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闻传播理论(含史)
一、谈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斗争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
今天的现实意义。(30分)
二、什么是发展传播学?它研究的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对于今天中
国的传播学研究有何借鉴?(30分)
三、什么是微博?论述微博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有什么
区别和特点?以及新老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30分)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
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
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
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
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
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
野.)
四、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谈谈“八毛门”事件带来的问题和思考。(30
分)
五、什么是媒介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试论三者的关系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三种属性的问题和困难。(30分)
2012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试论中央今年的新精神“走、转、改”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和意
义。(30分)
二、每到午季或秋季,农民会焚烧秸秆。这不仅污染空气,影响人体
健康,交通出行,也不利于土壤结构。就焚烧秸秆这一问题列出一篇
较详细的采访提纲。(30分)
三、分析下面这篇新闻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30分)
材料是《安徽省八所高中获推荐上清华资格》
四、给出一组有关“磨店好人”的材料。
根据这组材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消息(20分),并为这篇消息配发500
字左右的评论。(20分)
五、为一篇消息制标题。(20分)
材料是有关公安部新发布的关于私家车的十项便民措施
2011新闻传播史论(含史)
一、默多克国际新闻公司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特点及对新闻史
的意义。
二、背景:1941年某日张济鸾发表了有关“文人论政”的言论。张
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
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
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
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大公
报》是怎么实现商业经营与文人论政的?怎样看待《大公报》的“文
人论政”?
三、辨析
1.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由口头传播的“部落社会”到文字印刷
的“非部落社会”再到电子媒介的“地球村”
2.一位加拿大学者认为,客观性是客观性是不死的神.
3.真实不是真理,所以“本质真实”不是检验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
准
四、受众的基本权利?“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和“作为市场的受众”
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
五、有一篇关于网络围观的信息,写出网络围观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运用新闻传播相关观点分析网络围观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网
络围观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011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分别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概括一下新闻四项业务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并说明理由。
二、公共服务价格等相关价格都提价了,某市自来水公司准备提价,
市政府相关部门准备召开价格听证会,请你就采访价格听证会写一个
采访报道方案。拟写一个关于合肥水价上调听证会的采访方案
三、分析这篇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结构
标题:扬长避短才能多快好省(1980/5/17《人民日报》)
四、分析下面新闻作品的存在的问题。
《安徽人舍得下馆子》
五、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不多于500字的消息。
2010年新闻传播史论
一、举出民国初年三位名记者,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评述民初名
记者群体的出现在近代中国新闻事业法阵中的意义。(30分)
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徐凌霄(共同特点)
答:1.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亦不乏西学观念,即多有留学国外的经
历
2.一如既往的对时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即社会资本。
4.都是作为当时著名刊物的特派记者,有着在各类报刊丰富的从业经
验。
意义,
1.传统文人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经历痛苦转变,知识分子身份
急剧转变,媒媒体提供了转型的平台,这也就决定了新闻生产者角色
转换,这也实现了报刊社会功能的转变,即由当初的努力传递团体,
学派的声音向关心社会时事的转变。
2.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
报费用的降低一级铁路的延伸,使当时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
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
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了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而这些名记
者的办报经历也契合了这一历史时机,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在民初出现
端倪。
3.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开创了各种文体,丰富了新闻实践形态。如黄
远生之于通讯文体,邵飘萍之于新闻采访,徐凌霄之于报纸副刊。这
些样式新颖的新闻文体奠定了此后中国新闻的基本模式。
二、谈谈“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论争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
论争双方的主要理论分歧
答:1.历史背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播力量的悬殊过大,世界信息传播领域
存在着明显的西方强势问题。发达国家占用的全球无限的电频谱和卫
星运行轨道的份额达90%,西方四大国际通讯社播发的国际新闻占全
世界国际新闻报道的80%,历史上,美国的电视节目曾占世界电视节
目流量的75%,至上世纪90年代,其文化产品(主要是影视产品)
甚至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
②.传播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信息流向和传播内容的不平衡。一方
面,从信息流向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后
者流向牵着的却微乎甚微。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着不
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西方新闻机构在能公式按照西方的政
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播发的新闻报道往
往带有严重的主管偏见,他们着意渲染发展中国家的阴暗面,以较多
笔墨报道哪里的危机,暴力,灾荒,动乱,给人以毫无希望的印象。
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
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文化信息,则含有许多不
健康的以为你,这些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带来
不利影响。
2.发展过程:
1948年3--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通过了“国际
新闻自由公约草案”。美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采访及传递公约”,法
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错误更正权公约”,英国提出的“新闻自由公
约”
1968年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
解”讨论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的
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会议讨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
种状况的必要性。
从1970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届大会和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的
国际会议上,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成了引起争论的
重要议题。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指责西方四大通讯社的国际报道忽视了
第三世界国际,对这些国家报有偏见和不负责任。美国等少数西方国
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集,传递和发表新闻的权利,
坚持新闻的绝对自由。
1976年不结盟国家举行传播问题讨论会,首次提出了建立世界新闻
新秩序,同年,教科文组织第19届大会设立了世界传播问题研究委
员会,由爱尔兰人s.麦克布莱德任主席,该委员会与1979年提出题
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认为
在传播问题上各国根据不同的传统,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格局以及
需要和可能,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十分重要。
把预先摄像好的模式拿到所有地方普遍应用是行不通的;
应当高度重视消除传播及其他各种机构中,特别在消息情报流通中存
在的不均衡和悬殊状态。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和传统来法
阵自己的传播格局,从而加强统一,独立和自力更生。
联合国大会的有关决议1978年教科文组织第20届大会通过了《大众
传播媒介致力于加强和平和国际了解,促进任泉和反对种族主义,种
族隔离和战争山东的基本原则宣言》。同年,第33届联合国大会根
据上述宣言通过33/115号决议,指出需要“在新闻自由流通及更广
泛更均衡的传播新闻的基础上,为加强和平和国际了解而建立新的更
公正和更有效的世界新闻和传播新秩序”,并决定成立“联合国新闻
政策和活动审查委员会”。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34/182
号决议将该委员会改成为“新闻委员会”,规定其职责为审查联合国
的新闻政策和活动及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3.理论分歧:
美国等少数国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索,传递和发表
新闻的权利,这是基于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逻辑。而发
展中国家基于民族国家框架指责跨越国界的新闻自由有损主权,且不
利于发展中国界的国内安全与稳定。对此,发达国家理应做出应有的
贡献,要有积极作为,而最根本分歧在于上方都希望在新的秩序里达
到利益最大化。
三、围绕大众传媒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选择两种传播学理论,概述其
内容和特点,并回答,为何大众传播并非如镜子式的反应现实世界。
答:1.拟态环境: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总提出,人民的行为
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
经过有选择的加工后提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
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管现实”。
人们的“主管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
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
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
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现实。
2.议程设置:其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
特.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
点“新闻媒介相信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1963年,伯纳德.科恩提出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
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
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成功”。简言之,即大众
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
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
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3.由上述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尤其是前者可知,社会公
众几乎生活在完全由媒介搭建起来的拟态环境中,既我们形成的“主
观现实”是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刚认识在很
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搭建的“象征性现实”为中介,而媒介建构过
程,既收到宏观的政治气候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微观环节,又收到
每个记者个人本身的知识结构,编辑部的编辑历年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说,经过媒介中介后形成的
“主观世界”,已经不可能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
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四、联系实际进行论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
认识经过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事件带来
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再下
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答:1.建国初,媒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媒介变为国有,自上而下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党媒体系,1952年新闻出版总署这个只能部门被
撤销,媒体不折不扣的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并在1957年的反
右运动中,其喉舌功能达到了巅峰。媒介为少数人垄断,成为灌输意
识形态的工具,成为打压反对意见的工具。这一阶段,媒介具有典型
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
1978年后,历史新时期中的传媒开始了广告经营,新闻出版总署重
建,(媒体开始具有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也就是新闻事
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自己发挥
的„)常表述为“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这是1978年末《人
民日报》等首都起家报纸为试行企业化管理给财政部的报告中提出
的;90年代中期,由李良荣等学者再次明确提出,并被简化为“事
业属性和商业属性”。
新世界开始,随着公民社会进程加速,媒介的第三重,也是最为引人
注目的属性被提出,既我们常说的“公共属性”,所谓公共属性,一方
面在自然形态上,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与信息一样具有共享性,这
种共享性使新闻这一物品不具备小菲的争夺性。其次,这一属性强调,
履行守望和沟通功能的传媒还应为社会提供公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
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和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既“公共领域。”(想
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这一属性一定程度上是相对于
媒介自90年代开始的持续商业化而提出的。
2.从喉舌论,到双重属性,再到社会公器,公共属性,这些理念口
号背后折射出历史与媒介实践的进步和积极效应。
双重属性的提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治权利对于新闻实践的干预,
使得传媒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中,上野属性的确立使得媒介的经济
功能得到解放,从而刺激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上的独立又
为媒体博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的同时,可以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壮
大我国传媒实力(补充双重属性的提出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
力,给新闻媒介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为争取受众,形成自己的特
色。②.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③.新闻媒介更
加注意受众的反馈,新闻媒介更加注意自身管理,注重投入产出的效
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总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是给中国新闻事业
带来了重大转机和重大变化。一些新闻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降低
台格,报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有的新闻媒介搞有偿新
闻,甚至将整个版面出售给一家企业,因此追求受众数量,精神产品
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在竞争中,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味,
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属性的提出,使得新闻的职能
定位更为清晰,也带来了新闻观念的更新,既新闻不仅仅要培育受众,
更要培育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营造公共领域。但问
题依然突出,虽然双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介赢得一定的活动空
间,但商业属性的报复性增长,使得媒介的职业道德在经济利益的追
逐中遭遇尴尬,商业利益的过渡膨胀使得媒介的社会责任备受质疑,
此是其一。其二,双重属性使得媒介自身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也使得
中国传媒常处于事业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产权不明,权责不明,都是
双重属性所致,而产权清晰又是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这样的传媒结构
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要么媒介收到掣肘,无法独立自由的展开经
营活动,要么借助政治权利为么接产业化推波助澜。而这些因素对于
媒介的公共属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无疑带来致命打击。
3.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治部门更新新闻治理观念,基于媒介一个清
晰的属性,事业属性部分保留,产业功能部分需要彻底推向市场,而
传媒市场的开放不仅仅指向国有资本,应该同时面向民营资本,要利
用制度建设一个真正自由竞争的传媒产业市场。其次,媒介的公共属
性以及社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为了达到这一点,绝非简单的宣传
说教所能至。它需要传媒从业者自身素养提升(如强化新闻专业主义
精神),需要媒介实践机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合理化,更需要传媒
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传媒带来的良性影响。
五、官员面对媒体频频“失言”,比如“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
还是为老百姓说话。”
1.请回答,你认为,媒体应该为谁说话,
2.为何近期频繁发生官员面的媒体的“失言”事件?
3.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从政府,媒体,公众三重角色论述政府信息
公开的必要性。
答:1.严格意义上来说,媒介不应该替谁说话,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
来看,而是替自己说话。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替政府说话,
还是替弱势群体说话,都是有悖新闻本真意义,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新闻事实。现在一般意义上倾向于替老百姓说话,一方面是因为老百
姓是弱势群体,天然的同情弱者的心理往往支持这一看法,另一方面,
中国转型期政治权利难受约束又使得传媒对其履行监督职能,权利滥
用导致媒体普遍的恶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媒体地政府最大程度
的怀疑。
2.为何近期频繁发生官员对媒体的失言事件?
一方面,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已经多年,但政府人员面对媒体依
然无法做到从容淡定;另一方面,市场化进程中的媒体,由于过于追
逐利益使得媒体自身形象不佳,职业道德缺失导致部分公众对于媒体
包括其中的从业人员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而就其根本,就上述几
个案例所显示的情况开看,所涉及的问题一方均为政府公务人员,这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权力的滥用,不当使用乃是导致“失言”的最
大原因。
3.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从政府,媒体,公众三重视角论述政府信
息公开的必要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
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这需要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推进
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便是制度建设重生之重。
从政府角度来说,执政为民的理想与实际表现出来的种种乱象形成
鲜明对比,执政合理性,合法性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信息公开是民主
政府必经之路,无法绕过。同时,信息公开也是执政党增加信息透明
度,集思广益的重要途径。
就媒体来说,媒体最倚重的资源便是信息,而就当前情况来看,80%
的核心资源被政府权利部分掌控,是否公开信息,以及多大程度的公
开都决定媒体可供加工,分析的信息资源质量。还有,以制度化方式
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将更有利于改变目前媒体在于政府博弈过程中的
不利地位。进而有效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之于公众意义在于让公众及时的了解权利部分的运作
过程。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前提条件是要实现知情权,而政府信息公
开是实现知情权的根本要件。而要有效地获知政府信息,除了政府部
门以制度化方式保障以外,还需要媒介这一重要中介。因此,政府,
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是否能够形成良性股东共,政府信息公开是前
提,多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则又取决于媒介。
不过在新媒体兴起的当下,围绕信息这个核心资源,这三者之间的博
弈自然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2010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独家新闻:是指由一家新闻媒体发出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
随着社会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独家新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和媒体形态
上具有相对性。
2.新闻政策:狭义上是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
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
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广义包括新闻事业的管理的政策,新闻报道的政
策,新闻队伍的建设方针。
3.(验证采访资料的)“三角定位法”:就是如果确定一个事实的真实准
确性,一要通过三个信息来源来确定。
4.专访:专访是对一个新闻人物或者单位,部门进行的专题访问的
通讯题材。
5.标题党;是互联网上利用颇具创意的标题来吸引网友的眼球,以
达到某种目的的网络编辑管理员或者网民的总成。其主要行为是发帖
的标题严重夸张,帖子内容一般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者联系不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两题)
1.简述新闻报道的内容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新闻报道由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和新闻来源构成。
1)事实具有客观性,具体性,瞬间性,联系性和独立性等特征。事
实的特性和新闻的特性结合起来构成了新闻写作的规律。通常所说的
新闻六要素既是事实六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个层次。
2)新闻背景是有关新闻事实历史的和环境的材料,是有关新闻事实
的新鲜的知识材料。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解释名词术语,
补充相关情况,揭示事实内涵,增添阅读情绪,
3)新闻来源指的是新闻的出处,交代新闻来源是为了使信息来源和
传播环节清楚,
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又相对固定的构成,缺少了其中某一部分,都会造
成新闻报道内容的不完整,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没有新
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在历史和社会的位置,
没有新闻背景,我们就无法判断事实的价值和意义;新闻来源是新闻
事实的传播源头和传播环境,没有新闻来源,报道缺少证据,和传闻
无异。
2.倒金字塔结构消息中的导语是如何突出新闻精华的?
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来安排顺序的一种结构方式,
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消息的最前端,既消息的导语中。它的导
语一般采用直叙式导语。它以凝练的语言,扼要而直接的讲消息中主
要的事实叙述出来,是导语最基本的形是,也是最常见的写法之一。
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
白描等,使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从而使受众在对导语产生兴趣的基
础上,接受新闻信息。倒金字塔结构组织材料的方法,从新闻传播的
需要出发,对事实进行分析,分解,把事实中属于读者关注的新的信
息提炼出来,并按主次加以排列。最大限度的把新闻信息直接呈现出
来,在快捷椽笔新闻信息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三、实务题
1.作为某省会城市负责民生新闻的记者,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制
定一个有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采访方案。
①.劳部发《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
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
酬,2004年修订的《规定》明确在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每两
年调整一次。
②.据新华网北京(2009年)11月17日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局部17日发出通知,提出切实措施,强调要把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
际,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③.《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8月22日报道,温州缺工10万,
绍兴网2009年11月19日报道,临近岁末,绍兴用工荒雪上加霜
④.广州日报2009年11月29日讯,昨日,由广州市总工会主办的
广州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展览正式开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市总工会主席陈伟光出席活动时表示,“现在广州最低工资860元是
地的不能再低了,非常赞成把最低工资调至1000元”
答:采访方案的制定
1.确定采访目的和主题:是否应当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以对本省
相关企业和工人的影响
2.阅读相关材料,对采访主题的背景有个系统的认知和把握。
3.确定采访对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用人单位(大中型企业,国营和私营企业);省和市工会相关
负责人;普通工人;人力资源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
4.确定采访问题:①咨询本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关
于我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最新最权威的情况。②采访不同类型
的用人单位对”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态度,看法,以及对企业发展的
影响。③采访省,市二级工会组织负责人对”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看
法,以及如何维护工人的权益。④采访一些普通的工人,看他们的看
法态度,以及对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⑤咨询一些人力资源和经
济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此政策。
5.与采访对象约定采访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注
意采访的方法和技巧,积极灵活的进行采访。
6.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比如记者证,录音笔,采访本,笔等。
7.采访结束,对材料和采访笔记进行整理和核对,写出新闻稿。
2.分析下面的新闻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
宿州市劳务输出逾百万人
本报讯(记者xxx)宿州市坚持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产
业来抓,今年到目前,宿州市劳务输出总量比上年净增14.8万人,
达102万人。
作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宿州市在充分挖掘现有各类培
训载体潜力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
构,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目前,全市各类培训机构已达280家,开
始电焊,微机,缝纫,车窗等20多个市场需求旺盛的培训项目,仅
上半年,全市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达2.6万人。
通过培训,使外出劳务人员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提
高了劳务输出成功率。
为了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今年该市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
对2004年首批21个劳务供应示范乡镇试点单位进行了认真验收,
评选出了10个劳务输出工作先进镇,并进行表彰。2005年,全市
又心确定了30个劳务输出供应示范乡镇。市劳务输出办公室要求每
个成员单位联系1--2个示范乡镇,每个示范乡镇有组织输出的务工
人员要在300人以上。市财政今年安排劳务输出专业资金100万元,
各县区ZF安排的劳务输出专业资金也读在50万元以上,这部分资
金主要用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劳务输出基地,驻外劳务输
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以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职业介绍,输出前
培训补贴和劳务输出奖励等。
问题分析:
1)新闻来源交代不清楚。新闻报道交代新闻来源是新闻写作的重要
原则和规范,同时也是新闻真实性,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才能取信于
读者。本篇报道没有交代新闻来源,使本篇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
打折扣。同时没有交代清楚获取消息的时间,使得消息的新鲜感不强。
2)标题和导语未能准确概括新闻核心内容。新闻标题和导语要准确
地表达新闻内容,传达新闻精髓,找到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本篇报道的中心是宿州市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提高
了劳务输出成功率,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该市开展的劳务
输出示范乡镇建设工作,同时各级财政并给予支持,而劳务输出120
万只是这些措施的一个最终结果。
3)缺乏生动的新闻语言和形象的新闻材料,新闻内容让读者感到内
容空洞,没有贴近读者视角。整篇报道中,语言的行政化,官腔化明
显,如积极鼓励和扶持,进一步扩大,进行了认真验收等,失去了新
闻语言的生动形象,使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四、根据下面的素材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消息。
1.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浙江省人民ZF协办,
杭州市人民ZF承办的200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打大企业高
峰会11月5日下午再杭州举行。
2.数据分析显示,与上年相比,今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增
幅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且低于营业收入的增幅,2008年,中国企业
500强的入围门槛为93.1亿元。今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百亿元大
关,上升为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1%,增速比上年下降15.69
个百分点。
3.据统计,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6万亿元,
比上年提高了19.7%,增速比上年降低5.3个百分点。
4.与去年榜单对比,排在前面的变化最大的要数中国平安……
给出的参考例文再次写出:
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破百亿净利首超美500强
民企实力仍需提升京津沪最受”青睐“
五、根据下面的新闻撰写一篇新闻评论,文体自选,字数在500字
左右。
题目中给出的新闻素材主要包含了如下的信息,温家宝总理在北京
35中国听课时指出地理教材中对华北地区的划分不清楚,中国地图
出版社发表声明,温家宝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将岩石
的分类不准确,随后其致信新华社要求更正并向读者表达歉意。两个
事件的核心都是对“纠错”的态度,结果社会现实展开评论,评论的导
向应当是积极鼓励人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就各种问题展开平
等,自由的讨论。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评论,参考
温总理“纠错”精神可敬
11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更
正信中称:“贵社昨天播发的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
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
大读者致以歉意。”(11月12日新华社)
一国总理专程为讲话文章中的疏漏而郑重的发出更正新,这是绝无
仅有的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书温总理对科学,地学术的一丝不苟
的精神。其实,这种可贵的认真态度和“纠错精神”,不单一名为民服
务的官员应该具有,广大教育者,科研人员也应像总理那样身体力行。
总理对问题的极度负责,日前在北京市第35中听课时,真诚直率
的指出地理教材的错误时就已经得到了体现。总理正因为“不唯上,
不唯书,只唯实”,才能具备一个负责的挑刺和质疑的眼光。
总理在课后,毫不遮掩地指出学校地理教材中的问题---对中地区
划分不清楚,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随后,中国地图出版社在
其网站发布坚持自己观点的声明。这是一种蔚然难得的学术互动,我
们姑且不考虑孰是孰非,单就总理和出版社之间的这种平等交流与学
术探讨精神,就堪称一段美谈,也无形中体现了总理的人格魅力。
温总理在新华社全文刊发其讲话后的第二天,在如此短的时间就主
动给新华社总编室,广大读者来信发来更正信,无疑是在给自身“挑
刺”,这种敢于自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广大读者深感敬佩。当然,
这也是总理严谨负责的态度和日常习惯的表露。放在时下的学术界,
科研界和教育界来考量,总理的这封更正新未尝不是一次生动的教育
课,也一定引起一些人心灵上的震动。
此评论的亮点。首先抓住了最重要的内容。纠错精神。导语中引
用了温总理的话。很好。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倡导。很好的评论啊。升
华。
六、下面的消息讲刊登在安徽省某报上,请为它拟制一条标题。
横贯东西“金腰带”开启兰新第二线
全长3800多公里兰新第二双线
参考答案:安徽“带”上现代化铁路“金腰带”
2009年新闻传播学史论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业进入垄断时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分
析其原因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答:1.垄断报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一步发展。在资本主
义社会,报业激烈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报刊集中到越来越少的资本家
手中,形成了再两个以上地区拥有两种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既报
团,这也是垄断报业形成的标志。报团垄断报团不仅拥有众多报刊,
还拥有其他传媒产业,并与其他垄断财团,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报刊垄断表现出一些新特点:①.绝大多数报刊置于少数报团的控
制之下,报团与其他垄断资本集团一起,或掌握报刊的所有权,或通
过广告控制报刊的经济命脉,干涉编辑业务,使报刊完全维护其自身
利益。②.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成为了少数报团股东赚钱
的工具,盈利目的更为突出,报刊的编辑方针要服从于盈利的目的,
为赚钱而制造假新闻的丑事屡有发生。③.报团拥有各种企业,报业
经济实力增强。④.许多报刊刊载报业辛迪加发给的同样新闻,特写,
评论和娱乐材料,犹如雷同的校内网产品的装配工厂,报刊内容出现
单一化倾向。
2.其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报业垄断造成对舆论的垄断,威胁“自由”,
有害“民主”;报业市场趋势了多元竞争态势,内容与视角单一化倾向,
不利于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更危害到新闻客观性;报团资金雄厚,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经营效益;实力雄厚有利于提高报刊
质量,从而抵制新闻业受到政府干涉。而其最大的影响是导致新闻业
成为一个盈利的工具,而不是促进公众有效参与社会。
二、作为近代社会改革背景下的资产阶级报人,王韬和梁启超的办
报活动,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试从报刊理念,办报实践,言论
特色等方面比较其异同。
答:1.在办报理念层面:
王韬:①.报纸目的和意义既“办报立言”,这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
办报刊的主要传统。②.报纸功能和作用是民隐得以上达,成为“博
采舆论’的工具;宣传政令;对外宣传;通外情于内。③.新闻自由
思想和报纸文风。④.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应该广博。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概括报纸功能是“去塞求通”,即
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党派性,是政治
斗争的重要武器,强调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报纸当作救国的手段,
报刊是“开民智”“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再海外办报,梁启超进一步
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同时提出办报的四条
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而要获
取健全的舆论,需要具备五要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2.在办报实践层面:
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我们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并
自认主笔,支持笔政10年。其办报宗旨为“强中之攘外,倻远以师
长,变法以自强”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
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其对近代报业最大贡献就是首创政论为灵魂
的报纸。对当时文坛,尤其是后来维新派报人影响很深。
而梁启超早年在北京主持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编辑工作。
1896年创办《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
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一生参与和主持的报刊达到17种,撰
写文字达1400万字。
王,梁二人都致力于报纸最为改良手段,借用报纸鼓吹变法,尤其重
视政论对于报纸的重要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区别之处在于梁的
办报实践更为丰富,对于报刊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较王要深刻,也更成
系统。
3.在言论特色层面:
王,梁都将报纸视为舆论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擅长政论文体写作,
所不同的是梁自觉的将报纸纳入自己政治抱负伟业中,从这个角度而
言,王更像是独立报人,而梁的工具性更为明显,其次,因为所处历
史时期不同,梁对于报刊的认识更丰富,更系统。
三、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监督权”这些权利同样是作为公民的受众的权利。请问,何为受众的
知情权,表达权?何为新闻自由?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答:1.受众的知情权,广义上指从官方或者非官方知悉,获取信息的
自由和权利,狭义上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此处
内容,李良荣写的是知情权又称知晓权,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
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们集体可以分为政治知情权,司法
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指
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1945
年,在由新闻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新闻工作者库伯首次提
出“知情权”一词,主张用“知情权”这一新型民权取代宪法中的
“新闻自由”规定。二战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认了知情
权,国会于1966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该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得
到其应制定的信息资料的平等权利,1976年国会又制定了(阳光下
的政府法)
2.表达权,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使用各种方式表明,显示或
者传播思想,情感,意见,观点,主张,以及依照法律表达自己对于
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的权利。表达权包括表达
方法和表达内容两方面的自由。只要在法律规定的限度之内,权利主
体具有包括使用媒体等各种方式表示自己的主张,对参与的公共事务
进行表态,表决和提出新的相关请求的权利。
3.新闻自由,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的本国公民言论,
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
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
自由。在西方,新闻自由常常被认为是其他自由的基石。
4.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务活动的权利,
它是公民参与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国家权利监督体系
中的一种最具活力的监督,而舆论监督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监督权实施
行为。
新闻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权利的基础,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
使,其前提需要确立公民的知情权,进而有效进行监督,《信息公开
条例》的施行恰恰是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美国传播学史上,关于效果研究成果及其丰富,美国学者费杰斯
认为,效果研究几乎成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同义词,请思考,效果研
究何以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主流和重镇?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
效果理论加以阐述。
答:1.背景:施拉姆创办了传播学学科,一批学者从二战研究中返回
搞笑继续从事有关传播的研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电视媒
介兴盛及其对社会,国家及个体思想观念产生影响,迫使学界对之做
出发硬,促使传播学兴盛;政治对效果研究的需求。对于总统大选舆
情及选票的关注也促使传播学关注大选,研究大选,并形成了传播学
研究历史的多个里程碑案例;实证主义研究路径在当时主宰了美国社
会科学领域。
2.培养理论,6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来研究解决暴力和犯罪问题,格伯纳在其资助下开始培养分析研究,
主要考察两个问题:分析电视画面凶杀暴力内容与犯罪间的关系;这
些内容与人们社会认知关系。对于前者,格伯纳之看到了诱发效果,
但后者却得出重要结论:电视暴力内容增大了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
度的判断,接触越多,不安全感越强。在随后的研究中,格伯纳认为: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用于传媒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
实”与客观现实出现很大的偏离。该理论基本假设是:长时间收看电
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既电视
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与
“社会观”;电视在培养社会共识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社会的教育和
宗教作用。
对于这一理论更好理解,需要把握以下这些前提:待续……
五、材料是关于人肉搜索盛行的表述。请问,网络人肉搜索与网络传
统信息搜索有何区别?结合实例,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和常识,
分析“人肉搜索”之利弊。
答:1.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变传统的信息征询为人找人,
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在其中,
一个问题提出会得到数以万计受众回复,信息的不断汇总直达问题的
真相,由于开始多为对人物身份进行搜索,故而被命名为人肉搜索,
现在不仅限于对人物身份进行确认,可以说,对于一切未知之事情均
可以进行利用此模式进行信息确认。相对于信息搜索而言,人肉搜索
带有明显道德含义与价值判断的目的成分,而信息搜索则显得较为中
性。
2.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开始弱化,草根新闻已然出现
并呈井喷态势。在传统新闻业受到市场和政治双重制约下,人肉搜索
为普通民众的表达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渠道,有限的有效地进行舆论
监督,有利于建构可以自由言说的公共领域,甚至一度为传统媒体设
置了议程。如华南虎事件,便是人肉搜索的积极意义表现。但其弊端
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对隐私权的侵害,且要追求这种侵害造成的损
失,在法律不甚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弥补,因此,人肉搜索等网络事件
的参与者又被称为“网络暴民”,其行为挑战甚至颠覆了传统伦理道德
的底线。
2009年新闻实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
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感
感知的能力。
2.消息结构:记者对已经过滤的新闻材料的安排方式。这种结构方式
是记者对新闻事实某种内在秩序的认识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主观
和客观的统一。消息的结构方式主要有倒金字塔结构,时序结构,并
列结构,对比结构,事理结构,点面结构和华尔街日报体结构等。
3.新闻特写:是用描写手段对新闻事实精彩片段进行集中突出描绘以
再现新闻事件某种情景的新闻报道题材。
4.晒衣绳式导语:即第一代导语。即导语中囊括了新闻报道所需要的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最基本的事实要素,又称作“五
要素导语”“全要素导语"因其诞生与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
间,故也称为“美国导语”。这种导语明显的弊病二,其一是把重要的
新闻内容全部放在消息的开头,消息主体就成为了解释导语的部分,
往往造成主体与导语的重复,其二就是导语集中了所有的新闻要素,
造成导语字数多,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故被人讥笑为晒衣绳式导
语,意为记者把所有的事实都挂在新闻导语这条绳上,就像晒衣绳上
的衣服那样不分轻重的排列着,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新闻语言的认识
1)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中使用的符合新闻传播要求的语言。2)新闻
语言的基础是本民族的标准语,它既符合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
语言自身的个性,其基本特征是平实性-----确切明晰,通俗一的那
个,朴实无华。3)新闻语言最大的弊病是“新闻腔”---流行在新闻写
作中的夸张奇谈,装腔作势,空洞无物的语言。4)总之,运用新闻
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
言表达的特殊规律,使其再新闻事实的表达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
统一。
2.新华社提醒记者要注意“蹲点”,在讯息发达讲求时效的今天,蹲点
还有没有必要?
1)新华社提倡的蹲点是非常又价值的,即使在讯息发达讲求时效的
今天,蹲点依然有必要,依然没有过时。2)所谓蹲点,即深入一个
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是和与时间性不
太紧迫但报道量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报
告,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报告文学等。3)蹲点能使记者较详细的
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
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4)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虽然科技日
益发达,采访手段日新月异,但蹲点依然是一种有效的采访方式,其
实质也是一种良好的采访作风和优良传统。有利于记者就一个问题作
深入,连续性的战役性报道。
三、实务题
1.2008年8月18日奥运会赛场上,我国田径选手刘翔因伤退赛。
作为记者,你为此前去采访刘翔,请你列出采访的提纲。
1)明确采访目的和主题
2)掌握关于新闻人物等的背景材料
3)准备采访问题
4)与采访人员约定地点时间
5)采访配备
6)整理,写新闻稿
采访刘翔的提纲
1)采访目的:弄清刘翔因伤退赛的来龙去脉,尤其需要当事人的亲
口回答
2)采访对象:刘翔
3)采访步骤:首先要对刘翔的背景与经历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联系
采访对象刘翔(尤其是要取得国家田径局领导的支持);配备采访器
材:录音笔,采访本和笔。
4)采访问题:A刘翔受的伤究竟是什么伤(包括症状与今后对刘翔
运动生涯的影响);B因伤退赛,是突发事件还是事前早有安排;C
如果一直有伤,为什么此前没有对外公布;D如果是事前早有安排,
那么刘翔本人的意思还是其他方面的意愿;F刘翔今后有什么打算,
国家田径总局会有哪些具体部署;
2.分析下面的消息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艺谋婉拒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邀请
本报讯,日前,张艺谋在《杨澜访谈录》节目录制期间透露,他
已接到伦敦奥委组委发出的邀请,希望能够担任2012年伦敦奥运会
开幕式的导演,但他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
在当天的采访中,张艺谋对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做了一些评述,
并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十年内无法被复制
伦敦八分钟用极具代表的双层巴士做载体,充分表达出了伦敦的文
化,张艺谋认为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构思,“他没有依赖我们主办国给
他提供的任何舞台,我认为非常好”。在访谈中,张艺谋首次透露了
一个细节,那就是闭幕式结束后,伦敦奥组委的一名官员向张艺谋发
出了担任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的邀请,张艺谋用太累了,婉言回绝。
问题:本篇消息的新闻眼是“张艺谋婉拒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邀请”,但
问题恰恰在于,消息来源过于单一,即这则消息的发出者不是别人,
正是报道的主体—张艺谋,这意味着在这篇报道中报道对象既充当了
运动员,又担当了裁判员,而记者不仅未加核实,还全盘接受了其中
的核心信息。这样,本篇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四、消息和短评
2008年新闻传播史论
一、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有何特殊性?
答:中国近代报刊一般认为是1815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
每月统纪传》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
1.中国近代报业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借由西方传教士输入中的。
2.英美近代报刊经历比较明显的发展历史,即从政党报刊到自由竞
争的大众报刊时期,而中国近代报刊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
下,既非纯粹政党报刊,又非纯粹的大众报刊,分类较为困难。
3.没有形成独立的大众报刊,既经济上难以独立。
4.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依附政党和利益棘突,没有形成西方近代所
谓的“第四权力”,舆论监督的功能比西方弱。
5.中国近代报业的受众群体比较零散,尤其是一个大众阶层的受众
群体没有形成。
6.报刊具有启蒙和救亡双重功能,其中在特定时期,后者超越前者。
总之,上述中国近代报业这些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处,根本原
因在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迥然异于西方,尤其是1840年国门打开,
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过程所致,其次,自17世纪中国近代自然科学
滞后导致整体国力在后来数个世纪一直落后于西方,这些导致了中国
近代难以自发形成自己独立的报业,必然借由外力生成。这又从另一
个层面决定了近代中国国家和公民社会界限模糊,报刊难以形成近代
西方国家的公共领域。
二、分别举出中国新闻近代,现代,当代名记者各一位,简述其主要
成就,分析其在新闻史上的影响。
答:1.近代:(王韬、梁启超)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
报刊宣传家。曾拜康有为为师,学贯中西。初涉新闻界是1895年先
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其主要成就是在主持《时务报》
笔政时期。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自创刊号发表《论报馆有益与
国事》:鼓吹大力办报,认为报馆可以开启民智,开风气,以助变法,
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阅报越多其人越智,报馆越多者其国越强“。
《时务报》收到民间与官方的双重用户,开始发行3000份,到后来
17000份,其中形成了报刊的新文体“时务文体”。旧的文已经无法
表达维新派变革激情,也不利于引进西方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
这种文体,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端常常带感情,还夹以口语和外
来语。这也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个过渡,为五四新文化开了
先河。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创办《新民丛报》与革命党人创办了《民报》展开
论战。报业生涯自1895至1922?27年,创办和支持过17家报刊,
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具有重要贡
献,新闻思想对当时报界产生极大影响。
2.现代:范长江,早年求学,参军及参与武昌起义。1932年入北大
哲学系学习,并向《世界日报》,《大公报》投稿。1935年5月1
日起,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上海,后沿江西行,历时
10个月考察西北多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危机。国民党统治腐败,黑暗和民族人们痛苦
生活,并客观报道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6年9月将所写通讯
集成《中国的西北角》,数月连印七次。
其通讯作品,采用纪实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历史,地理,人文
与自然知识,还有重大政治消息,笔触带有感情。这为我们新闻通讯
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3.当代:穆青(1921---2003),早年随军记者,从事新闻工作50
多年,曾任新华社社长。1938年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1942
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人物通讯《人
们在谈说着赵占魁》;1946年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其中最
为著名的当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等经典名作,多篇在我们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新闻通讯报
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叙写了时代激流,因
而读来引人入胜,曾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新闻泰斗“1986年成为中
国新闻学院院长,为我们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三、
四、何为“拟态环境”理论,“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
答:1.“拟态环境”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
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李普曼认为,在大众
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有三种意义上的“现实”:一个是实际存
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
择的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既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
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既“主观现实”。这个理论给舆论引导
带来的启示是传媒进行舆论引导时候要努力使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
相一致,受众的主观现实能保持与外界的均衡。
2.“把关人”理论:由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既信
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始终存在“把关
人”根据公正的规则,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
里流动,类似于传播者角色。去对信息传播起着抑制和疏导作用,正
因此,在舆论引导时,应该遵循“疏而不堵”原则。
3.“议程设置”理论: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在公众对
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
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射而回“议事日
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
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因此,在舆论引导时,通
过突出集中报道某些题材,淡化处理某些材料,即使不发言论也能起
到一种舆论引导效果,甚至这种“视线转移”的引导方式更凑效。
五、
2008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跳笔:新闻跳笔是新闻报道组织材料的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
其特点有两个,一是文体结构上的多段落和短段落。二是段与段之间
有较大的跳跃性。
2.新闻线索: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比较简略,没
有细节,没有实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括,它
只是将事务的个人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3.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新闻中最重要最
新鲜的内容,引起阅读者的注意,其基本功能是展示新闻精华,力求
凝练生动。
4.记者的第六感观:即新闻敏感,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
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
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感感知的能力。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这一过程与一
般的调查研究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之所以说新闻采
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是因为目的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
目的突发性;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
2.新闻采访报道的真实性包含着哪些具体内容?
新闻采访报道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其具体内
容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
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真实;新闻引用的各种材料
必须准确无误;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
事人所述;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三、实务题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定一个采访方案
教育部根据各省市近几年生源和考试成绩分布等实际情况,制定下发
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教学《2007》17号),对初试分数分区进行适当调整,安徽省划
入二区,即执行B类线。
1)采访目的:了解《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
究生工作的通知》对2008年研究生考试的具体影响,落实情况以及
由此带来的变化。
2)采访对象:A安徽省教育厅考试院相关负责人;B部分安徽省高
校研究生部门相关负责人;C部分考研学生;
3)采访步骤:A熟悉《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的内容,并查阅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基本要求,演
变历史以及社会评价;B联系并熟悉相关采访对象(尤其是省教育厅
考试院的相关负责人);C配备采访器材——录音笔,采访本和笔
4)采访问题:A与往年相比,《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招收攻读
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有哪些新的变化。B我省被划入二区,
执行B类线,那么这会给我省的研招工作带来什么样子的影响?C我
省将如何落实这一通知,目前有哪些具体工作正在或者即将展开?D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会
对考生有哪些影响?E部分省属高校如何看待教育部的这个通知。F
考生怎么看今年研究生考试的这个新变化。
2.写作特点分析
人物报道
1)报道基调清新自然,用通俗可感的文字深入浅出的阐释了遥感技
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报道线索明细,主题集中。
2)记者表面是以观摩迎新晚会为切入点,实际是一字节的细致观察
和提问来展开人物报道,视角独特,选材新颖,新闻价值明显。
3)报道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一方面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另一方面,
还通过巧妙的过度,不断变换采访问题和重点,进而拓展了报道的深
度和广度。
4)报道首段的人物档案言简义丰,对报道对象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便于读者地报道内容的把握。
3本篇报道的主要问题
即在于:记者的报道太过想当然,通篇的很多内容关联度都很牵强。
首先,消息来源不够权威,记者仅凭电视台的一则消息,在未经教育
部门核实的情况下,就武断的将其与“阴盛阳衰”现象挂钩,进而就在
自己划定的问题框架去寻找答案,缺乏内在的逻辑;其次,第二段中
关于在北京打工的臧女士的报道,基本可以视为记者为了迎合自己所
设定的主题而杜撰的由头,最后,记者在报道总所引用的数字也仅仅
是为了记者个人的目的,事实上,细细计算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数据
不能说明问题。
四、消息
2007年新闻传播史论
一、概念或者范畴是理论之网的总结,写出六个新闻学概论中你认为
最为重要的概念,分别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1.客观性(不死之神)
2.舆论(社会肌肤):舆论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社会公
开的事务形成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看法。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
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
意见,但舆论本身长期处在争论中心,即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
“态度”。
言论自由(新闻传播活动政党性之根本)
3.受众:与传播者同为传播的两级,之间存在某种紧张关系
4.第四权力新闻传播对社会公权力的监督
5.媒介融合:当下媒介生态最为生动的描述
6.党性
7.真实性
8.新闻定义
二、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拉开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次新闻改革序幕。试述这次改革的背景,过
程和意义,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背景: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
革命战争时期办报优良传统保留下来,但仍有问题,一是教条主义和
党八股严重,用以往在农村地区办报经验进行自上而下的发言指导;
二是对苏联经验,做法照抄照搬,以至脱离实际和群众生活,其中最
为突出的问题:新闻少,有很大片面性;通讯内容贫乏,批判日益减
少,没有不同意见讨论,新闻机构日趋单一化,宣传日益公式化。
2.改革过程:1956年5月,编委会向中共中央报告中提出:要使人
民日报能够多方面反映客观情况和群众意见,及时的深入的宣传解释
党和政府的政策,更多的反映和交流地方工作经验,对于广大人们迫
切关心的工作上,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展开讨论,使人民日报成为
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
《致读者》明确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阐述
了改版的目的,意见和重点,其中改版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扩大报道范围,这是我党首次提出的口号,尽量满足读者的多
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天职。
②.展开自由讨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报纸不能设想自己是
全知全能的,不能随时作出绝对正确的结论,我们希望读者注意:报
纸上发表的文章,虽是经过编辑部选择的,但是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
部的意见。
③.改进文风,言之有物,言之成章。社论指出:万不要让读者看
了想打瞌睡。其中涉及一个“党风”问题。
篇幅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第一版仍为要闻版,2、3版为国内
经济版,4为国内政治版,5、6版为国际板,7版是学术文化版,8
版上下分别为副刊和广告版。改版后,新闻版面焕然一新,言论明显
进步,同时带来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3.改革意义:这次改革历史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注意满足人
民群众需求,为办好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一使新闻观
念得到更新与解放。二让新闻工作者认识到,要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
业,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
式相结合。三改革受到读者欢迎和支持。
4.改革失败原因:改革偏激。在反对教条注意思想时,走到另一个
极端,全面否认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对待旧资产阶级报纸问题上,有
人主要不加分析的学习和继承,即出现了右倾机会主义。1957年下
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并呈现扩大态势,新闻改革中途夭折。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根据你的
了解,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哪些主要观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个
问题的?
1.主要观点:
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
和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
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1966年,喻权域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
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中提出,“当
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
1995年,绍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
正一步步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
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1996年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在如何对待传
播学的问题上先后产生了对立的看法。一种是倡导主张借鉴,吸取传
播学改革,发展传统新闻学,一种则是强烈批评传播学对新闻学的侵
占乃至一统天下。前者以李良荣为代表,1998年,李良荣认为,新
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不单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新闻学的发展与借鉴大众传播学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借鉴大众传播学
的优秀成果是新闻学的当务之急;后者以李希光为代表,2001年,
李希光发问,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
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
养在塔里的传播理论家?“新闻学的前提不是掌握在新闻学专家和
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传播理论家手中,其结果是用理论传播学抹
杀新闻学的特点和价值,使新闻学枯萎下去。用传播学的那种经院式
的教育模式一统新闻传播院系,将会院系新闻院系与主流媒体业界的
关系,也是今天,不幸的是,新闻传播学教育正在掉进传播学的理论
陷阱里。”
2.如何看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无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的发
展,首要任务是搞清学科界限。学科界限是否就是那么容易划清的?
对于中国当下,最终的任务不是学科关系的问题,无论是新闻学还是
传播学,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出中国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至
于晾着的关系甚至可以留待以后检视。
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曾格案”被视为美国新闻史上涉及新闻自由
的“第一案”,20世纪初中国新闻史的苏报案也是一起涉及言论自由
的案件,试述这两起案件的基本过程,并比较其历史意义。
1.基本过程:
①.评总督科比斯和地方议会内容:1934年,科比斯令首席法官以
“对政府进行无耻的重伤,恶毒谩骂和煽动性责难罪名对曾格提起诉
讼,并于11月逮捕曾格。”1935年,80岁高龄的律师汉米尔顿为其
辩护,针对当时的诽谤罪,即对政府进行批评,不管内容是否真实,
一律视为诽谤,若言论属实,其煽动性更为明显,事实故而是比谎言
更大的诽谤。汉米尔顿认为:一、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才成立,每
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二、陪审团不仅有权进
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该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做
出。最终陪审团不顾法官阻挠,判曾格无罪。汉密尔顿提出的两项原
则,后被美国诽谤法案采纳,其最后陈词如下:“陪审团的先生们,
这不实诉讼一个周刊可怜的人的案子,也不实单单针对你们生活的纽
约市而言。它不是!他可能影响到生活在美洲大陆英殖民地政府下的
每一个自由人。这是最好的诉讼案子,它是我们为自由而诉讼的案
子。”
②.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6月。《苏报》于1896年由胡璋创办,
后转售给陈范。20世纪初,为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言论机关,聘章
士钊担任主笔后,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办报方针。6月
9号为邹容《革命军》宣传鼓吹,认识它是宣传革命,鼓吹自由的一
本小册子,是“国民第一教科书”,这就造成了清政府对《苏报》的
憎恨,但由于苏报处于租借,清政府不能直接处理苏报和宣传革命家。
6月29日,苏报发表了《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这就成了苏报
案的直接导火线,清政府勾结上海领事团,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
七人实施拘捕。最后租界法庭7次公开审理后判处苏报永久停刊,章
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
2.历史意义:
“苏报案”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重大转型时期一个极富象征性的
事件,新闻史家胡道静在《上海的日报》中说:“苏报案在历史上的
意义很大的。”其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毕
竟清政府以极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盛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
全消失了。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政府以雷霆万钧之力,欲提办章邹
等人,卒以事出租界,外人为维护其既得之行政权的缘故,卒未使它
达到野心的目的;以后的上海言论界,卒以事出租界,和这件事情有
莫大关系。
“曾格案”开辟了美国历史新闻自由的先河,并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其司法过程与苏报案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似的案件,却有着完全不同
的结局,这一历史事件对比折射出两个新闻环境的异常,并开辟了两
条并不相同的新闻自由的道路,一条较为通畅,一条颇为坎坷,既有
即使的偶然性亦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报刊对社会历史的监督社会功能
都得到了彰显和承认。
五、除了施拉姆及“四大奠基人”外,另写出三位重要的传播学者,
并说明他们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杜威: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在政治上,哲学,社会学,
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杜威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创立了传播学符号互动理论,从而区别于传统功能主义和批判
学派的研究取向,强调新闻传播对社会民主的贡献作用,在乡村社会
背景下,其传播目标总体强调传播对于“社会共同体”建构作用,在
共同体中,公众凭借传播途径实现社会参与。其核心观点表述为:社
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与传播而得以继续存在,而且还可以说是在传递与
传播中存在着。在“公共的”,“共同体”和“传播”这几个词之间
具有超出字面上的联系。
2.英尼斯: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对媒介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非常熟
悉,被称为媒介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和麦克卢汉一道被称为“多伦多
双星”。其传播思想主要体现在《帝国与传播》和《传播学的偏向》
两书中。在经济史的研究中,他建立起一套以技术为线索,对社会演
化历史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受其影响,英尼斯把历史看做是一个复杂
系统,把社会的演进视作多因素复合而成的制度的演进,他认为媒介
作用非常明显:信息,知识,思想的传播对社会组织关系,制度习惯,
文化变迁的影响更甚于经济。其理论贡献表现为以媒介作文文明的分
期,媒介决定论,一种新媒介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传播偏向论:
1.倚重时间媒介与倚重空间媒介偏向2.口头传播偏向和书面传播偏
向。
3.凯瑞:当代著名的美国传播理论研究学者,提出传播的仪式观。
凯瑞认为传播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递观,一是仪式观。传统的
结构功能主义,及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便是遵从了传播的传递观,而仪
式观则强调了传播过程的文化意义。它是把仪式视作隐喻,从文化研
究的视角将传播看作建构和维系现实的符号过程,传播研究则需要阐
释产波行为所包含的意义。从思想来源上看,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理
论是传播仪式思想的出发点,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深描
直接影响了仪式观的方法论:阐释意义。此外,凯瑞从传播文化角度
阐述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源于文化又归于文化,技术本身就是
文化的一部分。
2007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
1.观察采访: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
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观察。
2.直接导语、间接导语:直接导语就是在新闻导语中开门见山的叙述
新闻要点,通常用于报道时间性较强,事实新闻价值明显的新闻。间
接性导语是指在导语中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交代新闻要点,多用
于时间性不太强,事实新闻价值不明显的新闻。
3.实题、虚题:实题是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其中含有确定的信
息,虚题是指表意抽象,虚化的标题,信息的确定性,指向性不够,
多用于讲明道理,揭示意义。
4.新闻特写:是用描写手段对新闻事实最精彩的片段进行集中突出描
绘以再现新闻事件某种情景的新闻报道题材。
二、简答:
1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见2008年的题目。
2.网络采访较之传统采访有什么特点?
与传统媒体采访相比,网络采访的特点有五个方面1信息的广泛性,
2采集形式的多样性,3新闻采写的即时性4信息容量的无限性5信息
采集过程的交互性。
3.消息和通讯体裁的区别。1消息是一种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的报
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最基本,最常用的题材,其
基本特点是新,快,短,实,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心事实
作详细深入报道的新闻题材,是新闻报道的常用题材,其基本特点是
新闻性,周详性,主观性和生动性。2消息特别讲求时效性,通讯虽
然也要注意时效性,但没有消息要求的那么严格,3内容上,消息报
道的事实比较概括,简要,通讯则比消息详细,深入。4消息和通讯
虽然都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中心,但作者的主观性在文中的表露程度有
所不同。消息是一种限制性写作,作者一般不直接表达意见感受,通
讯却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常常字节写出作者对事实的评价和感受,表
达方式有一定的主观性。5消息一般以叙述为主,通讯则是一种可以
自由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文体,在表达方式,叙述人称,篇幅结
构和语言表达方面都非常生动,灵活。
4.临时准备是什么?内容?采访的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
备。其内容包括: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2熟
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里差异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
目4检查有关物资的完备情况。
三、论述
记者工作为什么需要有广播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由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有人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来形容新
闻工作。这实际意味着记者要想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游刃有余,必须
具备广播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以及其他
相关领域内的知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具体来说,记
者得广播知识对新闻工作有以下意义:1能够提高新闻采访活动的效
率,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广播的知识会帮助记
者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交谈,有利于新闻采访活动效率的提高。
泛指,不仅无法与采访对象进行对话,还容易受到采访对象的轻视,
冷眼甚至被采访对象所排斥。2能满足受众求知心里。记者不仅要满
足受众的新闻欲,还要满足受众的知识欲3能加强采访写作的综合能
力。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欲能力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并能促使能力的提
高,实践证明,广播的知识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
要因素,采访中对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
锐性等,都离不开广播的知识。
四、分析
给出了一则消息,关于一个叫爱德华在国际田径比赛中破记录的事
情。
问题:1.划出文中属于背景新闻部分,指出其意义。2.分析本则消息的
特点
五、辨析修改
给出了一则消息,标题是:“付玲玲受表彰”。
问题:1.指出这则消息的问题2.给出修改意见3.重新拟写导语
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长沙分别授予湖南
道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付玲玲“全国模范检察干部”、“湖南省优
秀**员”、“人民卫士”的荣誉称号,表彰他在成功处置道县“8•16”
恶性爆炸事件中的英雄壮举。
今年8月16日上午7时40分,湖南省道县发生了一起歹徒劫持人质、
警车,并扬言引爆加油站的恶性突发事件。付玲玲不顾因车祸四根肋
骨断裂未愈的伤痛,迅速率领3名干警赶赴现场。当时,两名歹徒全身
洒满汽油,手持炸药包、打火机和匕首,欲引爆加油站,气焰十分嚣张。
付玲玲不惧危险,靠前与歹徒进行面对面的说服感化工作,迫使歹徒
放弃炸毁加油站的企图。当歹徒劫持一名公安干警和一辆警车企图逃
窜时,付玲玲临危不惧,主动请战,替换被劫干警。在车上有炸药包、
歹徒手中有凶器的情况下,付玲玲只身一人,与歹徒进行了3个小时的
周旋,反复做说服瓦解工作。为保护沿途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几次
放弃逃生的机会,歹徒最终投案自首。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在表彰会上指出,付玲玲在生与死的
考验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员、一个人民检察官和一个领导干部的英
雄气概和高尚品德,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锋战士。湖南
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广大干部学习付玲玲为捍卫人
民利益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六、写作:
材料:16岁少年陈辉得了血癌,打工救母,其行动经媒体报道后,引起
捐助热潮,包括,河南郑州交通大学的一群大一学生的“典身契约”,
契约规定,用人单位先和学生提供工作,工作首年工资赋予陈辉。救人
并自己赚得工作经验,两全其美。随后卷子给出了两种意见得网友评
论:反对得认为是抄作,支持得认为是大爱,冷静得认为应该思考问题
折射出得“常规救济缺位问题”
问题:写一则500字得消息和400字得短评。
2006年新闻传播理论
一、比较分析概念:
1.知情权与隐私权
1)知情权,广义指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狭义上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1945年,在由新闻
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新闻工作者库伯首次提出知情权一
词,主张用知情权这一新型民权取代宪法中的“新闻自由”规定。二
战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确认了知情权,国会于1966年制
定了《情报自由法》,该法规定每个人都有得到其应制定的信息资料
的平等权利;1976年国会又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
2)隐私权,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迪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
《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
了隐私权一词,其含义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
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手机,利用和公开的一
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
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
权。
知情权与隐私权是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涉及最多的两个法学概念,在
特定时空中两者形成尖锐的对立,新闻界援引知情权为自己辩护,而
监督对象则援引隐私权为自己辩护。因此,知情权与隐私权的边界划
分将是未来法学界与新闻界关注的重点。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即简历一套概念体系,借助
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
性的结论。其程序为:资料收集-----分析定性材料----分析程序(分析
归纳,理论建构)---得出定性研究报告。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
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
点,常用方法有实地2)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控制法和个案研
究法。其程序是: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
数据---得出结论。
在新闻传播学范畴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两种最为基础的研究方
法,就整体而言,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结构功能主义,即美国传统经
验学派是主流,但并不意味着定性研究不及定量研究,恰恰相反,传
播学研究中,急需高质量的定性研究来弥补定量研究过于关注微观效
果层面导致的视野局限性,而且,即使是定量研究,也非纯粹的定量
研究,而是在定量研究基础上的定性研究。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1)在西欧启蒙运动中,自由主义思想获得了普遍认可,并延伸到新
闻传播领域,最终在美国兴盛。其核心内容包括,1报刊独立自主,
不受政府干涉2报刊拥堵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
之外的第四势力和第四种权利。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报
道是最终目的是客观的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
解。
2)社会责任论孕育20世纪40年代哈钦斯“新闻自由委员会”调查
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要求报刊要自觉担负其社会责任。
核心要义,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报道必须理智,报道做做出合理
真实的解释。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
其社会成员之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
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
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与社会责任论均由施拉姆总结提出,但两者不是截
然分开的。就两者而言,前者的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社会责任论
一般被视为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弊端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其根基
仍然是自由主义,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延续,而不是割裂。可以说,社
会责任论是嫁接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这根树枝上的一个新枝。
二、问答题
1.简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刊的建立与发展
1)革命根据地报刊创办
1936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
报》,1939年,《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受到当时延
安艰苦条件限制,1941年,《新中华报》与新华社出版的《今日要
闻》合并,并与5月16日改出大型《解放日报》,开始为对开两版,
9月16日起,改为对开4版。第一人社长是博古,总编辑为杨松。
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
报,也是抗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1942年延安整风
运动与《解放日报》的改版对中共新闻政策影响深远。
2)国统区报刊创办
作为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人在汉口创办,由中共长江局负责,初由潘汉年任社
长,总经理,10月26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直至1947年被国民党
封闭。在武汉的九个月时间哄,《新华日报》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揭露日军侵华
阴谋,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由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领导,继续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孤立反共顽固
势力。国民党当局从物资条件,出版发行,到言论,新闻报道各个方
面进行钳制,设置障碍。如断绝纸张供应,阻碍出版,发型,发行,
新闻检查。对此,《新华日报》采取拒检,暴检措施,开办纸厂,揭
露新闻检查罪恶,并使用开天窗方法,或在空白处排印此处遵检,被
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
2.受众是上帝,作为当今中国传媒的口号合适吗,为什么?
1)不能直接断定是否一定合适,或者一定不合适,因为在不同时间
段内,这一口号有不同的指涉性,具有不同的含义。
2)这句口号在中国传播语境中前后两期具有明显的区别。80年代,
这句口号意味着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传播模式的转变,这在一定
程度上是对传统新闻操作僵化思维的拨正。这也是中国传媒市场化阶
段的传媒理念。但在后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这句口号成为媒介一
味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的借口,受众成为传媒获利的中介,受众成
为商品,消费品,没有成为真正意义的公众。
3.中国媒介集团化生产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中国媒介集团化面临哪
些困境?
进入WTO,迎接国外竞争者挑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
增强传媒竞争力,以便做大做强。
没有独立市场地位,行政力量主导,没有尊重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做
大做强口号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体制不健全,高质量的媒介经营管理
人员欠缺。
4.美国新闻史如果评价其政党报刊时期?为什么?
1)美国政党报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788——1801、1801——1833、
1833——1860
第一阶段,以华盛顿,亚当斯,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与以杰斐逊,
麦迪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在政治哲学,建国方略和经济利益上差异都
反映在各自掌握的报纸言论中。
自1801杰斐逊连任两届总统,民主共和党接续执政到1840年。杰斐
逊上台,按照自己新闻观念开始改革,联邦党则利益新闻自由?恶毒
攻击,两党报纸进行的攻击,谩骂最为激烈。
第三阶段,廉价报纸已经出现,但没有立即取代政党报纸,后者仍是
新闻事业主体,不过开始走向衰落。19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近代
两党制形成期,杰克逊执政期间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被称为“杰克
逊民主”。其作为平民身份进入白宫,被视作平民参与政治时期,其
民主改革,工人运动兴起使得30年代在工商业发达城市出现了廉价
报纸。
2)总体而言,美国新闻史专家,如前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莫特便将
1783--1833整整半个世纪政党报刊时期评价为“政党报纸的黑暗时
期”,钱一个时间是独立战争结束时间,后一个时间是第一份廉价报
刊《太阳报》创办时间。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在整个政党报刊时
期,政论都,新闻少,党性强,可信度差,受众少,如果说前三者是
所有政党报刊通病,那么攻讦,谩骂,造谣诽谤则是美国政党报刊特
色,杰斐逊曾形容之,“世界上任何国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
此,美国政党报刊私企报纸还只是“观点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
闻纸,观点纸自然与资本主义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也终将淡出历史视
线,但其历史作用或许如哈贝马斯所言那样,随着资产阶级法治国家
建立和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在法律上得到认可,具有批判意识的
报刊业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压力,这时,他能抛开论战立场,真正从
事商业活动,争取盈利。在19世纪30年代内,美国为传播信念的报
业向商业报刊业转变铺平了道路。
三、论述题
1.谈谈西方垄断霸业发展过程与特点,试分析其对新闻事业发展的
影响。某一年的真题一样的。
2.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报纸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对遗留的新闻事业管理,整顿与改造改造,由没
收国民党以及其他反动势力为主的新闻机构阶段转入改造私营新闻
事业阶段。当时全国私营报纸58家,其中华东地区最多,有14家在
上海出版。对于这些私营报纸,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
扶持,在言论上,实行言论自由原则,不实行事前检查,采用团结教
育方式,不损害人民利益,如果出现错误或失实报道,由有关方面更
正,必要时在党报上予以适当批评,对于无视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
道的新闻机构,坚决予以制裁,但在新历史条件下,私营报纸自身遇
到很多困难。
2)之所以要进行改造,是因为私营报纸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报纸的思想性和群众性较差,在读者心目中,党报维新高于私营报纸,
内部职工逐渐流卒,发行量不错,不少自行停刊,在经营上出现困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使私营报业面临的制度
环境逐渐演变为政府管制的计划体制,霸业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逐步
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转而采取联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
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公报》
率先进行,并在报社内建立党组织。到1953年,除停办者外,全部
实行了公私合营,伺候,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讲公私合营改
造成公营报纸。
总之,对于私营报纸消亡,既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弹压”,
禁止,和命令的结果,也不能绝对的说旧有报纸全部被中共关闭或归
并。消亡过程是多渠道的,既有社会制度更迭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其
自身的原因,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四、思考题
以下表述中,隐含了哪三种不同的记者职业角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
点?你认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需要记者担当何种职业角色?
1.外交记者
2.新闻人中的儒家,新闻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
径。
3.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成为“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战
斗动员有力的喇叭".
2006年新闻传播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新闻背景:又叫“衬托性叙述”,是衬托报道主题的材料,它又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背景指与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有关的一
切材料。狭义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
接有关的材料。
2.新闻来源:也叫消息来源,通常指新闻报道中主要事实的出处。
新闻报道要交到新闻来源,这是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规范。
3.客观报道:客观报道既是一种报道方式,也是一种新闻理念,它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含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中立的报道立场,
真实的报道内容和客观的报道方式。中立的报道立场指新闻工作者在
新闻事实面前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他们只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和传
播者,而不是评判者或参与者;真实的报道内容指的是新闻报道必须
实事求是,力求反映新闻事实本来的面目,不夸大,不缩小,相关的
重要因素不侧漏,客观的报道形式指的是在新闻的具体报道形式既表
现方法上要秉持客观原则,例如在对新闻事实的安排上,不能掺杂记
者或编辑的任何个人意图或情感,应当完全遵循客观报道所倡导的公
平公正平衡等原则。
4.新闻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消息形式。其
突出提点是叙述与评论相结合,以传播新近发生是事实为基础,而以
评论剖析事实为目的,是一种述议结合的消息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隐性采访?
2.新闻敏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新闻评论的标题与新闻的标题有何不同?
4.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报纸的办报方针有何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分析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变革的原因。
2、如何运用版面语言强化重要稿件?
四、新闻作品分析(25分)
2005年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舆论:舆论是发生在特定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社会公开事务
形成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舆论是一种意见评价,还有以下特点,
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评价性。舆论是把双刃剑。我们
要妥善对待。
2.解释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消息,只是罗列新闻重要内容,解释
性报道注重在于解释新闻发生的原因。对新闻的发生进行仔细的调
查,是一种深度型报道。它使读者之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当今电子
媒介盛行时期,印刷媒介争取受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3.宣传:宣传是传播一定的带有符号意义的新闻,使读者接受其思
想,以改变读者的看法,引导读者的行为的一种传播活动。宣传从过
程上看,包含以下要素,宣传者,接受者,宣传时机,宣传方法,宣
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地点。
4.宋代小报:宋代小报是公开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非法印刷物。出现
在宋末,由于社会的动荡时局的混乱,而传统的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
于社会信息的需求,就诞生了小报。小报有几下几个特点。首先,小
报是流行于民间的非法印刷物,小报的从业者可获利,小报的信息大
都是探来的,存在虚假新闻,小报是印卖与市,小报与传统的邸报相
比,在时间性,新闻性喝商业性方面都有进步。但是由于其非法性,
也遭到统治阶级的打压和查禁。
5.三社四边协定:垄断世界通讯市场的三社四边协定
背景:19世纪,世界各国陆续创办了一些新闻通讯社,这些通讯社
大多在国内活动,一般都同欧洲哈瓦斯社,沃尔夫社和路透社三大社
之一签订供稿合约,以获得国际新闻。随着三大社逐步向国际性通讯
社发展,它们在新闻发布范围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和冲突。
1859年,三大通讯社达成合作协议,相互交换新闻,并规定个各以
本国与相邻地区为发行范围,但是随着各自国家殖民扩张的步伐,疯
狂向外扩展业务活动范围。在1871年,三社签订协定,纽约联合社
后也参加该协定。当时纽约联合新闻社是一个国内通讯社,协定规定,
其享有在美国国内采集发布新闻的权利,所采集美国新闻则交给三大
通讯社按各自范围向外发布。由于纽约联合新闻社只是三社协定的参
加者,所以该协议成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规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
闻的范围,并规定交换新闻,四社采访,发布新闻的范围:
6.黄色新闻:
二、简答题
1.客观报道的功能是什么?
2.传媒的双重属性的确立为传媒带来了哪些变化,参照上面有的题
目。
3.简述反客里空运动
4.简述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理论
认识的分歧。
2005年传播学原理:
1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
2文化研究学派
3发展新闻学
4传播学的特殊因果律
5传播符号
6公众传播
7效果研究
8知识沟假设
二简答:
1试述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
2简述两极传播提出的过程,基本内容及该理论在传播学形成过程中
起到的作用
3试述文化工业论的基本观点
4试述传播双向性在不同传播类型中的体现
5简述网络传播与以前的传播方式相比的新特点
三论述:
1试论传播学成为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的社会条件和学术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06:1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9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