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国学校

更新时间:2022-12-27 01:55: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7日发(作者:篮子鱼)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

——兼论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

张燕清

(福建省社套科学院《福建论坛》枣志社,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丁韪良;《万国套法》;西学东渐[摘要]《万国公法》是丁韪盎在华期间翻译的第一部国际法

著作,其中文版的问世是近代国际法正式

传入中国的标志,也是固际法学东渐之肇姑。身为一介外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并积极谋求出版此书,连与当

时西方列强对华政策的深屡背景紧密相连的,有其特殊的深层用意。但此书的翻译出版在客观上使晚清人士

从正面第一次对西方国际法有较奎面的了解,而它所传达的西方文化观念和国际社台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着变革中的近代中国社套。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03)03—0067—05

丁韪良(W.A.P.Martin1827一1916),美国

国际法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近代意

基督教传教士。他于1850年受美国长老会(A—

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

merican

PresbyterianChurch)派遣到中国传教。

播到美亚诸洲,成为西方国家间处理外交关

系的1858年参与了美国对华关于《天津条约》的谈判。重要准则而受到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逐

渐形成

从1869年至1894年,受聘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了一套为各国所公认、用于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相

1898年至1902年又受聘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1916年病死于北京。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长

T韪良在中国60多年间,他在参与西方列强期以来对国际社会一无所知。鸦片战争前夕,帝侵

华活动、基督教布道活动和传播西方文化教育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渗透,伴随

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万国公法》是丁韪良着国门洞开和西学东渐,国际法开始传播到中国。

在华期间的第一都国际法译作,它的刊印出版,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国际法传人

国际法正式传人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传人,使中国的过程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同侵略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者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林则徐日益认识到

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在外交实践中

必须了解西方的国际法律,才能“以其人之矛还治

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从而促进了中国外交其人”。因此,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选择瑞

由传统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丁韪良则以这部译作

士法学家滑达尔(EmmerichDeVattel)所著的

为“敲门砖”.叩开了清政府高级统治阶层的大门,《各国律例》(LawsofNations)一书,并邀请美国

得以步人京师同文馆,在晚清以一介外国传教士

传教士伯驾(P.Parker)参加翻译工作。这是中国

而官至二品顶戴,进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

最早出现的西方国际法译著,但它只是节译部分

特殊的角色。章节,并不完整。20年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

始着手把系统的国际法介绍到中国;鉴于滑达尔

的《各国律例》其原著出版年代较早(1758年

作为通用于主权国家之间法律规则的总体

版),丁韪良认为它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E收稿日期38002—12—23

【作者倚夼]张燕清(1972~)。女,福建连城人,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编辑

万方数据

转而翻泽《万国公法》。

方的法制观念对于晚清社会既成秩序含有潜在的

作为一个异国传教士,丁韪良深知要向中国

威胁,清政府官员们担心,一旦将此外国法律译成

传播基督教,首先必须懂中国的语言文字。

中文、流行于中国社会之后,最终列强会迫使清政

1850年到达宁波后,他就先后请两位宁波人教他

府“以必行之”【4|(M”。

宁波方言和北方官话,并且

“通读了构成中国文化

总理衙门的拒绝并没有让蒲安臣和丁韪良泄

基础的九部主要著作”01——四书五经,从而较好

气。丁韪良抓住总理大臣们的心理,力辩“大清律

地掌握了中文。这为他翻译《万国公法》准备了必

例,现经外国翻译,中国并未强外国以必行,岂有

要的条件。1859年(咸丰九年),丁韪良在上海传

外国之书转强中国以必行之理?”f4”2”而蒲安臣

教时开始翻译此书,因其友“克牧师患霍乱,溘然

所说的“遇有事件,亦可参酌援引”一话)己的确敲

作古,无人督理美华书馆,吾暂理之。间则编《常

中了要害。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被追要与各

字蔓千》一书,略资学校之课;又译惠氏《公法》过

帝国主义列强进行艰难屈辱的种种交涉。狡诈的

半”M””。1864年(同治三年),丁韪良写信给驻侵略者不仅“留心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而且“更

北京的美国公使蒲安臣,表示想把这本《万国公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办论事件,援据中国

法》翻译成中文,并有意推荐给中国政府作参考。

典制律例相难”,这就使原本生性软弱的清政府在

这个想法得到了蒲安臣的赞赏,并且允许他把这

对外交涉中更陷于被动无能的境地。身为总理衙

本书介绍给总理衙门口](兀∞_1。41。同年六月.丁韪门的官员“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奈“外国

良举家来到北京。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虽已在

蒲安臣(AnsonBurlingame,1820—1870),学习外文,但“通晓尚需时日”n](””。晚清政府由

1861年开始任美国驻华公使,也是列强驻在北京

于对国际法的无知而受害匪浅。因此,在丁韪良

的外交使团团长,颇受恭亲王奕忻和总理衙门其再三恳请之下,总理衙门一时也不便再拒绝,于是

他大臣的信任。接到丁韪良的信后,蒲安臣开始

放松了口气.暂且留下了“万国律例四本”。

向奕

{斤推荐《万国公法》,声称“各国有将大清律例没想到,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普鲁士在天

翻出洋字一书”,而“外国有通行律例”,“凡属有约津海口扣留了丹麦船只,由此引发争执。这时,总

之国,皆宜寓目,遇有事件,亦可参酌援引”.且“近理衙门想到了《万国公法》,于是“暗采该律例中之

日经文士丁韪良译出汉文”,建议清政府不妨“观言,与之辩论”¨](“’。原来,《万国公法》中有一条

览”n](’一番。随后.蒲安臣亲自带着丁韪良专款,规定凡自立自主之国,享有“管沿海近处之

程拜访恭亲王奕{斤。权’JL“,而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的行为恰恰是在中

《万国公法》原书名是ElementsofInterna—国海域——天津海口发生的,根据西方的国际法

tionalI,aw,直译为《国际法基本原理》,1836年初

则,这是一种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的行为。结果颇

版于美国。该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律师、外交家惠有些出乎总理衙门的意料,他们起先援引《万国公

顿(HenryWheaton),他从1827年至1846年先

法》有关的律例,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

后被派赴丹麦、普鲁士担任外交代办和公使,在欧

想到这还挺管用的,普鲁士公使“即行认错,俯首

洲的外交生涯长达20年之久。1847年回美国无词”r4:l‘’。后,在哈佛大学任国际法教授,他

写的Elements

至此,总理衙门终于转变了态度.恭亲王奕{斤

ofIeternationalLaw一书初版后,曾被译为多种

等人认为“其中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未始不有裨

文字,成为当时国际法的范本o](’。如其“凡例”

益”,于是决定接受丁韪良的请求,准备刊印此书。

所称,“故各国每有公论,多引其书以释疑端。奉

在奏得朝廷同意后,“派出臣衙门章京陈钦、李常

使外出者无不携贮囊箧,时备参考。,,rs3

华、方溶师、毛鸿图等四员,与之悉心商酌删润”。

面对洋人的法律,清政府总理衙门的态度是

由于丁韪良毕竟是外国传教士,经他翻译的这部

极其谨慎的。素以“大清帝国”自居的清政府及其

国际法译作中,有些语句难免晦涩,因此总理衙门

大臣们t认为“中国自有体制,未便参阅外国之

指示四位大臣按照“但易其字、不改其意”的原

则,书”“””’,因而一开始拒绝了丁韪良欲将《万国公

协助丁韪良将这部“文义不甚通顺”的译作定

稿。

法》刊行问世的请求。这其中的原因,其一在于他

1864年4月中旬,《万国公法》译作最后定

稿。随们认为对此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既然与

后根据丁韪良的请求,总理衙门“酌提三成

船钞”.

大清国体制不相合,自然就不必刊印了;其二,西

拨银500两资助出版,并要求刊印后

呈送300部

68

万方数据

给总理衙门,以便“将来通商口岸,各给一

平的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丁韪良

部”一m。是年,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中文

及其翻译的《万国公法》,只是简单地认为“美国

版终于在北京面世,他开办的教会学堂崇实馆首

师丁韪良视其理足义备,思于中外不无裨

意””J,先刊行。第二年,该书又传至El本。

故尔翻译成中文以“大裨于中华”。

《万国公法》中译本的问世及其颁行,使丁韪

第一卷是总论,标题为“释公法之义,明其本

良在清政府高层官员中开始享有一定声誉。刚刚

源,题其大旨”。本卷首先概述了自荷兰人虎哥创

创立几年的京师同文馆,正是清政府试图了解西

立“公法之学”以后,公法学的派别演变及不同学

方、接近西方的一扇重要窗口。1865年3月,丁

派之间的异同点;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公法的含义,

韪良已应聘为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至1867年

认为公法实际上是“诸国情理所当行者,并交际

lo月.京师同文馆决定再聘请丁韪良为国际法教

来、所惯行者”的“合成“”】,指出世间实际上

并不

习。丁韪良接受了这一聘请,但决定先回美国进

存在“所谓遍世通行之法”,故“常见此处遵此法,

修国际法,以便胜任此职。次年6月,丁韪良进入而他处遵他法“2“。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述

耶鲁大学,在该校校长吴尔玺(T.D.Wooly)的

了“邦国自治自主之权”。

直接指导下进修国际

法”o。第二卷“论诸国自然之权”,着重论述各国自

1869年,丁韪良重返北京,在京师同文馆开护自主之权、制定律法之权、诸国平行之权、各国

设国际法课程,并任同文馆总教习。在京师同文

掌物之权。第三卷“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包括

馆五年制的课程安排中,《万国公法》被安排在第

通使、钦差驻扎外国、领事权力、商议立约等内容。

五年学习o],要求学生在前四年学习的基础上,

第四卷“论交战条规”,包括定战、宣战、战时贸易、

“学成,则习公法”,“以毕其业”[8]【”1。在八年制互换俘虏、战时局外之权、和约章程等。

的课程中,它被安排在第七年学习。丁韪良通过这部译作.第一次向近代中国社

会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行

的国际关系的原则、规则和惯例,使晚清人士尤其

《万国公法》共4卷12章231节,全书对国际是清政府大臣们从正面第一次对西方国际

法有较法的源流、国际法的主体、平时法、战时法等作了

全面切实的了解,也从中看到

了西方资本主义国

详细阐述,较系统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家法律观念与“大清律

例”的不同。在当时清政府容。卷首为董恂序言,张斯桂序盲、凡例和东西两自

身无意主动了解、引进西方法律知识的社会背半球图。户部大臣董恂在序言中称:“今九州外之

景下,丁韪良这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京师同文馆国林立矣,不有法以维之,其何以国?此丁韪

良教教习,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中积极主动地向清师《万国公法》

之所由译也。”_63后来的首位驻日副政府推荐自己翻译的《万国公法》一书,并最终取使

张斯桂在序言中也认为:“统观地球上版图大小得了总理衙门的首肯和支持。丁韪良翻译的《万

不下数十国.其犹有存焉者,则恃其先王之命载在国公法》一书,由于取得了清政府的首肯,成为清

盟府,世世守之,长享勿替,有渝此盟神明殛之,即政府中央和各省以及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一

此万国律例一书耳。故西洋各国莫不奉为蓍

切涉外人员的必备书,因而在19世纪70、80年

代蔡,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而“万国公法”、“公法”作为

云尔。”[6i国际法的中文译名,则一直沿用到19世纪末

20在这里,4电l"lq一致推崇《万国公法》一书在维世纪初。此后,丁韪良叉陆续翻译了《公法便揽》、

护国

际秩序中的作用,认为此书对中国了解西方

《公法会通》等国际法著作,成为19世纪国际法

传社会国际交往准则、维护清政府在国际交往中的人中国的关键人物。以《万国公法》为肇端,西方

地位等必将“大有裨(益)”。董恂、张斯桂的评论,

的国际法知识及其法律思想得以堂而皇之地输人

代表了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某种认同,也代表了当

中国,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万

时社会对此书的一种认识:一方面,看到了它为中

国公法》开始的这些国际法著作,为晚清政府尤其

国了解和适应新的国际环境提供了具体而有参考

是涉外人员提供了较系统的国际法知识,使国际

价值的国际法律知识,并据此给予完全的肯定,乃

法观念逐渐渗人晚清社会。

至对翻译此书的美

国传教士丁韪良产生崇敬之

正如粱启超所言:“中国与西人交涉日繁,苟

情;但另一方面,他们由于阶级、时代以及认识水

明此学者渐多,则折冲尊徂,其弥患无形者必不少

69

万方数据

也。”[¨m,应浚承认,丁韪良向近代中国社会介绍

府与列强之间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平和局面。此时

的这部国际法译作,确实拓宽了当时人们的视野,

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调整了

有助下中国官员了解国际法,提高他们处理外交

对华方针,转而推行以尊重中国主权利益相标榜

事务的能力,也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例

的合作政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万国公

如,1873年9月(同治十二年八月).清政府因古

法》,正体现了西方列强试图以国际法说教中

国·

巴“招雇华工,前往开山,广种烟草,西洋各邦悉资

从而使清政府认可西方既成的政治经济秩序和国

其用”.并据悉该处“凌虐华工,各国皆深知而痛

际关系准则,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

恶”,遂派“系四品衔、曾蒙赏戴花翎”,但此外“并

治意愿。

无另有保升官阶”的陈澜彬主事专程前

往查办古

丁韪良作为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从他踏上中

巴招工一事。这时,已经对国际交往法则有所了

国领土的那一刻起,他便身着所谓“神圣的使

船的李鸿章,考虑到陈澜彬的官衔不高,而作为清

命”~在中国发展教会势力。他在为美国《纽约

政府外派人员“所至之处往来拜会,礼仪自须平

时报》写的报告中,公然地宣称:“人们已经意识到

行”,担心“该委员有受意外轻蔑之事”。于是,李

传教士已成为世界上的一股势力。政治家们已确

鸿章根据《万国公法》中“四等使臣有因事特使寄信,传教士是一种媒介。通过他们,西方的意志必

信凭于部臣之说”,在“致陈主事函内,嘱其如有机定要对中国起作用。”口1]”2”’正是在这种“神圣的

要缓急,必须晤商该国国政之处,亦可酌量而使命”驱使下,面对中国社会排斥西方基督教的强

行”[1。(“八月八日论陈主事查办古巴招工”条)大阻力,丁韪良转而采取了较为隐蔽的传教形式,

原来.《万国公法》将外派使臣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力图将基督教思想意识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

“第四等使臣,寄信凭于部臣,有困事特使者,有摄落,改头换面地强迫中国接受帝国主义世界所必

行钦差事者”,“其信凭或为密函,或为公函”,“信需的知识。丁韪良在致美国长老会国外传教理事

凭内必先言使臣因何而来。其代国办事,必保其会的信函中,对自己为什么要翻译《万国公法》作

言行可信”¨】。由此可见,《万国公法》中译本刊行

了最真实的回答:是为了使清政府“这个不相信上

并颁至各涉外大臣手中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帝的政府认识上帝及其永恒的真理,并使他们接

他们处理国际交涉事务的素质和能力,该书实际受一些基督教精神”l”。上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代

外交官的必备书籍。1875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丁韪良在翻译过程中

年在解决马嘉理案件中,清政府也援引了此书的实际上掺杂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万国公法》卷

条文。首的东西两半球图下,开宗明义地写着“天下邦

国,虽以万计,而人民实于一脉,惟一大主宰造其

端、佑其生、理其事”[61,将天下万国万事俱认为受

毋庸讳言,在看待和评价丁韪良向近代中国

上帝的主宰,而“公法”则“盖为上帝所定,以令世

社会介绍西方国际法著作ElementsofInterna—人遵守,或铭之于心,或显之于圣书”[3“。

t:onalLaw时,我们必然要考虑到他翻译此书的

如前所述.丁韪良在“凡例”中声称“译者惟精

出发点是什么,而这又必然要联系到他的思想意

义是求,未敢傍参已意”。但实际上,坚信通过传

识及其在华活动的大背景。

教士这种“媒介”能使“西方的意志必定要对中国

《万国公法·凡例》中称,“是书之译汉文也,

起作用”的丁韪良,他在翻译这部国际法著作的过

本系美国教师丁韪良视其理足义备,思于中外不

程中绝不可能做到“未敢傍参己意”。请看其译作

无裨益”,因而将它翻译为汉文,且“译者惟精义是中的这段文字:

求,未敢傍参己意”n]。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沂

“欧罗巴、亚美利加诸国,奉耶稣之教

等人对丁韪良翻译此书的意图另有一番见解:“臣

者,与中国迩来亦共议和约。中国既弛其旧禁,与

等窥其意,一则夸耀外国亦有政令,一则该文士欲

各国交际往来,无论平时战时,要皆认之,为平行

效从前利玛窦等,在中国立名。Ⅲ]61欲“在中国

自主之国也。-[322

立名”,也许确实是丁韪良的出

发点之一,但绝非

这段文字,很明显是译者自己的I:ZI吻:该书

其真正意图所在。

著初版于1836年美国,而此时清政府仍实行闭关

《万国公法》的翻译出版.与当时西方列强对

自守政策,何来“弛其旧禁,与各国交际往来”?叉

华政策是紧密相连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

何来与诸国“共议和约”?丁韪良在这里加上这段

70

万方数据

文字,无非是想通过这部“各国定当依此而行,不

他们的主观愿望正相反,它反而在近代中国社会

能有违者也“”3的“上帝之法”,要求中国必须恪

产生了极其微弱、但却醒目地存在着的对立面,当

守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各种条约,“无沦平时

时极少数先进的中国人已深刻地认识到:“公法仍

战时,要皆认之”,甚至不惜加以粉饰——若遵守

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

条约,则“为平行自主之国也”。丁韪良在《万国公

屈也”,并进一步呼吁:“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

法》中,一再标榜国际法的公正性,声称“当遵之为

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公法何补

天经地义”[6],其深层用意实际上是在以国际法对

哉?”‘1

中国进行说教,力求中国接受西方既成的规范和

以《万国公法》为肇端,从19世纪70年代

开秩序,把中国与列强的关系限定在为西方所认可始,一批西方国际法著作陆续传人中国。这

些国的范围内,从而将中国纳人西方的政治经济秩序际法著作的传人,实质上是西方列强试

图把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中。由此可以看到,丁韪良纳人西方世界秩序、变为其殖民地的政

治需要的向近代中国社会“推荐”国际公法,其主观意图在体现。尽管如此,国际法的传人一方面

为清政府于让中国接受西方的国际秩序,进而迷信西方主认识近代国际社会、处理国际

关系提供了一些依持的所谓“国际正义”,力图培植中国人的幻想并

据,另~方面它所传

达的西方文化观念和国际社

使之放弃反侵略斗争。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变革中的近代中

国社

所幸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国际法知识并

会,对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和新式国际观念的

没有真正培植起中国人对“上帝之法”的幻想。与形成也不无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维偷丁韪良在宁波十年宗教括动述评[J]浙汀学刊i987,[7]王维俭.丁韪良和京师同文馆If].中l¨大学学报1984,(2)

(3)[8]清会典[M]第100卷

[2]丁韪良花甲忆记[A].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Ez]上杂出版

[9]梁启超.凄西学书法[A]粱启超中诬学门径书七种[M]L

社.1953海:上海大同译书局石印奉.光绪二}一网年

[3]黑宜易.京师同文馆略史[A];光绪五年刊“同文馆题名录”[A]

Elo]李鸿章李文忠公外部函稿:卷----[M]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

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太出版社,

i11]NewYorkTime,185810.18第1版顾睦声从马礼逊到司

1985.徒

雷登[M]上海z上海人鼬出版社.

1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第z7卷台湾:文海出版社,民国

[12]花之安自西徂米[M]第二i九章“万国公洼奉旨”,见卷=

19年影印本.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广学会重刊本.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一中国太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D8]郏观应盛世危言,公法[A]_中国史学台戊戌变洼(第一册)

第40册

[z]神州目光社,1953.

[6]丁韪良.万国公祛EM].同精三年刊本,京都祟馆存版.

On

DingWeiliangandInternationalPublic

Law

——AlsoOnthe

Beginning

ofEastward

Spreading

of

InternationalLgW

ZHANG

Yan—qing

(FujianAcadem2'_ofSocial

Sciences.Fuzhou350001.“ina)

KeyWords:DingWeiliang;Inter’|mtionalPublicLaw;eastward

spreading

ofwesternsciencc

Abstract:InternationalPublicLawisthefirst

internationalworkstranslated

by

DingWeiliangduring

his

stay

in

Chin8.

The

publishing。f

ChineVersion

symbolizes

thedebutofmoderninternational

lawinChinaandthe

ve‘ybeginmnig。f

eastward

spreading

ofinternationallaw

system.As

expatriatemissionary,the

whyDingWeiliang【ranslatedand

actively

facilitatedthe

publishing

ofthisbookis

cloly

correlatedwiththe

profound

background

ofthe

westernntri

policy

towardsChinawith

deeppeculiarimplications,However,objectively,the

translation如d

pubhhingofthis

b。ok

forthefirsttime

givesthe

personalitiesinthe]ate

Qing

Dynastyopportunity

have

comparatively

overall

under—

standing

of

theinternationallawofthewesterncountries.Moreover,tosome

extent,thewesterncuhura]conceDtsand

internationalsocialstandardsit

conveys

and

carriesstrikethemodernChine

society

undergoing

rcfofms.

[责任编辑:刘一兵]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2-12-27 01:5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74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如梦令翻译
下一篇:留学文书修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