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

更新时间:2022-11-27 14:20:0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最高学历是什么)

因子个数:

设,其中为正质因子,,则

(1)之正因子个数

(2)之因子个数

(3)之正因子总和=

(4)之正因子乘积

找因子:

(1)2之倍数末位为偶数

(2)4之倍数末两位为4之倍数

(3)8之倍数末三位为8之倍数

(4)5之倍数末位为0或5

(5)3之倍数数字之和为3之倍数

(6)9之倍数数字之和为9之倍数

(7)11之倍数(奇位数字和)

(偶位数字和)恰为11的倍数

(8)7(13)之倍数

末位起向左每三位为一区间(第奇数个区间之和)—(第偶数个区间之和)为7(13)

之倍数

质数检验:

设,,若没有小于等于的正质因子,则为质数。

尤拉公式:

设,表质因子,

(1)不大于而与互质者:

(2)不大于,为的倍数但不为倍数者有个

(3)不大于,为的倍数但不为的倍数者有个

因倍数及公因子,公倍数性质:

(1),若,则为之公因子

(2)且,则

(3),,则必有二整数,使

(4),若

辗转相除法原理:

若,,若,,,则

整数解:

(1)型化为

(2)为整数)有整数解

(3)若已知有一解,则

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凡是能写成形如(都是整数,且)的数叫有理

数。

(2),,若

(3)整数之离散性:设,若,则(不等整数之距

离至少为1)

(4)实数之稠密性:设,若,则存在,使

(5)证无理数之另一方法:证为一方程式之根,但

没有有根,或有理根不可能为。

复数:

(1)若,,则Z之实部之虚部,

又,

(2)为实数:

且为纯虚数

(3)若,,,则且

(4)设,则

(5)为实系数,为实数,则

等差与等比公式:

(1)级数成等差,若首项,公差,

则;

(2)级数成等比,若首项,等比,

则;

若,

(3)调和级数:倒数成等差,故可用等差公式。

杂级数公式:

(1)连积之和

(依此类推)

(2)

无穷等比数列及级数之敛散

若,则

(a)无穷等比级数

(b)无穷杂级数

无穷循环小数,无穷几何级数:

(1)循环小数化为无穷等比级数求之

(2)化为数字9之级数

(3)(其他类似)

(4)无穷几何级数求法要领:先求首项及公比

距离公式:

(1)A(),A(),

(2)中到三顶点等距支点为外心

(3)

在时,产生最小值。

分点公式:

,,

(a)若A-P-B

则或

(b)若A-B-P(或P-A-B),

则P或

(c)△ABC中,A,B,C,重心为G,

则G=

斜率:m

(1),

若,则:

若,则无斜率(不加以定义)

(2)直线L之斜率m,则

1.m>0,,则右上升;

m<0,则右下降﹔

m=0,为水平线

2.越大,则越接近铅直﹔越小,则越接近水平。

(3)之斜率分别为

(4)A,B,C三点共线

直线方程式:

(1)点斜式:A(),且斜率m之直线为

(2)斜截式:斜率m,截距b之直线为

(3)两点式:过A(),B()且

则:

(4)截距式:,,且之直线为

(5),,

则过交点之直线可设为

(6)过又在P点之象限与两轴围成最小面积之直线为,

而最小面积

对称点及对称方程式:

对称轴(点)

A(xo,yo)之对称

点坐标

图形f(x,y)=0之对

称图形

(0,0)A’(-xo,-yo)F(-x,-y)=0

(a,b)A’(2a-xo,2b-yo)F(2a-x,2b-y)=0

X轴A’(xo,-yo)F(x,-y)=0

Y轴A’(-xo,yo)F(-x,y)=0

X=hA’(2h-xo,yo)F(2h-x,y)=0

Y=kA’(xo,2k-yo)F(x,2k-y)=0

X+Y-k=0A’(k-yo,k-xo)F(k-y,k-x)=0

X-Y-k=0A’(yo+k,xo+k)F(y+k,x-k)=0

(注):x+y-k=0;x+y-k=0

由此可帮助记忆最后二个公式

菱形与正方形之图形:

若,,则之图形为一菱形(a=b则为正方形),

而其围成面积为,当然之图形亦为菱形,

只不过中心为(h,k)而已,故其面积仍为2ab。

三角型面积:

则a△ABC=||

一元二次方程式

设a,b,cR,a0对于ax2+bx+c=0中

(1)x=

(2)二相异实根,相等实根,共轭虚根。

(注):若a,b,cQ,且为有理数之平方根为相异有理根

(3)根之正负:设实系数二次方程式ax2+bx+c=0的两根为

1.皆为正根(a)0(b)(c)>0

2.皆为负根(a)(b)(c)>0

3.为同号(皆正或负)且>0

4.为异号(一正根一负根)<0

5.为纯虚数b=0且>0

根与系数关系

(1)若,为ax2+bx+c=0(a

0)之两根

(2)

二次函数:

之图形抛物线

(1)图形坐标:

(2)对称轴

(3)

(4)

最小二乘方定理

,则当,

比较

,,

时,有最小值

由二次图形求不等式之解集

(:

时,

1、或

2、

时,

1、

2、或

恒正恒负条件

多项式之基本性质

(1)若一多项式,则一切系数之和

1、一切奇式项之系数和

2、一切偶式项之系数和

(2)多项式之相等

1、同次向对应系数相等

2、任何值a代换x恒有

3、不超过次,只要有n+1以上之值带入相等,则。

(其逆为真)

除法应用

(1)求之近似值:

再以代入,适当略去后面部分可得所求。

(2)除法求值:

若为之一根,为一多项式,求时,

可用除法求出,使,则

余式定理跟因式定理

(1)余式定理:

除以之余式为

(2)因式定理:

又,且

求余式之假设法

(1)

(2)

而mx+n为除以之余式

(3)除以g(x)之余式=除以之余式

(4)除之余式

(5)

则除以之余式为

牛顿定理(一次因式之检验)

(1),,

,若有之因式,则,

(2)若为之因式,则

最高因式与最低公倍式

(1)利用析因式法

(先分解以知式,在观察共同因式)

(2)利用辗转相除法

(到整除时之最后除式为最高公因式)

(3)利用和差法:

(4)为常数)

n次方程式:

(1)代数基本定理:每一n次程序,只要,至少有一个复数根。

(2)k重根算k个,则n次方程式有n个。

(3)实系数方程式之虚根成共轭对出现。

又理系数方程式若有根式之根,亦成共轭对出现。

(4)为实系数,则

中间值定理与勘根定理

(1)设为一连续函数(多项式函数必为连续),

若a>b且,则必有一根介于a与b之间。

(2)若a

1、间有奇数个根。

2、间无实数根或有偶数个实根

(3)利用勘根定理可勘查无理根位置,以求无理根之近似值。

(用二分逼近法或十分逼近法)

(A)指数率:

(1)

(2)

(3)

(4)

(5)

(6)

(7)

(B)根数率:

(1)

a<0,b<0

(2)

a>0,b<0

(3)

(C)对数定义及性质:

(1)设b>0,a>0,,则(定义)

(2);(定义之推论)

(3)运算:

(1)

(2)(但A>0,B>0)

(3)(但A>0,B>0)

(4)(换底公式)

(5)(连锁原理)

(6);

(7)(倒数关系)

(8)

(D)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图形:

(1)及之图形如下:

(1)a>1(增函数)(2)0

(2)设a>b>1

(1)x>0时,的图形恒在图形的上方

(2)x<0时,的图形恒在图形的下方

(E)指数与对数方程式:

(1)指数方程式:

(a)。

(b)两方取对数解之。

(c)指数常数化为系数。

(d)必要时适当化改为之方程式先解之。

(2)对数方程式:

(a)先列出有意有之基本之限制

(真数,底数,底数)

(b)可化为同底时:

(c)不可化为同底时

利用换底公式求之。

(d)求得之解代入之有意义限制,除不合者。

(e)必要时令,为之方程式解之。

(F)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指数不等式:

(1)底数相同时:

(a)a>0则

(b)0<a<1则

(2)底数不同,两方取对数

(3)必要时,令,常数指数化为系数,转成t之不等式。

(2)对数不等式:

(1)先注意对数有意义之限制

(2)底数相同时:

(a)若a>1欲解

(b)若0<a<1欲解

(3)底数不同时=>换底

(4)下列可当公式用(当然也可以直接讨论)

(G)常用对数:

(1)以10为底之对数,称常用对数,常省略其底,即

(2)科学记号表示法:若a>0,则存在,使,且

(3)设a>0且,,,称

n为loga之首数,logb称为loga之尾数

(4)logx之首数,=[logx],logx之尾数=logx-[logx]

(5)若且logb之首数为m,则b之整数部分为m+1位;

若0<b<1且logb之首数为m,则b在小数点后最初有个0。

(6)首数=>判断位数:尾数了解用到之数字(有效之数字)。

例如:log345000之首数为5;尾数

之首数为–2;尾数!

(7)A为n位数

(8)LogA之首数为nlogA=n+b,。

(9)LogA与logB之尾数相同=>logA-logB为整数

例如:logx之首数为1且与之尾数相同,求x可利用此原理

(10)log2=,log3=,log5=1-log2=,log7=

(H)加强及注意:

(1)

(2),

(3)a,b均正,

或x=y=z=0

(4),比较2x,3y,5z之大小时

x,y,z为正;

x=y=z=0

x,y,z为负。

(5)判断A+B为几位数,可先求A之位数及首位数字;

B之位数及位数字然后判断A+B位数。

(6)或型,

则两方取,可化简成之代数式,在令解之。

(7)由

(A)角之度量:

(1)弧度:弧长等于半径所对圆心角称一弧度,简称一弪.

(2)弧长s,半径r,所对圆心角

(3)一周角=

1弪=

(4)如右图:

扇形面积

弓形面积=(扇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表圆心角之度量)

(5)常用角度之换算表:

(A)角之度量:

(1)

(2)位于标准位置之角终边上之一点P(x,y)(x≠0,y≠0),则

(1)三角函数直在各象限之正负: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

+--+

D度

R0

+-+-

(2)函数值之增减(在第一象限):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E)基本不等性质:

(1)

(2)若,则

若,则、

(3);

(F)基本恒等式:

(1)倒数关系:

(2)平方关系:

(3)商数关系:

(4)次要恒等式:

1、

2、

(G)化任意之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形函

数值:

任一角之三角函数值,通常由某一锐角

之三角函数数值求出,其求法如下:

(1)负角之三角函数:

1、n为偶数时:

例:、、

2、n为奇数时:

例:、

(2)空栏符号乃要吾人填“+”号或“-”,其取正或负需视为正锐角时,

在第几象限,对左边原三角函数该选正或负。

(H)三角形a+b+c=2s之一些

关系:

(1)中,分别以,A,B,C代表﹔

a,b,c依序表之对边长;,

r表内切圆半径,R表外接圆半径,

依次表之内部之傍切圆半径

(2)BD=BF=s-b,AE=AF=s-a,CD=CE=s-c,

内切圆半径r,则

Δ

(面积)=,而

(3)AE=AF=s;BD=BE=s-c;CD=CF=s-b

△(面积)=

(看图推出)

(I)三角形之面积公

式:

之面积

(J)边形关系之重要定理:

(1)正弦定律:

(注):求外接圆半径R,可由正弦定律求之。

(2)余弦定理:

1.

2.

3.

(3):投影定律:

(K)解三角形:

(1)由已知之编辑角,求未知之边与角,叫解三角形。

(2)S.A.S之解法:第三边用余弦定律求出

在利用正弦定律求出另两角。

(3)S.S.S之解法:利用余弦定律求出各角

(4)A.A.A之解法:利用三角度量和=求出第三角形,

利用正弦定律求其他边长。

(5)S.S.A之解法:

例如:已知a,b及一角由a与b之大小

与之大小,可知

是否可能为直角、钝角,

再由,求出(可能无解

或一组解或二解)

(L)测量:

测量问题:

(1)方法:从已知条件作三角形之关系图形,

利用解三角形求出所要之边长或角度。

(2)题型:

1、单方向求高度(观测者向目标移动或仰视、俯视)

利用直角

Δ

解之

2、多方面求高度

作立体图形,转成地面之三角形解之。

3、航行方位问题

由平面之方向作成平面之三角形解之

(A)和角公式:

(1)主要:

(1)

(2)

(3)

(4)

(2)推广:

(1)

(2)

(3)

(4)

(5)

(6)

(3)正余切和角公式之一次化

(1)

(2)

(a)

(b)

(c)

(d)

(B)倍角公式

(1)

(1)(由推之)

(2)

(3)

(2)

(3)

(1)

(2)

(4)辅助公式:

(1)

(2)

(3)

(C)半角公式

(1)(±号随在第几象限而定)

(±号随在第几象限而定)

(2)设

(3)

(D)和差与积互化

(1)

(2)

(3)时,则

(1)

(2)

(3)

(4)

(E)常见求极值:

(1)

(其中

)

(其中

)

(2)

(可利用

(1)合并)

(3)

可令

(4)

(F)三角形边角关系之补充公式:

(1)正切定律:

(2)

(3)分角线:

设为之一分线且

求证:

(4)中线:

设为之中线,则

(5)高:三边长比

(G)复数之绝对值:

(1)设,

则,且不为负

(2)设,

(3)设,

则;

(4),

(5)

(6)

表之距离

(H)复数绝对值之几何意义:

(1)设且在复数平面

所对之点为,

(2)分点公式:

在复数平面上,设,

(3)在复数平面上,对轴之对称

对轴对称点为

,对原点之

对称点

(I)复数之极式:

(1)设,之幅度

为,

(注):由轴正向到之有角为幅

角,其中叫主幅角

,以表示

(2)隶美弗定理:

设,

(注):亦可推出

(3)若,

则;

(J)复数平方根:

(1)任一复数,除0外,恰有二

个平方根

,此二平方根之和为0。

(2)平方根速算法:设

(由

b

之正负决定

x

,

y

之同号或异号)

(3),之二

根为

之任一

平方根。

(不要用根式表示)

(K)复数方根:

(1)设,满足为已知复数)之Z叫次方根,通常有

个解。

(2)若,

而为其个方根

则,=0,1,2,……,

(3)上面之

洽分布在一圆上(圆心为原点,半径),

且将此圆等分(即连接可得一正边形)

(4)若,且,则

(a)为之虚根,而之解集合。

(b)

(c)

(d)

,若已知有一根为,

则此方程式之解集为

(5)

立方根之性质

(L)加强及补充:

(1)

理由:

(2)

(3)

(4)

(A)向量定义:

(1)有向线段及向量:

若A、B是相异的两点,线段赋与游A到B的方向后,

就称为是由A到B的有向线段,记为,简称为向量

(2)有向线段之始点、终点、长:

向量的A叫始点,B叫终点,A,B两点的距离

(或之长)叫之长,以表示。

(3)零向量:

A=B时,称为零向量,可用或表示。

(4)若O为原点,A之坐标为(a,b),

则可用(a,b)表示,即=(a,b)

(5)若A则可用

表示

【注意】:(终点)-(起点)

(6),则之长=

,而a叫之x分量,b叫之分量。

(7)

(B)方向角:

(1)与x轴用向所夹之角之

方向角,其中

(2)方向角:

(3),方向角为θ,

C)向量加法:

(1):

设是任意两个向量,点X使向量

则称向量为向量与向量的和,记做

(2)若,则

(3)对任意向量,我们定义

(4),则

(注):

(D)系数积:

(1)

1.r>0与同方向且长

度为原来r倍

2.r<0与反方向且长

度为原来r倍

3.r=0=0

(2)向量系数积之坐标表示:

设,则

(3)向量系数积之基本性质:

1.

2.

(为向量)

3.

(E)分点公式:

(1)A-P-B且,O为任意一点,

(2)A-B-P(或P-A-B)且,O为任意

一点,

面积比:

若l,m,n且

(注):若l,m,n同号,则在ABC内部,若l,m,

n不同号,

则P在

ABC外部。

(G)共线:

(1)A,B,C为三点。

(2)设A,B,C为三点,O为任一点,x、yR且,

则A,B,C共线x+y=1

内积:

(I)平行与垂直(a≠0、b≠0)

(1)

(2)

(3)

(J)投影与投影量:

(1)在单位向量之正射影

(其中之夹角)

(2)同向之单位向量

(3)在之正射影

(4)在之正射影亦称在之分向量

或在之投影,而称

为在之分量(投影量)

(5)在(之诸平行向量)之投影(分向

量)均相等。

(K)科西-史瓦滋不等式:

(1)设任二向量,则

(2)若

且等式成立

(3)

(L)三角形之五心:

(M)面

积:

(1)令O、A、B不共线,

(2)若

(3)

则面积=

(N)二向量线性组合之终点图

形:

(1)表一直线。

(可由满足之二组求出两点,连接之)

(2)

则S之面积,

其他不同之、限制,由作图后求之。

(O)直线之参数

式:

(1)点向式:设直线L过且与向量=(a,b)平行

L之方程式

(2)点向式之推论:

,则L有一垂直向量(法向量)

为,

有一平行向量

又垂直L之直线之参数式可为

过又平行L之直线之参数式可为

(3)两点是:,则

之参数式可为

(Q)点到距

离:

(1)P点到L线之距离

=P到(P到L之投影点Q)之距离

(R为L之垂直向量之交角)

(2),则P到L之距离d

(理由):令为L上某一点

为与之交角,则

(R)交角平分

线:

(1)同侧与反侧

1、若在L:之同侧

2、

若在L:之反侧

(2):、:

则之交角平分线为

(注):表通过同号侧之交角平分线。

表通过异号侧之

交角平分线。

(3)

1、

:、:

则两线交角平分线为(两条)

2、已知二条线之斜率为、,交角平分线之斜率为

(S)投影点与对称点:

(1)对称点公式:

设表一直线L,,

A在L之投影点的坐标为

A在L之对称点的坐标为

(注):本公式之证明利用投影点带入L,求t

(2)最小值求法。

1、异侧型:若A、B在L异侧,则之最小值=

2、同侧型:若A、B在L同侧,则=

∴最小值=

(3)之最大值求法:

1、若A、B在L之同侧,则之最大值=

2、若A、B在L异侧,则之最大值=

(4)之最小值求法:

1、若A、B在L之同侧,最小值=

2、若A、B在L之异侧,最小值=

3、利用参数式验L上取一动点再求

化为t之二次式,配方求t求P。

A.垂直性质:

(1)直线与平面之垂直

设平面E与直线L相交于A点,若平面

E上有两条通过A的相异直线与L垂直

,则平面E与直线L垂直。

(2)二平面垂直之性质

1.若直线L与平面E垂直,则空间

中包

含直线L的每个平面都与平面E垂直。

2.二平面与垂直,则在上

垂直

于交线的,任一垂线必垂直另一平面。

(3)三垂线定理:设直线与平面E垂直于B点

,在平面上,直线与直线L垂直于C点,

则直线也与直线L垂直于C点。

(B)空间之距离公式及方向余弦:

(1),则

(2)其方向余弦为,

(C)空间向量:

(1)内积,为与之夹角

(2)设

(3)若,且夹角,

(4)在之正射影

(D)面积与体积:

(1)令O,A,B不共线,

则之面积

(2)若

(3)

1.

2.所张之平行六面体体积

3.共面

(E)空间平面方程式:

(1)过点法向量为,

则方程式为

(2)截距分别为则方程式

(3)平行于平面,

则方程式设为

(4)过二平面之方程式可设为

(5)平面上有二已知向量

又过一点,则平面方程式为

(F)空间之直线方程式:

(1)过又平行

则直线为

(2)表二平面交线,其方向向量为

(G)空间之平面,直线性质:

(1)到平面之

距离

(2)到:

距离

(注):或用参数式求之

(H)投影点及对称点:

平面E:

则A在上投影点

A对E之对称点

(A)行列式性质

1.行与列全部互调其值不变

2.将某列(或行)乘以常数再加至其他列(或行)其值不变

3.行列式中某列(行)全为0其值为0

4.行列式中任二列成比例其值为0

5.某列(或行)有公因子可提出

6.行列式前有常数可乘人某列或某行

7.相邻之二列(或行)互换其值变号

8.拆项原理:

(B)较特殊行列式及常用之三阶行列式:

1、

2、

3、

4、(行提列灌法)

5、Vandermode行列式

(C)二元一次方程式与行列式

方程组

令,,

1.若

2.若,则中有一为0,则无解

3.若,则无限多解

(D)比例式:

(注意常数项为0)

(E)三元一次方程式与行列式

在,

(F)行列式应用:

(1)三点共点:

(A)圆之方程式:

(1)以()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方程

(2)设A

则以AB为直径圆为

(3)设圆

与圆相交,则

1.过与的圆的交点的圆为

2.过与之交点的直线(根轴)

(即k=-1)

(4)再平面上有二相异点A,B,则满足

之动点P之轨迹唯一圆。

(B)方程式之判断:

为表圆之条件

为b=0,a=c≠0,,

此时圆心,

半径

(C)切线段长及弦长:

圆外部一点

(1)P点到圆之切线段长

(2)与圆C之交弦长=,而d为

圆心到之距离。

(D)圆之切线:

(1)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式为

(2)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式为

(3)斜率m且与相切

的直线方程式为

(E)两圆相交之关系:

(1)设二圆之半径分别为,连心距d

1.

2.

3.

4.

5.

(2)二圆之半径分别为,连心距为d,则

1、内公切线段长=

2、外公切线段长=

(F)球之方程式:

(1)标准式:球心为半径为a之球方程

式为

(2)直径式:设,

则为直径之球方程式为

(3)过二球

之圆之球

可设为

(注):消去平方项则为交圆所在之平面。

(G)球之切面与截面:

(1)若球面S与平面E截出一个圆C,则

1、截圆之半径为

2、截圆的面积为

(2)过球面

上一点的切平面方程式为

(H)弦长,切线段长:

(1)若直线L与球面S相交于P,Q二点,

且球面的半径为r,球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d,

(2)过球面外

一点的切线段长为

圆锥曲线定义:

(1)抛物线:

1.设F为定点,L为直线,FL,称为抛物线,

L称为准线,F称为焦点。

2.若FL,则图形表直线。

(2)椭圆:F、F’为相异二点,2a为正数,,则

1.为一椭圆,F、F’称为其二焦点

2.为一线段(即)

3.为无圆形(即)

(3)双曲线:

设F、F’为二相异点,2a为正数,

(B)抛物线之标准式

(1):

顶点(0,0),焦点F(c,0),准线x=-c,轴y=0,

平移=(h,k)后得(y-k)2=4c(x-h),

顶点(h,k),焦点(h+c,k),准线:x-h=-c,轴y-k=0

(2):

顶点(0,0),焦点(0,-c),线y=-c,轴:x=0,

平移=(h,k)后得(x-h)2=4c(y-k),

焦点(h,k+c),准线:y-k=-c,轴x-h=0

椭圆之标准式

(1)方程式

则=a2-b2

2.长轴的长为2a,

短轴的长为2b,

3.中心为(h,k)4.焦点为(h

±

a,k)

5.顶点为(h,k

±

b),(h

±

a,k)

6.对称轴为x—h=0,y—k=0

7.正焦旋长为

(2)方程式

则=a2+b2

2.长轴的长为2a,

短轴的长为2b

3.中心为(h,k)

4.焦点为(h,k

±

c)

5.顶点为(h,k

±

a),(h

±

b,k)

6.对称轴为x—h=0,y—k=0

7.正焦弦长为

(D)双曲线之标准式

(E)二次曲线之参数式:

(F)抛物线性质:

(1)抛物线上任一点到焦点到准线等距。

(2)及之正焦弦长4|c|

(3)抛物线正焦弦长=4d(焦点,准线)

(4)或之

图形为抛物线,其正焦弦长

(5)轴不为水平,铅直方向之抛物线:

若焦点,准线:ax+by+c=0

,则此抛物线方程式为

(6)以焦弦(过焦点之弦)为一直径之圆,必

与准线相切。

(G)椭圆之性质:

(1)椭圆之二焦点介于二长端点(顶点之间)

(2)椭圆上任一点二焦点距离和等于长轴之

(3)与共焦点之椭圆

可设为

(4)之面积

(5)之内接矩形之最大面积为,

内接正方形之面积为,内接最大

周长

(6)椭圆之外切菱形之最小面积

(H)双曲线之性质:

(1)双曲线上任一点到二焦点之距离差等于贯轴长

(2)双曲线之二顶点(贯轴端点)介于二焦点之间

(3)与与共焦点之锥线可设为

(4)之渐近线为;

之渐近线为;

反之,渐近线为及之双曲线,

其方程式可设为

(5)双曲线上(或)上任一点

到二渐近线距离之积

(6)双曲线()上任一点,过作

二渐近线之并行线,

则与二渐近线之并行线四边形面积为,

而过之任一切线与二渐近线围成之三角形面

积为

(7)共轭轴之长等于贯轴之长之双曲线叫等轴双曲线。

一双曲线为等轴二渐近线互相垂直三长相等

(贯轴长=共轭轴长=正焦弦长)

(8)与互为共轭双曲线

(I)锥线之弦:

(1)二次曲线之弦中点为

,则弦之直线方程式为由及

次式便是(或由根与系数),先求弦之斜率)

(2)求弦长:求y=mx+k与之交

点A,B,

1、令

2、利用(b)及根与系数关系代入(a),求

(J)锥线之切线:

(1)二次曲线与一直线恰有一交点之直线(解联

立,消去y后之判别式为0)

(2)切点已之为,二次曲线F:

(注):若P在F外部,则L为过P之二切线之切点联机方

程式。

(3)切线斜率m之切线

1.

2.

3.(包括圆)

4.

5.

(A)计数原理:

(1)乘法原理:

如果做某件事要经过k个步骤,

而第一个步骤有种方法可做,

第2个步骤有种方法可做,………

第k个步骤有种方法可做:

则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共有‧

‧………‧种

(2)加法原理:

设作成一事E有m种方法,

作成一事F有n种方法,

若此二事不能同时发生,

则作E或F二事共有m+n种方法。

(3)排容组合:

一个整体内含数个群体,

计数整体之元素个数可由

(各群体元素个数和)

—(群体两两之共有个数)

+(群体三三共有个数)

—(四四共有个数)+………

(B)一般直线排列组合:

(1)不重复排列:

(2)重复排列:

由n个不同的事件中,任选出m个,

可以重复选择,排成一列,

叫做n中取m的重复排列。

它的方法数共有种

(C)限制位置之排列:

(1)k人必定相邻:

先视k为一整体,排定后再排此k人之位置

(2)某些人必不相邻之排法:

将这些人叫开,先排其余,然后把这些人排入间

(3)男女相间排法:

先排男人,再把女人排入间隔(或先排女人,再把男人

排入间隔)

(4)某人必须排某位置:

先把此人排入此位置,其余n-1人排入其余n-1位置,

共(n-1)!方法。

例:n人中,甲必须排首之方法共(n-1)

(5)错列公式:

1、(n人排成一列,规定甲不排首)之方法为n!-(n-1)!

(其系数与(a-b)之展开式系数相同)

2、(n人排成一列,规定甲不排首,乙不排第二)

之方法共n!—2(n-1)!+(n-2)!

(其系数与之展开式系数相同)

3、(n人排成一列,规定甲不排首,乙不排第二,丙不

排第三位)

之方法共n!—3(m-1)!+3(n-2)!-(n-3)!

(系数与之展开式系数相同)………依此可继续类

(D)环状排列及翻转排列:

(1)环状排列:

1.n个元素,取m个环

状排列为

2.n个元素,全取之环

状排列数为(n-1)!

(2)项链排列:

不同颜色的n颗珠子成一项链有

(环状数)

(3)桌行排列:正n边桌坐法=

(4)翻转排列:

立体图形能自由旋转并翻转时用

翻转排列数=

(E)不尽相异物排列

(1)设有n件物品,含有k种不同种列,其第一类有

件,

第二类有件,…,第k类有件等,则

将此n件排成一列

,共有种不同之排法

(2)快捷方式问题:

有m条横街,有n条纵街之走法有

(3)某些元素顺序不变,但不一定相邻之排法:

中,其中

之顺序前后固定,但不一定相邻的排法有

(F)组合问题

(1)不可重复之组合:

1.自n个不同事物,每次取m个为一组,

每一组称为一种组合,所有组合的种

数称为组合数,

以C(n,m)或表示。

2.之关系:

(2)可重复之组合:

1.从n种不同的物件中,每种都多于m个,

每种对象可重复选取,则此种组合,

称为n中取m的重复组合。

常以(n,m)或S(n,m)表示。

2.H(n,m)之算法:

(G)组合性质:

(1)设,

(2)帕斯卡尔定理:

设则

(3)帕斯卡尔定理讨论:

例:

(注):对应帕斯卡尔定理,在排列中有如下之性

质:

1.

2.

(H)重复排列与重复组合之比较:

(1)

(2)1.m种不同东西,取n个排列方法为mn方法

2.m种不同东西,取n个为一组方法为

H(n,m)=C(n+m-1,m)

(3)m个相同物给n人之方法数共H(n,m)种。(重复排列)

m个不同物给n人之方法数共nm种。(重复组合)

(4)

(5)方程式

1.非负之整数解有H(n,m)

2.正整数解有H(n,m-n)(其中

mn)

(注):

则非负整数解为H(n+1,m)种

(6)求下列之元素组(x1、x2、……..、xn)之解的个数

1.共有H(m,n)组解

2.共有C(m,n)组解

3.共有组解

(I)分组、分配、分箱之比较:

(1)先依某些数量分成n堆,然后配给n人

(2)k堆个数相同,则每k!种应合并为一种,

故除以n!

例:把18种不同物依8,5,5分成三堆共种方法

,再给三人,共×3!

种方法。

(3)分箱问题:

1.东西相同,箱子相同算整数分割

2.东西相同,箱子不同重复组合

3.东西不同,箱子相同分组问题

4.东西不同,箱子不同分配问题

(实例请参阅徐氏数学规划(四))

(J)有相同元素取部分之排列法:

(1)先讨论各组之异同及组别数

(2)取各组之排法相加

例:自Mississippi之字母中取三字共有多少排法

【解】:4个s,4个i,2个p,1个M

1o三同有种,每种排法,共=2

2o二同一异有种,每种排法,共=27

3o三异有种,每中排法3!,共,

共2+27+24=53种排法。

(K)二项式定理及多项式定理及组合级数:

(1)二项式定理:

1.

2.

(2)二项式定理之应用(组合级数公式)

1.

2.

3.

4.

(3)多项式定理:

设n、m为任意自然数为任意数,

则=

其中

(A)集合:

(1)集合:由一些明确而可确定之东西所组成之群体,

常用大字英文字母表示。

元素:组合集合(群体)之每个东西叫集合之元素,

常用小自英文字母表示。

(2)空集合:不含任何元素之集合,以或{}表示。]

(3)元素;

之元素

中每一元素均为T之元素

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在T中

(3)集合运算:

1.联集合:

2.交集合:。

3.差集合:。

4.积集合:。

(5).宇集合及补集:

1.宇集合:

吾人讨论一事,则涉及元素所成之集合

叫做宇集(或基集)通常以表示

2.补集:

(6).集合运算性质:

(设A,B,C表任意三集合)

1.结合律:

2.交换律:;

3.分配律:

4.狄摩根定律:;

(7)有限集合元素个数计算公式:

1.

2.

(B)样本空间与事件:

(1)样本空间:

一项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所形成的集合。

(2)样本点:

样本空间中的每一元素(即每一可能发生的结果),

称为一个样本点或简称样本。

(3)事件:

样本空间中每一部份集合(包括空集合)

均为对此样本空间之一事件,简称一事件。

(4)余事件:

在一试验中,若A为一事件,S为样本空间,

在S中但不在A之样本点亦成一事件A’,

则A’叫A之余事件。(亦可用表示)

(5)互斥事:

如果,称A,B为互斥事件,

也就是说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

(C)机率

(1)古典机率:

设一样本空间由n个元素所组成,又设

每一元素皆具有相等的机会,则定义事

件A的机率为A中元素个数对n之比。

记为,其中表A之元素

个数。

(2)统计机率;(又叫试验机率)

一实验试行n次其中出现A事件为n(A)

次,则事件A出现机率为

(3)几何机率:

A表事件,则

(D)机率性质:

(1)

(2)

(3)

(4)

(5)若A,B为互斥,则

(6)成功优胜率

(7)A,B为二事件,若

(E)条件机率:

(1)条件机率:

一实验中,B事件发生,

而又发生A所占之比称为B中发生A之条件机率,

以表示。即。

(2)性质:

1.

2.

(F)样本空间之分割与贝士定

理:

贝士定理:

若时,

且(样本空间)

A,B为任二事件,

则+

(注):利用公式如嫌太烦,则用树形图观察。

(G)独立事件:

(1)二事件独立:

设A,B为样本空间S中的任二事件…。

若,则称A,B为独立事件。

(2)三事件独立:

若下列条件对任意三事件A,B,C均成立,

则称A,B,C三事件独立。

1.

2.

3.

4.

(3)注意:

1、A,B独立(无关)P(A│B)=P(A);P(B│A)=P(B)

2、A,B独立

3、A,B,C两两独立,并不保证A,B,C独立。

(H)重复试

验:

(1)设在某实验中,一事件成功之机率为p,失败之机率为q,

则连续试验n次中:

1.洽有r次成功之机率-

2.至少成功一次之机率

(2)重复轮流试验,可先求较一循环优胜率再求机率

(I)期望值:

(1)期望值:

某事件成功机率X成功时所得的值=m‧p,通常以E表之即

可能值M1M2…………Mk

机率P1P2…………Pk

则期望值

注:许多情况,其期望值都在求奖金,但也不一定是求奖金

(2)和之期望值=期望值之和

但积之期望值不一定成立

注意:独立事件,则(积之期望值)=(期望值之积)

例:投二骰子之点数积之期望值

=(投一骰子点期望值)2=

(3)重复试验:

一次成功率为p,则试验n次之成功次树脂期望值为np←

(一次成功之期望值为E1=P,而n次之成功之期望值En=nE1=np)

(4)袋中N个球,其中m个白球,任取n球之白球数之其期望值为←

(取一球为白之期望值E1=,取n球之期望值En=nE1=)

(A)函数:

(1)从A映至B函数:

从A到B之对应中若对于A中每一元素,在B恰有一个对应元素,

这种对应方式叫从A映至B之一函数,以表示。

(2)设则

1.函数值:表A中之x在B中之对应元素,叫x之函

数值。

2.定义域及对应域:从A到B之函数,A叫定义域,B叫对应

域。

3.值域:从A到B之函数中,一切函数值所成之集合叫值域,

以表示,即。

4.当一函数之定义域省略未写时,

则定义域为使变量为实数之一切元素之集合。

(3)映成函数:

设若则称是一个从A映成B之函数,

简称为映成函数或盖射。

(4)一对一函数:

设若

则称做是一个从A映至B的一对一函数,

简称为嵌射函数,记做1-1函数。

(5)反函数:

若,且为一对一,

则且

(6)增函数:且满足

减函数:且满足

(7)周期函数:存在正数p使者,最小正数p为周期。

(8)偶函数:函数是偶函数

(9)奇函数:函数是奇函数

(A)函数之极限

(1)设为一函数,若x趋近定值a时,

如果会趋近一定数A时,称A为在x=a之极限。

以记号表示;

又如果而不趋近一定值时,则不存在。

(2)当则趋近,

则为不能判断之不定型,

则进一步化简(变化)使为定值或判断出不存在。

(B)导数与导函数:

(1)导数的定义:

设为一函数,若存在,

其极限称为在x=a之导数,

以表示,此时称在x=a可微分。

(2)导函数

(3)若函数在x=a处有导数,则。

【注】:求得导函数,吾人求x=a处之导数,便是直接以x=a代入而得。

(C)微分公式:

【注】:之简写,其余类推…。

(D)连锁规则及隐函数之微分

(1)连锁规则:

(2)隐函数之微分

化为y=f(x)不易时,

直接视y为x之函数求出

(E)绘图与极值

y=f(x)再区间之每一个元素h满足:

(1)由y=f(x)之正负判断递增或递减:

1.若表示在区间为右上升。

2.若表示在区间为右下降。

3.若表示在点之切线为水平切线。

(2)凹口向上或向下:

1.若表示在区间内,图形凹性向上。

2.若表示在区间内,图形凹性向下。

3.若表示在处图形为反曲点。

(3)判断极值位置:

1.先求,,再由求出可能为极值之,

又由之解看出反曲点位置。

2.若且,,

则在处产生极大,而极大值。

若且,,

则在处产生极小,而极小值。

3.若,,

则在处产生极大,而极大值。

若,,

则在处产生极小,而极小值。

(4)描点:实际求出一些点,连接描画之曲线。

(F)曲线之切线斜率:

(1)处之切线斜率为

(2)切点为之切线斜率为(利用隐函数微分法)(G)二次曲

线之切线:

(1)之切线为

(2)已知切线过某一点,而二次曲线=0则应

(a)检查上,如已经在上,

则可用切线公式

(b)上,可令切线为

则有重合交点

(消去一变数可得等

根,求出m)

(3)以知切线之二次曲线之切线:当切线之斜率为时知切线公式

注:若表斜率之方向无切线

(A)积分定义:

(1)当

则就表示y=f(x)的图形与直线

y=0,x=a,x=b所围成的区域面积。

(2)设a<b,为a

到b之n等分点

△x=则

(B)积分性质及基本公式:

(1)(n-1时)

(2)

(其中n-1,u为x之可微函数)

(3)

(4)

(5),c为常数

(6)

(7)若为奇函数,则;

若为偶函数,

(8)

(9)设a<c<b,则

(10)设均可微函数,则

(C)面积与积分:

(1),

则,

围成区域面积

(2),

则,

围成之面积

(3)

(D)体积与积分:

(1)中连续,

则其绕轴旋转所得之体积为…(圆盘法)

(2)在中连续,

则其绕轴旋转所得之体积为…(圆盘法)

(3)在与轴所围区域绕轴

旋转所得之体积为…(圆柱壳法)

(A)三角函数之极限:

(1)则sinx

(2)

(B)三角函数之微分:

(1)

(2)

(3)

(4)

(5)

(6)

(C)三角函数之积分:

(1)

(2)

(3)

(4)

(5)

(6)

(D)尤拉数:

(1)

(2)

(3)

(E)对数之微分、积分公式:

(F)指数函数之微分与积分公式:

(1)

(2);

(3);

(4);

(G)三角函数应用对数之积分公式:

(1)

(2)

(3)

(4)

(A)贾线—霍纳法:

(1)设是次多项式,设,若,

则方程式在与间至少有一实根。

(2)逐次缩小与距离,可求得之实根近似值。

(B)牛顿法:

之一实根近似值,

则为一更好之近似值,

又更接近实根之更好近似值,

依此类推,可求得极相近之实根近似值。

【注】:设,若如何选较好呢(或)

答:应取使较佳。

(C)泰勒展开法:

可微函数之次似式:

【注】:求之近似值,

便是以代入近似求之。

(D)平方根求

法:

(1)传统方法:

使用公式

一位数一位数地求下去

(2)阿基米得方法:使用下列公式:

(符号取顺)

(3)泰勒式展开方法:

令附近之近似式

(4)牛顿法:

欲求的近似值,可令

使牛顿法时,取

,则

(E)三角函数与对数函数的n次泰勒展开式:

(1)在附近的n次泰勒展开式

(2)在附近的n次泰勒展开式

(3)在附近的n次泰勒展开式

(4)

(F)精确度:

设的一个近似值,若的误差

小于,即是自然数,

则称精确到小数第位。

(注意区别正确到小数第位之不同)

(G)定积分的近似求法:

矩形法:

左端点矩形法:

右端点矩形法:

中点矩形法:

梯形近似值左端矩形值右端矩形值

抛物线近似值中点矩形近似值梯形矩形值值

(A)列运算

(1)将某一矩阵某一列之各元都乘一数值,

所得之积对应地加入到另一列乘某一数值加到另一列

﹝简写为将一矩阵某一列乘某一数值加到另一列﹞。

(2)将一矩阵之某一列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数。

(3)将一矩阵中之某二列互换位置。

(B)简化矩阵及秩:

(1)简化矩阵:

将一矩阵进行列运算,可使每一个不为零之列中,

第一个不等于0的元所属的行中只有这个元不等于0

,如此之矩阵叫简化矩阵

(2)设A为一矩阵,则将A依循任何程序实施列运算,

所得简化矩阵中包含不为0之元的列数是一个固定值,

此定值就是矩阵A的秩

(3)一次方程式组之解与秩之关系:

(1)设(L)唯一个一次方程式。

(a)若(L)的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的秩相等,则方程组(L)有解。

(b)若(L)的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的秩不相等,则方程组(L)无解。

(2)设(L)是一个n元依次方程组,若(L)的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的秩都是k,

则k≦n,而且在(L)的解中,有n-k个未知数可以选为任意数。

(C)矩阵之运算:

(1)加法:同阶矩阵可相加,各位置元素为对应元素相加。

(2)系数积:设则rR与A同阶,而rA之元素为A对应元素乘r。

(3)乘积:两个矩阵A与B,若A是m×n矩阵,B是n

×p矩阵,

则其乘积AB是一个m×p矩

阵,而且AB的每个(I,j)元

都等于A的第i列中各元(共有n个

元)与

B的第j行中各对应元(也

有n个元)之乘积的和。

【注】:矩阵乘积不可交换,但可结合。

(D)旋转矩阵:

(1)若则

1.

2.

3.

4.

5.

(2)以原点O为中心,把A旋转角到A’位置,

则A’之坐标为

(E)乘法反元素:

(1)若A=,

且=ad-bc≠0

(2)n阶方阵

子方阵:中去掉第I列及第j行后之方阵

余因子:

伴随方阵:设A=,作方阵

A称为A的伴随方阵

(F)最小平方法与最适合直线:

最适合直线求法:

设y=a+bx为,之最适合直线:

解出a,b后亦得最适合直线为

(G)马可夫链:

推移矩阵:

设有一个马可夫链,

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状态有,

而由状态变成的机率为

则我们称这个马可夫链的推一矩阵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14:2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1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同音词
下一篇:惊惶
标签:公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