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风俗民情(乌镇篇)
引言:梦里水乡,忆中江南。乌镇,那水墨渲染开的梦,瓦屋清悦的歌声,
青石上悠悠的古老印迹。如烟、如梦、如诗、如画,从晨雾朦胧的摇橹声中向我
们走来,古老而年轻的,描摹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迹。乌镇,历史悠久,双
塔一墩和众多的古建筑、寺院庵院、由众多的古石桥和古街道串联成一个古建筑
群,兀立于江南水乡、浙北平原。在20世纪虽遭受兵匪征战,外寇入侵和人为
的严重破坏,仍然留下了不少石桥、古建筑,明清特色还是依稀可辨。二十来年
了,乌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古朴淳厚的民风,以及那蕴含着古老浪漫气息的
民俗,在饱经了战乱和风雨后,断续而连绵的,延存至今。我以为,风俗民情是
一座城的灵魂所在,读懂它,才方能读懂她。
穿越历史,追根溯源„„
乌镇的起源: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
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据史料载,“乌青镇者,乌有乌陀、青有昭明青锁,故着二名,同
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乌戍”(《乌青志》)。“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
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
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
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
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
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
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
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
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
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
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至于有名的东南西北四栅,据史料记载,古
时乌镇的水系四通八达,整个镇子就像一个岛一
样被水环绕,因毗邻京杭大运河,商业往来也很乌将军像
是兴盛,其水系和太湖水系又是相连,那时的太湖水贼就经常来侵犯这个商业兴盛的地方。
按理说这里应该有官家保护才是,但乌镇行政上又处于两省三府七县交接之处,当地官府在
太湖水贼来犯时总是相互推诿无人管理。乌镇居民不堪其扰,就自行在镇子的东南西北四大
水系上修建了几个大的水栅栏,白天升起水栅对外交易通商,晚上则降下栅栏防止水贼来犯,
后来当地居民就依据东南西北四个栅栏,将其相临的大街也称之为东南西北大街。而当时的
东栅栏,就是现在的东栅景区里的逢源双桥;西栅栏,在西栅景区入口处大家就能看到一个
很大的栅栏门。南栅和北栅的确切地址还没有得到考证,不过这个地名却这么一直流传了下
来。
也许,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情怀,孕育了这样的小镇,衍生出她古朴的文明,毓秀清灵
中掩藏不住的历史的厚重感。走近她,一股馥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浅看与众不同的农历乌镇年„„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
一、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
是小镇乃至全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
晚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
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曰“辞岁”,
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
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
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
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
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
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
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这一古老的中国习俗,使这一方古朴的传统味更浓。
二、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
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
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
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
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至
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
动。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踏青赏春,各地皆然。
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
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
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届时商贩云集,游人如蚁,旷地上售货摊、演艺场鳞次栉比,
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竞技斗勇,前后持续半月有余,成为水乡蚕农的狂欢节。
香市: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来月。清明节那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
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于是,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
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
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
举行的,所以香市时,妇女们有个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花手”,以
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
择清明到谷雨赶香市是有道理的。谷雨一到,农家就要投入饲养春蚕的忙碌,清明至谷
雨这段时间正好闲着,又值风和日丽,正好热闹一番。
而乌镇能形成香市,可能与乌镇多寺庙以及去杭州的香客途经乌镇烧回头香的习惯有
关。乌镇建于梁代存至民国的古刹有3座,唐长庆年间,寺庙有30多座。明清时期,乌镇
的寺、院、庙、观、堂、庵不下40余处。寺庙多,香客来得多,随之而来的摊贩、戏班子
等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固定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同时,由于杭州西湖香市名
闻天下,每年清明前后,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湖州农村的农民都要途经乌镇前往杭州
烧香,回来后,还要在佛事兴盛的乌镇还香,名曰回头香。这批香客涌进乌镇,也催化了当
地的香市兴盛。
如今“香市”活动已成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个品牌。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
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水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厮杀;水乡婚礼则成为“乌镇
是恋爱天堂”的最好诠释。这些五花八门、姿态各异的民间文化已经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青
睐的旅游项目
四、立夏称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吃蚕豆、尝咸蛋、啖青梅、品樱桃,谓之“尝新”。农
家以麦芽、“草头”和为粉制“立夏饼”(俗称“芽麦塌饼”),亲友互赠。孩童三五邀约,提
竹筒、摘蚕豆、化咸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户外垒灶支锅烧“野火饭”,据说吃了不
会疰夏。立夏称人以江南最盛,传说三国时刘备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带往江东,孙夫人当面
称过体重,精心抚养,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写信向诸葛亮汇报,以示尽心,传入民间,
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
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
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
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树、白芷、鳖甲、芸香“打
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六、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
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
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
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
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优胜获奖。
七、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
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
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
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
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八、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
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
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
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
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九、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时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圆最明,古人以月圆为亲人团聚
的象征,故又名“团圆节”。是夕,家人团聚欢宴,亲友互赠节礼,其间则少不了月饼。月
华初升,于庭院设案赏月,供品除月饼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时令果蔬,大多是
还在案头供斗香,以线香托纸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并缀月宫故事,制作精彩,供后
在户外焚化,有祈求丰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
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
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
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
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一、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
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
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
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
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还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气象资料。
十二、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
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
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
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
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
全不无裨益。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着炊烟袅袅的古朴木屋,
听到淳朴酣诚的乡音,就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
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
体美。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
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
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
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
空间魅力。
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
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
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
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
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连灵魂也为之沉醉。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说到乌镇,便避不开著名的桥文化。据说乌
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其中西栅有通济桥、
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
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
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通
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
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
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
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
飘然而过„„”
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
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
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橹声唉乃中看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
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唤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已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
爱。
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
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
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
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
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
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
播四海。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20:0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5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