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2016年中考文言文
20
篇
必
背
复
习
资
料
2016年4月
2/73
目录
1论语十二章3-4
2、刿论战4-8
3、3、《孟子》三那么〔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174、《庄子》一那么〔北冥有鱼……亦假设是那么巳矣。〕17-17
5、《礼记》一那么原文17-19
6、《邹忌讽齐王纳谏》19-22
7、《出师表》22-25
8、桃花源记25-28
9、《答中书书》28-31
10、《马说》31-33
11、《三峡》33-35
12、《陋室铭》35-36
13、《小石潭记》36-39
14、《楼记》39-48
15、《醉翁亭记》欧阳修48-51
16、《爱莲说》51-52
17、《记承寺夜游》原文:52-5418、《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54-56
19、《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56-56
20、《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56-59
21、《与朱元思书》59-61
22《涉世家》61-68
23、唐雎不辱使命》68-70
24、《道多助,失道寡助》70-73
1、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3/73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
令人从心里感到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
够诚信?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区分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教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教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慨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
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73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刿论战》选自《左传》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
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
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
深谋远虑。〞于是去拜见鲁庄公。〔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
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与
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一定要对神说实话。〞〔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刿说:“尽力
〔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刿说:“〔现
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
下令追击,刿说:“还不行。〞下车去观察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
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刿答复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
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
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
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
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
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
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
《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
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5/73
二、背诵课文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8、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9、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说明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
盈。
三、句读停顿
1、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与、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②请:刿请见〔请求〕战那么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③从:战那么请从〔跟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
⑤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⑦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靠〕必以分人〔把〕必以信/必以情〔根据,
按照〕
⑧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公与之乘〔代词,代他,指刿〕
故克之/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⑨其: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他的,指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案件〔古〕;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②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
猪等祭品〔古〕;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③齐师伐我:讨伐,攻打〔古〕;今义:
砍伐
④又何间焉:参与〔古〕;今义:隔开,不连接;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今义: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虚报,以少报多〔古〕;今义:增加〔今〕
6/73
⑦虽不能察:即使〔古〕;今义:虽然〔今〕
⑧再而衰:第二次〔古〕;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实情〔古〕;今义: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今义:忠诚〔今〕
五、翻译课文〔略〕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刿问鲁庄公:“您
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刿答复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与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刿答复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刿答复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
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
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刿答复说:“作战,靠的是勇气。〔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
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7/73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
的军事行动〕,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观察他们车轮的印子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六、容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说
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那么,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
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比照手法,以鲁庄
公的“鄙〞,突出了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刿的形象。
3、说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说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6、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公将战〞表现其轻率;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
表现其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
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
他善于总结经历。
9、证明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
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
政治上平庸;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
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
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刿的“远
谋〞。
1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刿进展比照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有远谋
战时:鲁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比照,突出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8/73
14、刿的“远谋〞表达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②衬托刿的远见卓识。19、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
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
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
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刿其人?
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沉着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
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①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孟子主“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投鞭断流、风声
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④林那么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3、《孟子》三那么〔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
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
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那么生,弗〔fú〕得那么死。呼尔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
9/73
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
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wé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害我也不躲
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但凡可以得到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
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但凡可以躲避祸害的方法什么不可以
做的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躲避祸害手段
而不采用。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
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食物,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
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承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承受。如果有丰厚的
俸禄却不区分是否符合礼义就承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呢?是为了美丽的
房子、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谢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死也不愿承受,现在为
了宫室的美丽却承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承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承受了;先前宁肯死
也不愿承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承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这就
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的人。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的人。取:求取。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害,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同。
9.如使:假设,假使,下文“使〞同义。
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方法。者:……的方法。
1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
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方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丧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
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
10/73
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承受的意思。
22.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区分它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承受丰厚的俸禄。那么,连词,
这里表假设。“辩〞通“辨〞,区分。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谢我吗?得我:得于我,感谢我的恩惠。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承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
“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为〔第二个〕,承受。
30.已:停止,放弃。
31.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害,灾难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9、恶:厌恶。10、辩:通“辨〞,区分。
11、义: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
位高禄厚。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承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
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承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谢自己而承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害的手段,有哪一种不
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
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11/73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承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与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答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答复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
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表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害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承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
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比照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屡次使用比照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
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
洋》中表达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
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决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珍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
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平安誓斗洪魔,以生身
殉国。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2/73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
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
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
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
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
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特殊用法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谢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承受。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那么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承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3/73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那么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那么生就
万钟那么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但凡;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区分。例句:“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
“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承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
写作结构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
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
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展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
接对论点进展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
14/73
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
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
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但凡可
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但凡可
以躲避死亡之患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
亡开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那么,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
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
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
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缺乏道
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
与之,那么“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
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那么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比照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比照。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
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
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比照,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
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
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原文景春曰:“公衍、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衍和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
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
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慎重,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那么的,是妾妇之道。〞至
于大丈夫,那么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
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单独坚持自己的原那么。富贵
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
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居天下之广居:居〔1〕:
居住。居〔2〕:住所。之:相当于“的〞。得:实现。之:代志向。由:实行。道:原那么,
行为准那么。
前后句加点词
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形容意志坚决。威武不
15/73
能屈
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quǎn〕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b
ì)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
中被选拔出来。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
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过失,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
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鼓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开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
灭亡。
〔一〕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
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
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堵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
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
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开展。
句义:忧患〔能鼓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开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与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73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
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辛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
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对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
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与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重点字词总结:〔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做动词
〔1〕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4〕所以动心忍性〔〕〔〕
〔5〕空乏其身〔〕〔6〕行拂乱其所为〔〕
2、名词用做动词人恒过〔〕
3、动词用做名词〔1〕入那么无法家拂士〔〕〔2〕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三〕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4、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古义:今义:〕
5、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古义:今义:〕
17/73
重点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
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那么无法家拂(bì)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庄子》一那么〔北冥有鱼……亦假设是那么巳矣。〕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假设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
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假设是那么已矣。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
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
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
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
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
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
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
子罢了。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无边无际,
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表大鱼之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遥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
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5、《礼记》一那么原文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
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8/73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缺乏,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
缺乏,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
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2.至:到达极点。3.困:不通,理解不了。4.自反:
反省自己。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礼记》一那么〔虽有佳肴……〕6.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7.学〔xi
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一、容:
〔掌握加点字词〕虽.〔即使〕有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动词,吃〕,
不知其.〔代词,代“食〞的对象〕旨.〔味美〕也。虽有至.〔到达极点〕道,弗学,不知
其善.〔好处〕也。是.故.〔所以,因此〕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不通〕。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勉强〕也。故曰:教.〔教
学〕学.〔学习〕相长.〔促进〕也。《兑〔yuè〕命》曰:“学.〔xiào〕〔教〕学.〔〕
〔学习〕半。〞其.〔表推测。大概,恐怕〕此之谓乎。
二、巩固: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
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知道
了自己的缺乏,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
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圣编纂。是中国教育史
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五、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六、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七、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八、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教
19/73
1、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2、其不知其.旨也它的
九、文言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其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十、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
缺乏〞、“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开展。
2、读了“教学相长〞,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学习体会。
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难题的时候,要主
动帮助,这样也能发现自己的缺乏,同时提升自己。
3、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用意?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
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
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两个转折复句,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
有力的论证)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
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样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那么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
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6、请写出一句与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阅读本文后,请你谈谈对“教学相长〞这一成语的理解。
示例:“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后来也将其引
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十一、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缺
乏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穿,层层递进。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与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
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与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莫
20/73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
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
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
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
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
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
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
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围的人没
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
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
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
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总复习要点一、给以下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八尺有余〔yòu〕形貌昳丽〔yì〕朝服衣冠〔guān〕孰视之
〔shú〕
窥镜自视〔kuī〕谤讥于市朝〔bàng〕期年之后〔jī〕间(jiàn)进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纳、承受〕2、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3、臣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偏爱,动词〕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5、皆以美于徐公〔认为〕6、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8、能谤讥于市朝〔议论;公共场合〕
9、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10、期年之后〔一周年〕
三、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受〞通“授〞授予
四、解释以下词语
1、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臣之妻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2、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的近臣,左膀右臂〕
21/73
〔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4〕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5〕暮寝而思之寝:古义:睡觉,脱衣而眠
〔6〕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请对
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将结果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A)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C)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B)④暮寝而思之(B)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人〕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原因〕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的人〕④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话、的事情〕
5、掌握一词多义
假设①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如〕朝①朝服衣冠〔早晨〕
②门庭假设市〔好似〕②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③皆
朝于齐〔朝见〕
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于①欲有求于我也
〔对〕
②孰视之〔他,代指徐公〕②皆以美于徐公
〔比〕
③暮寝而思之〔这件事〕③能谤讥于市朝〔在〕
④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④皆朝于齐〔到〕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五、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
期一些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
地奉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7.君美甚,徐公何能与君也?
译文: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
22/73
七、课文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
品质?〔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
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邹忌的劝谏艺术有什么特色?
答:邹忌采用了设喻类比的方式婉言进谏;把家事与国事巧妙类比,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极
具启发性与说服力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
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
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
方愉快承受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只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假设有作奸犯科与为
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
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
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wěi〕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
〔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那么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假设无兴德之言,那么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谢。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译文
23/73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
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
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
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展奉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
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老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
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
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
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
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
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老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
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知名。先帝不因为我
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我因此十分感动,就容许为先帝奔波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承受任务,在危机患
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慎重,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承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
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
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
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
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
革,毫无保存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
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
来提醒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
先帝临终留下的教导。我感谢不尽。
今天(我)将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9、理解性背诵:
〔1〕诸亮劝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假设有作奸犯科与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外异法也。
〔4〕《诸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
宜偏私,使外异法也〞一致。〔5〕《出师表》中表达诸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
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
〔6〕说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1、诸亮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24/73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亲自。以驱驰:奔波效劳。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刑赏:罚。
以遗:给予。夙夜:早晚。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说明。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劣:身份卑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谢:感动振奋。今意指冲动感。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扩大。今指商店开场营业。
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
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效果〕那么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
自。良实:这里指善良、老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亮
自谦的话。
7、成语与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
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假设有作奸犯科与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
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翻译:亲
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
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卑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
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容许为先帝奔波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承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慎重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
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
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
25/73
道路啊!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亮给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备“三顾茅庐〞前躬耕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比照写出先后汉兴隆与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省中考填空题〕
〔16〕诸亮在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与思想根底的语
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桃花源记——东晋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与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
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惊讶。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似有光
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织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
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答复了他。(那人)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
26/73
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
过汉朝.更不必说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慨惋
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
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
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快乐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
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与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
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织相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
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
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风
光。也指花儿凋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
27/73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
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表达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气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
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
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
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
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阔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
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
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抗。
7、讨论、答复以下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阔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注释】
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行船。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忽逢:突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杂:别的,其它的。芳:泛指花卉。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惊讶欲:想要。穷:走完。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便:于是,就。得:看见。仿佛:好似。
假设:好似。舍:放弃。初:起初,刚开场。才:仅仅。通:通过。
复:又。行:行走。豁然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宽阔。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织相通。交通,交织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悉:全,都。并:都。怡然:愉快、快乐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讯:消息。
问讯:询问消息。云:说。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间隔:隔绝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给。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叹惋:感慨、惋惜。停:停留。辞:告辞。
28/73
去:离开语:对……说,告诉。缺乏:不值得。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与:到达。诣:拜访。如此:像这样。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标记。向:原来的。
遂:最终。复:再。得:找到。高尚:品德高尚。欣然:快乐的样子。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实现。果:实现。寻:不久。终:死亡。问津:探访,访求。
【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离开②屋舍俨然: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做记号②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的②闻之,欣然规往: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缺乏为外人道也: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其①欲穷其林: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具〞通“俱〞,完全,详尽
9、《答中书书》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顶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
岸悬崖峭壁,在下各种荣耀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茏。每当早
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黄昏,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
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
山中宰相,著有《隐居集》。书即书信
二、重点字词
课本第194——195页重点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译: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
四、理解性默写
29/73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顶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黄昏风光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腾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中书书》复习题〔含答案〕
一根底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竞跃:
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以下各组
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中庭
〔〕选贤与能〔〕
4.文学常识填空
《答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以下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
30/73
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
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
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7.翻译以下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实是欲界之仙都。〔4〕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中书书》中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慨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一.1、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四季②早晨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3、1、将要;欲望;想要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3、通“举〞,推荐,选拔
31/73
4、弘景;华阳隐居;信5..(1)对偶(2)对偶,借代
6.A.√B.×C.√D.√
7.〔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3〕实在是人间天堂。
〔4〕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茏。
〔5〕每当黄昏,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6〕自从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二、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3、静景: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动景: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与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7“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表。
12.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0、《马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
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
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缺乏,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
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
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
千里马吧!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愈的一篇文章,原为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愈〔768~824〕,字退之,河
河阳〔今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集》
32/73
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提醒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
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
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
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三〕重点实词:
1、祇:只是。2、辱:受辱没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4、称:著称。5、一食:
吃一顿。6、或:有时。尽:吃尽。7、才美:才能和优点。8、且:犹,尚且。
9、等:等同,一样。10、道:正确的方法。11、鸣:嘶鸣。12、通:通晓。13、执:拿着。
14、临:面对。15、知:识别,了解
五、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了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
33/73
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
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xiàn〕,——这样的马,
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
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按照〔驱使
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
意思。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
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与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
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提醒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参考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
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6、对于人才,有人主“待遇留人〞假设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方法把人才留住?
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开展。
7、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
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11、《三峡》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
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
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
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黄昏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
34/73
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盘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
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
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
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文学常识:郦道元,北著名地理学家、
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空谷传响:回声襄:漫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旦;早晨。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朝:早晨。清荣峻茂
曦月:,月亮。曦,早晨的,这里指。。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山峰〕: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盘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
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衬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衬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风光,〔分
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
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
一去不复返。
35/73
〔2〕由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
境一样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
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
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
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12、《陋室铭》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诸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上下,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
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
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诸亮
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那么名〔2〕,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3〕。斯〔4〕是陋室,惟〔5〕
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
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
〔16〕诸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
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
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
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36/73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地名,今省市西。诸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诸庐,西蜀子云亭:有诸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庐和子云
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郡隆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人。芦,
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
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
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
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照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到达"不陋"的最完美的
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说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诸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诸庐,西蜀
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
那么灵。
13、《小石潭记》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
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
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
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
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似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
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织,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
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
下来便离去了.
37/73
1、字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可百许头:可,大约
俶尔:突然,突然。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
(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织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织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
8.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9.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
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风光和气氛。作者竭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
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
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
文人的痛苦心情。
10.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
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是统一的。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
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
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提醒了痛苦的深度。
11.为了开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容为该景点写一那么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
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
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三、句子翻译。
38/73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
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快乐。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
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
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
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织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
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问答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答复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气
氛,作者竭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
境。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
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文中突出地表
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整体
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
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
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
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
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提醒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那么变换
39/73
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与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答:
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1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
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
深远,悲凉凄苦〕
13、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1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
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
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14、《楼记》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此那么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选自《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楼在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
督鲁肃的阅兵台。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文正公,吴县〔现〕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2〕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祯的年号。本文
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仲淹的朋友。谪,封建王朝官吏
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
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治所在现在。〔4〕越
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与,到。〔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
百姓和乐。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
起来了。废,荒废。具,同俱,全,皆。兴,兴办〔7〕乃重修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嘱托。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那么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优美的风光。〔10〕衔(xián)远山,吞长
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汤汤,水流大
而急。〔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
40/73
阴晴多变化,气象万千〔照译〕。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暗。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13〕此那么楼之大观也:此,这。那么,就是。大观,宏伟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
详尽。矣,语气词“了〞。之,的。〔15〕然那么北通巫峡:然那么:虽然如此,那么。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16〕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
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极点,此指直达。〔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
降职或远调的官吏。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
集。于,在。此,这里。〔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
会有不同吧?览,欣赏。得无……乎,莫非……吧。异:不同
假设夫淫雨〔有的教材写为“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9〕假设夫霪雨霏霏:假设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假设〞用在
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假设夫〞近似“像那〞。“至假设〞近似“至于〞“又如〞。
霪(yín)雨,连绵的雨。霏(fēi)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0〕开: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22〕日星隐曜: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辉。〔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
的山。潜,潜藏。形,形迹。〔24〕樯(qiá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
楫,桨。倾,倒下。〔25〕薄暮冥冥:黄昏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26〕
斯:这。〔27〕那么,就。有,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思念家乡,
担忧〔别人〕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自己〕。去,离开。国,国都。去国,离开国
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谗言。讥,讥讽。〔28〕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感,感情。极,到极点。而,顺接连词。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9〕至假设春和景明:春和,春风温暖。
景,日光。〔30〕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起伏。这里有“起〞、“动〞
的意思。〔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一片。
万顷,极言其广。〔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
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33〕岸芷汀兰:
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汀:水边平地。〔34〕郁郁:形
容草木茂盛〔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一,全。〔36〕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37〕浮光跃金: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这是描
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38〕静影沉璧:明月沉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这是写无风时
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40〕
何极:哪里有尽头。〔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42〕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一作“皆〞。宠,荣耀。〔43〕把酒临风:端
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原指持、拿,此指端着。临,面对。〔44〕
洋洋:快乐得意的样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
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5〕嗟夫:唉。〔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
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41/73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心理活动。〔48〕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
因为。〔49〕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忧伤百姓,意思是在朝廷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庭。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50〕处江
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忧伤皇帝,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
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51〕是:这样。〔52〕其必曰“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欤〕: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
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大概。必:一定。欤〔yú〕:
有版本作“乎〞。还有版本是"耶"〔5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
诗赋刻在上面,嘱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风光,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
浩荡荡,宽广无边;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气象万千。这是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
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
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
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黄昏的天色暗下
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忧诽谤、害
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温暖、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
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
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光,月影映入水
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
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
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
上那么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那么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
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
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楼记》学习要点
同学们,有一位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这是谁
说的吗?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仲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楼记》,看看这句
话的由来。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滕〔teng〕谪〔zhe〕郡〔jun〕赋(fu〕
淫〔yin〕霏〔fei〕冥〔min〕谗〔chan〕
芷〔zhi〕汤〔shang〕汀〔ding〕怡〔yi〕
编者注:“淫雨〞,有的教材写为“霪雨〞。
2、通假字
42/73
百废具兴具:jù俱,全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嘱,嘱托。
二、解词
百废具兴兴:兴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之:指重修楼这件事。
前人之述备矣备:完全、详尽。
学习本文
1、文章第一段记述了什么事?写了楼的什么?
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理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楼的重修、增刊。
2、这段为什么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以与他到任后卓有政绩?
作者特意先写滕子京被贬谪降任,这不仅是在记述此一事,更是暗写自己心对此之愤懑不平;
写滕子京到任后短期就有政绩,说明了作者深怀情谊对朋友称赞,慰勉。
从全文看,先记述此一事与后面的抒情议论有关系。假设无此,后文之抒情议论会显得淡
然无由。
3、第二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
第二段描写登上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予观夫巴陵
胜状……大观也。〞描写登上楼看到的洞庭湖中的壮丽风光。那宽广无边的洞庭湖,包含远山,
吞容长江,湖水浩浩荡荡,漫漫无涯,早晨照耀,黄昏云翳笼罩,万般风光,美不胜收。②“前
人之述备矣……得无异乎?〞即景出意,提出看法,领起后文。“唐贤今人〞登临楼,欣赏湖
景,吟诗作赋,已是篇什丰富,描绘详尽;然而,负屈被贬的官员,坎坷失意的诗人,登楼观
览这“气象万千〞的湖景,能不自有感触,别出新章吗?这就引出文章后面的容。
4、第三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这段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与“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这段包含两
层意思:①“假设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描写久雨阴晦,洞庭湖上风疾浪翻,满目萧瑟
凄凉的景象。②“登斯楼也……而悲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生伤感之情。
这段所写是上段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一种情况。
5、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容与前文有何联系?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风光以与“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这段包含两层
意思:①“至假设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温暖,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
人的景象。②“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描写“迁客骚人〞临此景而心旷神怡,然而乐
之情。
这段所写是前文所言“……得无异乎〞的另一种情况。
6、第五段写了什么?这段容为什么重要?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
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
仁人〞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客骚人〞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
“古仁人之心〞作比照,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说明的以“古仁人〞为楷的诚笃主与坚决志向。
7、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
三种人:因己而悲者;因物而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作者属于第三者。
8、全文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观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楼记》在线测试
43/73
1.文言词语中红色字读音都正确的选项是〔〕
A.腊之〔là〕拂士〔bì〕宫阙〔què〕
B.琼楼〔qióng〕社稷〔jì〕啮人〔niè〕
C.假设夫〔fú〕绮户〔yǐ〕隳突〔huī〕
D.属予作文〔zhǔ〕谪守巴陵〔zhé〕数言欲亡〔shù〕
2.以下句中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A.连月不开〔放晴〕春和景〔日光〕明
B.长烟一〔全,都〕空把〔持,执〕酒临风
C.增其旧制〔规模〕去〔离开〕国怀乡
D.薄〔少〕暮冥冥吾谁与归〔返回〕
3.以下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C〕
A.予观夫巴陵胜状此那么楼之大观也
B.政通人和北通巫峡
C.前人之述备矣或异二者之为
D.不以物喜属予作文以记之
4.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比照、夸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
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较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
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
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衬托了登楼者的
感伤之情。
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楼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
C.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唐宋八大家〞之一。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一幅题楼的名联。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中正确读音应是“腊之〔xī〕〞;C项中正确读音是“绮户〔qǐ〕〞;D
项中正确读音应是“数言欲亡〔shuò〕〞。2、D
解析:D.薄〔迫近〕暮冥冥吾谁与归〔归依〕3、C
解析:A.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那么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B.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往,通向〕
C.前人之述备矣或异二者之为〔都是助词“的〞的意思。〕
D.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4、D
解析: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气氛,衬托了登
楼者的感伤之情。
5、C
解析:C.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解析1、阅读《楼记》选段,完成问题。
44/73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答: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以下红色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居庙堂之高〔指朝廷〕B.是进亦
忧,退亦忧〔这样〕
C.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分析】:
〔1〕此题考察对选文容的理解。选文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2〕此题考察句子的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
〔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答案为C项。此题考察词语的解释。C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而〞的意思并不是
转折连词“然而〞,应该是表示顺承的连词,可以译为“就〞。
2、翻译文言文句子,有错误的选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
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禽兽的变化能有多少呢?不过是让人耻笑罢了。
D、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考点】:重要语句的翻译
【分析】:答案为C项。句中的重要词语“变诈〞“笑〞等翻译不对,全句的正确翻译是:
禽兽的欺骗
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楼记》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分析:
《楼记》是北宋文学家仲淹应朋友滕子京之请,为他重新修建楼一事而做的记。楼在,与
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天下楼〞之誉。不少文人墨客纷纷为
这座名楼题赠对联、吟歌赋诗,如孟浩然有诗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城。〞白也有诗言道“楼观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圣杜甫更是
直言“昔闻洞庭水,今上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登楼之感。仲淹那么对楼作景物
描绘外,还别具匠心地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描写中,使文章涵丰富而又意蕴无穷,因而也使
楼更加地声名大噪、闻名遐迩。
《楼记》一文的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是严密结合、
二、能力训练检测
1.给以下加红字注音
〔1〕谪守zhe〔2〕属予作文zhuyu〔3〕浩浩汤汤shangshang〔4〕
阴风怒号hao
〔5〕宠辱偕忘jie〔6〕日星隐曜yao〔7〕樯倾楫摧qiang〔8〕淫雨霏霏fei
fei
45/73
〔9〕薄暮冥冥bo〔10〕岸芷汀兰zhiding
2.解释加红词语的含义
〔1〕越明年到了〔2〕百废具兴通“俱〞全〔3〕属予作文通“嘱〞嘱托〔4〕
巴陵胜状壮观景象〔5〕朝晖夕阴光辉〔6〕连月不开放晴〔7〕薄暮冥冥少〔8〕
去国怀乡离开〔9〕锦鳞游泳美丽的鱼〔10〕长烟一空都〔11〕不以物喜因为〔12〕
此乐何极多么〔13〕宠辱偕忘同“皆〞都〔14〕把酒临风把,持这里指端〔15〕微斯
人〔1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常常想知道
3.用现代汉语说说以下句子的意思
〔1〕乃重修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楼,增大以前的规模,讲唐朝和现在的诗刻在上面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接着远处的大山,气吞长江,浩浩荡荡,看不到边际。早上和晚上的气候变化地非常快〔3〕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贬到这的官员和诗人,都相会在此地,每个人看东西的心情,也许都不一样吧!
〔4〕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
猿啼。
风吹地很大,大浪似乎打到了空中,太阳和星星时隐时现,大山也藏了起来;商人和旅客都无
法前行,船的桅杆和船桨都要断了,有薄雾笼罩的黄昏显得十分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啼
叫
〔5〕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那么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忧别人的谗言,畏惧他人的嘲笑,满脸地迷茫,让人感到非常的
悲伤。
〔6〕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至于到了春天,湖面很少有波涛,湖面和天色融为一体,碧绿的湖水连绵几万顷;沙洲上的鸥
鸟飞翔,美丽的鱼在水里游泳,岸上和小洲上的兰化,显得郁郁葱葱
〔7〕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长长的炊烟盖满整个天空,皎洁月光照耀着千里的,水面上闪烁着月光,安静的影子像一块沉
在水中的碧玉,渔人用歌声互相交谈,这是多么欢乐的事情啊!
〔8〕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在朝廷上,那么担忧自己的老百姓,在遥远的江湖,那么担忧自己的皇帝
4.以下各项中“其〞的用法与“增其旧制〞中的“其〞用法一样的是〔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C.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D.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以下各项中的“之〞不作“的〞解释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6.阅读文段,答复以下问题〔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容,然后指出哪些容写出了
滕子京的政绩?
第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写了滕子京重修楼,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政绩是“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风光,气候
〔3〕第二段中作者对景物作了略写,原因是什么?其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
46/73
文中有何作用?是因为仲淹认为描写楼前人都已经写得很详尽了,自己不用再做补充。这一句
在文中写出了仲淹同情滕子京被贬官的心情。
〔4〕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
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天气的变化无常,也是因为皇帝的政令无常,让作者非常的无奈。
〔5〕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认为,做人要关心百姓和朝廷,为天下所有人做出奉献,在遇到好的事和坏的事情时都不
要悲伤和快乐。
〔6〕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出了作者有远大的抱负却没能得到重用的无奈之情,也是想表达出像他一样担忧国事为国
家着想的人很少。
附参考答案:
1.〔1〕zhé〔2〕zhǔyú〔3〕shāng〔4〕háo〔5〕xié〔6〕yào〔7〕qiáng
〔8〕fēi〔9〕bó〔10〕zhǐtīng
2.〔1〕与、到〔2〕通“俱〞,全、都〔3〕通“嘱〞,嘱托〔4〕胜景,美好风光〔5〕
日光〔6〕放晴〔7〕迫近〔8〕离开〔9〕美丽的鱼〔10〕全〔11〕因为〔12〕哪有穷尽
〔13〕一起〔14〕持、执〔15〕没有〔16〕曾经探求
3.〔1〕于是重新修建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朝和现代名家的诗赋刻在楼上面。
〔2〕〔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流水,水波浩荡,广阔无边,早晴晚阴,
气象变化多端。
〔3〕被降职远调的人和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
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4〕阴冷的风怒吼着,混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
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黄昏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
〔5〕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忧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感到满眼
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
〔6〕到了春风温暖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和湖光相接,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湖中游泳,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
兰花,茂盛而又青绿。
〔7〕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洁白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
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8〕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做官,就会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会为他的国君担忧。
4.A5.B
6.〔1〕第一段容:表达了修建楼的背景和作者写记的缘由。
表达滕子京政绩的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划线句应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是从空间和时间上描写楼的景致的。
〔3〕略写原因:“前人之述备矣〞起过渡的作用
〔4〕相对照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产生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即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
悲。
〔5〕要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6〕说明自己要以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自律,同时也是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人品格,不要因环境好
坏和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楼记》能力训练检测
47/73
1.以下词语中加红字注音有误的是〔C〕
A.谪守zhé怒号háo淫雨yín
B.嗟夫jiē皓月hào樯倾qiáng
C.神怡yí汀兰tíng属予shǔ
D.岸芷zhǐ霏霏fēi楫摧jí
2.以下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C〕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光〕
朝晖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百废具兴〔兴办〕
C.南极潇湘〔尽〕
薄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居庙堂之高〔处在〕
3.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C〕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理解性默写
〔1〕总写楼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仁人之心的涵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4〕表现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没有消沉,能够积极理政的赞赏的句子是____政通人和____,
___百废俱兴_____。
5.课文容理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此那么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①嗟夫!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④是进亦忧,退亦忧。⑤然那么何时而乐耶?⑥其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⑦噫!⑧微斯人,吾谁与归?
〔1〕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不因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这些人,那个和我是一样的呢?
〔2〕找出第1段中的议论句,并说明其作用。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8/73
〔3〕迁客骚人见阴那么悲,遇晴而喜,造成他们或悲或喜的实质是什么?
答: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挫折就悲伤,遇到了好事就快乐。
〔4〕文中的“进亦忧,退亦忧〞各是什么意思?〔用原文答复〕
答: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附参考答案:
1.C2.C3.C
4.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承接上文关于洞庭湖风光的描写,引出下文迁客骚人观看
不同景物后的不同感受。
〔3〕或悲或喜都来源于个人的荣辱得失。
〔4〕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15、《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
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
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
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时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
“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
上罢了。
至于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无定,这是山
中的早晨和黄昏的风光。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天
气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隐石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风光。早晨进山,黄昏返回,四季的
风光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
49/73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
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
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
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
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
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
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
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假设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霏:雾气。
开:散。
归:回,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
起另事。
伛偻:驼背,老那么背微驼,故“伛偻〞指
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织的样子。
:摆开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
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织: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
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
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
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
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
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省市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
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50/73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
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
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
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
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黄昏返回,四季的风光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
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风光。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答复。
51/73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表达全文核心与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6、《爱莲说》原文和翻译(北宋)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fán〕。②晋渊明独爱菊。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③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④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莲,花之君子者也。⑧噫〔yī〕!
菊之爱,后鲜(xiǎn)有闻。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①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②晋朝的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氏唐朝
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③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
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④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那么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
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干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随便地去玩
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⑧唉!对
于菊花的喜爱,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⑩对于
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注释
晋渊明独爱菊:晋朝渊明只喜爱菊花。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
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省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渊明
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52/73
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假设狂……
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
述道理。
之:的。得意:值得怜爱。者:花。甚:很,非常。蕃:多。自:自从。
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所以称为“唐〞。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
长出。淤〔yū〕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贯穿;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外直:〔它的茎〕空外直。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益:更加。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干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
亵玩:玩弄。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
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慨词,相当于现在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
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闻:听说。同予者
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
该〕。宜:当。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fán〕。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渊明独爱菊。晋朝的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
妖媚。
⒌外直,〔它的枝干〕中间贯穿,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香远益清,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笔直而干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只能远远地欣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17、《记承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53/73
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和窗户中,我便很快乐
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
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织,原来那是
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
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重点字、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
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
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
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
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表达,交代清楚了时间、
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
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
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
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54/73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
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
妙境界。〕
18、《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1]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sì〕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
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
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缊〔yùn〕袍
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
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假设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方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
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坚硬的冰,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
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
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教师和有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
里以外向同乡的前辈捧着经书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
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
我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白,等到他快乐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
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
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
僵硬得不能动弹,伺候的人端来热水泡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
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
戴红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荣耀鲜明的像
神仙;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
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背诵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波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假设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那么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
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
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55/73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教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
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白。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枯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
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假设神人〕:烨然,荣耀耀眼的样子。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假诸人〔而后
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因为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
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之遗:裘,冬夏的衣服。裘,皮衣。,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假设人也
〔2〕说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
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波之劳,无冻馁之
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照,增强说服力,
突出中心。
〔4〕应怎样对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56/73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
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
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提醒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
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辛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
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9、《湖心亭看雪》原文与翻译
原文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
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与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
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单
独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
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到
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
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
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辞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
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选自《庵梦忆》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
山阴〔〕人。原居。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
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
《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场。4.【余】我5.【拏(ná)】即“拿〞,持,引申
为撑,划,牵引,撑〔船〕。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
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7.【雾凇沆砀(hàng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
《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一,全;都。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
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10.【焉
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11.【强〔qiǎng〕饮】
痛快地喝。强:痛快12.【大白】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大白:这里指酒杯。13.【客此】
客,做客。在此地客居。14.【舟子】船夫。15.【喃】象声词。16.【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
57/73
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17.【更】还。18.【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
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19.【与】到。。。。时
20、《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
原文:河中石兽纪昀
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
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yì〕断欤〔yú〕?[3]
译文: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
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
们的〕踪迹。
一个学者在寺庙里讲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
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
确的观点。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但凡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
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
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
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移,于是
〔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字词解释1、:地名,今省市。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5、圮:倒塌。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漂浮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8、阅:经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岁。岁:年。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
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15、
设帐:讲学,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21、湮:埋没。22、颠:通“癫〞,疯狂。23、众服
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25、盖:因为。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
冲刷的意思。27、坎穴:坑洞。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
这样。31、遂:于是。32、溯〔sù〕流:逆流。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37、然那么:既然这样,那么。38、但:只,仅仅。39、据理臆断:根
58/73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一〕、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干:河岸〕,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于
〔在〕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兼词,“于此〞〕。阅〔经过,过了〕十余岁〔年〕,僧
募〔募集〕金重修,求〔寻找〕石兽于〔在〕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认为〕
顺流下矣,棹〔名作动,划船〕数小舟,曳〔拖着〕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寻十余
里,无迹〔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听说〕之〔代词,代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笑曰:“尔
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削下的木片〕,岂
〔怎么〕能为〔被〕暴涨携〔带〕之去〔离开〕?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
〔松散轻浮〕,湮〔埋没〕于〔在〕沙下,渐沉渐深耳〔罢了〕。沿河求之〔代石兽〕,不亦
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信服〕为〔认为〕确论。
一老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代讲学家的话〕,又笑曰:“凡〔大凡,但凡〕河中失
石〔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当〔应当〕求之〔代石头〕于〔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水〕反激之〔助词,的〕力,必于〔在〕石下迎水处啮〔侵蚀、冲刷〕沙为
〔形成〕坎穴,渐激渐深,至〔等到〕石之〔助词,的〕半,石必倒掷〔摔倒〕坎穴中。如是
〔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一再翻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
上矣。求之〔代石兽〕下流,固〔固然〕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
做。如:依照〕,果得〔找到〕于〔在〕数里外。然那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助词,
的〕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9、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0、众服为确论。
〔三〕、问题探究。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参考答案: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那么从实际经历出发,综
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参考答案: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
“笑〞,那么是因为富于实际经历,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本文的观点: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本文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
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表达,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
观点: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文中出现了哪几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寺僧开场认为石兽还在漂浮之处,后来认为在下游;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漂浮之地
59/73
的深处;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参考答案: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无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那么只注意
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无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历,将石性、
沙性、水流运动等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
〔A、僧:原地水中——不可得——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B、僧:顺流而下——无迹——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C、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D、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与相
互关系。〕
7、文章主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
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8、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
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
理。
21、《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飘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yu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17:4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5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