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

更新时间:2022-11-27 12:29:5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卡玛拉哈里斯)

服务业成我国经济第⼀⼤产业,对GDP贡献率已达59.7%

新中国成⽴70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益壮⼤,综合实⼒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逐步

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模⽇益壮⼤,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产业

新中国成⽴70年,是服务业快速成长的70年。1952-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从195亿元扩⼤到469575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8.4%,⽐国内⽣产总值(GDP)年均增速⾼出0.3个百分点。

(⼀)改⾰开放前,服务业在波动中发展成长

从新中国成⽴到改⾰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任务是发展⼯业特别是重⼯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

位。这⼀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服务业与经济运⾏趋势基本⼀致,在波动中发展成长。

1952-197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95亿元增长到905亿元,年均增长5.4%,⽐GDP年均增速低0.8个百分点,⽐第⼆

产业低5.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重偏低,1978年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产总值⽐重只有

24.6%,排在三次产业最末位,⽐第⼀产业、第⼆产业分别低3.1和23.1个百分点。

(⼆)改⾰开放以来,服务业进⼊快速发展期

党的⼗⼀届三中全会后,改⾰开放拉开序幕,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民⽣活密切相关的⾏业,⽇

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时期,服务业各领域改⾰稳步推进,⾏业准⼊门槛不断降低,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在三

次产业中的⽐重不断提升。1978-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244852亿元,年均增长10.8%,⽐1952-

1978年均增速快1倍,⽐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第⼆产业低0.5个百分点。198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重

超过第⼀产业,2012年超过第⼆产业,上升⾄45.5%。

(三)党的⼗⼋⼤以来,服务业发展进⼊新阶段

党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推出了⼀系列改⾰举措来培育和促进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的发

展壮⼤,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新阶段。2012-201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

244852亿元增长到469575亿元,年均增长7.9%,⾼出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出第⼆产业1.3个百分点。服务业

在国内⽣产总值中的⽐重进⼀步上升,6年提⾼了6.7个百分点,2015年超过50%,2018年达到52.2%,占据国民经济半

壁江⼭。

⼆、服务业综合实⼒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影响⼒⽇益凸显

新中国成⽴70年,我国服务业发展实⼒⽇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在经济增长、就业、外贸、外

资等⽅⾯发挥着“稳定器”作⽤。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改⾰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底,服务业对当年GDP贡献率仅为28.4%,低于

第⼆产业33.4个百分点。改⾰开放后,随着⼯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企业、居民、政府等各部门对服务业需求⽇益

旺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78-2018年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了31.3个百分点。党的⼗⼋

⼤以来,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6年提⾼14.7个百分点,接近改⾰开放40年增幅的⼀半,2018年达

到59.7%,⾼出第⼆产业23.6个百分点。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持续增强

改⾰开放前,⼯业、农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1953-1978年服务业就业⼈员年均增速虽然达到3.7%,但⽐重相对较

⼩,1978年服务业就业⼈员占⽐仅为12.2%,⽐第⼀产业、第⼆产业分别低58.3和5.1个百分点。改⾰开放后,在城镇

化建设带动下,⼤量农业转移⼈⼝和新增劳动⼒进⼊服务业,服务业就业⼈员连年增长。1979-2018年,服务业就业⼈

员年均增速5.1%,⾼出第⼆产业2.3个百分点。党的⼗⼋⼤以后,服务业继续保持4.4%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业

⼈员1375万⼈。2018年底,服务业就业⼈员达到35938万⼈,⽐重达到46.3%,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

(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重不断上升

(三)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重不断上升

改⾰开放前,除了对外援建项⽬和少数外国友⼈来华旅游外,对外服务较少。改⾰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间经济、

技术、学术、⽂化等合作交流,服务贸易规模快速提升。1982-2018年,服务进出⼝总额从47亿美元增长到7919亿美

元,年均增长15.3%,⽐货物进出⼝总额[1]年均增速⾼出1.3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规模在世界排名分

别位列第2位和第5位。2018年,服务进出⼝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重达到14.6%,较1982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越

来越接近世界20%左右的平均⽔平。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竞争⼒的不断提升,服务出⼝额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四)服务业吸引外资能⼒⼤幅增强

改⾰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益扩⼤。1983-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从9.2亿美元增长到1383亿美元,年均增长

15.4%。从投资⽅向看,200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资于制造业;我国加⼊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进⼀步放

开,投资于服务业的外资⽐例⼤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2011年这⼀⽐例已经超过

50%,2018年达到68.1%,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选领域。

三、服务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70年,服务业实现了由门类简单、地区差异低、单⼀公有制向门类齐全,区域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转变。服务业产业结构、⾏业结构⽇趋协调优化,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传统服务业加速升级

新中国成⽴之初,我国服务业部门构成简单,内容及形式⽐较单⼀。1952年服务业各部门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

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重分别为35.9%、14.9%和7.5%,总和接近60%,构成服务

业主体。经过70年建设,服务业门类更加齐全,各部门发展更趋均衡。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

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重不断下降,2018年分别为17.9%、8.6%和3.4%,总和已不⾜30%,较新中国成⽴初期⽐重

下降近⼀半。⾦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撑作⽤逐渐增强,2018年占服务业增加值⽐重分别达到14.7%、

12.7%,较1952年上升了8.7和5.6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

经历了从⽆到有的快速发展,影响⼒越来越⼤,2018年增加值占服务业⽐重分别达到6.9%和5.2%,按不变价计算,近

3年年均增速更是⾼达23.4%和9.9%,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在互联⽹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

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技术发展电⼦商务、⽹络订餐、⽹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2015-

2018年,我国电⼦商务交易额、⽹上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7.8%、28.8%;2018年,实物商品⽹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的⽐重达到18.4%。

(⼆)服务业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改⾰开放前,我国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平差异不⼤,主要为满⾜⼯农业⽣产和⼈民基本⽣活提供服务。改⾰开放后,各

地区⼯业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经济发展⽔平不同,服务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阶段性特征。2018年,全国31

个省(⾃治区、直辖市)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产总值⽐重超过50%的地区共有15个。其中,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

值占⽐分别达到81.0%和69.9%,接近发达国家⽔平。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壮⼤,地域集聚和⾏业集聚趋势初步显现。从

区域上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2018年,⼴东、江苏、⼭东、浙江、北京、上海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额

位列全国前6位,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重达到45.6%;从⾏业上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集聚度相对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中,两个门类营业收⼊排名前3位的省份营收之和已经超过全国总量

的50%。

(三)服务业所有制结构⽇益多元

改⾰开放前,服务业⼀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届三中全会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服务业中快速成长。党的⼗⼋⼤以来,我国进⼀步放宽⾦融业

等⾏业市场准⼊和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有吸引⼒的投资环境,服务业市场化⽔平不断提升。2018年底,全

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私⼈控股企业数量占⽐超过65%,营业收⼊和从业⼈员占⽐分别接近35%和45%;港澳台和

外商控股企业数量占⽐虽不⾜5%,但营业收⼊占⽐已超过13%。

(四)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党的⼗⼋⼤以后,⼀系列助推服务业发展的改⾰措施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降低了私⼈办企业难度,财税体制改⾰减

少了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掀起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潮,“放管服”改⾰优化了营商环境。据⼯

商和税务部门数据显⽰,2018年,服务业⽇均新登记注册企业接近1.5万家,全年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占⼯商新登记

注册企业的⽐重接近80%;服务业税收收⼊同⽐增长10.5%,⾼于第⼆产业3.1个百分点,占到税收收⼊总量的56.8%。

注册企业的⽐重接近80%;服务业税收收⼊同⽐增长10.5%,⾼于第⼆产业3.1个百分点,占到税收收⼊总量的56.8%。

服务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强了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和竞争⼒,服务业⽣产效率稳步提升。2018年,我国服务业全

员劳动⽣产率[4]较新中国成⽴初期(1952年)和改⾰开放初期(1978年)分别提⾼了10.7倍和7.1倍。

四、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

新中国成⽴70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产性服务业步⼊快速成长期,⽀撑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端

党的⼗⼋⼤以来,制造业企业为提升核⼼竞争⼒,分离和外包⾮核⼼业务,对⽣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趋迫切。⽽新⼀轮

税改及时打通了⼆、三产业间税收抵扣链条,有⼒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分⼯细化和融合发展,⽣产性服务业得以快

速成长。2016-2018年,规模以上⽣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年均增长13.3%,⾼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均增速0.5个

百分点。其中,与制造业⽣产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快。2018年,规模以上⼯程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知

识产权服务、⼈⼒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和⼴告服务企业营业收⼊较上年分别增长18.0%、10.3%、25.1%、20.1%、

17.5%和17.5%。⽣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端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持,有⼒促进了我国

产业由⽣产制造型向⽣产服务型加速转变。

(⼆)互联⽹⾏业跃⼊⾼速增长期,深刻改变社会⽣产⽣活⽅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国际互联⽹后,互联⽹企业如⾬后春笋般在中国⼤地上⽣根发芽、快速成长。2008年后,

随着智能⼿机以及3G、4G通讯⽹络的推⼴普及,互联⽹开始迅速渗透到普通⼤众⽇常⽣活中,互联⽹上⽹⼈数⼤幅攀

升。2018年底,我国互联⽹上⽹⼈数达8.3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分别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党的

⼗⼋⼤以来,⼤数据、云计算、⼈⼯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与国民经济各⾏业融合发展态势正在加

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平不断提⾼,共享经济、数字经济深刻改变了社会⽣产⽣活⽅式,加速重构经济发

展模式。2012-2018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11929亿元增长到32431亿元。2014-2018年,规模

以上互联⽹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2.8%和21.2%,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

11.1%的年均增速。

(三)“幸福产业”迈⼊蓬勃发展期,助推公共服务量质齐升

新中国成⽴70年,教育、卫⽣、⽂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幅改善。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

校51.9万所,其中普通⾼校2663所,是1949年的13倍;各类医疗卫⽣机构99.7万个、床位840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

272倍和98.9倍;公共图书馆3176个、⽂化馆(站)44464个,分别是1949年的57.7倍和49.7倍;社会服务床位782万

张,是1978年的48倍。2017年全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万个,⼈均体育场地⾯积达到1.66平⽅⽶。改⾰开放以来,我国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8年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五”时期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化服

务⽹络;2018年底,基本养⽼保险参保⼈数达9.4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数达13.4亿⼈,建成世界上最庞⼤的社会

保障体系。党的⼗⼋⼤以来,社会⼒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旅游、⽂化、体育、健康、养⽼等幸福产业蓬勃发

展。2017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化及相关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210亿元、34722亿元、7811亿元,⽐上

年增长12.8%(未扣除价格因素,后同)、12.8%、20.6%,占当年GDP⽐重分别达到4.53%、4.23%、0.95%。2016-

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健康服务业、养⽼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3%和28.1%,我国公共

服务规模、质量和⽔平不断提升。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12:2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31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第一产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