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更新时间:2022-12-26 18:36:5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6日发(作者:英语在线)

2003年——2020年

南京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战略指导思想

学校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南京师范大学肇始于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

学堂。1905年改称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4年在两江初级师范学堂旧

址上创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在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部

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

入东南大学。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等八所专科以上公

立学校合并成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江苏大学。同年又改称为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办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国

立南京大学改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另一源头为创办于1888年

的汇文书院。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私立金陵大学。

1951年私立金陵大学与创办于1913年的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4

年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

院系调整时,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系等系

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

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建立南京师范学院,院址设在

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84年1月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

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整体

并入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庆祝了自己的百年华诞。

校区分布南京师范大学现有校园面积近3100亩,分布在三个校区(随

园校区、紫金校区、仙林校区)和一个办学点(后宰门办学点)。设在

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上的随园校区(396亩),坐落在清凉山下,有

着“东方最美丽的高等学府”的美誉,集古典园林之精华,积淀着极为丰

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坐落在紫金山下的紫金校区(204亩),旁临玄武

湖,朴实厚重,正发展成为学校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地处南京东郊的仙

林校区(2500亩),作为国家“211工程”标志性建设成果,已成为江苏

省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示范性窗口。

师资队伍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地方院校中首批具有整体教授审定权的两

所高校之一,现有13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

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450人,高职教师762人。

学生规模目前在校本、专科生21900余名,在校研究生3200余名,在

读成人教育学生15000余名,留学生来自122个国家或地区。

办学条件我校现有教室376个,座位数34194个,面积78179平方米,

生均教室面积3.62平方米。学生宿舍192649平方米,折合标准床位

28096个,生均宿舍面积6.5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

60274.8平方米。校系图书馆资料室总面积36700平方米,生均面积为

1.7平方米。校级图书馆现有藏书250万册(件),各院系资料室现有书

刊60余万册,总量310万册(件),居江苏省第三位,生均藏书143.7

册。图书馆实行了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并提供国际通用的全开架借阅一

体化服务。现有运动场总面积135128.51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室

内运动场)面积32854.23平方米;有一个上下两层的综合体育中心。全

校建筑总面积74万平方米。

教学机构设有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

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

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金陵女子学院、中北

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高等

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共24个院(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南京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文学、教育学、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61个,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目前已有

国家重点学科3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

等);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1个(道德研究所);

有江苏省重点学科13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法学理论、马克思主

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英语

语言文学、新闻学、音乐学、基础数学、理论物理、自然科学、动物学

等);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资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生

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等);有省级工程中心1个(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国

家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

设有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音乐教育研究

所等50多个研究机构。此外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

训南京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

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基地、江苏省高校师资培训中

心、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

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

南京师范大学有涉及8个学科门类的65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成人继续

教育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31个。自学考试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

5个。

二、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为:

1、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使高等教育在内容和方

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出21世纪的现代大学。

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并促使大

学的功能发生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承型转向知识创新型,由相对封闭

的“象牙之塔”转型为全方位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现代高

等学府。

3、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教育的

要求也就相应提高,这就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4、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不断加深,高等

教育的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

国内形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为:

1、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高教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办学体

制、投资体制、招生体制、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还将产生巨大变

化。

2、我国加入WTO,促使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大循

环,进而对教育的内容、方式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高层次化两个方向

发展的进程。

4、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高校将

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国内将会出现在国际上居于一流行

列的大学。

(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深刻变化

1、从发展的结构和规模来看,面临“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的转

变。

2、从功能来看,经历从教学→教学和科研→学研产一体化的过程。

3、从内容来看,面临“以人文教育为主→以科技教育为主→人文与科技

教育融合”的转变过程。

4、从学习的途径、方式来看,经历“向过去学习→向现在学习→向未来

学习”的三个阶段。

5、从办学模式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加深,突破

区域封闭,走向全球开放。

(三)我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挑战:

1、通过“九五”、“211工程”建设,我校正从一所普通地方性高等师范学

校,向综合性的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转型,初步形成了涵盖师范教育的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和专业格局,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也已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学科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新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平台

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除了传统的师范特色、人文学科特色需要继续坚持

之外,其它鲜明的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创建。

2、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人才培养的层次

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日渐提高,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例

如在创新思维、自主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充分,文理

相通、理工交融的程度离预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3、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明显提高,拥有了一批国家和江苏省科研

基地,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宏观视野不够开阔,科学研究的前沿意

识不强,学科交叉的综合项目意识、协作攻关的团队意识也比较弱,科

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4、学术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引进了院士和一批特聘教授,提高了

学校的学术层次,研究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

但整体队伍的结构配置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才能适应

未来现代化大学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中青年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后

备力量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现有基本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

高,与面向世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创办一流的大学不仅需要有一流

的教学和科研学术队伍,也要有一流的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科技开发

队伍,还要有一流的管理干部队伍和学工队伍;

5、在办学模式改革方面虽然不断创新突破,但从总体上说,还是过于

依赖政府,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意识不强;管理体制重心偏高,带有一定

的科层式政府化色彩;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的

认识比较滞后,经营大学的意识尚未真正形成;在教育国际化发展方

面,也缺乏主动进取姿态。

对策和思路: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

2、以提高内涵提升层次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新的办学目标;

3、遵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按照世界现代大学的理念,全面强

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服务社会和国际文化交流桥梁五大

综合办学功能。

4、强调体制竞争的核心地位,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学

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5、努力把握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6、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南师大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指导思想

我校今后20年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趋

势,主动适应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教育现代化建设需

要,努力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入“科教兴国”和“科教兴省”的

伟大事业,坚信一个“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增强四个“意识”:国际竞

争意识,教育创新意识,办学经营意识,生存忧患意识;坚持四条基本

方针: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以内涵提高为主的方针,以人为本的方

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行五大发展战略:人才兴校战

略,一体两翼战略,结构优化战略,校区协进战略,保障先行战略;进

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

斗,争取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把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使我校成为国家和江苏省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

国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我国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干渠

道,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

第二部分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一、战略目标

我校21世纪初期的战略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切实增强综合办

学实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把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

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

(1)高水平发展文、理、工学科群落,使部分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

际先进水平。地理、文学、教育等学科稳固保持在全国十名以内,生

物、数学、法学等学科稳固保持在全国二十名以内,并力争排名更加靠

前,其他学科在全国五十名前后(工科要进入百名以内),力争学校综

合实力在全国高校排名40名左右。

(2)高水平构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三个教育大平

台:一是基础教育大平台,宽打基础;二是专业教育大平台,拓宽专业

面向;三是个性教育大平台,让学生自主构建个性鲜明的知识能力结

构。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

创新人才成长的多样化模式体系。

(3)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完成从以教学为中心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

的转变,尽快实现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

(4)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不仅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国际也有一定

的知名度。

(5)实现三个“一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创造科学研

究的一流成果,提供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流服务。

(6)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把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起

来,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办学层次在本科以上。2020

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达到1︰1.5。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合作

办学。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教师教育的重要

基地,成为国家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全日

制本科继续教育,为国家和江苏省构建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体系承担相

应的责任,作出必要的贡献。

(7)学科带头人中,有10~20名具有或接近院士水平的在国内和国际

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8)办学体制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除

了争取并用好政府提供的资源,还要争取并用好社会资源。要把所有

权、产权与办学权适当分离,创造新的办学模式。

二、办学规模

——到“十五”末,自然规模:245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7000人

(不含公有民办4000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000人(其中博士生700

人,硕士生4300人),教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共1500人。留学

生1000人。折合规模约33000人。继续教育规模:15000人。学位点情

况:“十五”末,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5个,硕士

点85个,博导160人,硕导70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6∶1,专任教

师约为1900人。科研人员2000×25%=50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2400

人。教职工总数4000人左右。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75%。

——到2010年,自然规模:260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5000人,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500人(其中博士生1500人,硕士生6000人),教

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约2000人。留学生1500人。折合规模约

38000人。继续教育规模:20000人。学位点情况:“十一五”末,一级

学科博士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0个,硕士点110个,博导220

人,硕导87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6:1,专任教师约为2350人。

科研人员约为60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3100人。教职工总数5000人左

右。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75%。

——到2020年,自然规模:28000人,分别为:公办本科生15000人,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9000人(其中博士生2000人,硕士生7000人),教

育硕士和其他专业学位学员约2000人。留学生2000人。折合规模约

41000人。继续教育规模:20000人。学位点情况:2020年前后,一级

学科博士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0个,硕士点160个,博导320

人,硕导1200人。队伍情况:按生师比15:1,专任教师约为2550人。

科研人员650人。教学科研人员总数3200人。教职工总数5500人左右。

其中固定编制人员占总数的60%。

三、校区布局

——仙林校区(约2500亩)为我校主校区及校部所在地,主要用于培

养研究生和重点本科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新校区的硬件优势,重点发

展对于现代化办学条件依赖性强的理工学科,同时发展社会学科、艺术

学科和其它学科,必要时迁入人文学科,努力把其办成21世纪南师大的

形象标志。全校一半学院将整体迁入,这些学院是:公共管理学院、商

学院、法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

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共11个学院。以上学院各层次学生,以及其它学院的紫金

校区一年级、随园校区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均在仙林校区就读。“十

五”期间,中北学院也将在此办学。

——随园校区(约400亩)为我校基本校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

和丰富的办学资源,应重点发展教育、文学、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

发展以教师职后教育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发展国际文化教育,努力

成为我校国际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和5~6个学院的

院部设在此地,这些学院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科学学

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金陵女子学院除一、二年级外的各层

次学生均在此就读。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部设在随园校区。

——紫金校区(约200亩)为我校基本校区之一,应充分利用现有办学

条件,“十五”“十一五”期间,努力把其建设成为我校工科教育基地。电

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

学院设在此地,这些院系除一年级外的各层次学生均在此就读。继续教

育学院可利用本区赢余教育资源办学。

——股份制联办校区(约1000~2000亩)为我校以无形资产参股的股份

制校区,实行“独立学院”办学模式,采用股份合作体制,民营民办机

制,应充分利用合作双方提供的条件,努力使该校区成为我校面向市场

培养应用型专业本科人才的大本营,实现我校外延式扩张的教育产业化

战略,同时也可缓解本部三校区的办学压力,确保三校区集中人力、物

力、财力办好重点本科专业,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实现我校内

涵式扩张的教育产业化战略。

四、学校定位

——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省属重点大学的前列;全国高校教育科学研究

和教师教育四强之一;

——以文、理、工为重点,以教育科研和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其他学科

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大学,并逐步向研究型大学

过渡。

——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十五”期间,50名前后;2010年前

后,45名左右;2020年前后,40名左右。

——问鼎一流大学,扩大国际影响。

五、战略步骤

从现在起到2020年,分为三个计划发展阶段:

1、“十五”时期,奠定新的发展基础,加快向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

型大学转型。

2、2010年,初步完成事业发展的战略转型,形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

科研型大学的办学格局;

3、2020年前后,基本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向高水平

大学挺进。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体制创新

1、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通过

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充实办学实力;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

制,巩固和发展与大企业的联合办学,扩大与市、县合作办学的途径与

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民办二级学院”,提高办学水平。

2、要按照“决策、管理、执行”分层操作的原则,实施校内管理体制的

改革。精简机构,强化职能,改进作风,提高效益。

3、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有必要使各院系的组织管理体系由目前

的“教学中心型”(或“教学服务型”)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型”,部分

院系则成为“研究中心型”。充实和加强科研机构,扩大专职科研队伍,

加强科研和开发工作,更新和强化激励机制,按照新的评估体系要求,

建立责、权、利明晰的项目责任人管理体制。建立与国内外合作科研的

机制。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开发体制。按照研、学、产一体化的思

路,瞄准社会需求,发展科技产业。

5、深化校内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实行并改革固定编制和流

动编制相结合的制度,逐步缩小固定编制的比重,利用市场机制,开发

人力资源,解决事业发展所带来的队伍补充问题。

6、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基础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不同的

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学分制。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各层次学生的

培养质量。

7、深化学工管理体制改革。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重组学科体系,重点突出龙头学科、主导学科,积极开展“学科实体

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参照国内外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体

系和学科管理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完成学科体系的重组。继续强化教

育、中文等人文学科的优势,重点加强地理、生物、数学等理科学科的

建设,积极发展工科学科,努力壮大法学、管理学科等社会学科,拓展

艺术学科领域,文理交融,理工相通,积极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与

发展。

2、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按照“调整结构、凝炼方向、分层建设、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建

设。

3、积极推进学位点建设,以学科结构调整和建设带动和加快学位点的

建设。重点建设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一级学科学位点,

并按照综合性大学的框架,不断优化学位点布局,使一级学科数量及博

士学位点与硕士学位点建设都取得更大发展。

4、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

构,形成基础性、应用型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

5、建设高水平的当代技术平台。建立学科特区,创造有利于创新性人

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掘国际、国内各种学科建设资源

为我所用。

——队伍建设

1、适度增加教师数量,师生比控制在1∶16以内。扩大科研队伍,使

之达到专任教师总量的25%。以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一支与

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队伍。

2、扩大学术大师队伍,组建各种形式的学术团队,构建具有灵活、高

效的机制的研究基地。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其价值和生命力在于知

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个学术带头人,可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促进

学校的整体发展;一个学术大师的水平,就代表一个学科甚至学校的水

平。因此,今后20年,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学术大师的队伍。

3、把握市场化条件下队伍建设的新特点,采取有力政策性措施,继续

培养和引进骨干人才。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增加薪酬,对教学科研骨干所投入人力资源给予充分回报。从产出效应

和可持续发展两个角度,从流动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在

流动中求稳定,合理配置基础研究性人才与应用型人才。

4、引进海外归国人才及外籍教学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创新的生长点

始于比较和引鉴。吸引和凝聚相当比例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和外籍人才,

是学校保持活力和自由的研究型学术氛围的重要因素。这是今后队伍建

设的一项重要指标。

5、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加大力度,分期、分批分类、组织

教师出国培训。经出国培训的教师应达到60%以上。

——人才培养

1、调整人才培养重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在本科生基本维持现

有规模并略有缩减的同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到2020年,形成

本科生22000人,研究生9000人(其中博士生2000人,硕士生7000

人),教育硕士约2000人的办学规模。并建立研究生院。

2、重视和强化人才质量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创新教育

为核心的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

3、积极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品

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完善评价机制,创建本科教学工作全国优秀学

校。初步形成培养高水平、创造性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4、积极和稳步发展全日制本科继续教育、民办教育和远程教育。以学

校为信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不断探索市场条件下新的办学机

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办学效益。

——教育信息化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基于互联网学习

的先进文化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全方位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决定

高校未来的竞争实力,在这一新的起跑点上,要果断采取特殊政策,建

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队伍;

2、以数字化校园为目标,以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为重点,以

信息化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教育信

息化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计算机校园网建设,扩大联网程度,拓

宽网络功能,提高运行速度,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3、加强图书情报系统建设,尤其是科研信息资料库建设,提高信息系

统整体服务能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研究

和开发能力。

5、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使学校教学信息系统、科研与产业

开发信息系统、网上资源管理服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图书情报系统

的信息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不断加

深,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对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

1、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层次,组织专门小组,积极主动探索与境外高

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集团合作办学的途径;

2、发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积极创造条件,在合作办学、

学分互认,互设常驻教学科研机构,师资互派、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

社会文化交往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国际渠道;

3、通过设立“国际合作研究基金”、“留学生资助(奖励)资金”等措施,

扩大国际交流领域,寻求国际重大合作项目;

4、充分发挥我校人文学科和教育学科以及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的优

势,加快发展我校对外汉语教育;

5、建立国际研究机构或国际论坛,提高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利用国际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强大对外宣传网站,用多种语言加强

对我校发展的国际介绍,表达寻求国际合作的意愿,与国际高水平大学

建立校园网联网合作关系。

——研、学、产一体化

1、建立研学产一体化专门委员会,协调各方关系,定期研讨、把握先

进生产力的特点、趋势和要求,对科技开发应用方向和市场需求作出前

瞻性反应,实施“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把科技产业发展人作为学

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和学校开放发展

的要求,对科技产业进行战略重组,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相结

合的科技体制和产业发展机制。

3、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推进校办产业改制。使之真正成为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管理科学、自主发展市场主体。不断

增强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自

身的经济实力和为学校做贡献的能力。

4、积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筹建高技术发展研究院,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若干重大科研基地、研学产合作基地、中

试基地。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与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迅速增

强科技创新实力,推动成果转化;要积极探索参与高校科技园区和工业

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我校人才和学科综合

优势,发展不同层次的研学产一体化实体,提高服务社会贡献率,为学

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鼓励全校教师和科研

人员积极从事科技开发,参与产业发展;积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提高

资本营运能力,争取社会资金融入,力争二个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够

上市。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1、要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世界文化的先进成分结合起来,开展多

种形式的跨国教育交流活动,积极营造自主、科学、民主,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校园文化氛围,高度重视制度文化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为教

书育人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2、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新途

径、新规律,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不断强化以“正德厚生、笃学敏

行”为校训的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旗帜鲜明地

反对和惩治学术腐败。

3、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

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总揽全局的功能,党政团结,密切配合;

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民主决策水

平,集中全校师生员工智慧,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更加重视党的思想

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

建设充分代表和体现学校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四部分关于战略管理的若干问题

——积极寻找并且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

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

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我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只抓住一、二个机遇是不够的,必须寻找并抓住一系列战略机遇才有可

能。全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抢抓、争抓机遇的意识。必须强化学

习,更新理念,彻底解放思想,敢于大有作为。

——充分核实各项指标的资源需求,确定资源缺口并积极寻找弥补缺口

的办法。一是要对学校各方面资源使用状况进行核实,统一整合资源;

二是加快改革发展,积极寻找新的资源供给;三是建设指标采用适度标

准。资源闲置和滥用资源都会偏离资源最优配置方向。

——加强规划工作,妥善处理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准确配置资

源,必须设法统筹安排,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

进。按照一定时期内最必须的事业发展需要,根据适度标准,对办学资

源进行有效配置,尽可能提高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强调中长期规划的严肃性、稳定性、配套性。设计重大实施方案,

要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整体优先,考

虑局部,对涉及各方面发展和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统揽全局加以设

计。方案的制定要有历史眼光,要把眼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结合起

来,起点要高,决心要大,但不必一步到位,必须分步实施。规划一经

通过,无重大形势变化,轻易不要变动。

——强化战略实施的指标管理。战略任务实施指标要分解细化,所有的

指标都需要进一步按年度具体化,并落实实现指标的具体措施、年度实

施步骤等。有计划的进行阶段性战略实施评价以加强对战略实施过程的

有效管理。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18:3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5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