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章《滕王阁序》写景以及抒情⾃然融合,并且运⽤了拟⼈化的⼿法,是王勃的⼀篇
经典之作。
写作特⾊
⼀、整体感知
本⽂原题为《秋⽇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全⽂共分四
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
题中“洪府”⼆字来写;第2段展⽰的是⼀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
写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紧扣题⽬“秋⽇”、“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
写转⽽引出⼈⽣的感慨,紧扣题⽬中“饯”字来写;最后⼀段⾃叙遭际,表⽰当此临别之际,既遇
知⾳,⾃当赋诗作⽂,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字来写。由此看来,全⽂层次井
然,脉络清晰;由地及⼈,由⼈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扣,层层扣题。
⼆、局部思路揭⽰
本⽂因饯别⽽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倾全⼒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
之情,不落窠⾅,独辟蹊径。⽽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意,亦颇见为⽂之功底。以第五
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冯唐易⽼,李⼴难封。”⽽后长短结合,
抒发⾃⼰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先短后长
的⼀组对偶表明⼼志:“孟尝⾼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
了⾃⼰不⽢沉沦的决⼼。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尽⽽寒潭清,烟光凝⽽暮⼭紫”
赏析:作者善⽤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容⽔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临远,意⼼飞扬,
从⽽把读者带⼊⾝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尽⽽寒潭清,烟光凝⽽暮⼭紫”写出了⾊彩变化之
美。这两句不囿于静⽌的画⾯⾊彩,⽽着⼒表现⼭光⼭⾊的⾊彩变幻:寒潭之⽔因积⽔退尽⽽
⼀⽚清明;傍晚的⼭峦因暮霭笼罩⽽呈紫⾊。上句设⾊淡雅,下句设⾊浓重,在⾊彩的浓淡对⽐
中,突出秋⽇景物的特征,被前⼈誉为“写尽九⽉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
赏析:这⼀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天⽔相接,上下浑然⼀⾊:彩霞⾃上⽽下,孤鹜
⾃下⽽上,相映增辉,构成⼀幅⾊彩明丽⽽⼜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
句相对,⽽且在⼀句中⾃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对“长天”,这
是王勃骈⽂的⼀⼤特点。
3.“⽼当益壮,宁移⽩⾸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的⽂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对⼀
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
马援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由⼈⽣的离别引发⼈⽣遇合的感
慨,警⽰那些“失路之⼈”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暴⾃弃。⽽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
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赏析王勃
四、《滕王阁序》写景四⼤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作者精⼼构画,苦苦经营,运⽤灵活多变的⼿法描写⼭
⽔,体现了⼀定的美学特征。
1.⾊彩变化
⽂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彩变化。如“紫电青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
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不⾊彩缤纷,摇曳⽣辉。
尤其“潦⽔尽⽽寒潭清,烟光凝⽽暮⼭紫”⼀句,不囿于静⽌画⾯⾊彩,着⼒表现⽔光⼭⾊之变
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凝重,被前⼈誉为“写尽九⽉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
作者采⽤恰当的⽅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
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原旷其盈视”⼆句写⼭峦、平原和河流、湖
泽,是中景;“云销⾬霁”以下则是⽔⽥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
点,体现了作者⽴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体,
⼈在景中,景中有⼈。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城外,相与为⼀,不可分
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的审美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更是写景名句,⽔天
相接,浑然天成,构成⼀幅⾊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虚实⼿法传达远⽅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的写景颇具匠⼼,字字珠玑,句句⽣辉,章章华彩,⼀⽓呵成,
使⼈读完后犹如⾝临江南⽔乡,难怪韩愈情不⾃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滕王阁独为
第⼀。”
写作技巧
结构
第⼀节点题——第⼆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
——第六节⾃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个由浅⼊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
以⼈的眼⽬为⽀点,由近⾄远,第⼆、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个层次感
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且让⼈觉得⾃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
浅述⾄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22:2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6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