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2页
2021-2022
学年上海市控江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40.0
分)
1.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的观点有
()
A.原子还可由其他更小的微粒构成
B.原子中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D.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2.重水(2H
2
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氘(2H)原子核外有
1
个电子
B. 1H
2
O与 2H
2
O互称同素异形体
C. 1H与 2H互称同位素
D. 1H
2
18O
与
2H
2
16O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3.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2015
年
10
月获
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下列有关青蒿素
(
化学式:
C
15
H
22
O
5
)
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
282
B.6.02×1023
个青蒿素分子的质量约为
282g
C.1mol
青蒿素的质量为282g⋅mol−1
D.282g
青蒿素中含有
15
个碳原子
4.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A.某原子
K
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某原子
M
层上电子数为
K
层上电子数的
4
倍
C.某离子
M
层上和
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
K
层的
4
倍
D.某正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5.唐代孙思邈
《
备急千金要方
》
中记载:“菖蒲、枸杞根细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
六斗,去滓,酿二斛米酒,熟稍稍饮之。”上述蕴含的操作原理不包括
()
A.溶解B.蒸发C.过滤D.分液
6.在同温同压下,用等质量的
H
2
、
CH
4
、
CO
2
、
HCl
四种气体分别吹起四个气球,其中
是由
CO
2
吹起的是
()
第2页,共22页
A.B.
C.D.
7.
11.5
克某
XO
2
化合物中含有
8
克氧元素,则该化合物是
()
2
2
2
2
8.用
10mL0.1mol/LBa(OH)
2
溶液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
Fe
2
(SO
4
)
3
、
ZnSO
4
和
K
2
SO
4
这
三种溶液中的
SO
4
2−
完全转化成
BaSO
4
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
是
()
A.3
:
2
:
2B.1
:
2
:
3C.1
:
3
:
3D.3
:
1
:
1
9.
6
12C
原子的质量约为
()
A.2×10−23gB.2×10−24gC.2×10−25gD.2×10−26g
10.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
CuCl
2
、
KCl
、
NaOH
、
(NH
4
)
2
SO
4
中的两种,通过实验确定其
组成: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向该溶液中滴入硝酸钡溶液,有沉淀生
成.固体混合物的组成是
()
2
、
、
(NH
4
)
2
SO
4
2
、
2
、
(NH
4
)
2
SO
4
11.对于
22.4L
的气体 2H
2
,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
2N
A
个
2HB.密度是 1H
2
的
0.5
倍
C.标准状况下,含有
2N
A
个中子D.分子数是
11.2LH
2
的两倍
12.过氧化氢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容易分解.某试剂厂先制得
7%~8%
的
H
2
O
2
溶液,
再浓缩成
30%
溶液时,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
()
A.常压蒸馏B.加压蒸馏
C.加生石灰常压蒸馏D.减压蒸馏
13.能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完成的实验是
()
A.制取
Cl
2
B.制取
O
2
C.制取
HCl
D.制取
NH
3
14.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第3页,共22页
A.洗气B.萃取C.升华D.过滤
15.下列物质的除杂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括号内为杂质
)()
粉末
(
铁粉
)
:磁铁
B.碳粉
(
氧化铜粉末
)
:稀盐酸
(KNO
3
)
:配成溶液,蒸发浓缩,降温结晶
2
(CO)
:灼热氧化铜
16.为完成相应实验,实验器材
(
规格和数量不限
)
足够的一项是
()
相应实验
实验仪器和用品
(
夹持装置
省略
)
ANaCl
溶液的蒸发结晶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B
用盐酸除去
BaSO
4
中的少量
BaCO
3
烧杯、胶头滴管
C
配制0.5mol⋅L−1
的硫酸溶液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容量瓶
D
用
CCl
4
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漏斗、烧杯
.D
17.下列反应或方法最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的是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
4
−
△
K
2
MnO
4
+MnO
2
+O
2
↑
B.硝酸铵受热分解:
2NH
4
NO
3
−
△
4H
2
O+2N
2
↑+O
2
↑
C.氧化汞受热分解:2HgO−
△
2Hg+O
2
↑
D.蒸馏液态空气
18.核内中子数为
N
的R3+
的离子,质量数为
A
,则
ng
此离子
R
的氧化物中所含的质子的
物质的量为
()
A.
n
A+16
(A−N+8)molB.n
A+24
(A−N+12)mol
C.
n
A+16
(2A−2N+24)molD.n
A
(A−N)mol
19.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放
500mL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
H
2
SO
4
,向甲烧杯中加入
mgFe
粉,向乙烧杯中加入
mgZn
粉,完全反应后,发现一烧杯中金属仍有剩余,若稀
H
2
SO
4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xmol/L
,则
x
的范围应是
()
A.
m
28
≥x>m
32.5
B.m
28
>x≥m
32.5
C.m
28
>x>m
32.5
D.m
28
≥x>m
32.5
第4页,共22页
20.标准状况下
aL
氨气溶于
1000g
水中,所得氨水密度为
bg/mL
,则该氨水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
()
22400
mol⋅L−
22400+17a
mol⋅L−1
C.1000ab
22400+35a
mol⋅L−1D.1000ab
22400+17a
mol⋅L−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21.已知一个
N
2
O
3
分子质量为
a(kg)
,一个
N
2
O
5
分子的质量为
b(kg)
,若以氧原子质量
的
1/16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
NO
2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0
分)
22.
NaCl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
一
)
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与
NaCl
有关的实验。
①
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醋酸
中溶去部分蛋壳
(
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
:
②
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
膜浸入蒸馏水中
(
如图
)
;
③
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
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
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
______
。
(2)
检验蛋膜内溶液中有无
NaCl
,操作是
______
。
(3)
请写出检验
NaCl
相关的原理方程式
______
。
(
二
)
实验室中需配制一定浓度的
NaCl
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4)
常温下,将
20.0g14.0%
的
NaCl
溶液,跟
30.0g24.0%
的
NaCl
溶液混合,得到密度
为1.15g/cm
3
的混合溶液。则该混合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该溶液的物
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
mol/L(
结果保留
2
位小数
)
。
(5)
实验室需配制
500mL0.1000mol/LNaCl
溶液,需要称取
NaCl
______
g
。配制该
溶液除需要电子天平、烧杯、胶头滴管、药匙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______
、
______
。
(6)
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
填“偏高”“偏低”无影
响“
)
:
①
没有洗涤烧杯
______
。
第5页,共22页
②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______
。
③
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后有水残留在容量瓶中
______
。
23.草酸
(H
2
C
2
O
4
)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为探究草酸晶体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草酸晶体
(H
2
C
2
O
4
⋅2H
2
O)100℃
开始失水,
101.5℃
熔化,
150℃
左右分解产
生
H
2
O
、
CO
和
CO
2
。用如图装置进行草酸晶体分解实验,并利用分解产物
CO
测定某
铁红样品中
Fe
2
O
3
的质量分数。原理为:3CO+Fe
2
O
3
−
△
2Fe+3CO
2
,用碱石灰吸
收反应产生的
CO
2
,据此测定样品中
Fe
2
O
3
的质量分数。
(
碱石灰为实验室常用干燥
剂,成分为
CaO
和
NaOH
混合物
)
(1)
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
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
______
(
选填序号
)
A.
B.
C.
第6页,共22页
D.
(2)A
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
,
C
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
。
B
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F
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
(3)
若反应前
D
中铁红样品质量为
20.000g
,反应后
E
装置中碱石灰增重
13.200g
,该
铁红样品
(
假设杂质不挥发也不发生反应
)
中
Fe
2
O
3
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保留
2
位
小数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6.0
分)
24.某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结构示意图中的“
x
”表示
______
,结构示意图中的“
y
”表示
______
,
y
的数
值和微粒的电子层数共同决定了该微粒的
______
。
(2)
若
x−y=10
,则由该结构示意图推知该微粒是
______
(
选填“原子”或“离
子”
)
。
(3)
若
y=8
,且该微粒带有
2
个单位负电荷,则该微粒符号的化学式为
______
,该
微粒的电子式为
______
。
25.已知
X
、
Y
、
Z
、
L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回答下列问题:
(1)L
的元素符号为
______
,
Y
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
。
(2)Z
、
X
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
1
:
3
可构成分子
A
。
B
分子也由
Z
、
X
两元素组成,作
为运送飞船的火箭燃料,常温下是一种液态化合物。已知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
32
,其中
X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5%
。则
A
、
B
的化学式分别为
______
、
______
。
A
在标况下的密度为
______
g/L(
结果保留
2
位小数
)
,
32gB
分子中含有
______
mol
电子。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26.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三组实验均各取
30mL
同浓度的盐酸,加
入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见下表:
第7页,共22页
实验序号甲乙丙
合金质量
/mg255385459
生成气体体积
/mL280336336
(1)
甲、乙两组实验中,哪一组盐酸是不足量的?
______
(
填“甲”或“乙”
)
.
(2)
要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题中可作为计算依据的数据是
______
,求得的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
.
(3)
求合金中
Mg
、
Al
的物质的量之比,题中可作为计算依据的数据是
______
,求
得的
Mg
、
Al
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
.
第8页,共2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C
【解析】解:由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可知:物质分割只能到原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
持其不可再分性,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而原子中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
整个原子中、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均不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的要点,
故选:
C
。
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
一
)
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在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
保持其本来的性质。
(
二
)
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
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最根本特征。
(
三
)
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化合
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
四
)
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他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本题主要考查了道尔顿近代原子论的要点,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2.【答案】
B
【解析】解:
A.
氘(
2H)的原子序数为
1
,则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1
,即氘(2H)
原子核外有
1
个电子,故
A
正确;
B.
H
2
O
是化合物,则 1H
2
O与 2H
2
O不能互称同素异形体,故
B
错误;
C.
1H的质子数为
1
,中子数为
0
, 2H的质子数为
1
,中子数为
1
,则 1H与 2H互称同位素,
故
C
正确;
D.
1H
2
18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8=20
,
2H
2
16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2+16=20
,
则
1H
2
18O
与
2H
2
16O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故
D
正确;
故选:
B
。
A.
氘(2H)的原子序数为
1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原子序数;
B.
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形态的单质;
C.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D.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第9页,共22页
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以及相关概念,题目比较简单,关键是掌握原子的结构、同位素以
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3.【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即可
解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解答】
A.
青蒿素的摩尔质量应该为
282g/mol
,故
A
错误;
B.
6.02×1023
个青蒿素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1mol
,其质量约为
282g/mol×1mol=282g
,
故
B
正确;
C.
1mol
青蒿素的质量为:
282g/mol×1mol=282g
,故
C
错误;
D.
282g
青蒿素的物质的量为
282g
282g/mol
=1mol
,
1mol
青蒿素
(C
15
H
22
O
5
)
中含有
15molC
原
子,含有
15N
A
个碳原子,故
D
错误;
故选
B
.
4.【答案】
D
【解析】解:
A.
氢原子
K
层只有
1
个电子,故
A
正确;
B.
某原子
M
层上电子数可为
K
层上电子数的
4
倍,如
Ar
、
K
、
Ca
,故
B
正确;
C.
离子
M
层上和
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
K
层的
4
倍,离子核外
K
、
L
、
M
层电子数分别为
2
、
8
、
8
,如S2−
、
K
+
等,故
C
正确;
D.
正离子核外电子数一定比核电荷数少,则正离子的核电荷数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多,
故
D
错误;
故选:
D
。
A.
K
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
B.
M
层最多容纳
18
个电子;
C.
离子
M
层上和
L
层上的电子数均为
K
层的
4
倍,离子核外
K
、
L
、
M
层电子数分别为
2
、
8
、
8
;
D.
正离子核外电子数一定比核电荷数少。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比较基础,注意各规律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利
第10页,共22页
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5.【答案】
D
【解析】解:文中“以水四石”,为溶解过程,“煮取一石六斗”为蒸发过程,“去滓”
为过滤,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文中没有涉及到,
故选:
D
。
文中“以水四石”、“煮”、“去滓”等字词,涉及到溶解、蒸发、过滤等操作,以此
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
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
D
【解析】解:气体的物质的量
n=
m
M
,在同温同压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气体的体积
V=n⋅Vm
,即
V=m
M
V
m
可知,摩尔质量越大,体积越小。
H
2
、
CH
4
、
CO
2
、
HCl
的摩尔
质量分别为
2g/mol
、
16g/mol
、
44g/mol
、
36.5g/mol
,
CO
2
的摩尔质量最大,故体积最
小,故答案为
D
。
故选:
D
。
等质量的
H
2
、
CH
4
、
CO
2
、
HCl
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其摩尔质量成反比,即摩尔质量越
大,则物质的量越小,在同温同压下,体积越小,据此解答.
根据气体的物质的量、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难度不大.
7.【答案】
C
【解析】解:设
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x
,则
11.5g
(x+32)g/mol
×2×16g/mol=8g
,解得
x=14
,
可知
X
为
N
,只有
C
正确,
故选:
C
。
设
X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x
,结合
n=
m
M
计算。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质量、物质的量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
第11页,共22页
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基本计算公式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
C
【解析】解:由题意知溶质
Ba(OH)
2
的物质的量相同,
假设
Ba(OH)
2
的物质的量为
1mol
,
Fe
2
(SO
4
)
3
、
ZnSO
4
、
K
2
SO
4
三种溶液中的
SO
4
2−
离子恰
好完全转化为沉淀,
设
Fe
2
(SO
4
)
3
、
ZnSO
4
、
K
2
SO
4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为
x
、
y
、
z
,则
由
Ba
2++SO
4
2−=BaSO
4
↓
,可知
x×3=y×1=z×1=1mol
,
则
x
:
y
:
z=1
:
3
:
3
,
因三种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浓度之比,
即浓度之比为
1
:
3
:
3
,
故选
C
.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Ba(OH)
2
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利用钡离子与硫酸根离
子的关系来计算
Fe
2
(SO
4
)
3
、
ZnSO
4
、
K
2
SO
4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因三种溶液的
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浓度之比.
本题考查离子的浓度关系,明确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关系及信息中溶液中的
SO
4
2−
离子
恰好完全转化为沉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
A
【解析】解:
1mol
6
12C
的质量为:
1mol×12g/mol=12g
,即6.02×1023
个
6
12C
的质量
为:
12g
,所以
1
个
6
12C
的质量为
12g
6.02×1023
=2×10−23g
,故选
A
.
1mol
6
12C
的质量为:
1mol×12g/mol=12g
,即6.02×1023
个
6
12C
的质量为:
12g
,由
此求
1
个
6
12C
的质量.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学生要熟练掌握公式,如
N=n
N
A
进行计算求解,比较容
易.
10.【答案】
D
第12页,共22页
【解析】解: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说明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则证明原固体中含有氯化
铜,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一定不存在氢氧化钠;加入硝酸钡
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存在硫酸根离子,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NH
4
)
2
SO
4
,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的两种物质为:
CuCl
2
、
(NH
4
)
2
SO
4
,
故选:
D
。
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铜离子,原固体中含有氯化铜,则
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向该溶液中滴入硝酸钡溶液,有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
根离子,原固体中含有
(NH
4
)
2
SO
4
,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了未知物的检验,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检验方法,明确
常见的有色离子、难溶物,常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
11.【答案】
C
【解析】解:
A.
气体存在的条件未知,不能由体积确定物质的量,故
A
错误;
B.
如在相同条件下,由
ρ=
m
V
=M
V
m
可知,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密度是
1H
2
的
2×2
2×1
=2
倍,故
B
错误;
C.
标准状况下,
n=
V
V
m
=22.4L
22.4L/mol
=1mol
, 2H
2
中氢原子含有
1
个质子、
1
个中子,则
22.4L2H
2
含有
2N
A
个中子,故
C
正确;
D.
气体存在的条件未知,不能确定物质的量,则不能确定分子数,故
D
错误。
故选:
C
。
2H
2
中氢原子含有
1
个质子、
1
个中子,气体存在的条件未知,不能确定物质的量,如在
标准状况下,则
n=
V
V
m
=22.4L
22.4L/mol
=1mol
,结合
ρ=m
V
=M
V
m
计算,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把
握相关计算公式的运用,把握物质的构成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
D
【解析】解:因为
H
2
O
2
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易分解,浓缩
H
2
O
2
溶液时,加热温度不
能过高,则应用减压蒸馏的方法.
故选
D
.
H
2
O
2
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易分解,浓缩
H
2
O
2
溶液时,应考虑加热温度不能过高,防
第13页,共22页
止分解,以此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注意物质的性质的异同,难度不大.
13.【答案】
B
【解析】解:
A.
需要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备氯气,且氯气与水反应,故
A
错误;
B.
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可制备氧气,且氧气不溶于水,可排水法收集,故
B
正确;
C.
HCl
极易溶于水,不能排水法收集,故
C
错误;
D.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排水法收集,故
D
错误;
故选:
B
。
图中为固液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且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气体的制备及收集、实
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
不大。
14.【答案】
A
【解析】解:
A
、用溶液来洗气,有的是将气体溶解吸收,有的是将气体反应吸收,故
可能含化学变化,故
A
正确;
B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将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
提取出来的过程称为萃取,故萃取是利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操作,是物理过程,无化
学反应,故
B
错误;
C
、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D
、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
A
。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化学操作的实质以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难度不大,应掌握
常见的化学操作的实质。
15.【答案】
C
第14页,共22页
【解析】解:
A.
铁粉可被磁铁吸引,
CuO
不能,可分离,故
A
正确;
B.
CuO
与盐酸反应,碳粉不能,反应后过滤可分离,故
B
正确;
C.
硝酸钾少量,应残留在母液中,应蒸发结晶分离,故
C
错误;
D.
CO
与
CuO
加热反应生成
Cu
和二氧化碳,可除去杂质,故
D
正确;
故选:
C
。
A.
铁粉可被磁铁吸引,
CuO
不能;
B.
CuO
与盐酸反应,碳粉不能;
C.
硝酸钾少量,应残留在母液中;
D.
CO
与
CuO
加热反应生成
Cu
和二氧化碳。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为解答
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
D
【解析】解:
A.
蒸发时缺少蒸发皿,不能完成,故
A
错误;
B.
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硫酸钡不能,过滤缺少漏斗、玻璃棒,不能完成,故
B
错误;
C.
配制0.5mol⋅L−1
的硫酸溶液,可量取浓硫酸配制稀溶液,缺少量筒,不能完成,故
C
错误;
D.
CCl
4
萃取溴水中的溴,需萃取装置,分液漏斗、烧杯可完成实验,故
D
正确;
故选:
D
。
A.
蒸发需要蒸发皿;
B.
盐酸与碳酸钡反应,硫酸钡不能;
C.
配制0.5mol⋅L−1
的硫酸溶液,可量取浓硫酸配制稀溶液;
D.
CCl
4
萃取溴水中的溴,需萃取装置。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仪
器的使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
析,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
A
【解析】解:
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
4
−
△
K
2
MnO
4
+MnO
2
+O
2
↑,可以用于制
取
O
2
,故
A
正确;
第15页,共22页
B.
硝酸铵受热分解:
2NH
4
NO
3
−
△
4H
2
O+2N
2
↑+O
2
↑,产生的混合气体,且易爆炸,
不适宜实验室制氧气,故
B
错误;
C.
氧化汞受热分解:2HgO−
△
2Hg+O
2
↑,
Hg
有毒,不用此法,故
C
错误;
D.
蒸馏液态空气一般用于工业制取氧气,故
D
错误;
故选:
A
。
实验室制氧气一般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H
2
O
2
分解、加热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据
此分析。
本题考查气体制备方法,难度不大,熟悉
O
2
的制取方法为解答的关键。
18.【答案】
B
【解析】解:R
3+
离子对应的氧化物为
R
2
O
3
,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
(2A+48)g/mol
,
ng
它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
n
2A+48
mol
,含有质子物质的量为
n
2A+48
mol×(2A−2N+
24)=n
A+24
(A−N+12)mol
,
故选:
B
。
核内中子数为
N
的R
3+
离子,质量数为
A
,所以质子数为
A−N
,该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数;该离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R
2
O
3
;该
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
(2A+48)g/mol
,根据
n=
m
M
计算
ng
该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一个氧
化物分子中含有
(2A−2N+24)
个质子,据此进行计算。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明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关键,注意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
学计算能力。
19.【答案】
B
【解析】解:依题意,
Fe
过量,
Zn
反应完,乙烧杯中的硫酸可能反应完也可能过量,设
参加反应的
Fe
为
m
1
,
Zn
为
m
2
;
Fe+H
2
SO
4
=FeSO
4
+H
2
↑
561
m
1
0.5x
第16页,共22页
则:
m
1
=28x
,铁有剩余
m>m
1
=28x
所以
x<
m
28
Zn+H
2
SO
4
=ZnSO
4
+H
2
↑
651
m
2
0.5x
则
m
2
=32.5x
,锌全部反应
m≤m
2
=32.5x
所以
x≥
m
32.5
,则
x
的范围应是:
m
28
>x≥m
32.5
,
故选
B
.
由于铁的摩尔质量比锌小,等质量时,铁的物质的量大,则
Fe
过量,
Zn
反应完,乙烧杯
中的硫酸可能反应完也可能过量,根据方程式计算.
本题考查了方程式的计算,注意判断反应时各物质是否完全反应,题目难度中等.
20.【答案】
D
【解析】解:标准状况下
aL
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n=
a
22.4
(mol)
,氨气的质量为:
17g/mol×a
22.4
mol=17a
22.4
g
,
该氨水溶液的质量为:
1000g+
17a
22.4
g
,
该氨水的体积V=m
ρ
=
17a
22.4
+1000
b×1000
;
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C=n
V
=
a
22.4
17a
22.4
+1000
1000b
=1000ab
22400+17a
mol/L
;
故选:
D
。
先计算出标况下
aL
氨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计算溶
液质量,再依据
V=m
ρ
计算溶液体积,最后依据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C=
n
V
计算。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
法,明确氨水溶液的体积不能用水和氨气的体积之和,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21.【答案】
8(b+a)
b−a
第17页,共22页
【解析】解:因
1
个
N
2
O
5
分子比
1
个
N
2
O
3
多两个氧原子,所以其质量差恰好为
2
个氧原子
的质量,也就是
(b−a)kg.
因此,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b−a
2
kg,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
即
氧原子质量的
116)
是
b−a
2
kg×1
16
.又因
1
个
NO
2
分子的质量恰好就是一个
N
2
O
3
分子和一
个
N
2
O
5
分子的质量之和的
1
4
,根据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该物质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b+a)×
1
4
b−a
2
×
1
16
=8(b+a)
b−a
,故答案为:
8(b+a)
b−a
.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进行分析求出
NO
的相对分子质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22.【答案】取样,加入碘液,若变蓝则含淀粉,否则没有取样,加入硝酸银溶液,若
产生白色沉淀则含
NaCl
,否则不含
AgNO
3
+NaCl=AgCl↓
+NaNO
3
20.0%3.932.925500mL
容量瓶玻璃棒偏低偏高无影响
【解析】解:
(1)
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碘水观察是否变
蓝,若变蓝则含淀粉,否则没有,
故答案为:取样,加入碘液,若变蓝则含淀粉,否则没有;
(2)
检验烧杯中有无
NaCl
,操作是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
否生成白色沉淀,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
NaCl
,否则不含,
故答案为:取样,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
NaCl
,否则不含;
(3)
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方程式为
AgNO
3
+NaCl=
AgCl↓+NaNO
3
,
故答案为:
AgNO
3
+NaCl=AgCl↓+NaNO
3
;
(4)
混合溶液总质量为
20.0g+30.0g=50.0g
,混合后
NaCl
总质量为
20.0g×14.0%+
30.0g×24.0%=10.0g
,故混合后溶液质量分数为
10.0g
50.0g
×100%=20.0%
,混合后溶液
密度为1.15g/cm
3
,则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000×1.15×20%
58.5
mol/L≈3.93mol/L
,
故答案为:
20.0%
;
3.93
(5)
需要
NaCl
的质量为
0.5L×0.1mol/L×58.5g/mol=2.925g
,配制该溶液除需要电子
天平、烧杯、胶头滴管、药匙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500mL
容量瓶、玻璃棒,
故答案为:
2.935g
;
500mL
容量瓶;玻璃棒;
(6)①
没有洗涤烧杯,少量溶质残留在烧杯内部,移入容量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
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第18页,共22页
故答案为:偏低;
②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液面在刻度线下方,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
高,
故答案为:偏高;
③
最后需要加水定容,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后有水残留在容量瓶中对所配溶液浓度无
影响,
故答案为:无影响。
(1)
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检验淀粉;
(2)
利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即可;
(3)
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
(4)
两溶液质量之和即为混合后溶液总质量,根据
m(
溶质
)=m(
溶液
)×ω(
溶质
)
计算不
同浓度溶液中
NaCl
的质量,进而计算混合溶液中
NaCl
总质量,再根据
ω=
m(溶质)
m(溶液)
×100%
计算;根据
c=
1000ρω
M
计算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
根据
n=cV
计算
NaCl
的物质的量,再根据
m=nM
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还需要
500mL
容量瓶,以及溶解时搅拌、移液时引流作用的玻璃棒;
(6)
分析操作对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的影响,结合
c=n
V
判断对所配溶液浓度影响。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常见物质的检验等,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
数之间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分析计算能力、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23.【答案】
DNaOH
溶液浓硫酸检验
CO
2
是否除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进入
E80.00%
【解析】解:
(1)
草酸晶体为固体,但在
101.5℃
时熔化为液体,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
D
,
故答案为:
D
;
(2)
根据分析可知装置
A
中盛放
NaOH
溶液,装置
C
中盛放浓硫酸,装置
B
用来检验
CO
2
是
否除尽,碱石灰可以吸收
CO
2
和水蒸气,装置
F
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
入
E
,
故答案为:
NaOH
溶液;浓硫酸;检验
CO
2
是否除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进入
E
;
(3)
反应后
E
装置中碱石灰增重
13.200g
,即生成
n(CO
2
)=13.200g
44g/mol
=0.300mol
,根据
CO
与
第19页,共22页
铁红的反应原理可知,
Fe
2
O
3
的物质的量为
0.100mol
,所以质量分数为
0.100mol×160g/mol
20.000g
×
100%=80.00%
,
故答案为:
80.00%
。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草酸分解得到
H
2
O
、
CO
和
CO
2
,因后续需要通过
CO
2
的量来确定氧化
铁的质量分数,所以需要先除去分解产物中的
CO
2
,则装置
A
中盛放
NaOH
溶液吸收
CO
2
,
装置
B
确定
CO
2
是否被完全吸收,装置
C
中盛放浓硫酸进行干燥,然后
CO
和铁红进行反应,
装置
E
中碱石灰吸收生成的
CO
2
,装置
F
中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
CO
2
和水蒸气被装
置
E
吸收。
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题目难度中等,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
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明确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实验
方案设计原则。
24.【答案】质子数或和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原子S2−
【解析】解:
(1)
原子核内
x
表示质子数或和电荷数,
y
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y
的数值和微
粒的电子层数共同决定了该微粒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质子数或和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
(2)x=y+10
,即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原子,
故答案为:原子;
(3)y=8
时,带
2
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的符号为S2−
,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S
2−
;。
(1)
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信息和微粒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关系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
子数
=
原子序数
=
核外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x−y=10
,即
x=y+10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据此判断粒子类型;
(3)y=8
时,微粒带
2
个单位负电荷,则
x=18−2=16
,即
S
元素,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侧重考查电子式、粒子结构示意图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的
知识内容,题目难度不大,需要掌握基本书写规则。
第20页,共22页
25.【答案】
ONH
3
N
2
H
4
0.7618
【解析】解:
(1)
人体中主要存在
C
、
H
、
O
、
N
元素,
L
原子序数最大,则
L
为
O
元素,
X
为
H
、
Y
为
C
、
Z
为
N
元素,
C
元素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4
个电子,
C
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
图为,
故答案为:
O
;;
(2)N
、
H
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
1
:
3
可构成分子
A
,
A
为
NH
3
,在标况下的密度为
ρ=
17g
22.4L
≈
0.76g/L
,
B
分子也由
Z
、
X
两元素组成,作为运送飞船的火箭燃料,常温下是一种液态化
合物,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其中
X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5%
,则
B
为
N
2
H
4
,
32gB
的物质的量是
1mol
,
32gN
2
H
4
分子中含有
2×7+1×4=18mol
电子,
故答案为:
NH
3
;
N
2
H
4
;
0.76
;
18
。
(1)
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有
C
、
H
、
O
、
N
等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
X
、
Y
、
Z
、
L
分别为
H
、
C
、
N
、
O
;
(2)N
、
H
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
1
:
3
可构成分子
A
,
A
为
NH
3
,在标况下的密度为
17g
22.4L
,
B
分
子也由
Z
、
X
两元素组成,作为运送飞船的火箭燃料,常温下是一种液态化合物,该化合
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其中
X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5%
,则
B
为
N
2
H
4
,
32gB
的物质的
量是
1mol
,
32gB
分子中含有
16mol
电子。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元素推断、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的确定、气体密度计算、电子
数的计算等知识点,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原子结构等知识点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
大。
第21页,共22页
26.【答案】乙;乙或丙;
1mol/L
;甲;
1
:
1
【解析】解:
(1)
盐酸浓、体积一定,甲中合金质量小于乙中合金质量,且甲中生成气
体体积小于乙中气体体积,说明甲中盐酸过量、金属完全反应,乙中合金质量小于丙中
合金质量,且乙、丙生成气体体积相等,说明乙、丙中盐酸完全反应,
根据甲可知,生成
336mL
氢气需要金属的质量为:
255mg×
336mL
280mL
=306mg
,故乙中金
属有剩余,乙中盐酸不足,
故答案为:乙;
(2)
乙、丙中盐酸完全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生成氢气体积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盐
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
336mL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336L
22.4L/mol
=0.015mol
,根据氢元素守
恒可知:
n(HCl)=2n(H
2
)=2×0.015mol=0.03mol
,故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3mol
0.03L
=1mol/L,
故答案为:乙或丙;
1mol/L
;
(3)
甲中盐酸有剩余,金属完全反应,此时生成氢气
280mL
,故可以根据甲组数据计算
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设镁、铝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
、
ymol
,根据二者质量可知:
①24x+27y=0.255
,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有:
②2x+3y=0.28L
22.4L/mol
×2
,
根据
①②
联立解得:
x=0.005
、
y=0.005
,
所以合金中镁与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0.005mol
:
0.005mol=1
:
1
,
故答案为:甲;
1
:
1
.
(1)
盐酸浓度、体积一定,甲中合金质量小于乙中合金质量,且甲中生成气体体积小于
乙中气体体积,说明甲中盐酸过量、金属完全反应;根据甲中金属与氢气的体积定比关
系计算生成
336mL
氢气需要金属的质量,确定乙中盐酸与金属是否恰好反应;
(2)
乙、丙中盐酸完全,可以根据反应生成氢气体积计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
n=
V
V
m
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根据氢元素守恒可知
n(HCl)=2n(H
2
)
,据此计算;
(3)
甲中盐酸有剩余,金属完全反应,此时生成氢气
280mL
,故可以根据甲组数据计算
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设镁、铝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mol
、
ymol
,根据二者质量之和与
电子转移守恒列方程计算
x
、
y
的值,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混合物反应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判断反应的过量问题是
关键,注意掌握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
第22页,共22页
计算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13:0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3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