,长此以往,德意志民族
将名存实亡,失去自身赖以区别其他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
族精神。部分知识分子凭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认同感、危机感,自
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积极培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努
力实现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统一,成为文化民族主义者。0
面对德意志民族语言的沉沦,文化民族主义者提倡使用本民族的
语言——德语。托马西乌斯是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用德语讲课的德意
志人。沃尔夫主张用德语讲课、思维。著名作家约翰·克里斯朵夫加
入“使用德语协会”,他坚持使用德语写作。而赫尔德更是用理论论
证了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他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论证了语言既不是
上帝创造的,也没有自然起源,语言是在各民族的历史中逐步形成,
①卡岑巴赫著,伍立译:《赫尔德传》,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7页。
②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第113页。
各民族语言有各自的民族特点。①音乐家巴赫的声乐创作表现了民族
性,他的《马太受难曲》等都以德文代替拉丁文。②
面对德意志民族的不自信,文化民族主义者极力倡导德意志民族
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的启发下,人们开始研究日尔曼人的史诗,
搜集日尔曼人的民歌,“他们把日尔曼人视为原始和未受破坏的自然力
量,而把日尔曼的敌人罗马人作为颓废和腐败文明的牺牲品。”③弗里
德里希·冯·莫泽尔第一次提出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并从理论上加以
论证。0
然而,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只涉及文化领域,只关注德意志文化
的统一。海涅曾经讽刺德意志人满足于只在思想中寻求自由的落后状
态:“大陆属于法国人俄国人,海洋属于不列颠,但是在梦里的空中王
国,我们有统治权不容争辩。”④
019世纪初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前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
发展。它与18世纪文化民族主义最大的不同:法国大革命给它带来的
影响。德意志知识分子先是欢呼法国大革命,后又嫌恶法国大革命。
他们欢呼其中的革命的意义,而嫌恶其中的暴力。法国大革命使文化
民族主义者有了政治思想意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康德就
曾强调,在革命中使他感兴趣的不是领导者的行为,而是群众的理想
主义。⑤
0
歌德是19世纪初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伟大作品《浮
士德》叙述了浮士德不断的追求和超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风格。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追求和非暴力的道路。黑格尔的最大贡献
是恢复了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是绝对
精神矛盾发展的结果。这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思想上向往革命而行动上
①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②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③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④海涅著,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
⑤GoloMann,TheHistoryofGermanysince1789,PenguinBooks,1987,p.48.
却安于现状的特性。0
而拿破仑战争及其在德意志的统治则使得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发
生巨大的变化。德意志同法国的战争早在1792年就开始了,在这些战
争中德意志总是处与被动、屈辱的地位。1792年,普鲁士参加第一次
反法同盟,普军战败,法国占领莱茵兰。1797年,奥地利同法国签定
条约,法国得到莱茵河左岸。1806年7月,拿破仑强迫在德意志成立
“莱茵联邦”。1806年10月,在普法战争中普军战败,被迫割让易北
河以西的领土、退出瓜分波兰时所得到的领土,并向法国赔偿一亿法
郎。最终,拿破仑占领并统治德意志。拿破仑的统治给德意志带来了
自由、平等等思想,对德意志来说,是一场思想的洗涤。但同时,拿
破仑的占领统治,激起了德意志民族更深沉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
0
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认为德意志民族就是最完
美地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原始民族”。为了实现其克服一切自私的和堕
落的东西的使命,必须把这个“原始民族”教育成真正的共同体。①施
来埃尔马赫尔在大学任职期间,致力于在自己同胞中树立起反抗外国
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路德时代以来德意志的第一个伟大的政
治布道士”。②阿恩特代表一种接近自然的、积极的爱国主义,他以独
特的方式把精神感受同人民所急需的感情结合起来。他在《时代精神》
中用通俗的语言,要求人们热爱祖国,维护民族性,结成恢复自信的
德意志共同体。体操之父雅恩不仅领导青年进行体格锻炼,而且还发
表了《德意志民族性》。他首创民族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是它内在的本质„„德意志就是一个民族”。③
0民族主义者强调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光荣与伟大,努力实现德意
志民族文化的统一。因而,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意识到“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终于实现了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但是,文化民族主义已
①[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66页。
②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③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第205页。
经不能满足德意志人的要求。面对德意志的落后、分裂,面对法国的
占领、统治,德意志民族越来越意识到要实现本民族的新生,要建立
起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共同体如果没有一种政治认同,或
者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仅仅依靠一种文化上的纽带联结,那么这个
共同体的存在是脆弱的。”①至此,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
义过渡。0
二、政治民族主义的形成和演进
19世纪前期和中期,面对分裂的现实和外交的软弱,德意志民族
意识进一步觉醒。德意志人民强烈地要求德意志对外的独立和对内的
统一,最终发展为政治民族主义运动。0
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运动从应对拿破仑统治开始。拿破仑统治如
一个重磅炸弹,强烈地轰击了整个德意志,使得德意志民族独立和统
一意识迅猛地蔓延、发展开来。拿破仑统治德意志期间,给德意志人
民带来了法国的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给德意志人带来
政治、国家、权利、战争、成功和伟大的新观念,他们接受了。如果
能够衡量所有这些带来的影响,拿破仑统治在德意志比在法国更有影
响力。②
0
“法国通过其革命提供了民族大团结的伟大范例。它宣告了各民
族的自由、平等,但后来却无视这些学说,把它的统治加在大部分德
意志身上,并且恰恰由此使它播下的种子发芽生长,当然也就损害了
它自己。”③拿破仑在德意志的统治决不会是简单地想改革德意志,他
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法国的利益而剥削德意志,强迫德意志服从法国
的指挥。面对外族的屈辱统治,德意志民族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压迫
的屈辱与苦难。德意志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渴望民族独立、统一,
①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②GoloMann,TheHistoryofGermanysince1789,PenguinBooks,1987,p.51.
③[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66页。
渴望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国。0
要实现德意志的独立、统一需要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于是,
部分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贵族对德意志进行改革。他们虽然是贵族出身,
却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接受着新时代的政治经济观念,
汲取着英法等国团结和强大的革命思想,从而为德意志服务。
政治改革家施泰因说:“我只有一个祖国,我全部身心地贡献给她,
而不是贡献给其中的邦国。在这个历史的时刻,我完全不关心王朝的
命运,我的期望是德意志将成长壮大和富强,以至它可以恢复她的独
立性和民族性,并支持她反对俄法。”①怀着这样一种爱国的思想,他
在普鲁士进行改革,以期解放整个德意志。哈登贝格希望在现存的普
鲁士社会和法国社会中寻找第三条道路,以增强普鲁士的实力,使它
成为德意志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旗帜。洪堡希望通过教育来拯救国民的
灵魂,提高德意志民族的素质和民族觉悟。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传
授知识,提高智力,还要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0
军事改革家沙恩荷尔斯曾亲自描述军事改革家们的爱国任务如
下:“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的感觉灌输给民族。我们必须给民族以机会,
以便它熟悉自己,自己主宰自己。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民族才会自己尊
重自己,才会懂得迫使他人尊重。”②军事改革家们凭着这样的使命,
进行军事改革。制定了一套新兵速成制度。新兵都只受短期训练,过
了一些时候又用其他合格的新兵来替换。这样,在拿破仑只允许普鲁
士军队拥有4200人的限制下,到1812年为止,军事改革家们训练出
了12万新兵,为德意志的统一事业做出贡献。
推翻拿破仑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终于发展成为德意志民族
的解放战争。最初,民族运动表现为各种爱国团体零星的地方局部的行为,
①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225页。
出现了许多解放祖国的秘密组织。席尔由于反抗拿破仑战争出了名,许多
爱国者都参加了他的部队。1809年5月,他发出一篇名为《告德意志人
民》的号召中说:“你们摆脱枷锁的时刻来到了。人人拿起武器来,赢取
解放祖国的荣光吧。”①然而,全面起义没有实现。1812年,施泰因和阿
伦特在俄国领导建立“争取祖国解放的德意志委员会”,为掀起解放斗争
做了巨大的鼓动宣传和组织工作。1813年2月,普鲁士提供8万兵员从
事反对拿破仑战争,俄国提供15万。1813年3月,普鲁士国王发布《致
我的人民》的号召书,宣告建立民兵和后备兵,呼吁人民为独立和荣誉而
战。德俄战斗友谊和普遍的人民武装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0
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德意志参加维也纳会议。1815年5月16日,
签署了一项文件,据此38个行使主权的君主和自由城市结合成一个不
可分割的联邦,但是它的目的是:“维护德意志内部和外部安全,维护
德意志各邦的独立和不受侵犯。”②因而,这个联邦并非完整独立的国
家。维也纳会议并没有真正保障德意志民族利益。德意志人民做出重
大牺牲获得了德意志民族的解放,可是并没有获得民族统一。
青年大学生大都接受高等教育,思想意识都非常激进,最先起来
争取民族统一。爱国的德意志大学生运动的核心是大学生协会,它的
目的是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1815年首先在耶拿成立大学生协会,它
表明了大学生青年已在政治上行动起来。接着,结森大学、海德尔堡
大学、埃尔兰根大学也成立了大学生协会。很快,德意志很多大学都
成立了大学生协会。1817年,18个大学的500名协会会员在瓦特堡举
行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和莱比锡会战4周年的机会,为德意志的统
一进行强有力的示威。耶拿大学神学系的学生李曼在开会词中,勇敢
地表达了爱国德意志大学生的思想:“一切美好的期望都成了泡影„„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232页。
②[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12页。
所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期待的相违。”①虽然最后大学生运动失败了,
但是它从实际行动上宣扬了民族统一的理想。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逐渐成为争取民族统一的主力军。
某一资产阶级爱国者曾写到:“谁不希望国家好些呢?”“我们都想要
它是伟大的、强有力的和理性的„„除了把我们的愿望并入国家,把
我们的力量献于国家以外,我们都没有其它愿望,我们的最高目标是
变成公民并且如此想,如此做”。②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大都是把自由
和统一联系在一起。“只有自由才有可能增加民族的感情,充分消除省
的差异,尤其每个对抗的民族忠诚朝向它属于的新祖国。”③在自由民
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来完成德意志民
族统一,建立起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1848年革命使自由民族
主义运动发展到顶峰。资产阶级建立、掌握国民议会。国民议会讨论
了人民基本权利和国家统一等问题,反映了它重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然而,由于国民议会的软弱无能,国家统一并没有实现。
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而分裂的现实
仍然在延续。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之前,德意志曾几次建立联邦,但是
它们都没有真正实现德意志的独立、统一。1806年,在法国的保护下,
16个德意志诸侯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莱茵联邦议定书,脱离德意志帝
国而组成一个特殊的联邦,后又有几个诸侯加盟。这是屈于拿破仑的
统治,而非德意志人的独立统一。1815年,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由
34个邦和4个自由市拼凑而成德意志联邦。这个松散的联邦实际上维
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对外没有主权,对内没有政府。1849年,
资产阶级国民议会通过一部“帝国宪法”,规定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
帝国。然而,三月革命最终失败了,统一没有完成。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245页。
②n,GermanLiberalisminthe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8,p.42.
③n,GermanLiberalisminthe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8,p.42.
德意志统一的任务迫在眉睫。在1848年革命以前,德意志统一方
式有两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然而,由于自由民族主义遇到强大
障碍:民族官僚的权利、经济发展的后进和国民议会的脆弱,①自由民
族主义运动破产。此外,“1848年革命给德意志人民留下了革命作出巨
大努力而徒劳无功的印象”,②也宣告了自下而上方式的破产。随着普
鲁士的强大,德意志人民越来越希望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最终,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即1864年的德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1年的德法战争完成
德意志的统一。0
至此,19世纪政治民族主义的目标,最终都得以实现。1814年,
德意志终于赢得了对拿破仑的胜利,德意志民族解放得以实现。1871
年,普鲁士领导德意志取得了对法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
统一大业。0
三、从政治民族主义向极端民族主义转变0
19世纪末,由于德意志统一带来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德意志民
族狂热地追求大国地位、扩大军队、扩张殖民地,这些同反犹主义、
种族理论等杂糅在一起,逐渐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在前代强权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反犹主义上发展
而来。俾斯麦是强权政治的代表。他曾发表“铁与血”的演说:“德意
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强权„„要解决它(德意志
边界)只有用铁与血。”③当普鲁士以强权的方式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
强权民族主义的观念普遍为人民接受。当“自豪感压倒一切,这种自
①n,GermanLiberalisminthe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8,p.272.
②[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91页。
③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4页。
豪感往往导致目空一切和侵略性”。①这时,民族主义而非自由主义,
军队而非议会,战争而非民主政治成为既定的价值、制度和经验。②而
德意志有着军国主义的传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一生就是
军国主义的一生,几乎其整个在位时间,普鲁士都处在不断的战火之
中。而德意志统一后,“军队即国家权利的象征的观念支配着德国人民
的思想观念。”③反犹主义在德意志也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大学生运动
时,就存在着反犹主义的倾向。大学生要求统一运动中,“拒绝犹太人
参与,只有基督徒和德意志人可以参与,甚至连海德尔堡大学生协会
在原犹太人弗里德里希·尤利乌斯施塔尔帮助下制定会章,拒绝犹太
人、外国人”。④极端民族主义正是建立强权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反
犹主义倾向的基础上,进而继续发展的结果。
而前代强权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反犹主义逐渐发展为19世纪末
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工业革命后的德意志,经
济飞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已经颇具规模。重工业
的标志煤、铁、钢的产量和轻工业的标志纺织用棉的消耗都达到世界
前列。“1900年时,各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英国为18%,德国为
16%,法国为7%,美国为31%,俄国为6%,日本为1%。”⑤德国经济已
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号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
奠定了基础。0
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肆意发展。首先,从外交
政策上讲,不管是“大陆政策”,还是“世界政策”,都霸权主义政策,
都是为了使德国有更强的政治地位。尤其是“世界政策”把德意志侵
略扩张的企图推广到全世界。其次,从军队建设上讲,德意志不断地
①C·W·克劳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小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现代史》9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②n,GermanLiberalisminthe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8,p.274.
③吴友法著:《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
页。
④[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第97页。
⑤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扩军备战以适应侵略扩张的需要。“1893年,德国国会法案批准了军队
的平时编制包括士兵和下级军官557,000人,军官和服一年兵役的军
人3200人,共计589,000人。”①军队的发展,为德意志的侵略意图
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最后,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需要,对广大人民
进行思想上的驾驭。“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德意志人同意做他们的工具,
而且要德意志人成为他们的热情的工具”。②为了此种目的,他们利用
一切方法进行极端民族意识的宣传。利用战争胜利、教育机构以及极
端组织进行宣传。国家的政策给德意志极端民族主义以政治上发展的
畅通环境。0
德意志狂热的民族意识不断增长,认为德意志是最优秀的民族,
有统治其他民族的宿命。张伯伦的种族理论认为雅利安人是白种人最
高贵的种族,日耳曼是血统纯粹的雅利安人,这使得德意志民族意识
更加浓厚。而在“领土太小”,“缺乏空间”等的口号下,德意志必须
加快侵略的步伐,扩大殖民地。1890年,德意志迎来了威廉时代。威
廉二世野心勃勃,他的梦想不在欧洲,而在世界。他上位后不久,便
发布了“世界政策”。这是一条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的新路线。它和民
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宣传,最终使得政治民族主义向极端民族主义完全
过渡。0威廉二世是极端民族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曾在普鲁士近卫军接受
训练,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服装爱好上。他尽可能的
穿军装„„他喜欢朋友,军队方式,军队建议胜过其他一切。③在
军队建设上。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组和扩大军队。④他曾《致
我的军队》:“我和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来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
志是要给我们和平还是暴风雨,我们都将站在一起,永不分离。”⑤显
①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505页。
②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489页。
③,Germany1866—1945,OxfordUniversityPress,1981,P.229.
④,Germany1866—1945,OxfordUniversityPress,1981,P.229.
⑤[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第397页。
而易见,威廉二世极其尚武。威廉二世执政后不久就采取了与俾斯麦
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他一方面宣称“路线照旧”,一方面又命令“全
速前进”。事实上,他执行的“新路线”——“世界政策”,主要代表
德国大工业家和大地主要把德国从大陆强国变成世界强国的愿望,希
望恢复中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强大。1897年,威廉二世曾在关于德国世
界政策的讲话中说:“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
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①在他
的身边聚集了一群极端民族主义者。张伯伦积极宣传德意志种族优越
理论。布洛的名言“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②震惊了国际
政坛。0
在威廉二世的影响下,各种民族主义组织相继出现。它们是极端民族
主义的典型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是1891年成立的“泛德意志协
会”。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其纲领规定:唤起民族意识;
培养并支持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并把地球上的一切德国人团结起来;促
进在欧洲和海外坚决推行符合德国利益的政策。③它的影响非常巨大。
它是其他许多协会的中央机构。它的成员首先是大学教授、教师教士,
还有许多知识分子以及官员、军官等等。此外,还有特殊意义的民族
主义组织。1882年成立的“德意志殖民协会”和1898年成立的“德意
志海军协会”专门为德意志必须拥有殖民地这件事进行宣传。1894年
成立的“东部边疆协会”专门对外煽动东欧各民族对波兰的仇视和对
内宣传对所有异族的残酷统治和压迫。0
19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条件不断形成和发展。20世纪,
极端民族主义在德意志继续发展,最终在希特勒之手发展巅峰。
总之,19世纪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复杂,大致经历了文化民族
①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2页。
②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③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
版,第245页。
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三个阶段。文化民族主义抵抗法
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应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中
不断发展。政治民族主义是德意志人为实现民族的独立、统一而进行
的民族主义运动。极端民族主义是强权主义、军国主义、反犹主义、
种族理论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然而,这三个阶段的分期并不是那么
明显。文化民族主义的最繁荣阶段也就是政治民族主义的起源阶段,
而在实现政治民族主义目标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权主义、军国主义、
反犹主义等又对极端民族主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0
[1]C·W·克劳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小组译:《新
编剑桥世界近现代史》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0
[2]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0[3]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歌德著,董问樵译:《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0[5]海涅著,冯至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0[6]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
仑时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联邦德国]卡尔·艾利希·博恩著,张载扬等译:《德意志史》
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0[8]卡岑巴赫著,伍立译:《赫尔德传》,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0[9][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
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0[10]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11]维纳·洛赫著,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德
国史》,《三联书店》,1976年版。0[12]吴友法著:《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武汉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0
[13]余建华:《20世纪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0[1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
[15]GoloMann,TheHistoryofGermanysince1789,Penguin
Books,1987.0[16],Germany1866—1945,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1.0[17]n,GermanLiberalismintheNineteenth
Centur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
0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02: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7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