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业务54个问题解答(实务)
问题1、公司拟申请首发上市,应当如何计算持续经营起算时间
等时限?答: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
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可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
如有限公司以经评估的净资产折股设立股份公司,视同新设股份
公司,业绩不可连续计算。首发规则中的“最近1年”以12个月
计,“最近2年”以24个月计,“最近3年”以36个月计。问
题2、历史沿革中曾存在工会、职工持股会持股或者自然人股东
人数较多情形的,发行人应当如何进行规范?中介机构应当如何
进行核查?答:(1)考虑到发行条件对发行人股权清晰、控制权
稳定的要求,发行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存在职工持股会或工
会持股情形的,应当予以清理。对于间接股东存在职工持股会或
工会持股情形的,如不涉及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各级主体,
发行人不需要清理,但应予以充分披露。对于工会或职工持股会
持有发行人子公司股份,经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核查后认为不
构成发行人重大违法违规的,发行人不需要清理,但应予以充分
披露。(2)对于历史沿革涉及较多自然人股东的发行人,保荐机
构、发行人律师应当核查历史上自然人股东入股、退股(含工会、
职工持股会清理等事项)是否按照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履行了相
应程序,入股或股权转让协议、款项收付凭证、工商登记资料等
法律文件是否齐备,并抽取一定比例的股东进行访谈,就相关自
然人股东股权变动的真实性、所履行程序的合法性,是否存在委
托持股或信托持股情形,是否存在争议或潜在纠纷发表明确意见。
对于存在争议或潜在纠纷的,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对相关纠
纷对发行人股权清晰稳定的影响发表明确意见。发行人以定向募
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的,中介机构应以有权部门就发行人历史沿
革的合规性、是否存在争议或潜在纠纷等事项的意见作为其发表
意见的依据。
问题3、应如何理解适用《发行监管问答——关于首发企业中创
业投资基金股东的锁定期安排》中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
持股票锁定期的相关要求?答: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所
持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控股股东和
实际控制人的亲属所持股份应比照该股东本人进行锁定。对于发
行人没有或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的,为确保发行人股权结构稳定、
正常生产经营不因发行人控制权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审核实践
中,要求发行人的股东按持股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承诺其所持股份
自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直至锁定股份的总数不低于发行前股
份总数的51%。位列上述应予以锁定51%股份范围的股东,符合下
列情形之一的,可不适用上述锁定36个月规定:员工持股计划;
持股5%以下的股东;根据《发行监管问答——关于首发企业中创
业投资基金股东的锁定期安排》可不适用上述锁定要求的创业投
资基金股东。对于相关股东刻意规避股份限售期要求的,仍应按
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股份锁定。
问题4、发行人申报前后新增股东的,应如何进行核查和信息披
露?股份锁定如何安排?答:(1)申报前新增股东对IPO前通过
增资或股权转让产生的股东,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主要考察
申报前一年新增的股东,全面核查发行人新股东的基本情况、产
生新股东的原因、股权转让或增资的价格及定价依据,有关股权
变动是否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否存在争议或潜在纠纷,新股
东与发行人其他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本次发行中
介机构及其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经办人员是否存在亲属关系、
关联关系、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其他利益输送安排,新股东是
否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股东资格。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信息披
露时,除满足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准则的要求外,如新股东为法
人,应披露其股权结构及实际控制人;如为自然人,应披露其基
本信息;如为合伙企业,应披露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及其实际
控制人、有限合伙人的基本信息。最近一年末资产负债表日后增
资扩股引入新股东的,申报前须增加一期审计。股份锁定方面,
申报前6个月内进行增资扩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应当承诺:
新增股份自发行人完成增资扩股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之日起锁定3
年。在申报前6个月内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处受让的股份,
应比照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进行锁定。(2)申报后新
增股东申报后,通过增资或股权转让产生新股东的,原则上发行
人应当撤回发行申请,重新申报。但股权变动未造成实际控制人
变更,未对发行人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和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
响,且符合下列情形的除外:新股东产生系因继承、离婚、执行
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执行国家法规政策要求或由省级及以上人
民政府主导,且新股东承诺其所持股份上市后36个月之内不转让、
不上市交易(继承、离婚原因除外)。在核查和信息披露方面,
发行人申报后产生新股东且符合上述要求无需重新申报的,应比
照申报前一年新增股东的核查和信息披露要求处理。除此之外,
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还应对股权转让事项是否造成发行人实际
控制人变更,是否对发行人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和持续盈利能力造
成不利影响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
问题5、部分投资机构在投资发行人时约定对赌协议等类似安排
的,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当如何把握?答:投资机构在投资发行
人时约定对赌协议等类似安排的,原则上要求发行人在申报前清
理,但同时满足以下要求的可以不清理:一是发行人不作为对赌
协议当事人;二是对赌协议不存在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的约
定;三是对赌协议不与市值挂钩;四是对赌协议不存在严重影响
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或者其他严重影响投资者权益的情形。保荐
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就对赌协议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发表明确核
查意见。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对赌协议的具体内容、
对发行人可能存在的影响等,并进行风险提示。
问题6、发行人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形成契约性基金、信托计划、
资产管理计划等“三类股东”的,对于相关信息的核查和披露有
何要求?答:发行人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形成三类股东持有发行人
股份的,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应从以下方面核查披露相关信息:(1)
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
属于“三类股东”。(2)中介机构应核查确认发行人的“三类股
东”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已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
并已按照规定履行审批、备案或报告程序,其管理人也已依法注
册登记。(3)发行人应当按照首发信息披露准则的要求对“三类
股东”进行信息披露。通过协议转让、特定事项协议转让和大宗
交易方式形成的“三类股东”,中介机构应对控股股东、实际控
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本次发行的中介
机构及其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经办人员是否直接或间接在该
等“三类股东”中持有权益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4)中
介机构应核查确认“三类股东”已作出合理安排,可确保符合现
行锁定期和减持规则要求。
问题7、发行人历史上存在出资或者改制瑕疵等涉及股东出资情
形的,中介机构核查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答:发行人的注册资
本应依法足额缴纳。发起人或者股东用作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
移手续已办理完毕。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关注发行人是否存
在股东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出资方式等存在瑕疵,
或者发行人历史上涉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瑕疵的情形。
(1)历史上存在出资瑕疵的,应当在申报前依法采取补救措施。
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出资瑕疵事项的影响及发行人或相
关股东是否因出资瑕疵受到过行政处罚、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
及本次发行的法律障碍,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进行核查并发
表明确意见。发行人应当充分披露存在的出资瑕疵事项、采取的
补救措施,以及中介机构的核查意见。(2)对于发行人是国有企
业、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或历史上存在挂靠集体组织经营的企业,
若改制过程中法律依据不明确、相关程序存在瑕疵或与有关法律
法规存在明显冲突,原则上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权部
门关于改制程序的合法性、是否造成国有或集体资产流失的意见。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不存在上述情况的,保荐机构、发
行人律师应结合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等,分析说明有关改制行为
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履行的程序是否合法
以及对发行人的影响等。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相关中介
机构的核查意见。
问题8、如果发行人的资产部分来自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核查
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答:境内上市公司在境内分拆子公司上市,
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核查是否符合境内分拆上市的相关规定
并发表意见;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内分拆子公司上市,保荐机构和
发行人律师应核查是否符合境外监管的相关规定并发表意见。除
上述情形外的发行人部分资产来自于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发行
人律师应当针对以下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1)发行人取得
上市公司资产的背景、所履行的决策程序、审批程序与信息披露
情况,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交易双方公司章程以及证监会和证券
交易所有关上市公司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资产转让是否存在诉
讼、争议或潜在纠纷。(2)发行人及其关联方的董事、监事和高
级管理人员在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历史任职情况及合法合规
性,是否存在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情形,与上市公司及其董事、
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亲属及其他密切关系,如存在,在
相关决策程序履行过程中,相关人员是否回避表决或采取保护非
关联股东利益的有效措施;资产转让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害上市公
司及其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情形。(3)发行人来自于上市公司
的资产置入发行人的时间,在发行人资产中的占比情况,对发行
人生产经营的作用。
问题9、发行人申报前或在审核期间,如果出现股东股权质押、
冻结或发生诉讼仲裁等不确定性事项的,应如何进行核查和信息
披露?答:发行条件要求发行人的控制权应当保持稳定。对于控
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发行人股权出现质押、冻结或诉讼仲
裁的,发行人应当按照招股说明书准则要求予以充分披露;保荐
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当充分核查发生上述情形的原因,相关股权
比例,质权人、申请人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基本情况,约定的质
权实现情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状况和清偿能力,以
及是否存在股份被强制处分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影响发行人控制
权稳定的情形等。对于被冻结或诉讼纠纷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或
被质押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明显不具备
清偿能力,导致发行人控制权存在不确定性的,保荐机构及发行
人律师应充分论证,并就是否符合发行条件审慎发表意见。对于
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持股份发生被质押、冻结
或发生诉讼纠纷等情形的,发行人应当按照招股说明书准则的要
求予以充分披露,并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问题10、关于实际控
制人的认定,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如何把握?答:(1)基本原则。
实际控制人是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主体。在确定公司控制权归属时,
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发行人自身
的认定为主,由发行人股东予以确认。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
通过对公司章程、协议或其他安排以及发行人股东大会(股东出
席会议情况、表决过程、审议结果、董事提名和任命等)、董事
会(重大决策的提议和表决过程等)、监事会及发行人经营管理
的实际运作情况的核查对实际控制人认定发表明确意见。发行人
股权较为分散但存在单一股东控制比例达到30%的情形的,若无相
反的证据,原则上应将该股东认定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存
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荐机构应进一步说明是否通过实际控制人
认定而规避发行条件或监管并发表专项意见:①公司认定存在实
际控制人,但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与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接近
的;②第一大股东持股接近30%,其他股东比例不高且较为分散,
公司认定无实际控制人的。(2)共同实际控制人。法定或约定形
成的一致行动关系并不必然导致多人共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情
况,发行人及中介机构不应为扩大履行实际控制人义务的主体范
围或满足发行条件而作出违背事实的认定。通过一致行动协议主
张共同控制的,无合理理由的(如第一大股东为纯财务投资人),
一般不能排除第一大股东为共同控制人。实际控制人的配偶、直
系亲属,如其持有公司股份达到5%以上或者虽未超过5%但是担任
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并在公司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保
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说明上述主体是否为共同实际控制人。共
同控制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应当在协议中明确发生意见分歧
或纠纷时的解决机制。对于作为实际控制人亲属的股东所持的股
份,应当比照实际控制人自发行人上市之日起锁定36个月。保荐
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重点关注最近三年内公司控制权是否发生变
化,存在为满足发行条件而调整实际控制人认定范围嫌疑的,应
从严把握,审慎进行核查及信息披露。(3)实际控制人变动。实
际控制人为单名自然人或有亲属关系多名自然人,实际控制人去
世导致股权变动,股份受让人为继承人的,通常不视为公司控制
权发生变更。其他多名自然人为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之一去
世的,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结合股权结构、去世自然人在股
东大会或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对发行人持续经营的影响等因素
综合判断。实际控制人认定中涉及股权代持情况的,发行人、相
关股东应说明存在代持的原因,并提供支持性证据。对于存在代
持关系但不影响发行条件的,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如实披露,
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出具明确的核查意见。如经查实,股东
之间知晓代持关系的存在,且对代持关系没有异议、代持的股东
之间没有纠纷和争议,则应将代持股份还原至实际持有人。发行
人及中介机构通常不应以股东间存在代持关系、表决权让与协议、
一致行动协议等为由,认定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动。其他情形依
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实际控制
人没有发生变更”的理解和适用——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
号》处理。问题11、《证券法》(2005年修订)将最近3年无
重大违法行为作为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对发行人及其控股
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合规性,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应如何把握?答:
(1)“重大违法行为”是指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违
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情节严重行政处罚的行
为。认定重大违法行为应考虑以下因素:1)存在贪污、贿赂、侵
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刑事犯罪,
原则上应认定为重大违法行为。2)被处以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违
法行为,如有以下情形之一且中介机构出具明确核查结论的,可
以不认定为重大违法:①违法行为显著轻微、罚款数额较小;②
相关处罚依据未认定该行为属于情节严重;③有权机关证明该行
为不属于重大违法。但违法行为导致严重环境污染、重大人员伤
亡、社会影响恶劣等并被处以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不适用上述
情形。(2)发行人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各级子公司,若对发行人主
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不具有重要影响(占比不超过5%),其违法
行为可不视为发行人本身存在相关情形,但其违法行为导致严重
环境污染、重大人员伤亡或社会影响恶劣的除外。(3)如被处罚
主体为发行人收购而来,且相关处罚于发行人收购完成之前执行
完毕,原则上不视为发行人存在相关情形。但发行人主营业务收
入和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被处罚主体或违法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的除
外。(4)最近3年重大违法行为的起算时点,从刑罚执行完毕或
行政处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5)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对
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上述事项进行核查,
并对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及发行上市的法律障碍发表明确意
见。问题12、对于发行人控股股东位于境外且持股层次复杂的,
应如何进行核查和信息披露?答:对于控股股东设立在境外且持
股层次复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设置此类架
构的原因、合法性及合理性、持股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委托持股、
信托持股、是否有各种影响控股权的约定、股东的出资来源等问
题进行核查,说明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
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权属是否清晰,以及发行人如何确保
其公司治理和内控的有效性,并发表明确意见。问题13、对于
发行人的诉讼或仲裁事项,应如何进行核查和信息披露?答:(1)
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对股权结构、生产经营、财务状
况、未来发展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诉讼或仲裁事项,包括案件
受理情况和基本案情,诉讼或仲裁请求,判决、裁决结果及执行
情况,诉讼或仲裁事项对发行人的影响等。如诉讼或仲裁事项可
能对发行人产生重大影响,应当充分披露发行人涉及诉讼或仲裁
的有关风险。(2)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当全面核查报告期内
发生或虽在报告期外发生但仍对发行人产生较大影响的诉讼或仲
裁的相关情况,包括案件受理情况和基本案情,诉讼或仲裁请求,
判决、裁决结果及执行情况,诉讼或仲裁事项对发行人的影响等。
发行人提交首发申请至上市期间,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当持
续关注发行人诉讼或仲裁的进展情况、发行人是否新发生诉讼或
仲裁事项。发行人诉讼或仲裁的重大进展情况以及新发生的对股
权结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未来发展等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
诉讼或仲裁事项,应当及时补充披露。(3)发行人控股股东、实
际控制人、控股子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
人员涉及的重大诉讼或仲裁事项比照上述标准执行。(4)涉及主
要产品、核心商标、专利、技术等方面的诉讼或仲裁可能对发行
人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或者诉讼、仲裁有可能导致发行人实
际控制人变更,或者其他可能导致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的情形,
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在提出明确依据的基础上,充分论证该
等诉讼、仲裁事项是否构成本次发行的法律障碍并审慎发表意
见。问题14、如果发行人租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房产或者
商标、专利来自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授权使用,中介机构
核查应注意哪些方面?答: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通常应
关注并核查以下方面:相关资产的具体用途、对发行人的重要程
度、未投入发行人的原因、租赁或授权使用费用的公允性、是否
能确保发行人长期使用、今后的处置方案等,并就该等情况是否
对发行人资产完整性和独立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发表明确意见。
如发行人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当重点
关注、充分核查论证并发表意见:一是生产型企业的发行人,其
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主要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系向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租赁使用;二是发行人的核心商标、专利、主要技术
等无形资产是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授权使用。
问题15、发行上市监管对同业竞争行为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发行
人及中介机构在核查判断同业竞争事项时,应当主要关注哪些方
面?答:(1)核查范围。中介机构应当针对发行人控股股东(或
实际控制人)及其近亲属全资或控股的企业进行核查。(2)判断
原则。同业竞争的“同业”是指竞争方从事与发行人主营业务相
同或相似业务。核查认定该相同或相似的业务是否与发行人构成
“竞争”时,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结合相关企业历史沿
革、资产、人员、主营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服务的具体特点、
技术、商标商号、客户、供应商等)等方面与发行人的关系,以
及业务是否有替代性、竞争性、是否有利益冲突、是否在同一市
场范围内销售等,论证是否与发行人构成竞争;不能简单以产品
销售地域不同、产品的档次不同等认定不构成同业竞争。对于控
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与发行人从事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公司,
发行人还应当结合目前自身业务和关联方业务的经营情况、未来
发展战略等,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未来对于相关资产、业务的安
排,以及避免上市后出现同业竞争的措施。(3)亲属控制的企业
应如何核查认定。如果发行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
其夫妻双方直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控制的企业与发
行人存在竞争关系的,应认定为构成同业竞争。发行人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的其他亲属及其控制的企业与发行人存在竞争关系
的,应当充分披露前述相关企业在历史沿革、资产、人员、业务、
技术、财务等方面对发行人独立性的影响,报告期内交易或资金
往来,销售渠道、主要客户及供应商重叠等情况,以及发行人未
来有无收购安排。
问题16、首发企业报告期内普遍存在一定比例的关联交易,请问
作为拟上市企业,应从哪些方面说明关联交易情况,如何完善关
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中介机构核查应注意哪些方面?答:中介机
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应当尊重企业合法合理、正常公允且确实
有必要的经营行为,如存在关联交易的,应就交易的合法性、必
要性、合理性及公允性,以及关联方认定,关联交易履行的程序
等事项,基于谨慎原则进行核查,同时请发行人予以充分信息披
露,具体如下:(1)关于关联方认定。发行人应当按照《公司法》
《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认定并披露关联方。
(2)关于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发行人应披露关
联交易的交易内容、交易金额、交易背景以及相关交易与发行人
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还应结合可比市场公允价格、第三方市场
价格、关联方与其他交易方的价格等,说明并摘要披露关联交易
的公允性,是否存在对发行人或关联方的利益输送。对于控股股
东、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关联交易对应的收入、成本费用或
利润总额占发行人相应指标的比例较高(如达到30%)的,发行人
应结合相关关联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关联交易产生的收入、
利润总额合理性等,充分说明并摘要披露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发行
人的经营独立性、是否构成对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依赖,是
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发行人收入利润或成本费用、对发行人
利益输送的情形;此外,发行人还应披露未来减少与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发生关联交易的具体措施。(3)关于关联交易的决策
程序。发行人应当披露章程对关联交易决策程序的规定,已发生
关联交易的决策过程是否与章程相符,关联股东或董事在审议相
关交易时是否回避,以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是否发表不同意
见等。(4)关于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核查。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
师应对发行人的关联方认定,发行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发行人
的独立性、是否可能对发行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以及是否已履
行关联交易决策程序等进行充分核查并发表意见。
问题17、根据首发办法,发行人需满足最近3年董事、高级管理
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发行条件。中介机构及发行人应如何对
此进行核查披露?答:发行人应当按照要求披露董事、高级管理
人员的变动情况。中介机构对上述人员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认定,
应当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一是最近3
年内的变动人数及比例,在计算人数比例时,以董事和高级管理
人员合计总数作为基数;二是上述人员因离职或无法正常参与发
行人的生产经营是否导致对发行人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如果最近3年内发行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人数比例较大,
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的核心人员发生变化,对发行人的生产
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应视为发生重大变化。变动后新增的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来自原股东委派或发行人内部培养产生的,
原则上不构成人员的重大变化。发行人管理层因退休、调任等原
因发生岗位变化的,不轻易认定为重大变化,但发行人应当披露
相关人员变动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问题18、土地使用权是企业赖以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生产
型企业尤其重要。中介机构核查及发行人披露涉土地资产时,应
重点把握哪些方面?答:发行人存在使用或租赁使用集体建设用
地、划拨地、农用地、耕地、基本农田及其上建造的房产等情形
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对其取得和使用是否符合《土地管
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依法办理了必要的审批或租赁备
案手续、有关房产是否为合法建筑、是否可能被行政处罚、是否
构成重大违法行为出具明确意见,说明具体理由和依据。上述土
地为发行人自有或虽为租赁但房产为自建的,如存在不规范情形
且短期内无法整改,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结合该土地或房产
的面积占发行人全部土地或房产面积的比例、使用上述土地或房
产产生的收入、毛利、利润情况,评估其对于发行人的重要性。
如面积占比较低、对生产经营影响不大,应披露将来如因土地问
题被处罚的责任承担主体、搬迁的费用及承担主体、有无下一步
解决措施等,并对该等事项做重大风险提示。发行人生产经营用
的主要房产系租赁上述土地上所建房产的,如存在不规范情形,
原则上不构成发行上市障碍。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就其是否
对发行人持续经营构成重大影响发表明确意见。发行人应披露如
因土地问题被处罚的责任承担主体、搬迁的费用及承担主体、有
无下一步解决措施等,并对该等事项做重大风险提示。发行人募
投用地尚未取得的,需披露募投用地的计划、取得土地的具体安
排、进度等。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需对募投用地是否符合土地
政策、城市规划、募投用地落实的风险等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
见。
问题19、请问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发行人应在信息披露中关注哪
些事项,中介机构核查相关问题中应重点把握哪些核查要求?答:
发行人应当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包括:生产
经营中涉及环境污染的具体环节、主要污染物名称及排放量、主
要处理设施及处理能力;报告期内,发行人环保投资和相关费用
成本支出情况,环保设施实际运行情况,报告期内环保投入、环
保相关成本费用是否与处理公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污染相匹配;
募投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及相应的资金来源和金额等;公司生
产经营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发行
人若发生环保事故或受到行政处罚的,应披露原因、经过等具体
情况,发行人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整改措施及整改后是否符
合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对发行人
的环保情况进行核查,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已
建项目和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是否履行环评手续,公司排污达标
检测情况和环保部门现场检查情况,公司是否发生环保事故或重
大群体性的环保事件,有关公司环保的媒体报道。在对发行人全
面系统核查基础上,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对发行人生产经营
总体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法规和要求发表明确意见,发行人
曾发生环保事故或因环保问题受到处罚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
师应对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行为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20、一些发行人在经营中存在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共同投资行为,请问发行人对
此应如何披露,中介机构应把握哪些核查要点?答:发行人如存
在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
亲属直接或者间接共同设立公司情形,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主要
披露及核查以下事项:(1)发行人应当披露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名称、成立时间、注册资本、住所、经营范围、
股权结构、最近一年又一期主要财务数据及简要历史沿革;(2)
中介机构应当核查发行人与上述主体共同设立公司的背景、原因
和必要性,说明发行人出资是否合法合规、出资价格是否公允。
(3)如发行人与共同设立的公司存在业务或资金往来的,还应当
披露相关交易的交易内容、交易金额、交易背景以及相关交易与
发行人主营业务之间的关系。中介机构应当核查相关交易的真实
性、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及公允性,是否存在损害发行人利
益的行为。(4)如公司共同投资方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
亲属,中介机构应核查说明公司是否符合《公司法》第148条规
定,即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不得
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
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问题21、对于发行人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问题,应当如何做
好披露工作,中介机构在核查有关问题时应如何把握?答:发行
人报告期内存在应缴未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情形的,应当在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应缴未缴的具体情况及形成原因,如补缴对发
行人的持续经营可能造成的影响,揭示相关风险,并披露应对方
案。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对前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对是否属
于重大违法行为出具明确意见。
问题22、发行人为新三板挂牌、摘牌公司、H股公司,或者涉及
境外分拆、退市的,除财务信息一致性外,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
信息披露、相关合规性、股东核查等方面应注意哪些事项?答:
发行人曾为或现为新三板挂牌公司、境外上市公司的,应说明并
简要披露其在挂牌或上市过程中,以及挂牌或上市期间在信息披
露、股权交易、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策等方面的合法合规性,披
露摘牌或退市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如有),是否存在受到处罚的
情形。涉及境外退市或境外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发行人还应披
露相关外汇流转及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
对上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此外,对于新三板挂牌、摘牌
公司或H股公司因二级市场交易产生的新增股东,原则上应对持
股5%以上的股东进行披露和核查。如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东中包
含被认定为不适格股东的,发行人应合并披露相关持股比例,合
计持股比例较高的,应披露原因及其对发行人生产经营的影响。
问题23、部分发行人因从事军工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需申请豁免
披露部分信息,发行人应如何办理豁免申请程序?答:根据招股
说明书准则,发行人有充分依据证明准则要求披露的某些信息涉
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因披露可能导致其违反国家有关保
密法律法规规定或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发行人可向中国证监会
申请豁免披露。发行人主营业务涉及军工的,信息披露应当符合
国家的相关规定。我会不对发行人申请豁免披露的信息是否涉密
进行判断,主要依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书面确认。对存在涉密
信息申请豁免披露的,发行人在履行一般信息披露程序的同时,
还应落实如下事项:(1)提供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发行人申请豁免
披露的信息为涉密信息的认定文件。(2)发行人关于信息豁免披
露的申请文件应逐项说明需要豁免披露的信息、认定涉密的依据
及理由,并说明相关信息披露文件是否符合有关保密规定和招股
说明书准则要求,涉及军工的是否符合《军工企业对外融资特殊
财务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豁免披露后的信息是否对投资者
决策判断构成重大障碍。(3)发行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
人员出具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文件不存在泄密事
项且能够持续履行保密义务的声明。(4)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对其已履行和能够持续履行相关保密义务出具承诺文件。
(5)对我会审核过程提出的信息豁免披露或调整意见,发行人应
相应回复、补充相关文件的内容,有实质性增减的,应当说明调
整后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泄密风险。(6)说明内
部保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保密法》等相关法律
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因违反保密规定受到处罚的情形。保荐机
构、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信息豁免披露符合相关规定、不影
响投资者决策判断、不存在泄密风险出具意见明确、依据充分的
专项核查报告。申报会计师应当出具对发行人审计范围是否受到
限制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对发行人豁免披露的财务信息是
否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的核查报告。涉及军工的,中介机构应当
说明开展军工涉密业务咨询服务是否符合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
等军工涉密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
问题24、新《证券法》实施后,发行人在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
股计划的,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符合的要求发行人
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则上应当全部由公司员工构
成,体现增强公司凝聚力、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导向,建立
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有利于兼顾员工与公司长远利益,为公
司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员工持股计划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发行
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
文件要求履行决策程序,并遵循公司自主决定、员工自愿参加的
原则,不得以摊派、强行分配等方式强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2.参
与持股计划的员工,与其他投资者权益平等,盈亏自负,风险自
担,不得利用知悉公司相关信息的优势,侵害其他投资者合法权
益。员工入股应主要以货币出资,并按约定及时足额缴纳。按照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员工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的,应提供所有权
属证明并依法评估作价,及时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3.发行人实
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通过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资产管理
计划等持股平台间接持股,并建立健全持股在平台内部的流转、
退出机制,以及所持发行人股权的管理机制。参与持股计划的员
工因离职、退休、死亡等原因离开公司的,其间接所持股份权益
应当按照员工持股计划章程或协议约定的方式处置。(二)员工
持股计划计算股东人数的原则1.依法以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
资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在计算公司股东
人数时,按一名股东计算。2.参与员工持股计划时为公司员工,
离职后按照员工持股计划章程或协议约定等仍持有员工持股计划
权益的人员,可不视为外部人员。3.新《证券法》施行之前(即
2020年3月1日之前)设立的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包括少量外
部人员的,可不做清理,在计算公司股东人数时,公司员工部分
按照一名股东计算,外部人员按实际人数穿透计算。(三)发行
人信息披露要求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员工持股计划
的人员构成、人员离职后的股份处理、股份锁定期等内容。(四)
中介机构核查要求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员工持股计划的
设立背景、具体人员构成、价格公允性、员工持股计划章程或协
议约定情况、员工减持承诺情况、规范运行情况及备案情况进行
充分核查,并就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损害
发行人利益的情形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25、发行人存在首发申报前制定的期权激励计划,并准备在
上市后实施的,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
查?答:(一)发行人首发申报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期权激励
计划应当符合的要求发行人存在首发申报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
期权激励计划的,应体现增强公司凝聚力、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
展的导向。原则上应符合下列要求:1.激励对象应当符合相关上
市板块的规定;2.激励计划的必备内容与基本要求,激励工具的
定义与权利限制,行权安排,回购或终止行权,实施程序等内容,
应参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执行;3.
期权的行权价格由股东自行商定确定,但原则上不应低于最近一
年经审计的净资产或评估值;4.发行人全部在有效期内的期权激
励计划所对应股票数量占上市前总股本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
15%,且不得设置预留权益;5.在审期间,发行人不应新增期权激
励计划,相关激励对象不得行权;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表日后行
权的,申报前须增加一期审计;6.在制定期权激励计划时应充分
考虑实际控制人稳定,避免上市后期权行权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
变化;7.激励对象在发行人上市后行权认购的股票,应承诺自行
权日起三年内不减持,同时承诺上述期限届满后比照董事、监事
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减持规定执行。(二)发行人信息披露要
求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期权激励计划的有关信息:
1.期权激励计划的基本内容、制定计划履行的决策程序、目前的
执行情况;2.期权行权价格的确定原则,以及和最近一年经审计
的净资产或评估值的差异与原因;3.期权激励计划对公司经营状
况、财务状况、控制权变化等方面的影响;4.涉及股份支付费用
的会计处理等。(三)中介机构核查要求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
应对下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核查意见:1.期权激励计划的制定
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以上要求;2.发行人是否在招股说明书中充
分披露期权激励计划的有关信息;3.股份支付相关权益工具公允
价值的计量方法及结果是否合理;4.发行人报告期内股份支付相
关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问题26、基于企业发展考虑,部分首发企业上市前通过增资或转
让股份等形式实现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员工、主要业务伙伴持
股。首发企业股份支付成因复杂,公允价值难以计量,与上市公
司实施股权激励相比存在较大不同。对此,首发企业及中介机构
需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答:发行人报告期内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
提供服务而授予股份的交易,在编制申报会计报表时,应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相关规定进行处理。(1)具
体适用情形对于报告期内发行人向职工(含持股平台)、客户、
供应商等新增股份,以及主要股东及其关联方向职工(含持股平
台)、客户、供应商等转让股份,均应考虑是否适用《企业会计
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于报告期前的股份支付事项,如
对期初未分配利润造成重大影响,也应考虑是否适用《企业会计
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有充分证据支持属于同一次股权激
励方案、决策程序、相关协议而实施的股份支付事项的,原则上
一并考虑适用。通常情况下,解决股份代持等规范措施导致股份
变动,家族内部财产分割、继承、赠与等非交易行为导致股权变
动,资产重组、业务并购、持股方式转换、向老股东同比例配售
新股等导致股权变动等,在有充分证据支持相关股份获取与发行
人获得其服务无关的情况下,一般无需作为股份支付处理。对于
为发行人提供服务的实际控制人/老股东以低于股份公允价值的
价格增资入股事宜,如果根据增资协议,并非所有股东均有权按
各自原持股比例获得新增股份,对于实际控制人/老股东超过其原
持股比例而获得的新增股份,应属于股份支付;如果增资协议约
定,所有股东均有权按各自原持股比例获得新增股份,但股东之
间转让新增股份受让权且构成集团内股份支付,导致实际控制人/
老股东超过其原持股比例获得的新增股份,也属于股份支付。对
于实际控制人/老股东原持股比例,应按照相关股东直接持有与穿
透控股平台后间接持有的股份比例合并计算。(2)确定公允价值
存在股份支付事项的,发行人及申报会计师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的原则确定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应综
合考虑如下因素:①入股时间阶段、业绩基础与变动预期、市场
环境变化;②行业特点、同行业并购重组市盈率水平;③股份支
付实施或发生当年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因素的影响;④熟悉情
况并按公平原则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达成的入股价格或相似股权
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如近期合理的PE入股价,但要避免采用难以
证明公允性的外部投资者入股价;⑤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确定公
允价值,但要避免采取有争议的、结果显失公平的估值技术或公
允价值确定方法,如明显增长预期下按照成本法评估的每股净资
产价值或账面净资产。发行人及申报会计师应在综合分析上述因
素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股份支付相关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充分
论证相关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合理性。(3)计量方式确认股份支
付费用时,对增资或受让的股份立即授予或转让完成且没有明确
约定服务期等限制条件的,原则上应当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并
作为偶发事项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对设定服务期的股份支付,股
份支付费用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在服务期内进行分摊,并计入经常
性损益,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结合股权激励方案及相关决议、入
股协议、服务合同等有关服务期的条款约定,充分论证服务期认
定的依据及合理性。(4)披露与核查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及报
表附注中披露股份支付的形成原因、具体对象、权益工具的数量
及确定依据、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及确认方法。保荐机构及申报
会计师应对首发企业报告期内发生的股份变动是否适用《企业会
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进行核查,并对以下问题发表明确
意见:股份支付相关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结果是否合
理,与同期可比公司估值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及原因;对于存在与
股权所有权或收益权等相关的限制性条件的,相关条件是否真实、
可行,服务期的判断是否准确,服务期各年/期确认的员工服务成
本或费用是否准确;发行人报告期内股份支付相关会计处理是否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问题27、部分园林、绿化、市政等建筑施工类企业,存在大量已
竣工并实际交付的工程项目的工程施工(合同资产)余额未及时
结转,影响相关报表项目的准确分类,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对上述
事项应关注哪些方面?答:(1)执行新收入准则前首发企业存在
工程施工业务的,在按照规定时间(如2020年1月1日)执行财
政部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
新收入准则)之前,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的相关规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工程施工企
业,特别是园林、绿化、市政等建筑施工企业各报告期末存货主
要为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施工,其中,部分项目已竣工并实际交
付,仅以未办理决算或审计等原因而长期挂账。针对上述事项,
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进一步核实合同规定的结算条件与结算
时点、施工记录与竣工交付资料、按工程进度确认的收入、成本
与毛利情况、存货风险与收款信用风险的区别与转移情况、收款
权利与计量依据等事项。如发现存货中存在以未决算或未审计等
名义长期挂账的已竣工并实际交付的工程项目施工余额,因该部
分存货已不在发行人控制范围,发行人已按工程完工进度确认收
入,发行人与业主之间存在实质的收款权利或信用关系,一般应
考虑将其转入应收款项并计提坏账准备,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
应对相关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发行
人应在招股说明书“管理层分析”中披露上述已竣工并实际交付
的工程项目施工余额未办理决算或审计等原因,是否与业主方存
在纠纷,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适当章节充分揭示相关风险。(2)执
行新收入准则后首发企业存在工程施工业务的,按照规定时间执
行新收入准则后,应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履约义
务类型,确定各单项履约义务是在某一时段内履行,还是在某一
时点履行,采用恰当的收入确认方法。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
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该段时间内按照履约进度确认收入。部分
工程施工企业,特别是园林、绿化、市政等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履
约进度确认收入的,各报告期末存在已完工未结算或未收款的合
同对价,应依据合同条款明确并披露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的分类
标准和确认条件,准确区分和列报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针对上
述事项,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进一步核实合同规定的结算条
件与结算时点、施工记录与竣工交付资料、按履约进度确认的收
入、成本与毛利情况、合同资产与应收账款的权利区别与风险差
异。如发现应收客户对价的权利并不仅仅承担信用风险,还取决
于履行合同中的其他履约义务等条件的,应列报为合同资产;如
存在长期挂账的已竣工并实际交付的合同资产余额,应结合发行
人与业主之间存在实质的收款权利或信用关系等条件,考虑相关
列报的准确性。同时,发行人应充分考虑相关风险特征分别确定
并披露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保荐机构和申
报会计师应对工程施工业务收入确认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合同资产和应收账款的分类是否正确、相关减值准备计提
是否充分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管
理层分析”中补充披露各报告期末已完工未结算或未收款的应收
合同对价原因,是否与业主方存在纠纷,并在招股说明书中适当
章节充分揭示相关风险。
问题28、部分首发企业以应收账款客户信用风险较低为理由不计
提坏账准备,部分首发企业对于应收票据不计提减值准备,部分
首发企业报告期存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部分首发企业应收账款
坏账计提比例明显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水平,发行人及相关中介
机构对上述涉及应收款项相关事项应关注哪些方面?答:应收款
项坏账准备的计提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
认和计量》的相关规定,考虑预期信用风险。根据预期信用损失
模型,可合理划分不同组合后分别进行减值测试,不同组合的划
分应当充分说明确定信用风险特征的依据。相关依据包括客户类
型、商业模式、付款方式、回款周期、历史逾期、违约风险、时
间损失、账龄结构等因素形成的显著差异。发行人应根据所有合
理性依据、前瞻性信息、相关减值参数详细论证并披露预期信用
损失率的确定方法和具体依据。发行人不应以欠款方为关联方客
户、优质客户、政府工程客户或历史上未发生实际损失等理由而
不计提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关于应收项目的减值计提要求,根据其信
用风险特征考虑减值问题。对于在收入确认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初
始确认,后又将该应收账款转为商业承兑汇票结算的,发行人应
按照账龄连续计算的原则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如果对某些
单项或某些组合应收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发行人需充分说明未
计提的依据和原因,详细论证是否存在确凿证据,是否存在信用
风险,账龄结构是否与收款周期一致,是否考虑前瞻性信息,保
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结合业务合作、回款进度、经营环境等因
素谨慎评估是否存在坏账风险,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应
收账款保理业务,如为有追索权债权转让,发行人应仍根据原有
账龄计提坏账准备。发行人应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确定合理的应
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对于计提比例明显低于同行业上市公
司水平的,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具体原因。保荐机构及申报会
计师应对上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29、部分首发企业存在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可变现净值低
于账面价值等情况,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应当如何考虑?答:发
行人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从外部信息来
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判断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
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
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
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
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
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由于行业前景、监管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生产线停产或资
产闲置,以及由于技术迭代、持续更新等原因,导致相关设备、
无形资产或开发支出失去使用价值,且无预期恢复时间,相关中
介机构应结合该资产未来处置方案或处理计划,合理估计其可收
回金额,核查发行人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恰当,减值测试
方法、关键假设及参数是否合理。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
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
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商誉减值事项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及审计
评估情况,应详细说明是否符合《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
商誉减值》的要求。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重要资产减值
测试过程与方法、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减值计提情况及对报
告期和未来期间经营业绩的影响。相关中介机构应结合资产持有
目的、用途、使用状况等,核查发行人可收回金额确定方法是否
恰当、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问题30、对首发企业部分涉税事项,如取得的税收优惠是否属于
经常性损益、税收优惠续期申请期间是否可以按照优惠税率预提
预缴、外资企业转内资企业补缴所得税费用如何确认归属期间等,
发行人和相关中介机构通常应如何把握?答:发行人依法取得的
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文化企业及西部大开发
等特定性质或区域性的税收优惠,符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
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规定的,可以计入
经常性损益。发行人取得的税收优惠到期后,发行人、保荐机构、
律师和申报会计师应对照税收优惠的相关条件和履行程序的相关
规定,对拟上市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是否能够继续享受优惠
进行专业判断并发表明确意见:(1)如果很可能获得相关税收优
惠批复,按优惠税率预提预缴经税务部门同意,可暂按优惠税率
预提并做风险提示,并说明如果未来被追缴税款,是否有大股东
承诺补偿;同时,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税收优惠不确定
性风险。(2)如果获得相关税收优惠批复的可能性较小,需按照
谨慎性原则按正常税率预提,未来根据实际的税收优惠批复情况
进行相应调整。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未满10年转为内资企业的,
按税法规定,需在转为内资企业当期,补缴之前已享受的外商投
资企业所得税优惠。补缴所得税费用系因企业由外资企业转为内
资企业的行为造成,属于该行为的成本费用,应全额计入补缴当
期,不应追溯调整至实际享受优惠期间。发行人补缴税款,符合
会计差错更正要求的,可追溯调整至相应期间;对于缴纳罚款、
滞纳金等,原则上应计入缴纳当期。
问题31、部分首发企业在合并中识别并确认无形资产,以及对外
购买客户资源或客户关系等事项,实务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答: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
产》的相关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应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并
且只有在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
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才能确认无形资产;企业在判断无
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
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
有明确证据支持。对于客户资源或客户关系,只有在合同或其他
法定权利支持,确保企业在较长时期内获得稳定收益且能够核算
价值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如果企业无法控制客户关
系、人力资源等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则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发行人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支付的正常
营销费用,或仅从出售方购买了相关客户资料,而客户并未与上
述出售方签订独家或长期买卖合同,即在没有明确合同或其他法
定权利支持情况下,“客户资源”或“客户关系”通常理解为发
行人为获取客户渠道而发生的费用。若确认为无形资产,发行人
应详细说明确认的依据,是否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保荐机
构及申报会计师应针对上述事项谨慎发表明确意见。对于非同一
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无形资产的识别与确认,根据证监会发布的
《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的有关要求,购买方在初
始确认企业合并中购入的被购买方资产时,应充分识别被购买方
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对于满足会计准
则规定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在上述企业合并确认
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发行人应保持专业谨慎,充分论证是否存在
确凿的证据、合理的理由以及可计量、可确认的条件,评估师应
按照公认可靠的评估方法确认其公允价值,不存在其他相反的证
据。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详细核查发
行人确认的无形资产是否符合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要求,
是否存在虚构无形资产情形,是否存在估值风险和减值风险。
问题32、部分首发企业由客户提供或指定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
后向客户销售;部分首发企业向加工商提供原材料,加工后再予
以购回。在实务中,前述业务是按照受托加工或委托加工业务,
还是按照独立购销业务处理,如何区分?答:通常来讲,委托加
工是指由委托方提供原材料和主要材料,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
求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和代垫部分辅助材料加工的业务。从形
式上看,双方一般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合同价款表现为加工费,
且加工费与受托方持有的主要材料价格变动无关。实务中,发行
人由客户提供或指定原材料供应,或向加工商提供原材料,加工
后予以购回,应根据其交易业务实质区别于受托/委托加工业务进
行会计处理。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双方签订合同
的属性类别,合同中主要条款,如价款确定基础和定价方式、物
料转移风险归属的具体规定;(2)生产加工方是否完全或主要承
担了原材料生产加工中的保管和灭失、价格波动等风险;(3)生
产加工方是否具备对最终产品的完整销售定价权;(4)生产加工
方是否承担了最终产品销售对应账款的信用风险;(5)生产加工
方对原材料加工的复杂程度,加工物料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变化
程度等。对于由发行人将原材料提供给加工商之后,加工商仅进
行简单的加工工序,物料的形态和功用方面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
变化,并且发行人向加工商提供的原材料的销售价格由发行人确
定,加工商不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对于此类交易,通常
按照委托加工业务处理,发行人按照原材料销售和回购的差额确
认加工费,对于提供给加工商的原材料不应确认销售收入。由客
户提供或指定供应商的原材料采购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且与市场
价格基本一致,购买和销售业务相对独立,双方约定所有权转移
条款,公司对存货进行后续管理和核算,该客户没有保留原材料
的继续管理权,产品销售时,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销售价
格包括主要材料、辅料、加工费、利润在内的全额销售价格,对
于此类交易,通常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控制权转移认
定是否为购销业务处理,从而确定是以总额法确认加工后成品的
销售收入,还是仅将加工费确认为销售收入。
问题33、中国影视产业分为影视制片、发行、院线、影院放映等
主要环节。影视制作机构依托前端行业提供的各要素投资生产并
提供国产电影片源,或者进口影片专营商向境外电影制作、发行
机构获取进口电影片源;电影发行机构获得片源后向合作院线供
片;院线对旗下连锁电影院进行统一排片;影院负责安排电影放
映,最终为消费者提供观影服务。部分从事院线发行、放映业务
的首发企业存在票房分账收入确认、放映业务成本归集核算方法
不一致的问题,造成同行业企业收入、毛利率等关键财务数据和
指标不可比,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对于上述情况应如
何把握?答:从收入分配来看,目前以票房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的盈利模式造成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收入均为票房分账收入。
在核心业务环节中,我国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与收入流
分配呈现相反的顺序。影院通过放映服务从消费者率先取得票房
收入,在扣除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及与院线约定的适用流
转税和附加后,定期或者按照单部影片,由影院作为分账的起始
环节,按照产业链各业务环节由下至上进行票房分账。(1)发行
业务收入确认(包括电影发行及院线发行)发行方应根据《企业
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确定其收入应按“总额法”
还是“净额法”核算。发行方采用代理发行的方式从事影视发行
业务的,实质上仅作为制片方和影院之间的中介,未承担影片制
作的拍摄审核风险,也不承担放映影片票房惨淡而导致的潜在损
失,而且发行方提供服务时,影院清楚的知道影视作品质量责任、
版权价格(票价)主要取决于制片方,发行方仅提供市场营销、
排期供片等服务,尤其是院线发行环节,其只提供“供片渠道”
管理服务,因此采用代理发行方式实施发行的,通常采用“净额
法”核算。(2)放映业务收入确认从放映方与发行方签订协议条
款和业务模式来看,放映方虽未买断播映权,没有承担对存货(电
影)全部的后果和责任,但是基于其在放映服务中承担主要责任
人的角色,通常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3)放映业务成本归集范
围将影院租金、放映设备折旧与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摊销、放映直
接人力成本等归集列入“营业成本”还是“管理费用”、“销售
费用”会影响到“毛利”、“毛利率”指标的可比性。考虑到招
股说明书披露规则、年报披露规则中均有要求披露和分析“毛利
率”这一重要的财务指标,电影院租金、放映设备折旧与租入固
定资产改良摊销、放映直接人力成本,通常确认为“营业成本”。
发行人应当根据上述业务的实质准确披露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及依
据,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当审慎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34、部分首发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
计量,导致报告期各年均确认大额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收
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很大,对于上述事项
的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有哪些?答:发行人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计量及披露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
相关规定。如发行人论证其投资性房地产符合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进行后续计量条件的,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
行后续计量。申报会计师需对发行人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核查
并发表明确意见。鉴于目前A股同类上市公司普遍以成本模式对
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计价模式不同导致报表列报存在较大差
异,并可能影响投资者价值判断。其差异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
(或摊销),从而少计成本;二是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
应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通常会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
益,该部分收益在相关投资性房地产出售或处置前,相应公允价
值变动收益非现实实现(产生现金流入或形成收款权利)。因此,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以下事项:(1)发行人投资性
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具体差异,
披露按成本模式下模拟测算的财务数据,在招股说明书“重大事
项提示”及“风险因素”中就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
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及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不具可比
性的情况进行充分风险揭示。(2)分析披露近几年国内投资性房
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趋势的特殊性及可持续性,在招股说明书“重
大事项提示”及“风险因素”中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比较大对
未来分红的影响进行充分风险提示。(3)要求发行人承诺上市后
后续持续披露选用的会计政策选择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4)
要求评估师说明其选用的评估方法、评估值的确定依据等是否符
合评估准则等规定。(5)发行人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收益现值
法进行评估时,应合理确定房地产收益口径,不能笼统地以合同
收入全额认定为房产租赁类收入。根据资产评估准则的规定,评
估师运用收益法评估不动产时,应当了解不动产未来收益应当是
不动产本身带来的收益;即在预计房地产未来收益时,应合理剔
除附加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相关收益,明确将物业本身所直接
带来的纯租金收入作为测算的归集标准。发行人若认为难以依据
合同直接划分房产租赁类收入和经营管理收入的,应对相关收入
进行合理拆分,并详细论证拆分的依据。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
应对上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问题35、企业合并过
程中,对于合并各方是否在同一控制权下认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内
容有哪些?部分按相关规定申请境内发行上市的红筹企业如存在
协议控制或类似特殊安排,在合并报表编制和信息披露方面应突
出哪些内容?答: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发行人应严格遵守
相关会计准则规定,详细披露合并范围及相关依据,对特殊合并
事项予以重点说明。(1)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等规定①发行人企业
合并行为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关规定
进行处理。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
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
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的
解释,“同一方”是指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
控制的投资者。“相同的多方”通常是指根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约定,在对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使表决权时发表一致意
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控制并非暂时性”是指参与合
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较长的时间内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
制。较长的时间通常指一年以上(含一年)。②根据《企业会计
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1期》解释,通常情况下,同一
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
并。除此之外,一般不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③在对参与
合并企业在合并前控制权归属认定中,如存在委托持股、代持股
份、协议控制(VIE模式)等特殊情形,发行人应提供与控制权实
际归属认定相关的充分事实证据和合理性依据,中介机构应对该
等特殊控制权归属认定事项的真实性、证据充分性、依据合规性
等予以审慎判断、妥善处理和重点关注。(2)红筹企业协议控制
下合并报表编制的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
报表》第七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
确定”,第八条规定“投资方应在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
的基础上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进行判断”。部分按相关规定申请
境内发行上市的红筹企业,如存在协议控制架构或类似特殊安排,
将不具有持股关系的主体(以下简称被合并主体)纳入合并财务
报表合并范围。在此情况下,发行人应充分披露协议控制架构的
具体安排,包括协议控制架构涉及的各方法律主体的基本情况、
主要合同的核心条款等;分析披露被合并主体设立目的、被合并
主体的相关活动以及如何对相关活动作出决策、发行人享有的权
利是否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合并主体的相关活动、发行人是否
通过参与被合并主体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发行人是否有能
力运用对被合并主体的权利影响其回报金额、投资方与其他各方
的关系;结合上述情况和会计准则规定,分析披露发行人合并依
据是否充分,详细披露合并报表编制方法。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
师应对上述情况进行核查,就合并报表编制是否合规发表明确意
见。
问题36、《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要求发行人最近
3年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申请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首
发企业为谋取外延式发展,在报告期内发生业务重组行为,如何
界定主营业务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答:发行人在报告期内发生业
务重组,要依据被重组业务与发行人是否受同一控制分别进行判
断。如为同一控制下业务重组,应按照《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
第3号》相关要求进行判断和处理;如为非同一控制下业务重组,
通常包括收购被重组方股权或经营性资产、以被重组方股权或经
营性资产对发行人进行增资、吸收合并被重组方等行为方式,发
行人、中介机构可关注以下因素:(1)重组新增业务与发行人重
组前的业务是否具有高度相关性,如同一行业、类似技术产品、
上下游产业链等;(2)业务重组行为对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掌控能
力的影响;(3)被合并方占发行人重组前资产总额、资产净额、
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的比例,业务重组行为对发行人主营业务变
化的影响程度等。实务中,通常按以下原则判断非同一控制下业
务重组行为是否会引起发行人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1)对于
重组新增业务与发行人重组前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被重组方
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资产净额或前一个会计年度
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100%,
则视为发行人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2)对于重组新增业务与
发行人重组前业务不具有高度相关性的,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
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资产净额或前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
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50%,则视为发行人
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对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根据《首
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相关运行时间要
求。对于重组新增业务与发行人重组前业务具有高度相关性的,
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资产净额或前一个
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
目50%,但未达到100%的,通常不视为发行人主营业务发生重大
变化,但为了便于投资者了解重组后的整体运营情况,原则上发
行人重组后运行满12个月后方可申请发行。12个月内发生多次重
组行为的,重组对发行人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营业收入或利润
总额的影响应累计计算。对于发行人报告期内发生的业务重组行
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发行人业务重组的原因、合理性以及
重组后的整合情况,并披露被收购企业收购前一年的财务报表。
保荐机构应当充分关注发行人业务重组的合理性、资产的交付和
过户情况、交易当事人的承诺情况、盈利预测或业绩对赌情况、
人员整合、公司治理运行情况、重组业务的最新发展状况等。
问题37、部分首发企业存在报告期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业绩
指标大幅下滑情形,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应如何把握相关情况对其
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答:如首发企业在报告期内出现营业收入、
净利润等经营业绩指标大幅下滑的情形,中介机构应重点关注是
否存在可能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者利益有重大不利影响的
事项,充分核查经营业绩下滑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方面;
发行人应按经营业绩下滑专项信息披露要求做好披露工作。(1)
发行人存在最近一年(期)经营业绩较上一年(期)下滑幅度超
过50%情形的,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全面分析经营业绩下滑幅度超
过50%的具体原因,审慎说明该情形及相关原因对持续盈利能力是
否构成重大不利影响。如无充分相反证据或其他特殊原因能够说
明发行人仍能保持持续盈利能力外,一般应重点关注并考虑该情
形的影响程度。(2)针对业绩下滑情形,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应区
分以下不同情况予以论证核查:①对于发行人因经营能力或经营
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经营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形,发行人应充分说明
经营能力或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变化的时间节点、趋
势方向及具体影响程度;正在采取或拟采取的改善措施及预计效
果,结合前瞻性信息或经审核的盈利预测(如有)情况,说明经
营业绩下滑趋势是否已扭转,是否仍存在对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
大不利影响的事项;保荐机构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充分核查,获取
明确的证据,并发表明确意见。在论证、核查和充分证据基础上,
合理判断该情形的影响程度。②对于发行人认为自身属于强周期
行业的情形,发行人应结合所处行业过去若干年内出现的波动情
况,分析披露该行业是否具备强周期特征;比较说明发行人收入、
利润变动情况与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情况是否基本一致;说明行业
景气指数在未来能够改善,行业不存在严重产能过剩或整体持续
衰退。结合上述要求,保荐机构应对发行人属于强周期行业的依
据是否充分发表专项核查意见。满足以上条件的,其业绩下滑可
不认定为对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③对于发行
人报告期因不可抗力或偶发性特殊业务事项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
情形(如自然灾害造成的一次性损失或阶段性业绩下滑、大额研
发费用支出、并购标的经营未达预期导致巨额商誉减值、个别生
产线停产或开工不足导致大额固定资产减值、个别产品销售不畅
导致大额存货减值、债务人出现危机导致大额债权类资产减值或
发生巨额坏账损失、仲裁或诉讼事项导致大额赔偿支出或计提大
额预计负债、长期股权投资大幅减值等),发行人应说明不可抗
力或偶发性特殊业务事项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影响程度,最近一期
末相关事项对经营业绩的不利影响是否已完全消化或基本消除;
结合前瞻性信息或经审核的盈利预测(如有)情况,说明特殊业
务事项是否仍对报告期后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持续盈利能
力。保荐机构应对特殊业务事项是否影响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发
表专项核查意见。若特殊业务事项的不利影响在报告期内已完全
消化或基本消除,披露的前瞻性信息或经审核的盈利预测(如有)
未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其业绩下滑可不认定为对持续盈利能力构
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针对经营业绩下滑,发行人应作专项信
息披露,中介机构应作专项核查。具体要求包括:①发行人应充
分说明核心业务、经营环境、主要指标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业绩下滑程度与行业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或背离,发行人的经营业
务和业绩水准是否仍处于正常状态,并在重大事项提示中披露主
要经营状况与财务信息,以及下一报告期业绩预告情况,同时充
分揭示业绩变动或下滑的风险及其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②保
荐机构、申报会计师需要就经营业绩下滑是否对持续盈利能力构
成重大不利影响发表专项核查意见,详细分析发行人业绩变动的
原因及合理性,明确说明业绩预计的基础及依据,核查发行人的
经营与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报表项目有无异常变化,是否存在影
响发行条件的重大不利影响因素,出具明确意见。净利润以最近
一年(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合计数前后孰低的净利润为计算依
据,与前期同一口径数值进行比较。
问题38、部分首发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如向单一大客户销售收
入或毛利占比超过50%以上,在何种情况下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答:发行人来自单一大客户主营业务收入或毛利贡献占比超过50%
以上的,表明发行人对该单一大客户存在重大依赖,但是否构成
重大不利影响,应重点关注客户的稳定性和业务持续性,是否存
在重大不确定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合理判断。对于非因行业特殊
性、行业普遍性导致客户集中度偏高的,保荐机构应充分考虑该
单一大客户是否为关联方或者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客户,是否为异
常新增客户;客户高度集中是否可能导致对其未来持续盈利能力
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重大疑虑,进而影响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判
断。对于发行人由于下游客户的行业分布集中而导致的客户集中
具备合理性的特殊行业(如电力、电网、电信、石油、银行、军
工等行业),发行人应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充分说
明客户集中是否符合行业特性,发行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是否具
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发行人采用公开、公平的
手段或方式独立获取业务,相关的业务具有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并予以充分的信息披露。针对因上述特殊行业分布或行业产业链
关系导致发行人客户集中情况,中介机构应当综合分析考量以下
因素的影响:一是发行人客户集中的原因,与行业经营特点是否
一致,是否存在下游行业较为分散而发行人自身客户较为集中的
情况及其合理性。二是发行人客户在其行业中的地位、透明度与
经营状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风险。三是发行人与客户合作
的历史、业务稳定性及可持续性,相关交易的定价原则及公允性。
四是发行人与重大客户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发行人的业务获取方
式是否影响独立性,发行人是否具备独立面向市场获取业务的能
力。同时,保荐机构应当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上述客户本身不存
在重大不确定性,发行人已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
集中具有行业普遍性,发行人在客户稳定性与业务持续性方面没
有重大风险。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上述情况,充分揭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可能带来的风险。符合上述要求,一般不认为对
发行条件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问题3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四款
规定,发行人不得有“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合并
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若申请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首发
企业存在最近1个会计年度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较高的情
形,上述事项是否影响发行条件?答:首发办法对发行人持续盈
利能力条件中,要求发行人不得有“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
主要来自合并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的情形,通常是指发行
人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投资收益不超过当期合并报表净利润的
50%。对该款限制性要求的把握,不仅关注发行人来自合并财务报
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对盈利贡献程度,还关注发行人纳入合并
报表范围以内主体状况、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投资对象业务内
容以及招股说明书相关信息披露等情况。如发行人能够同时满足
以下三个条件,则最近1个会计年度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例较高
情况不构成影响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条件的情形:(1)发行人如
减除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对外投资及投资收益,仍须符合发
行条件要求,包括具有完整产供销体系,资产完整并独立运营,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如不含相关投资收益仍符合首发财务指标条
件。(2)被投资企业主营业务与发行人主营业务须具有高度相关
性,如同一行业、类似技术产品、上下游关联产业等,不存在大
规模非主业投资情况。(3)需充分披露相关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对
发行人的影响。发行人如存在合并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占比
较高情况,应在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中充分披露相关风险特
征,同时,在管理层分析中披露以下内容:①被投资企业的业务
内容、经营状况,发行人与被投资企业所处行业的关系,发行人
对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可控性和判断力等相关信息;②发
行人对被投资企业投资过程、与被投资企业控股股东合作历史、
未来合作预期、合作模式是否属于行业惯例、被投资企业分红政
策等;③被投资企业非经常性损益情况及对发行人投资收益构成
的影响,该影响数是否已作为发行人的非经常性损益计算;④其
他重要信息。
问题40、对于发行人是否存在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情形,中
介机构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核查和判断?答:如发行人存在以
下情形,中介机构应重点关注该情形是否影响发行人持续经营能
力:(1)发行人所处行业受国家政策限制或国际贸易条件影响存
在重大不利变化风险;(2)发行人所处行业出现周期性衰退、产
能过剩、市场容量骤减、增长停滞等情况;(3)发行人所处行业
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相比竞争者发行人在技术、资金、规模
效应方面等不具有明显优势;(4)发行人所处行业上下游供求关
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材料采购价格或产品售价出现重大不利
变化;(5)发行人因业务转型的负面影响导致营业收入、毛利率、
成本费用及盈利水平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且最近一期经营业绩尚
未出现明显好转趋势;(6)发行人重要客户本身发生重大不利变
化,进而对发行人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7)
发行人由于工艺过时、产品落后、技术更迭、研发失败等原因导
致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重要资产或主要生产线出现重大减值风
险、主要业务停滞或萎缩;(8)发行人多项业务数据和财务指标
呈现恶化趋势,短期内没有好转迹象;(9)对发行人业务经营或
收入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
重要资产或技术存在重大纠纷或诉讼,已经或者未来将对发行人
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10)其他明显影响或丧失
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形。中介机构应详细分析和评估上述情形的具
体表现、影响程度和预期结果,综合判断上述情形是否对发行人
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审慎发表明确意见,并督促发
行人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持续经营风险。
问题41、首发条件要求发行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
如首发企业报告期存在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应如何把握?答:
部分首发企业在提交申报材料的审计截止日前存在财务内控不规
范情形,如①为满足贷款银行受托支付要求,在无真实业务支持
情况下,通过供应商等取得银行贷款或为客户提供银行贷款资金
走账通道(简称“转贷”行为);②向关联方或供应商开具无真
实交易背景的商业票据,通过票据贴现后获取银行融资;③与关
联方或第三方直接进行资金拆借;④通过关联方或第三方代收货
款;⑤利用个人账户对外收付款项;⑥出借公司账户为他人收付
款项;⑦违反内部资金管理规定对外支付大额款项、大额现金借
支和还款、挪用资金等重大不规范情形。(1)保荐机构在上市辅
导期间,应会同申报会计师、律师,要求发行人严格按照现行法
规、规则、制度要求对涉及问题进行整改或纠正,在提交申报材
料前强化发行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有效性检查。具体要求
可从以下方面把握:①首发企业申请上市成为公众公司,需要建
立、完善并严格实施相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合
法权益。拟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内作为非公众公司,在财务内控方
面存在上述不规范情形的,应通过中介机构上市辅导完成整改或
纠正(如收回资金、结束不当行为等措施)和相关内控制度建设,
达到与上市公司要求一致的财务内控水平。②对首次申报审计截
止日前报告期内存在的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中介机构应根据有
关情形发生的原因及性质、时间及频率、金额及比例等因素,综
合判断是否构成对内控制度有效性的重大不利影响,是否属于主
观故意或恶意行为并构成重大违法违规。③发行人已按照程序完
成相关问题整改或纠正的,中介机构应结合此前不规范情形的轻
重或影响程度的判断,全面核查、测试并确认发行人整改后的内
控制度是否已合理、正常运行并持续有效,出具明确意见。④首
次申报审计截止日后,发行人原则上不能再出现上述内控不规范
和不能有效执行情形。⑤发行人的对外销售结算应自主独立,内
销业务通常不应通过关联方或第三方代收货款,外销业务如因外
部特殊原因确有必要通过关联方或第三方代收货款的,应能够充
分提供合理性证据,不存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重要情形。⑥连
续12个月内银行贷款受托支付累计金额与相关采购或销售(同一
交易对手或同一业务)累计金额是否基本一致或匹配,是否属于
“转贷”行为。(2)中介机构对发行人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及整
改纠正、运行情况的核查,一般需注意以下方面:①关注发行人
前述行为信息披露充分性,如对相关交易形成原因、资金流向和
使用用途、利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具体情况及后果、后续可能
影响的承担机制、整改措施、相关内控建立及运行情况等。②关
注前述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由中介机构对公司前述行为违反法律
法规规章制度(如《票据法》、《贷款通则》、《外汇管理条例》、
《支付结算办法》等)的事实情况进行说明认定,是否属于主观
故意或恶意行为并构成重大违法违规,是否存在被处罚情形或风
险,是否满足相关发行条件的要求。③关注发行人对前述行为财
务核算是否真实、准确,与相关方资金往来的实际流向和使用情
况,是否通过体外资金循环粉饰业绩。④不规范行为的整改措施,
发行人是否已通过收回资金、纠正不当行为方式、改进制度、加
强内控等方式积极整改,是否已针对性建立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
且申报后未发生新的不合规资金往来等行为。⑤前述行为不存在
后续影响,已排除或不存在重大风险隐患。⑥中介机构能够对前
述行为进行完整核查,能够验证相关资金来源或去向,能够确认
发行人不存在业绩虚构情形,并发表明确意见,确保发行人的财
务内控在提交申报材料的审计截止日后能够持续符合规范性要
求,能够合理保证公司运行效率、合法合规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不存在影响发行条件的情形。审计截止日为经审计的最近一期资
产负债表日。
问题42、部分首发企业,特别是面对个人交易的零售业务企业、
农业企业等,由于其行业特点或经营模式等原因,其销售或采购
环节存在一定比例的现金交易,对此应当如何处理?答:企业在
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现金销售或现金采购,通常情况下应考虑
是否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现金交易情形符合行业经营特点或
经营模式(如线下商业零售、向农户采购、日常零散产品销售或
采购支出等);(2)现金交易的客户或供应商不是关联方;(3)
现金交易具有可验证性,且不影响发行人内部控制有效性,申报
会计师已对现金交易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明确核查意见;(4)
现金交易比例及其变动情况整体处于合理范围内,近三年一期一
般不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与类似公司不存在重大差异(如能获
取可比数据);(5)现金管理制度与业务模式匹配且执行有效,
如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发生的商业零售、门票服务等现金收入通常
能够在当日或次日缴存公司开户银行,企业与单位机构发生的现
金交易仅限于必要的零星小额收支,现金收支业务应账账一致、
账款一致。如发行人报告期存在现金交易,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
师通常应关注并核查以下方面:(1)现金交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是否与发行人业务情况或行业惯例相符,与同行业或类似公司的
比较情况;(2)现金交易的客户或供应商的情况,是否为发行人
的关联方;(3)相关收入确认及成本核算的原则与依据,是否存
在体外循环或虚构业务情形;(4)与现金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制
度的完备性、合理性与执行有效性;(5)现金交易流水的发生与
相关业务发生是否真实一致,是否存在异常分布;(6)实际控制
人及发行人董监高等关联方是否与客户或供应商存在资金往来;
(7)发行人为减少现金交易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及进展情况;(8)
发行人是否已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上述情况及风险。结合上
述要求,中介机构应详细说明对发行人现金交易可验证性及相关
内控有效性的核查方法、过程与证据,对发行人报告期现金交易
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发表明确意见。符合上述要求的现金
交易通常不影响内控有效性的判断。
问题43、首发企业收到的销售回款通常是来自签订经济合同的往
来客户,实务中,发行人可能存在部分销售回款由第三方代客户
支付的情形,该情形是否影响销售确认的真实性,发行人、保荐
机构及申报会计师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答:第三方回款通常
是指发行人收到的销售回款的支付方(如银行汇款的汇款方、银
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方或背书转让方)与签订经济
合同的往来客户(或实际交易对手)不一致的情况。企业在正常
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第三方回款,通常情况下应考虑是否符合以下
条件:(1)与自身经营模式相关,符合行业经营特点,具有必要
性和合理性,例如①客户为个体工商户或自然人,其通过家庭约
定由直系亲属代为支付货款,经中介机构核查无异常的;②客户
为自然人控制的企业,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代为支
付货款,经中介机构核查无异常的;③客户所属集团通过集团财
务公司或指定相关公司代客户统一对外付款,经中介机构核查无
异常的;④政府采购项目指定财政部门或专门部门统一付款,经
中介机构核查无异常的;⑤通过应收账款保理、供应链物流等合
规方式或渠道完成付款,经中介机构核查无异常的;⑥境外客户
指定付款,经中介机构核查无异常的;(2)第三方回款的付款方
不是发行人的关联方;(3)第三方回款与相关销售收入勾稽一致,
具有可验证性,不影响销售循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申报会
计师已对第三方回款及销售确认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明确核
查意见;(4)能够合理区分不同类别的第三方回款,相关金额及
比例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如发行人报告期存在第三方回款,保荐
机构及申报会计师通常应重点核查以下方面:(1)第三方回款的
真实性,是否存在虚构交易或调节账龄情形;(2)第三方回款形
成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3)第三方回款的原因、必要性及商
业合理性;(4)发行人及其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或其他关联方与
第三方回款的支付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利益安排;(5)境
外销售涉及境外第三方的,其代付行为的商业合理性或合法合规
性;(6)报告期内是否存在因第三方回款导致的货款归属纠纷;
(7)如签订合同时已明确约定由其他第三方代购买方付款,该交
易安排是否具有合理原因;(8)资金流、实物流与合同约定及商
业实质是否一致。同时,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还应详细说明对
实际付款人和合同签订方不一致情形的核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抽样选取不一致业务的明细样本和银行对账单回款记录,追查至
相关业务合同、业务执行记录及资金流水凭证,获取相关客户代
付款确认依据,以核实和确认委托付款的真实性、代付金额的准
确性及付款方和委托方之间的关系,说明合同签约方和付款方存
在不一致情形的合理原因及第三方回款统计明细记录的完整性,
并对第三方回款所对应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发表明确意见。通过上
述措施能够证实第三方回款不影响销售真实性的,不构成影响发
行条件事项。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营业收入部分充分披露第三
方回款相关情况及中介机构的核查意见。
问题44、部分首发企业在报告期内存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或会计差错更正,该种情况是否影响企业首发上市申请?答:发
行人在申报前的上市辅导和规范阶段,如发现存在不规范或不谨
慎的会计处理事项并进行审计调整的,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相关审
计准则的规定,并保证发行人提交首发申请时的申报财务报表能
够公允地反映发行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申报会
计师应按要求对发行人编制的申报财务报表与原始财务报表的差
异比较表出具审核报告并说明差异调整原因,保荐机构应核查差
异调整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同时,报告期内发行人会计政策和会
计估计应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若有变更应符合企业会计
准则的规定。变更时,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关注是否有充分、
合理的证据表明变更的合理性,并说明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
后,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理由;对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如无充分、合理的证
据表明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经批准擅自变
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或者连续、反复地自行变更会计政策
或会计估计的,视为滥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首发材料申报后,
发行人如存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事项,应当依据《企业会
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
规定,对首次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调整或补充披露,相关变
更事项应符合专业审慎原则,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差异,
不存在影响发行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及内控有效性情形。保荐
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当充分说明专业判断的依据,对相关调整变
更事项的合规性发表明确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行人应提交更新
后的财务报告。首发材料申报后,发行人如出现会计差错更正事
项,应充分考虑差错更正的原因、性质、重要性与累积影响程度。
对此,保荐机构、申报会计师应重点核查以下方面并发表明确意
见:会计差错更正的时间和范围,是否反映发行人存在故意遗漏
或虚构交易、事项或者其他重要信息,滥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
计,操纵、伪造或篡改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等情形;
差错更正对发行人的影响程度,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发行人
是否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内控缺失,相关更正信息是否已恰
当披露等问题。首发材料申报后,如因会计基础薄弱、内控重大
缺陷、盈余操纵、未及时进行审计调整的重大会计核算疏漏、滥
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以及恶意隐瞒或舞弊行为,导致重大会
计差错更正的,应视为发行人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相关内控方
面不符合发行条件。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重要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情形及其原因。
问题45、公开披露的文件中涉及第三方数据有何要求?答:第三
方数据主要指涉及发行人及其交易对手之外的第三方相关交易信
息,例如发行人的交易对手与其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单价及
数量、可比公司或可比业务财务数据等。考虑到第三方数据一般
较难获取并具有一定隐私性,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在公开披露的文
件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可以限于公开信息,并注明资料来源,一
般不要求披露未公开的第三方数据。中介机构应当核查第三方数
据来源的真实性及权威性、引用数据的必要性及完整性、与其他
披露信息是否存在不一致,确保直接或间接引用的第三方数据有
充分、客观、独立的依据。
问题46、关于首发企业经销商模式下的收入确认,发行人及中介
机构应关注哪些方面?答:发行人采取经销商销售模式的,中介
机构应重点关注其收入实现的真实性,详细核查经销商具体业务
模式及采取经销商模式的必要性,经销商模式下收入确认是否符
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经销商选取标准、日常管理、定价机制
(包括营销、运输费用承担和补贴等)、物流(是否直接发货给
终端客户)、退换货机制、销售存货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控是否
健全并有效执行,经销商是否与发行人存在关联关系,对经销商
的信用政策是否合理等。发行人应就经销商模式的相关情况进行
充分披露,主要包括:经销商和发行人是否存在实质和潜在关联
关系;发行人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采用经销商模式的情况;发行
人通过经销商模式实现的销售比例和毛利是否显著大于同行业可
比上市公司;经销商是否专门销售发行人产品;经销商的终端销
售及期末存货情况;报告期内经销商是否存在较多新增与退出情
况;经销商是否存在大量个人等非法人实体;经销商回款是否存
在大量现金和第三方回款。出现下述情况时,发行人应充分披露
相关情况:发行人通过经销商模式实现的销售毛利率和其他销售
模式实现的毛利率的差异较大;给予经销商的信用政策显著宽松
于其他销售方式,对经销商的应收账款显著增大;海外经销商毛
利率与国内经销商毛利率差异较大。保荐机构、律师和申报会计
师应对经销商业务进行充分核查,并说明发行人经销商销售模式、
占比等情况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及原因,对经销
商业务的核查方式、核查标准、核查比例、核查证据等应足以支
持核查结论。保荐机构、律师及申报会计师应当合理利用电话访
谈、合同调查、实地走访、发询证函等多种核查方法进行综合判
断,核查发行人报告期内经销商模式下的收入确认原则、费用承
担原则及给经销商的补贴或返利情况、经销商的主体资格及资信
能力,核查关联关系,结合经销商模式检查与发行人的交易记录
及银行流水记录、经销商存货进销存情况、经销商退换货情况。
保荐人、律师和申报会计师应对经销商模式下收入的真实性发表
明确意见。
问题47、首发企业劳务外包情形,中介机构需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内容?答:部分首发企业存在将较多的劳务活动交由专门劳务外
包公司实施的情况的。中介机构应当充分关注以下方面:(1)该
等劳务公司的经营合法合规性等情况,比如是否为独立经营的实
体,是否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业务实施及人员管理是否符合相
关法律法规规定,发行人与其发生业务交易的背景及是否存在重
大风险;(2)劳务公司是否专门或主要为发行人服务,如存在主
要为发行人服务的情形的,应关注其合理性及必要性、关联关系
的认定及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中介机构对于该类情形应
当从实质重于形式角度按关联方的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并特别考
虑其按规范运行的经营成果对发行人财务数据的影响,以及对发
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影响;(3)劳务公司的构成及变动情况,
劳务外包合同的主要内容,劳务数量及费用变动是否与发行人经
营业绩相匹配,劳务费用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存在跨期核算情形。
中介机构应当就上述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并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48、首发企业应该何时提交经审阅的季度报告?如何满足及
时性要求?答:根据《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招股说明书
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
(中国证监会公告[2013]45号)(以下简称“45号文”)的规定,
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在刊登招股说明书时,应充
分披露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的财务信息及主要经营状况。发行
人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之间超过1个月的,
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审计截止日后的主要经营状况。发行人财
务报告审计截止日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之间超过4个月的,应补
充提供期间季度的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
审计截止日后的主要财务信息。首发企业在刊登招股说明书时,
应满足上述及时性指引要求。实务工作中,对于发行人财务报告
审计截止日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之间超过4个月的,发行人应在
刊登招股说明书前提交有关更新材料时提供经会计师审阅的季度
报告,审阅报告的内容及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
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的披露内容,应符合45号文的具体要求,并
在重大事项提示中补充披露下一报告期业绩预告信息(主要包括
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末营业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的
预计情况、同比变化趋势及原因等)。在此之前,为有助于了解
发行人最新的财务信息及主要经营状况,根据需要,也可要求发
行人提供审阅报告。
问题49、申请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首发企业,在通过发审会后
经营业绩出现下滑的,在程序上是否推进其核准发行,日常监管
中如何把握?答:部分已通过发审会的发行人最近一期经营业绩
或预计下一报告期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
滑。考虑到企业业绩波动受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以及自身经营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着实事求是、分类处理、充分信息披露及风
险揭示的原则,根据业绩下滑的幅度与性质,结合《关于首次公
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
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证监会公告〔2013〕45号,
以下简称及时性指引)的相关要求,予以分类处理,具体如下:
(1)下滑幅度不超过30%的过会后的最近一期经营业绩与上年同
期相比下滑幅度不超过30%,且预计下一报告期业绩数据下滑幅度
也不超过30%的,发行人需提供最近一期至下一报告期乃至全年主
要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的专项分析报告,充分说明发行人的核心
业务、经营环境、主要指标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业绩下滑程
度与行业变化趋势是否一致或背离,发行人的经营业务和业绩水
准是否仍处于正常状态,并按照及时性指引的要求在重大事项提
示中披露主要经营状况与财务信息,以及下一报告期(指经审计
或审阅财务报表截止日后)业绩预告情况,同时充分揭示业绩变
动或下滑风险;保荐机构需对上述情况及发行人经营业绩变化趋
势、持续盈利能力出具专项核查意见,详细分析发行人业绩变动
的原因及合理性,明确说明业绩预计的基础及依据,核查发行人
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是否正常,报表项目有无异常变化,是否存在
影响发行条件的重大不利影响因素,发表明确意见。在过会企业
提交上述补充材料后,在招股说明书充分信息披露、保荐机构核
查无重大不利变化且发行人仍符合发行条件基础上,将按照相关
程序安排后续核准发行工作。该类企业发行上市后,如发现发行
人关于上述业绩变动的信息披露及保荐机构核查意见存在虚假记
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我会将视情节轻重,依据相关法
律、法规、规章予以严肃查处。(2)下滑幅度超过30%但不超过
50%的过会企业过会企业最近一期或预计下一报告期经营业绩与
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超过30%但不超过50%的,发行人如能提供
经审核的下一年度盈利预测报告,同时,提供最近一期至下一年
度主要经营状况及财务数据的专项分析报告,以及保荐机构对上
述情况及发行人经营业绩变化趋势、持续盈利能力出具专项核查
意见;说明经营业绩下滑趋势已扭转,不存在对持续盈利或持续
经营能力以及发行条件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保荐机构应对
上述情况予以充分核查,获取明确的证据,并发表明确意见;符
合上述要求,将按照相关程序安排后续核准发行工作。(3)下滑
幅度超过50%以上的过会企业过会后的最近一期经营业绩与上年
同期相比下滑幅度超过50%,或预计下一报告期业绩数据下滑幅度
将超过50%的,基于谨慎稳妥原则,暂不予安排核准发行事项,待
其业绩恢复并趋稳后再行处理或安排重新上发审会。过会后的“最
近一期”可以是中期(一季度、半年度、三季度),也可以是新
增补的会计年度;“经营业绩”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合计数前后
孰低的净利润为财务数据的计算依据;“财务数据”应为已审计
报告期财务数据、按照及时性指引要求经审阅季度财务数据。
问题50、申请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首发企业在通过发审会后,
与上会稿招股说明书相比,封卷稿招股说明书一般有哪些变动修
改或补充披露事项?答:相对上会稿招股说明书,封卷稿招股说
明书一般有以下变动修改或补充披露事项:(1)落实《关于请做
好相关项目发审委会议准备工作的函》的相关要求,涉及修改招
股说明书的事项;(2)根据发审会意见,修改招股说明书的相关
信息;(3)根据《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
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
补充披露审计截止日后有关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如经审阅的季
度报告相关财务信息、下一报告期业绩预告等),并做相应重大
事项提示;(4)招股说明书上会稿中引用的财务数据过期,更新
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数据及相关信息;(5)按照《首次公开发
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
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等,发行人发审会后新增需要
披露的事项,如新增重大合同、专利、业务资质、董监高任(兼)
职等信息变动等;(6)根据发行方案,在不超过发审会审核通过
的募集资金投入金额的情况下,调整募集资金数额及投向、补充
本次发行情况;(7)其他情形。发行人封卷材料应包括《招股说
明书封卷稿与上会稿差异比较说明》,主要内容包括:招股说明
书封卷稿与上会稿相比存在变动或修改的章节、内容、原因等;
确认除上述差异外,不存在擅自修改招股说明书的情况。保荐机
构应对涉及修改招股说明书的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
问题51、首发企业在审期间现金分红、分派股票股利或资本公积
转增股本的,应如何处理?答:从首发在审企业提出现金分红方
案的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次申报时就已提出了现
金分红方案;另一类是在审期间提出现金分红方案。对于第一类
首发企业,原则上要求发行人现金分红实际派发完毕后方可上发
审会。对于第二类情形,即发行人初次申报时披露“本次公开发
行前的未分配利润由发行完成后的新老股东共享”,但在审核期
间又提出向现有老股东现金分红的,按如下原则处理:(1)发行
人如拟现金分红的,应依据公司章程和相关监管要求,充分论证
现金分红的必要性和恰当性,以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为基
础,测算和确定与发行人财务状况相匹配的现金分红方案,并履
行相关决策程序。如存在大额分红并可能对财务状况和新老股东
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发行人应谨慎决策。(2)发行人的现金分
红应实际派发完毕并相应更新申报材料后再安排发审会。(3)已
通过发审会的企业,基于审核效率考虑,原则上不应提出新的现金
分红方案。(4)保荐机构应对发行人在审核期间进行现金分红的
必要性、合理性、合规性进行专项核查,就实施现金分红对发行
人财务状况、生产运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发表明确意见。在新股
发行常态化背景下,审核周期已大幅缩短,为保证正常审核进度,
发行人在审期间原则上不应提出分派股票股利或资本公积转增股
本的方案,避免因股本变动影响发行审核秩序。
问题52、部分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在有限责任公司按
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存在未弥补亏
损,或者整体变更时不存在未弥补亏损,但因会计差错更正追溯
调整报表而致使整体变更时存在未弥补亏损。针对此类企业,在
审核中有哪些具体要求?答: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
其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准日未分配利润
为负的形成原因,该情形是否已消除,整体变更后的变化情况和
发展趋势,与报告期内盈利水平变动的匹配关系,对未来盈利能
力的影响,整体变更的具体方案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整改措施(如
有),并充分揭示相关风险。保荐机构、发行人律师应对下述事
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发行人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
有限公司相关事项是否经董事会、股东会表决通过,相关程序是
否合法合规,改制中是否存在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情形,是否与
债权人存在纠纷,是否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相关程序,
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事项是否符合《公司法》等法律
法规规定。《发行监管问答—关于首发企业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
限公司时存在未弥补亏损事项的监管要求》(2019年1月11日)
同时废止。
问题53、对于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申请首发企业,保荐机
构和申报会计师在信息系统核查方面,应做好哪些工作?答:部
分申请首发企业,如电商、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营销企业等,
其业务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此类企业,报告期任意一期通过互
联网取得的营业收入占比或毛利占比超过30%,原则上,保荐机构
和申报会计师应对该类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信息系统可靠
性分别进行专项核查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发行人应向保荐机构
和申报会计师完整提供报告期应用的信息系统情况,包括系统名
称、开发人、基本架构、主要功能、应用方式、各层级数据浏览
或修改权限等;应向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核查信息系统数据开
放足够权限,为其核查信息系统提供充分条件。(1)对于直接向
用户收取费用的此类企业,如互联网线上销售、互联网信息服务、
互联网游戏等,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
下方面:①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被篡改的风险,
与财务数据是否一致;②用户真实性与变动合理性,包括新增用
户的地域分布与数量、留存用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量、月活用
户数量、单次访问时长与访问时间段等,系统数据与第三方统计
平台数据是否一致;③用户行为核查,包括但不限于登录IP或MAC
地址信息、充值与消费的情况、重点产品消费或销售情况、僵尸
用户情况等,用户充值、消耗或消费的时间分布是否合理,重点
用户充值或消费是否合理;④系统收款或交易金额与第三方支付
渠道交易金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自充值或刷单情况;⑤平均用
户收入、平均付费用户收入等数值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⑥业务
系统记录与计算虚拟钱包(如有)的充值、消费数据是否准确;
⑦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或带宽费用的核查情况,与访问量是否
匹配;⑧获客成本、获客渠道是否合理,变动是否存在异常。(2)
对用户消费占整体收入比较低,主要通过展示或用户点击转化收
入的此类企业,如用户点击广告后向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商收取费
用的企业,保荐机构和会计师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被篡改的风险,与财务
数据是否一致;②不同平台用户占比是否符合商业逻辑与产品定
位;③推广投入效果情况,获客成本是否合理;④用户行为真实
性核查,应用软件的下载或激活的用户数量、新增和活跃的用户
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购买虚假用户流量或虚构流量情况;⑤广告
投放的真实性,是否存在与广告商串通进行虚假交易;⑥用户的
广告浏览行为是否存在明显异常。如因核查范围受限、历史数据
丢失、信息系统缺陷、涉及商业秘密等原因,导致无法获取全部
或部分运营数据,无法进行充分核查的,保荐机构、会计师应考
虑该等情况是否存在异常并就信息系统可靠性审慎发表核查意
见,同时,对该等事项是否构成本次发行上市的实质性障碍发表
核查意见。发行人日常经营活动高度依赖信息系统的,保荐机构
和申报会计师应参照上述内容对信息系统可靠性进行专项核查并
发表明确核查意见。此外,发行人主要经营活动并非直接通过互
联网开展,但其客户主要通过互联网销售发行人产品或服务,如
发行人该类业务营业收入占比或毛利占比超过30%,保荐机构和申
报会计师应核查该类客户向发行人传输交易信息、相关数据的方
式、内容,并以可靠方式从发行人获取该等数据,核查该等数据
与发行人销售、物流等数据是否存在差异,互联网终端客户情况
(如消费者数量、集中度、地域分布、消费频率、单次消费金额
分布等)是否存在异常。对无法取得客户相关交易数据的,保荐
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充分核查原因并谨慎评估该情况对发表核查
意见的影响。
问题54、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在充分评估和合理保证发行人财
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时,对发行人相关银行账户资金流水
进行核查应关注哪些方面?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当充分评估
发行人所处经营环境、行业类型、业务流程、规范运作水平、主
要财务数据水平及变动趋势、所处经营环境等因素,确定发行人
相关资金流水核查的具体程序和异常标准,以合理保证发行人财
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董事、监事、高管等相关人员应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向中介机构
提供完整的银行账户信息,配合中介机构核查资金流水。中介机
构应勤勉尽责,采用可靠手段获取核查资料,在确定核查范围、
实施核查程序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符合银行账户查询相
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资金流水核查范围除发行人银行账户资金
流水以外,结合发行人实际情况,还可能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
制人、发行人主要关联方、董事、监事、高管、关键岗位人员等
开立或控制的银行账户资金流水,以及与上述银行账户发生异常
往来的发行人关联方及员工开立或控制的银行账户资金流水。保
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在资金流水核查中,应结合重要性原则和支
持核查结论需要,重点核查报告期内发生的以下事项:(1)发行
人资金管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较大缺陷;(2)是否存在
银行账户不受发行人控制或未在发行人财务核算中全面反映的情
况,是否存在发行人银行开户数量等与业务需要不符的情况;(3)
发行人大额资金往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是否与公司经营活动、
资产购置、对外投资等不相匹配;(4)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
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关键岗位人员等是否存在异常大额
资金往来;(5)发行人是否存在大额或频繁取现的情形,是否无
合理解释;发行人同一账户或不同账户之间,是否存在金额、日
期相近的异常大额资金进出的情形,是否无合理解释;(6)发行
人是否存在大额购买无实物形态资产或服务(如商标、专利技术、
咨询服务等)的情形,如存在,相关交易的商业合理性是否存在
疑问;(7)发行人实际控制人个人账户大额资金往来较多且无合
理解释,或者频繁出现大额存现、取现情形;(8)控股股东、实
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关键岗位人员是否从发行人获得
大额现金分红款、薪酬或资产转让款、转让发行人股权获得大额
股权转让款,主要资金流向或用途存在重大异常;(9)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关键岗位人员与发行人关联方、
客户、供应商是否存在异常大额资金往来;(10)是否存在关联
方代发行人收取客户款项或支付供应商款项的情形。发行人在报
告期内存在以下情形的,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考虑是否需要
扩大资金流水核查范围:(1)发行人备用金、对外付款等资金管
理存在重大不规范情形;(2)发行人毛利率、期间费用率、销售
净利率等指标各期存在较大异常变化,或者与同行业公司存在重
大不一致;(3)发行人经销模式占比较高或大幅高于同行业公司,
且经销毛利率存在较大异常;(4)发行人将部分生产环节委托其
他方进行加工的,且委托加工费用大幅变动,或者单位成本、毛
利率大幅异于同行业;(5)发行人采购总额中进口占比较高或者
销售总额中出口占比较高,且对应的采购单价、销售单价、境外
供应商或客户资质存在较大异常;(6)发行人重大购销交易、对
外投资或大额收付款,在商业合理性方面存在疑问;(7)董事、
监事、高管、关键岗位人员薪酬水平发生重大变化;(8)其他异
常情况。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应将上述资金流水的核查范围和
异常标准及确定依据、核查程序、核查证据编制形成工作底稿,
在核查中受到的限制及所采取的替代措施应一并书面记录。保荐
机构和申报会计师还应结合上述资金流水核查情况就发行人内部
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体外资金循环形成销售回款、承担
成本费用的情形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23:0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6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