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

更新时间:2022-11-27 12:39:0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take it from me)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上传By微0渺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备考《真理与价值》

对于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中的真题。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

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

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

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列宁:

“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

是一回事。”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

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人们认识的内容是

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承认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

理。

真理的思想内容具有客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

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

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

误观点。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

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

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

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

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

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

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

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

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

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

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上传By微0渺

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

理。”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

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

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

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

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

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

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

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

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

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列宁:“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

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

地接近于这一点。”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

映。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

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kys/55d/

ml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

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

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

来说,它是相对的;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

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

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

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毛泽东:“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

的长河中,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

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在绝对性真理这条“长河”中,包含着无数相对性真理的“水

滴”和“河段”,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

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

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上传By微0渺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

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

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

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

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

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

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

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

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

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

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

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

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1、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

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

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

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

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

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谬误不同于偏见。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吃一

堑,长一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

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在任何情况

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

相关阅读: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上传By微0渺

2014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梳理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12:3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10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