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里

更新时间:2022-12-26 13:16:1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26日发(作者:云南师大附中)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个时期是个体生

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

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

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

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个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

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能够获得公民资

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生理特征

青少年期的生理特征具有其突变性,表现为形体形态、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

要发生一个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时期,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持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

近;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素等的分泌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些

激素是人体的催化剂,加速了青少年人体机能和形体上巨大变化。

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主

要是脑神经纤维变粗、增长,分支的髓鞘化,脑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

系统的作用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使青少年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水平得以实质性的提升。

3.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因为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

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持续增加,男女均出现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身体肌肉发达、骨骼

变硬、身高迅速增长、阴茎变大、长出阴毛和腋毛、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而浑厚、并出现所

谓的男子气;女性方面表现为,整个身体皮下脂肪增厚、皮肤光泽、体态丰满、乳房隆起变

大、月经开始(高潮)、长出阴毛、臀部变圆、髋部变宽等。

•心理特征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所

以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

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因为大脑机能的持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增多,

其认知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持续增强,而

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升。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

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很多相关“人

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

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理解,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

系的理解。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理解的持续提升,生活经验的持续积累,开始

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实行注重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

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即是说,他们的自

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度夸大自己的水平,突出优点,对自我

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因为对事物识别水平不足,看

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

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片面性、

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注重,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

都会引起内心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

这个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

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

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窘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

和注重等。早恋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很普遍,也是基于此原因。

(四)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

点,并非孤立存有,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现

将这个时期产生的几个主要矛盾做一简单的分析:

1.闭锁性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他

人吐露,如果长辈不能准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

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因为感到缺乏能够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

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

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强烈要求自作

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

乳”愿望。不过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有较多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

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做决断;同时,在经济上大多还

靠父母,对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惯性影响仍然存有。

3.求知欲强与识别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这有利于增长知识,但

因为识别水平低,往往瑕瑜不分。这个矛盾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

须正视这个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

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准确的理解和

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却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伟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

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不过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

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

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

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一个人的生理发展是一个由生物进化和基因内在决定了的自然

和必然的过程,而心理发展却是一个社会化的充满各种诱惑、危机和机遇的过程。

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

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理解

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

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义。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

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

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

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地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

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地年

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体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

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

方面机能和水平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能够获得最佳

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个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

远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

也存有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

用,协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有。从群体的角度看,首

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但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

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

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

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13:1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3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青少年心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