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社会认知
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
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
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
上。
3.去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而缺乏可逆性的机制则在于同化与顺应的对
抗。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
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4.假想观众
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
点的不同。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
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
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
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
能的。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
性关注的感觉。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
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
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Shantz,1983)。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
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
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
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
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
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
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它沿着一系列的
阶段进行的。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
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
的。在青春期早期阶段,个体进入了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他们能够以第三方身份
看待问题,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看到
人际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达到这一水平,其人际关
系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8.心理理论
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
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personalitytheory)不同于心理学家所指的人格理
论,而是普通人关于人格的概念,即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
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10.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
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
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选项)
1.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缺乏(D)。
A.抽象性B.具体性C.推理性D.可逆性
2.从出生到青少年,儿童要经历(D)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3.青少年经常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反映
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A)特点。
A.个人神话B.假想观众
C.去自我中心D.心理理论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青少年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体现是(B)的发展。
A.人格理论B.内隐人格理论
C.内隐人格D.社会观点采择
三、填空题
1.青春期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有:假象观众和个人神话。
2.观点采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社会信息的观
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的观点采择和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3.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基本趋势是从愿望心理理论,发展到愿望-
信念心理理论,再发展到信念-愿望心理理论,最后到主动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4.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一般行为规范。
5.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
区别开来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
6.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社会观点采择、权威认知和性别
角色等方面。
四、判断正误
1.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私的表现。(错)
2.社会观点采择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错)
3.心理理论是指心理学理论。(对)
4.内隐人格是心理理论的一个方面。(对)
5.遵从权威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对)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
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1)关于个体的行为、心理特征及原因的认知;(2)
关于诸如感知、愿望、意图、信念、思维及知识等心理状态的认知;(3)关于个
体间关系,包括权威、友谊、冲突关系等的认知;(4)关于群体内关系,包括社
会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知。
2.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
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
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
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
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
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例如,当一个女青少年走进教室的时候,她会
想所有的人都在注意她的表情和打扮。又如一个男孩在卧室里像摇滚歌星那样跳
舞,想象周围坐满了崇拜他的歌迷,等等。这种过分夸大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现象
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3.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
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
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在青
春期早期阶段,个体进入了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他们能够以第三方身份看待问
题,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看到人际间
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达到这一水平,其人际关系的应
对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在青春期晚期,观点采择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
采择阶段。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人们对彼此的看法是复杂的,经常是
无意识的,而且会受到个人所无力控制的更强的外力的影响,这些外力中包括个
人在社会或者社会体制中的地位。例如,你能够理解,你对给你授课的老师的看
法不仅会受到自己的个性和老师的个性的影响,也会受制于师生关系界定方式的
内在约束。
4.青少年的内隐人格理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个性品
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
品质。
(2)从功能上说,内隐人格理论是人们适应多变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人们建
立起了自己对人的理解,就可以使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结构化,从而可以对自己
及他人在一个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
(3)由于受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的社会地位、动机、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每一
个人所形成的内隐人格理论是不相同的。因此,个体的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经验
的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的观念,没有系统的科学依据。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1)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生所学的知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决定了学生与社会的适应程度,
所以构建一个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改
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学过程单一的讲听模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知道学
生主动适应中学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已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学习的依赖心理。
教师在教授教材的同时,应注入知识含量更高的新内容,增加新的科学知识、经
济知识和社会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智力、拓展学生知识为立
足点,强化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要搭
建师中学生脱颖而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结构
和职能框架。
(2)加强社会实践,增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实践是增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它能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
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加速对知识向能力转变。社会实践能使学生脱离传统的“在家靠家长,
在校靠教师”的依赖性,是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强化,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
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偏差和失误,缩短与
现实世界的距离。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培养学生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
增强他们的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在学校
可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意识品质,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开设
心理健康的课程,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能力,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
知识,努力提高中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开展中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了解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帮助中学生克服心
理上的疾病和障碍。
(3)注重中学生思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让中学生更快适应社会,我们肯定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物质力量的同时,更着
眼于“人”的发展与完善,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
(4)增强人格锻炼,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要创造优化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营造教育情景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能力。学校应该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有创意的活动,让中学生在生活中扮演生活中
的角色,促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及优质宿舍管理服务,
有助于学生独立于沟通交往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让中学生积极投入到
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中,主动增强人格锻炼。教育者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格锻炼,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认知上的偏见。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要创造、优化
外界条件,积极营造教育情景,还要加强中学生人格锻炼,训练学生人际交往的
一些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沟通,怎样表达情感和取得别人的信任等等。
2,设计一个改变青少年假想观众倾向的教育活动
《青春密语》——你是他吗
一,播放小短片
短片内容:刚刚是班里非常调皮的一个孩子,下课后他经常跟别的同学打闹。这
一次下课后,他又和同桌明明打闹起来。在打闹的时候,他一不小心把桌子上的
墨水瓶给打翻了,而且衣服的袖子也染了一大片,看上去非常难看。这时上课铃
响了,老师开始讲课。可刚刚怎么也听不进老师讲的课。他老是觉得,班上所有
同学的目光都在盯着他的袖子,并且都在嘲笑他。有的同学说:“你看他的袖子,
脏死了。”也有的同学说:“哈哈,活该,谁让你捣乱了!”想到这里,刚刚的
脸渐渐地涨红了,他恨不得自己能钻到地下去。
二,说一说,议一议
你怎么看待刚刚的行为?
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吗?
三,交流与讨论
中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能够了解并考虑到别人的思想。但是,
尽管他们能够区别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但是却不能区分自己注意的焦点与他人注
意的焦点的区别所在。例如,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仪表、相貌、形象,从而认为
别人也像他自己一样关注他的一切。在心理上,他们凭空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
他们感觉自己每天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大舞台上,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别人的赞扬、
批评、嘲讽等。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种种评价。于是,他们非常注
意自己的形象,为了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他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自己做了好事或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别人都注意到了他所做的一
切,并对他投以赞扬和敬佩的目光。他们会因此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相
反,如果他做了错事,他就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批评他、唾弃他,为此他会更加内
疚。当在一些公共场合时,他们会感觉到有千万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于是变得手
足无措,有时连话都讲不出来。例如,本故事里的刚刚,他以为别人都看到了他
袖子上的墨水,并且在嘲讽他。事实上,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也许根本就没有注意
到他袖子上的墨水,就更不会去嘲讽他了。在青春期,大多数同学都会发生这种
情况。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事情,并且以为别人也在关注着他的事情。实际
上,关注他们的都只不过是他们自己,因为别人也都在关注着自己而无暇顾及别
人。所以,他们既是自己的演员也是自己的观众。
四,教师总结
其实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注视着你。相反,正因为每个
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事情,从而丧失了观察别人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你尽可以按
你自己的习惯去穿衣、走路、学习、娱乐。你也可以大胆地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
的想法和见解,而不用过于担心别人的看法。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16:3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4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