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建设成就——党课讲
稿(20页)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建设成就
(党课讲稿)
⼀、在改⾰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改⾰开放40年,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40年。1987年4⽉,邓⼩平在会见外宾时曾指
出:“现在我们可以说,第⼀步的原定⽬标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这并不意味着第⼆步就很容易。看起来,第⼆步的
⽬标也能完成,但第三步⽐前两步要困难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改⾰开放之初,邓⼩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战
略,简单地说就是:第⼀步,到1990年解决⼈民的温饱问题;第⼆步,到2000年⼈民⽣活达到⼩康⽔平;第三步,到21世纪
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是说,在当时看来,我们第⼀步⽬标已经提前完成,第⼆步⽬标也能完成,第三步⽬标的完成难度
较⼤。
邓⼩平说,“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我们还需要五六⼗年的艰苦努
⼒。那时,我这样的⼈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这⾥,邓⼩平说的“要证明中国特⾊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实际上就是要在改⾰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2013年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
深化改⾰的总⽬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可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
会主义制度是改⾰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不渝的⼀个改⾰⽬标。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我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
励、⽀持、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度重视和⽀持⾮公有制发展,并把⿎励、⽀持、引导⾮公有制经济发
展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项重要任务。同时,进⼀步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通过经济体制改⾰,
建⽴现代企业制度,扩⼤市场开放性,提⾼市场透明度,防⽌权⼒寻租,增强市场公平性,理顺价格体系,培育要素市场。这
是完善市场经济运⾏微观机制的重要步骤。
(三)形成全国统⼀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环境
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过程中,我们着⼒清除市场壁垒,提⾼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逐步形成全国
统⼀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1978年,我们拉开了改⾰的⼤幕。⾸先在农村,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产积极性。之后在城市,向
企业放权让利,增强了企业的活⼒。农村、城市迅速发展,⼩城镇及乡镇企业也如⾬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到了1984年,我们
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型企业,适当分离企业所有权和经
营权,实⾏计划、价格、⼯资和国家机构配套改⾰,使城市经济更具活⼒。随着经济体制改⾰的不断深化,国家机构改⾰也在
深⼊推进,也就是说,⾃改⾰开放以来,我们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1988年,为配合国企改⾰,开始实⾏多种形式的地⽅财政
包⼲办法。1992年10⽉,党的⼗四⼤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标是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们朝着这
⼀⽬标不懈努⼒,在1993年全⾯实⾏分税制;在1992-2010年推进⾦融改⾰。具体地说,从1992年开始,成⽴证监会、银监
会、保监会,形成分业监管格局。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上市。⾄此,四⼤国有银⾏全部上市,我国⾦融改⾰进⼊了⼀个
新阶段。
2013年,党的⼗⼋届三中全会作出全⾯深化改⾰的重⼤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全⾯深化改⾰的总⽬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
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2018年,党的⼗九届三中全会站在更⾼起点谋划和推进改⾰,对深化党
和国家机构改⾰作出全⾯规划和系统部署。
由此可见,改⾰⼀直在不断深化,从经济体制改⾰到全⾯深化改⾰再到党和国家机构改⾰,整个过程是沿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社会主义制度,⽴⾜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这⼀中⼼环节来推进的。
(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包括五个⽅⾯:第⼀,党的领导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处在总揽全
局、协调各⽅的地位。所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核⼼。第⼆,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全国和地⽅各级⼈民代表⼤会、⼈民政府、⼈民法院、⼈民检察院和监察委员会。要通过这些政府机构间
的协调,不断提升政府履职能⼒。第三,政府治理体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及地⽅各级政府的履职能⼒。第四,武装⼒量体系。
第五,群团⼯作体系。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主要就是围绕这五⼤体系来推进的。
(五)不断提⾼运⽤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
通过全⾯深化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不断提⾼运⽤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这个能⼒
主要是:第⼀,提⾼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和⽔平;第⼆,提⾼国家机构履职能⼒;第三,提⾼⼈民群众的
治理能⼒。提⾼⼈民群众的治理能⼒包括三个⽅⾯:⼀是参与国家事务,就是通过代表委员或其他渠道对国家事务、经济社会
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解决⾃⾝问题,就是围绕现实⽣活与切⾝利益,解决⾃⾝问题的能⼒。这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改⾰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复兴的关键⼀招。改⾰开放40年来,我们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从1978年
以来的每⼀次三中全会来看,改⾰是不变的主题。1978年12⽉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决定停⽌使⽤“以阶级⽃争为纲”的
错误⼝号,作出把全党⼯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4年10⽉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针对
城乡经济体制改⾰遇到的问题,⾸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
济同商品经济对⽴起来的传统观念。1988年9⽉召开的党的⼗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深化
改⾰的指导⽅针,要求把今后⼀段时期的改⾰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993年11⽉召
开的党的⼗四届三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的总体蓝图。1998年10⽉召开的
党的⼗五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化建设作出了全⾯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作的政策措施。2003年
10⽉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统筹⼈与⾃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这既体现党对于发展问题的
认识更加全⾯、深刻,也标志着国家发展进⼊到⼀个新阶段。2008年10⽉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对进⼀步推进农村改
⾰发展作出
部署。2013年11⽉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对全⾯深化改⾰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全⾯深化改⾰的总⽬标。
综上所述,改⾰开放4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就是要运⽤
制度的⼒量和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化繁荣。
⼆、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这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深刻变⾰⾃新中国成⽴起就在不断推进。
(⼀)建⽴中国特⾊的基本制度和机构体系
1949年9⽉举⾏的全国政协第⼀届全体会议,在全国未完全解放的情况下,代表全国⼈民⾏使全国⼈民代表⼤会职权,选出了
中央⼈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委员,宣告了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为什么会这样?1948年4⽉30⽇,党中央
发布“五⼀⼝号”,并提出:“各民主党派、各⼈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民代表⼤会,成
⽴民主联合政府!”1954年9⽉,⼀届全国⼈⼤⼀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了国家领导⼈,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部⼈民
的宪法——《中华⼈民共和国宪法》。此后,中国特⾊的基本制度和机构体系逐步建⽴起来。
这⼀时期,⽑泽东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形势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他指出,这些⼩组是党中央的,直接⾪属中央
政治局和书记处,向它们直接做报告。⼤政⽅针在政治局,具
体部署在书记处。只有⼀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政⽅针和具体部署,都是⼀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
和细节决策权属于政府及其党组。
(⼆)改⾰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机构改⾰
改⾰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各⽅⾯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
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转变。
从社保改⾰与机构建设来看,改⾰开放初期,我们没有组建社会保障部,也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是,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些问题因制度缺失⽽突显。⽐如,在国有企业改⾰中,⼀些职⼯离岗进⼊社会后,他们的养⽼、
医疗等怎么解决?为此,我们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组建了相应的国家机构来进⾏管理。
从计划管理体制与机构改⾰来看,改⾰开放前,“国家计划委员会”长期承担着政府对综合经济管理的职能。也就是说,企业⽣
产多少、怎么⽣产都由“计划”来决定。改⾰开放初,我国⼜设⽴了“国家经济体制改⾰委员会”,负责研究、协调和指导经济体
制改⾰。随着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在1998年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在2003年改组组建“国家
发展和改⾰委员会”。⾄此,“计划”⼆字完全地从我国政府部门中消失。总之,改⾰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
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式也在不断变化。
(三)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历程
改⾰开放以来,党中央机构改⾰先后进⾏了四次,经历了⼀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1982年《精简机构是⼀场⾰命》
1982年,邓⼩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上发表题为《精简机构是⼀场⾰命》的讲话。随后,我
们国家进⾏第⼀次党和国家机构改⾰。经过改⾰,中央的30个直属机构,局级机构减少11%,处级机构减少10%,总编制减
少17.3%,各部委的正、副职减少15.7%;在新的领导班⼦中新选拔的中青年⼲部占16%,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
2.1988年《党中央直属机构改⾰实施⽅案》
1988年,中央书记处制定了《党中央直属机构改⾰实施⽅案》,第⼆次党和国家机构改⾰由此展开。经过此次改⾰,党中央
直属机构和事业单位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政治体制改⾰研究室、中
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央顾问委员会机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中央直属机关⼯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作委员会;
中央党校、⼈民⽇报社、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
本次改⾰持续⾄1989年中央直属机关⼯作机构和事业单位
的调整和定机构、定职能、定⼈员编制的⼯作基本结束。机构改⾰后,有⼯作实体的直属机构由改⾰前的24个精简为17个,
直属⼯作部门⼈员减少了19.5%,直属事业单位⼈员编制减少9.9%,与改⾰前相⽐,⼈员共减少15.2%。
3.1993年《关于党政机构改⾰的⽅案》
1993年3⽉,党的⼗四届⼆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的⽅案》,开始进⾏第三次党和国家机构改⾰。前两次改⾰,主
要是精简机构和⼈员,⽽这⼀次有⼀个新特点,就是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简内设机构和⼈员,进⼀步改善⼲部结构和提⾼
⼲部素质,提⾼⼯作效率。其中,理顺关系,就是要理顺党政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权责交叉等问题;调整结构,就是
要调整部门结构,精简内设机构数量。
调整后的中央直属机构为:中央纪委机关与国家监察部合署办公,⼀个机构挂两块牌⼦;⼯作部门和办事机构9个,即中央办
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台湾⼯作办公室、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其中中央台湾⼯作办公室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为⼀个机构两块牌⼦,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与国务院
新闻办公室为⼀个机构两块牌⼦;派出机构2个,即中央直属机关⼯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作委员会。
《⽅案》指出,中央现有议事性委员会或领导⼩组12个,即:中央财经领导⼩组、中央对台⼯作领导⼩组、中央机构编制
委员会、中央外事⼯作领导⼩组、中央农村⼯作领导⼩组、中央党的建设⼯作领导⼩组、中央宣传思想⼯作领导⼩组、中央党
史领导⼩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保密委员会、中央密码⼯作领导⼩组、中央保健委员会。在党中央设置这样
⼀些⾼层次的议事机构是必要的。
4.1999年《关于党中央部门机构改⾰的意见》
1999年6⽉5⽇,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党中央部门机构改⾰的意见》,开始进⾏第四次党的机构改⾰。这次改⾰,主要是根
据形势的变化和党的中⼼⼯作的需要,进⼀步理顺职能关系,精简、调整内设机构和⼈员编制,优化⼈员结构,增强机关活
⼒。本次改⾰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员编制精简20%的任务,并进⼀步规范了部门机关党务与⼲部⼈事管理机构设置的中央纪委
监察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设置。
(四)深化⾏政体制改⾰
党的⼗四⼤提出,下决⼼进⾏⾏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效率。这⾥突出了深
化⾏政体制改⾰的四个重点,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效率。
从改⾰开放以来的七次国务院机构改⾰来看,1982年第⼀次改⾰,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并调整为
61个,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员编制精简25%;1988年第⼆次改⾰,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国务院机构总数从72个精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15:4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18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