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

更新时间:2022-12-26 22:13:2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6日发(作者:金泫雅纹身)

高一数学知识点

高一数学知识点15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1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

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

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

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

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

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

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

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

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

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

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

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

(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

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

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

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

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

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

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

(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幂函数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

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

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

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

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

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

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

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

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

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

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

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

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

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

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

就不能是负数。

指数函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

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

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

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

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

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

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

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

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

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

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

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

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2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

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的确定性;

★元素的互异性;

★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

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

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

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4、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

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

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

32}

5、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

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

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

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

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B=BA,AA=A,

A=A,AB=BA.

4、全集与补集

★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

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

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性质:⑴CU(CUA)=A⑵(CUA)

高一数学知识点3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

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

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

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

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

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

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

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

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

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

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

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

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

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

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

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

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

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

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

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

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

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

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

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

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

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

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

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

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

到平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

“△≥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

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

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

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

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

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

∞,-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

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

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

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

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

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

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

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

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

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

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

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2)f(x)、g(x)分别是定义域D1、D2上的奇函数,那么在D1∩D2

上,f(x)+g(x)是奇函数,f(x)·g(x)是偶函数,类似地有“奇±奇=

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3)奇偶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是偶函数;

(4)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3、有关奇偶性的几个性质及结论

(1)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

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如要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那么它既是

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意义,则f(0)=0成立.

(4)若f(x)是具有奇偶性的区间单调函数,则奇(偶)函数在正负对称

区间上的单调性是相同(反)的。

(5)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f(-x)是偶函数,

G(x)=f(x)-f(-x)是奇函数.

(6)奇偶性的推广

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一x都有f(a+x)=f(a-x),则y=f(x)的

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即y=f(a+x)为偶函数.函数y=f(x)对定义域内

的任-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

图形,即y=f(a+x)为奇函数。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在某区间[a,b]上任意两点x1,x2,当x1>x2

时,都有不等式f(x1)>(或<)f(x2)成立,称f(x)在[a,b]上单调递增(或

递减);增函数或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

(1)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

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2)单调性是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整体”性质,因此定义中的x1,

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3)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讨论单调性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

(4)注意定义的两种等价形式:

设x1、x2∈[a,b],那么:

①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②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需要指出的是:①的几何意义是:增(减)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

f(x1))、(x2,f(x2))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零.

(5)由于定义都是充要性命题,因此由f(x)是增(减)函数,且(或

x1>x2),这说明单调性使得自变量间的不等关系和函数值之间的不等

关系可以“正逆互推”.

5、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

若u=g(x)在区间[a,b]上的单调性,与y=f(u)在[g(a),g(b)](或

g(b),g(a))上的单调性相同,则复合函数y=f[g(x)]在[a,b]上单调递

增;否则,单调递减.简称“同增、异减”.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常需要先将函数化简,转化为讨论一些

熟知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

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

6、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1)依定义进行证明.其步骤为:①任取x1、x2∈M且x1(或

<)f(x2);③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2)设函数y=f(x)在某区间内可导.

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六)、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的直观体现,应加强对作图、识图、用图能力

的培养,培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求作图象的函数表达式

与f(x)的关系

由f(x)的图象需经过的变换

y=f(x)±b(b>0)

沿y轴向平移b个单位

y=f(x±a)(a>0)

沿x轴向平移a个单位

y=-f(x)

作关于x轴的对称图形

y=f(|x|)

右不动、左右关于y轴对称

y=|f(x)|

上不动、下沿x轴翻折

y=f-1(x)

作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

y=f(ax)(a>0)

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纵坐标不变

y=af(x)

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

y=f(-x)

作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例】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f(x),对任意x,y∈R,有

f(x+y)+f(x-y)=2f(x)·f(y),且f(0)≠0.

①求证:f(0)=1;

②求证:y=f(x)是偶函数;

③若存在常数c,使求证对任意x∈R,有f(x+c)=-f(x)成立;试问

函数f(x)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找出它的一个周期;如果不是,请

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我们把没有给出解析式的函数称之为抽象函数,解决

这类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

解答:①令x=y=0,则有2f(0)=2f2(0),因为f(0)≠0,所以

f(0)=1.

②令x=0,则有f(x)+f(-y)=2f(0)·f(y)=2f(y),所以f(-y)=f(y),这

说明f(x)为偶函数.

③分别用(c>0)替换x、y,有f(x+c)+f(x)=

所以,所以f(x+c)=-f(x).

两边应用中的结论,得f(x+2c)=-f(x+c)=-[-f(x)]=f(x),

所以f(x)是周期函数,2c就是它的一个周期.

高一数学知识点4

一、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①两个变量x与y,y随x的改变而改变,那么x是自变量(先变的

量),y是因变量(后变的量)。

二、变量之间的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

②关系式法:能精确地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数值的对应关系。

③图象法: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坚直方

向的数轴(纵轴)表示因变量。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

①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成重合的图

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两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这两个图形能完全重合,就说这

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线段(两条对称轴),角,长方形,正方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扇形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1=∠2PB⊥OBPA⊥OA

∴PB=PA

三、线段垂直平分线:

①概念:垂直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OA=OBCD⊥AB

∴PA=PB

四、等腰三角形性质:(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条对称轴)

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三

线合一)

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五、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两条边

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六、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

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②等边三角形有

三条对称轴。

七、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对应线段、对应角相

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且平分;④对应线段如果相交,那么

交点在对称轴上。

八、镜子改变了什么:

1、物与像关于镜面成轴对称;(分清左右对称与上下对称)

2、常见的问题:①物体成像问题;②数字与字母成像问题;③时钟

成像问题

第六章概率

一、概率:反映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事件P的概率=

二、事件的分类

三、游戏是否公平:双方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否相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5

一、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问题

平面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其

基本思想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例如,用直线的方程可以

研究直线的性质,用两条直线的方程可以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等。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根据已知条件,求出

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二是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二、直线坐标系和直角坐标系

直线坐标系,也就是数轴,它有三个要素:原点、度量单位和方

向。如果让一个实数与数轴上坐标为的点对应,那么就可以在实数集

与数轴上的点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点与实数对应,则称点的坐标为,记作,如点坐标为,则记作;点

坐标为,则记为。

直角坐标系是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两条数

轴的度量单位一般相同,但有时也可以不同,两个数轴的交点是直角

坐标系的原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实数对构成的集合与坐标

平面内的点集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一个点的坐标是这样求得的,由点向轴及轴作垂线,在两坐标轴

上形成正投影,在轴上的正投影所对应的值为点的横坐标,在轴上的

正投影所对应的值为点的纵坐标。

在学习这两种坐标系时,要注意用类比的方法。例如,平面直角

坐标系是二维坐标系,它有两个坐标轴,每个点的坐标需用两个实数

(即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而直线坐标系是一维坐标系,它只有一

个坐标轴,每个点的坐标只需用一个实数来表示。

三、向量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如果数轴上的任意一点沿着轴的正向或负向移动到另一个点,则

说点在轴上作了一次位移。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

叫做位移向量,简称向量,记作。如果点移动的方向与数轴的正方向

相同,则向量为正,否则为负。线段的长叫做向量的长度,记作。向

量的长度连同表示其方向的正负号叫做向量的坐标(或数量),用表

示。这里同学们要分清,,三个符号的含义。

对于数轴上任意三点,都有成立。该等式左边表示在数轴上点向

点作一次位移,等式右边表示点先向点作一次位移,再由点向点作一

次位移,它们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

向量的坐标公式(或数量公式),它表示向量的数量等于终点的

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这个公式非常重要。

有相等坐标的两个向量相等,看做同一个向量;反之,两个相等向

量坐标必相等。

注意:①相等的所有向量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同一向量,都等于

以原点为起点,坐标与这所有向量相等的那个向量。②向量与数轴上

的实数(或点)是一一对应的,零向量即原点。

四、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1。对于数轴上的两点,设它们的坐标分别为,,则的距离为,的

中点的坐标为。

由于表示数轴上两点与的距离,所以在解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

方程或不等式时,常借助于数形结合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数轴上的距

离问题加以解决。例如,解方程时,可以将问题看作在数轴上求一点,

使它到,的距离之和等于。

2。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设它们的坐标分别为,,则两点的

距离为,的中点的坐标满足。

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公式

之一,要求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五、坐标法

坐标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借助于坐标系来

研究几何图形的一种方法,是数形结合的典范。这种方法是在平面上

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把曲线看成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

合或轨迹,用曲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

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高一数学知识点6

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义:

过定点O,作三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它们都以O为原点且一般具有相

同的长度单位、这三条轴分别叫做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

统称坐标轴、通常把x轴和y轴配置在水平面上,而z轴则是铅垂线;

它们的正方向要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轴,当右手的四指从正向

x轴以π/2角度转向正向y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轴的正向,这样的

三条坐标轴就组成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点O叫做坐标原点。

1、右手直角坐标系

①右手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规则:x轴、y轴、z轴互相垂直,分别

指向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

②已知点的坐标P(x,y,z)作点的方法与步骤(路径法):

沿x轴正方向(x>0时)或负方向(x<0时)移动|x|个单位,再

沿y轴正方向(y>0时)或负方向(y<0时)移动|y|个单位,最后沿

x轴正方向(z>0时)或负方向(z<>

③已知点的位置求坐标的方法:

过P作三个平面分别与x轴、y轴、z轴垂直于A,B,C,点A,

B,C在x轴、y轴、z轴的坐标分别是a,b,c则a,b,c就是点P的坐标。

2、在x轴上的点分别可以表示为a,0,0,0,b,0,0,0,c。

在坐标平面xOy,xOz,yOz内的点分别可以表示为

a,b,0,a,0,c,0,b,c。

3、点Pa,b,c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z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xOy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xOz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坐标平面yOz的对称点为-a,b,c;

点Pa,b,c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b,-c。

4、已知空间两点Px1,y1,z1,Qx2,y2,z2,则线段PQ的中点坐标

5、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空间两点Px1,y1,z1,Qx2,y2,z2,则两点的距离为特殊点

Ax,y,z到原点O的距离为

6、以Cx0,y0,z0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方程为

特殊地,以原点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方程为x2+y2+z2=r2

练习题:

选择题: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x,y,z),给出下列4条

叙述:①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②点P关于

yOz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y,-z)③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

的坐标是(x,-y,z)④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x,-

y,-z)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3B.2C.1D.0

2.若已知A(1,1,1),B(-3,-3,-3),则线段AB的

长为()

A.43

B.23

C.42

D.32

3.已知A(1,2,3),B(3,3,m),C(0,-1,0),D

(2,―1,―1),则()

A.|AB|>|CD|

B.|AB|<|CD|C.|AB|≤|CD|

D.|AB|≥|CD|

4.设A(3,3,1),B(1,0,5),C(0,1,0),AB的中

点M,则|CM|?()

A.5

B.2

C.3

D.4

高一数学知识点7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

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

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

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

(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

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

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

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

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

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

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

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

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

(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

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

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

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

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8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

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

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

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

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

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

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

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

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9

本节内容主要是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在认识过

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推理能力.通过

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

具体的长方体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作为载体,使同学们在直观

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点、线、面

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空间图形最基本的

几何元素.

重难点知识归纳

1、平面

(1)平面概念的理解

直观的理解: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等都给人以平面的直

观的印象,但它们都不是平面,而仅仅是平面的一部分.

抽象的理解:平面是平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平面没有厚薄.

(2)平面的表示法

①图形表示法:通常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有时根据实际需

要,也用其他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平面.

②字母表示:常用等希腊字母表示平面.

(3)涉及本部分内容的符号表示有:

①点A在直线l内,记作;②点A不在直线l内,记作;

③点A在平面内,记作;④点A不在平面内,记作;

⑤直线l在平面内,记作;⑥直线l不在平面内,记作;

注意:符号的使用与集合中这四个符号的使用的区别与联系.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

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注意:如果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一个平面内,我们也说这条直线

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称平面经过这条直线.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直线AB存在唯一的平面,使得.

注意:“有且只有”的含义是:“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

唯一,不能用“只有”来代替.此公理又可表示为:不共线的三点确

定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

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

注意: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我们说这两个平面相交,这条

公共直线就叫作两个平面的`交线.若平面、平面相交于直线l,记作.

公理的推论: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空间直线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可表示为;

②平行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可表示为a//b;

③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平行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

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注意:

①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90°].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点O的选择位置无关,这可由前面所

讲过的“等角定理”直接得出.

③由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可得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

方法:

(i)在空间任取一点,这个点通常是线段的中点或端点.

(ii)分别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这个过程通常采用平移的方法

来实现.

(iii)指出哪一个角为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时我们要注意两条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3.空间直线与平面

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三种: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4.平面与平面

两个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以下两种: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高一数学知识点10

定义: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

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两直线平

行;有无穷多解时,两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

常用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

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

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

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

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

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

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

直线的方程。

表达式:

斜截式:y=kx+b

两点式:y-y1/y1-y2=x-x1/x1-x2

点斜式:y-y1=kx-x1

截距式:x/a+y/b=0

补充一下:最基本的标准方程不要忘了,AX+BY+C=0,

因为,上面的四种直线方程不包含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如x=3,这条

直线就不能用上面的四种形式表示,解题过程中尤其要注意,K不存在的

情况。

练习题:

1.已知直线的方程是y+2=-x-1,则

A.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B.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C.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D.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解析】选C.因为直线方程y+2=-x-1可化为y--2=-[x--1],所

以直线过点-1,-2,斜率为-1.

2.直线3x+2y+6=0的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有

A.k=-,b=3B.k=-,b=-2

C.k=-,b=-3D.k=-,b=-3

【解析】选C.直线方程3x+2y+6=0化为斜截式得y=-x-3,故

k=-,b=-3.

3.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1=2x+,且l的斜率为a,在y轴上的截

距为b,则logab的值为

26D.0

【解析】选B.由题意得a=2,令x=0,得b=4,所以

logab=log24=2.

4.直线l:y-1=kx+2的倾斜角为135°,则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A.1B.-1C.2D.-2

【解析】选B.因为倾斜角为135°,所以k=-1,

所以直线l:y-1=-x+2,

令x=0得y=-1.

5.经过点-1,1,斜率是直线y=x-2的斜率的2倍的直线是

A.x=-1B.y=1

C.y-1=x+1D.y-1=2x+1

【解析】选C.由已知得所求直线的斜率k=2×=.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1=x+1.

高一数学知识点11

圆的方程定义: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中,有三个参数a、b、

r,即圆心坐标为(a,b),只要求出a、b、r,这时圆的方程就被确

定,因此确定圆方程,须三个独立条件,其中圆心坐标是圆的定位条

件,半径是圆的定形条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一是方程的观点,即把圆的方程

和直线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利用判别式Δ来讨论位置关系。

①Δ>0,直线和圆相交、②Δ=0,直线和圆相切、③Δ<0,直线

和圆相离。

方法二是几何的观点,即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大小

加以比较。

①dR,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相切,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圆的切线方程、求圆的切线

方程主要可分为已知斜率k或已知直线上一点两种情况,而已知直线

上一点又可分为已知圆上一点和圆外一点两种情况。

3、直线和圆相交,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弦长以及弦的中点问题。

切线的性质

⑴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⑵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切线;

⑶经过圆心,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⑷经过切点,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当一条直线满足

(1)过圆心;

(2)过切点;

(3)垂直于切线三个性质中的两个时,第三个性质也满足。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线长相等,圆心与这一点的连

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高一数学知识点12

(1)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的定义:空间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

线。

a、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

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

相交,那么交线平行。

b、相交

二面角

(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

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

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

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

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两平面垂直

两平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如果所成的角是直二面角,就

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记为⊥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

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

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二面角求法:直接法(作出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面

积射影定理、空间向量之法向量法(注意求出的角与所需要求的角之

间的等补关系)

棱锥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棱锥的性质:

(1)侧棱交于一点。侧面都是三角形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是相似的多边形。且其面积比等于

截得的棱锥的高与远棱锥高的比的平方

正棱锥

正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

内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交于一点且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3)多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a、相邻两侧棱互相垂直的正三棱锥,由三垂线定理可得顶点在底

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b、四面体中有三对异面直线,若有两对互相垂直,则可得第三对

也互相垂直。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垂心。

集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

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

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

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

(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

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

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

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

方法来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

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

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

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

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

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

高一数学知识点13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

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

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A?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B,且A?②

真子集:如果A

C?C,那么A?B,B?③如果A

A那么A=B?B同时B?④如果A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

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

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

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

=A,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

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A}?S且x?x?记作:CSA即CSA={x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

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

高一数学知识点14

1.函数思想: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

表达出来,并研究这些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后解决问题,这就是

函数思想;

2.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关键步骤,

大体可分为下面两个步骤:

(1)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

数问题;

(2)根据需要构造函数,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方程思想:在某变化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一些要求,确定某

些变量的值,这时常常列出这些变量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

(或方程组)求出它们,这就是方程思想;

3.函数与方程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相互渗

透,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很多函数的问题

也需要用方程的方法的支援,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函

数方程思想。

高一数学知识点15

立体几何初步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

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

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

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

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

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

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

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

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

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

于半径。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

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

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

(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

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

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

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

/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

(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

+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

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

/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

/15(母线是抛物线形)

下载全文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22:1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6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一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