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
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
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
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
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
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
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
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
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
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
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
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
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
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
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
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
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
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
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
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
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
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
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
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
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
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
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
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
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
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
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
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
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
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
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
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
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
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
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
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
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
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
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
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
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
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
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
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
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
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
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
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
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
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
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
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
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
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
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
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
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
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
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
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
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
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
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
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
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
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
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
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
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
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
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
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
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
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
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
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
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
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
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
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
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22:22: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6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