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辛弃疾)鉴赏阅读附答案
●水调歌头①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②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
云遇青山赤壁③,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④。
少歌⑤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
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⑥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作于被弹劾免官,居于铅山期间。②畴昔:昨晚。③青山赤壁:代
指李白和苏轼。④虱:喻自己渺小无才之身。⑤少歌:短歌。⑥美人:知己朋友,
指赵昌父、吴子似。
19、本词充满浪漫主义特色,请结合上阙赏析这一艺术特色。(4分)
20、下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二)(8分)
19.上阕描绘了梦中主人公抚摸月亮、与李白和苏轼对酌、客人驾鸾凤为车
等情景。想象丰富,夸张大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4分。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20.下阙写主人公神放形眠,仍渴望像鸿鹄搏击长空、一再高举;梦醒后回
到现实,失落惆怅。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人诉说心事
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4分。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鉴赏】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
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
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
吴子似(绍古)的。吴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
闲居乡野的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
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
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
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从他的这首《水调歌头》词,我们便
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
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
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
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
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
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
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
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
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有客”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由词序
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事”
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
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
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
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
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
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
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
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
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
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
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
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
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
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
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
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
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
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
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怅惘,
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
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
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
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
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
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
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
《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
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里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这一句
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
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
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
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
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
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
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07:0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9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