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主题曲

更新时间:2022-11-27 03:43:4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起英文名字)

浅析广西龙州黑衣壮山歌《四季歌》的演唱特点

摘要广西布傣黑衣壮《四季歌》属于节气歌,它的歌词除了与其它二十四

节气歌所固有的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相同以外,还添加了育人的歌词。本文选取了

本地区的布傣长袍黑衣壮山歌《四季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季歌》的历史

文化及功能,对《四季歌》的曲谱特点;旋律、节奏解析;歌唱中的共鸣、气息

与咬字;歌唱中的发声等做出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布傣长袍黑衣壮山歌《四季歌》演唱技巧

目录

前言................................................................................................................................1

一、《四季歌》的历史文化及功能............................................................................2

二、《四季歌》的演唱技巧........................................................................................3

(一)《四季歌》.................................................................................................3

(二)曲谱特点.....................................................................................................4

(三)旋律、节奏解析.........................................................................................6

(四)歌唱中的共鸣、气息与咬字.....................................................................7

(五)歌唱中的发声.............................................................................................9

参考文献......................................................................................................................13

1

前言

“由于天琴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人都来这里

采风,不过关于布傣长袍黑衣壮民歌演唱技巧方面的研究,你还是第一个,《四

季歌》没什么人会唱,而且这首歌和其它地方的四季歌有点不太一样,你大老远

来这也不容易,你想问什么,了解什么,我都会真真切切的告诉你。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乡美女村天琴世家第11代传承人李绍伟

2017年1月15日,笔者从广西师范大学出发踏上了去往中越边境广西崇左

市龙州县金龙乡美女村寻找《四季歌》的歌手——天琴世家第11代传承人李绍

伟的旅程,几经周折,笔者来到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子,有幸结识了第11代

天琴传承人:仙公、歌手李绍伟。

来龙州县采风之前,介绍人说到只有找到李绍伟老师才能了解这首山歌,于

是通过介绍人的告知,了解到了李绍伟老师的日程,就在12月28日晚上8点来

到了龙州县环卫站,见到了李绍伟老师在给别人家做法事结束不久,本想着自己

就可以这么顺顺利利、轻轻松松的进行采风,可没想到李老师后面还有行程,笔

者也就只能向李绍伟老师介绍了这次采访的用意,老师很是欢迎,他对发扬传承

本民族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正式采访时间约在了1月30日。

采访期间,当笔者向老师问道《四季歌》的调子是不是巫调时,李老师严肃

的说:“我们布傣长袍黑衣壮唱的山歌从来都没有用过巫调,而且使用巫调是不

需要天琴伴奏的,我已经是第11代传承认了,《四季歌》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

的,这首曲子采用的调子是“汉3”(ha)调、早调、还有晚调。”

李老师在唱歌之前,准备了《四季歌》的歌词,天琴所弹奏出的音乐为伴奏,

老师拿起那本歌词说:“这首曲子来源于唐朝时期,是老祖宗们唱给务农的人听

2

的,口头传唱,一代传一代,告诉他们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笔者有幸听到了李老师将祖传的

歌词用天琴弹唱出来,音调起伏不大,开头用的是“汉3”调唱出来的,后面使用

的是白调和晚调加上天琴伴奏弹唱出来,唱词是用古老的古壮字,不用说当地人

听不听得懂歌词的意思了,就连演唱者都不能一个一个字翻译出来,只能说出大

概含义,笔者寻问布傣长袍黑衣壮分布的地方时,李老师如数家珍,布傣长袍黑

衣壮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是广西崇左市龙州镇周边,二是靠近我们村的越南,

只有我们布傣长袍黑衣壮才有这首独特的《四季歌》。

笔者拿起《四季歌》深深的感知到,尽管近些年一些民间音乐成功的申请成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已经有了一些保护意识,然而还有许多散落在民

间歌曲等待我们去挖掘和保护,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各民族民间音乐间的互相影响

和渗透,广西布傣长袍黑衣壮山歌已渐渐淹没在现代音乐的大潮中,如今,在金

龙乡务农的村民越来越少,会唱这首歌曲的人已经几乎全是老人了,年轻人不再

唱山歌弹天琴,都出去打工为生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曾经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

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或被新文化所取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

融合十分激烈。一些珍贵的民歌正在不断消失甚至灭亡。

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有着不

可隔断和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将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记录

下来,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献力。

一、《四季歌》的历史文化及功能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众多,主要的支系有布傣、布壮、

3

布侬、布沙、布曼等。其中,布傣(或布岱、佈傣、布偏)人是一个只有一万七千

多人的小族群,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二十世纪五十

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布傣人曾自报“苗族”、“彝族”,后来改报为“傣族”,于1958

年被定为僮族,由于此民族人口最多,是众少数民族中最多的,分支繁杂,在广

西地区壮族人口数量最多,于1965年改为壮族,被看做是南部壮族的重要支系。

一直以来,布傣人还是自称“根托”(布傣语意为“土人”)或“傣人”。金龙乡的主

体民族是壮族,分为布傣和布侬两个支系。尽管都是壮族,但他们彼此都能分得

清自己和对方是布傣人还是布侬人。布傣人被国家识别为壮族的看法,在他们看

来,他们其实是不应该被识别为壮族的,布傣人是最早迁入金龙的族群。金龙一

带的布傣人和布侬人崇尚黑色,服饰以黑为美,故被称为“黑衣壮”,但他们在服

饰长短方面有所不同,布依妇女身着短衫,而布傣妇女穿的是长袍,故布傣人也

被称为“长袍黑衣壮”。不过,长袍黑衣虽是布傣人特有的服饰,但一般只限于妇

女或女孩子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时穿。

二、《四季歌》的演唱技巧

(一)《四季歌》

首先《四季歌》是一首龙州金龙美女村布傣族长袍黑衣壮的民歌,具有浓郁

的壮族风格。歌曲表达的是一年二十四时节,每个时节该种什么以及教育人民不

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歌词有完整的二十四时节,以及其它育人的歌词,其中育人歌词有多有少极

不规整,但每一句话一共7个字。整首歌曲使用三种调进行演唱,分别是“汉3

调”、“晚调”、“白调”,演唱前先唱一小段(可清唱、可使用天琴伴奏),使用

的调子是“汉3”调(读音:ha),即“总”的意思,该调一定用在歌曲的首部,“晚

4

调”,指的就是晚上唱的调,它的音会唱的比较长一些,带有颤音、回音,而且

必须唱满四句话,最后就是“白调”,即白天唱的调,它与晚调相反,唱的音比较

短、使用的颤音比较少、有回音。

演唱者首先使用“汉3”调完成首段的演唱,然后使用“晚调”从“甲子年春天正

月”开始演唱,唱满四句后再接“白调”进行演唱,那么哪一句使用“白调”、哪一

句使用“晚调”?演唱者说到,并没有严格规定,都是按照演唱者的心情来定,演

唱者一般用“晚调”唱完第二段开头的四句话后,就用“白调”唱到结尾,因为“晚

调”的音,拖得比较长,且在中音区,对于演唱者本身的声音条件以及发声方法

来说,“晚调”尽量用少一些为好,声带才不会那么容易疲劳,相对而言,“白调”

的音比较短,在中低音区较多,唱的时候带有说话语气,也比较轻松,同时笔者

还发现,同村的其它女性演唱者在演唱时,是用“晚调”接“白调”一直循环到结尾,

当然“汉3调”仍是只用在歌曲的首段,所以哪一部分使用什么调,还是要因人而

异的,这样演唱歌曲的时间将会超过八分钟。

(二)曲谱特点

5

图一

6

图二

图片中的字是古壮字,又称土俗字、方块壮字,壮族人民称为

“Saww24dip55”,即“生字”。古壮字曾被壮族民间人民所使用,手抄文献资料多。

如:长歌唱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史诗《布洛陀》等。演唱者说道,这首曲子

大概是唐朝时候祖先用古壮字写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歌。图一为使用“汉3调”进行

演唱,图二为“晚调”与“白调”随意选择进行演唱。

(三)旋律、节奏解析

“汉3”调旋律平缓、无大跳,所有的音都集中在中低音区,一句有七个字,

每两句为一个单位,共有四句话,节奏自由,演唱前,先唱衬词“欸”“么”“哦”“衣”

字的旋律是连贯的,带有的回音,如:衬词的第一个字唱得不长,就一拍;第二

个字唱得很长,有四拍半,第三个字比较短,带有回音,最后一个字唱得最短,

7

带有上滑音,途中没有换气,完后就可以开始唱歌词,第一句与第二句连着一起

唱,两句各结尾的旋律相似,旋律都是向下走的,集中于中低音区,第三句与第

四句的旋律连成一条线,根本就分不出两句,中音区比较多,最后一个字收得比

较快,并没有拖长。

“晚调”旋律悠长、音高幅度不大、都在中低音区,使用“晚调”演唱,必须唱

够四句,其中两句为一个单位,一句有七个字,节奏比较自由,2/4、散拍子交

替,演唱时,前两个字拖得比较长,接着的三个字比较短促,带有一点点说话的

腔调,最后一个字带有下滑音,最后七个字一口气唱完,其中第三个字和第七个

字带有下滑音,这就是“晚调”独特之处。演唱者使用“晚调”比较少,因为这首歌

曲比较长以及演唱者的声音条件决定。我认为假如使用较多的“晚调”进行演唱,

会显得音乐过于单调、长且慢。

“白调”的旋律比较“汉3调”、“晚调”的节奏以及速度稍微快一点,它与前两

者不一样的是每七个字为一个单位,旋律的幅度并不大,集中在中音区的音比较

多,低音区的音稍微少一点,第一个字前有一个衬词,是根据壮语的发音决定的,

衬词与第一个字连起来的速度非常快,第一个字至第四个字的旋律比较连贯,第

五个字拖得比较长,带有回音,最后一个字,也就是第七个字的音唱完后,也带

有衬词,且是下滑音,这个衬词统一唱“啊”。

(四)歌唱中的共鸣、气息与咬字

关于《四季歌》的演唱技巧,总体来说,声音靠前、明亮,吐字清晰、亲切,

运腔自如。不过也存在些问题,比如:声音比较浅、散、不够圆润、穿透力不强。

站在声乐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演唱中,在保持原本的民歌演唱风格基础上,

赋予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技能还可以降低声带损坏的几率。

8

要体现黑衣壮民歌的特色就必须要用壮族土话来进行演唱,否则与真正的壮

族民歌差别很大,演唱该作品时的腔调与自然说话的腔调相近,音量、音色对比

反差不大,所以只要在说话语气的基础上,再加上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旋律就行了。

在演唱该作品时,气息的运用非常重要,演唱该歌曲时,气息的使用与专业的气

息使用方法相近,所以在张开嘴巴发声时,舌面是平放的,很自然的往下吸气,

喉头也就自然的放下,演唱者软腭抬起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微微抬起笑肌,使得脸

部兴奋起来,但这种状态保持得并不久,笔者还发现,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

舌面并不是一直保持平放的,比如:使用“晚调”演唱时,前两个字的音拖得比较

长,舌面是卷的,使用颤音,接着后三个字比较短促,舌头平放,带有下滑音,

气息并没有全放出,带着憋气的感觉,最后一口气唱完最后九个字,舌面平放,

而且最后一个字带有下滑音,这时候气息完全放出来,与叹气的感觉相近,不过

声音的位置仍然保持在喉腔上。

演唱时,声音的位置分别集中在胸腔、喉腔、鼻咽腔、口腔,这取决于壮语

的发音,随着字的发音规律,声音的位置也就随之调整,比如,当发“e”“o”“me”

时,声音的位置集中在喉腔、口腔和胸腔上,而发“i”“咩”时,声音位置集中在口

腔、鼻咽腔上,不仅如此,还稍微带了点喉腔,由于该作品的音高起伏不大,因

此演唱者演唱该作品时,并没有出现因为音过高,使得声带撕扯后所发出的嘶哑

声;但演唱该作品需要八分钟,在这过程中,演唱者追求自然的声音,使用的喉

腔也比较多,所以唱到快结尾时,声带开始疲劳,出现声带闭合不好的状况,使

得声音不太干净;演唱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知道自己的自己的软腭有没有提

起、喉头有没有放下、下巴有没有放松等专业问题,他们只追求就在自然的状态

下唱完作品就行了,即使途中出现声带闭合不好,咳一下(清嗓子后)再继续唱,

9

并没有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演唱者在咬字方面做到了字正腔圆,首先《四季歌》的歌词为古壮字,与汉

语一样,有一些字的发音虽然十分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而且意思是不一样的,

比如:ka(唱),咬字不准会唱成“杀”的意思,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字唱

准。也许是因为这首歌的特殊情况,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歌,还具有教育人民务

农的功能,在采风期间,演唱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向笔者强调,歌词一定不能唱错,

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要准了,否则,会在演唱时改变歌词的意思,影响后代对歌

曲的理解,这也看出了本地人们把务农看得特别重要,而且从歌词中感觉得到,

他们对后代的耐心教导以及期望。在咬字的时候,由于演唱者使用发声器官的技

能以及发声方法来演唱,声音忽前忽后、忽紧忽松、忽明忽暗,使得声音的线条

不够统一。

演唱者是用真声进行演唱《四季歌》的,该作品的音区在中音区和低音区,

其中,中音区比较多,所以没有听到演唱者真假声结合,而是用真声唱完整首曲

子;演唱者所使用的音高音调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声带以及自己的音域

范围决定的,演唱该作品的音域并不高,演唱者也就不用考虑音高问题,比如:

扯着嗓子唱高音。这样以来,不仅使得嗓子的寿命长一些,还适合人民大众,人

人都能唱。但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务农的人越来越

少、文化不断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也有所改变,流行音乐占了主流,所以唱该作

品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从演唱者的发声方法来看,他在正确吸气的状态下,下巴

放松,软腭抬起,头微微抬起,寻找共鸣,可以听出不是用大嗓门喊,但也不是

完完全全遵循科学的发声方法。

(五)歌唱中的发声

10

我认为,民族唱法要在喉头放下的时候,注意喉头的稳定状态以及适当的打

开咽腔,使喉腔、咽腔、口腔变成一条管道、位置统一,让声波以及气流通畅,

只要在发声技巧方面注意调节分寸,那么民歌演唱的风格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如

果想要演唱好每一首山歌,并且老了还能唱每一首山歌,就要遵循科学的发声方

法。演唱中,在竖的基础上,用微笑的口形进行演唱,这时候,肌肉、舌骨的运

动力量就会向后颈靠拢,使得后颈肌肉力量加大后颈部立起来,后咽壁有力量,

脊椎两侧的肌肉必须用上力,以及在气的作用下吹出声音,这样的声音质量是结

实、明亮、靠前、集中且清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下巴不能用力,否则下巴的肌

肉一紧,会导致声音的位置低、重、暗,甚至在演唱的过程中出现声带闭合不好,

声音不干净,简单的说就是压着喉咙唱歌,即使演唱前的吸气状态是正确,只要

下巴一紧,声音的质量会明显变差,而且歌唱的咬字吐词会不灵活,假如歌曲要

求的速度是快的,气息就会跟不上、跑不起来,不过声音的质量变差的程度还要

加上下巴变紧的程度以及人的声音条件来决定,关于下巴怎样才能放松,就得通

过我们的大脑神经进行调节,使之获得声音的最佳点,咬字吐词不累,让人听得

舒服,而且能让声音传得比较远、穿透力强。唱壮语歌曲,如果能够成功的掌握

这种演唱的技巧、发声状态,无论歌唱中低音区还是带有高音区的歌曲,都是没

问题的。

除了发音器官调整状态以外,语言也非常重要,它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歌唱者,必须学习、掌握该民族的语言结构、规律、

发声特点,这样才能把歌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唱壮语歌所要求的声音是明亮靠前

的、柔和的以及抒情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发声状态和咬字着力点放在讲话

的基础上乃至有所改变。比如:暗、后、圆的母音字及其构成的字需要我们往前、

11

稍微横着咬字,而扁、窄、前的母音以及它所构成的字,需要我们是打开咽腔、

适当的使用喉咙进行咬字,使得字变竖、圆、宽。这样处理,会使得音色比较统

一、明亮。具体的说,如:前元音——e(欸)、i(衣),它所构成的字有bi

(年)、ei(依照)等,发音时,要将咽腔打开甚至扩大,稍微往后些,让喉腔、

咽腔、口腔连成一个管道,而且这种闭口音容易找到头腔共鸣,这样的声音就会

变通、竖、宽。如:中元音——a,构成的字为va(花)、caz(茶)等,发音时,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圆、竖一些来咬字,这样的声音才会集中、结实、通畅,这是

因为a元音的字发音会靠前、容易浅、散。当然不能因为追求声音的圆润度而改

变元音发音的准确性。又如:后元音:u、w及其它构成的字:gou(我)等。这

属于闭口元音,念字的时候,口腔开最小,接近软腭,舌根抬高,显得声音厚、

扁。因此,要想让声音明亮、松弛,那就要打开咽喉腔,但不要打开过大,而且

咬字方面松而不放,再运用气息把声音吹出来,这样的声音让人听得舒服,而且

自己唱得不费劲。

气息在处理演唱歌曲情感方面占重要地位,能够吸引人、感动人的歌声离不

开气息的支持,它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一名声乐专业歌

唱者一定要掌握音乐技能以及了解音乐理论知识,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能够正确

的掌握气息的运用,就能使得歌曲具有整体性、连贯性。从人体的气息运用来看,

每个人在讲话与唱歌的时候都离不开气息,但两者在气息的运用上有着特别大的

区别,正常场合中的讲话对气息使用并没有什么要求,什么时候该吸气、什么时

候吐气、需要吸多少气、把气吸在哪个位置、把气固定放在哪里等等,这些都不

用考虑,因为你没有时间的限制,有着非常足够的时间调整呼吸。讲话时的呼吸

是一种自然生理运动,而在歌唱中,我们的呼吸是生理器官有意识的、有计划的、

12

有准备的运动。

要想唱好每一首歌,只在唱歌时间运用气息调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养

成定时做提高气息训练的好习惯,比如每天一次,一次半小时,因为,每个人的

体积不一样,肺活量不一样,体积大的人,身体能装的气就会多一点,气比较足,

说白了就是体积大、壮的人的气可能会比个子瘦小的人多一些,但气多、气足,

不代表能够灵活运用气息,肺活量也一样,即使肺活量高,但不会运用气息,所

以无论体积是大或小,肺活量高或者低,每天最好都要做一做气息运用方面的训

练。如:狗喘气、嘟嘴(唇颤音)发“w”音等。在演唱时,整个人的状态是兴奋

的,笑肌微微抬起,下巴处于放松状态,这时候的吸气不像平时说话那样想吸多

少气就吸多少气,要用打哈欠的状态吸气,软腭抬起,下巴放松,气往下走,横

膈膜张开,保持住这个状态,慢慢把气送出,然后吹出声音。其中打哈欠的吸气

状态,意思指在打哈欠的感觉基础上吸气,不过有个小细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我们只要取打哈欠前半过程的吸气状态运用到歌唱的吸气中,因为打哈欠后半过

程为舌根压喉、嘴巴撑大以及下巴变紧,会使得声音在中低音区很重、位置不高、

高音上不去等状况,因此需要我们的大脑去控制、调节,使我们找到更好的状态。

气随着打哈欠的状态往下走,走到最低处的时候,会感觉到后腰脊椎两侧肌肉在

用力,是紧的,并保持住这个状态,但是,不要因为听到后腰脊椎两侧肌肉用力,

就有意识的去让它使劲,这是气把它慢慢撑开,使得这两侧肌肉用力,而不是死

撑,这时候如果训练不足,下巴会随着脊椎两侧肌肉变紧而跟着变紧,所以,也

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将下巴放松,平时多找找正确的感觉。

在吸气时,横膈膜的撑开以及保持撑开的状态比较难控制,需要我们多次训

练并且用心的记住正确的感觉,才能把气息更好的运用在歌唱当中。横膈膜的撑

13

开也不是死撑,但也不能不撑,成得过大,会使得胸前表面气红点、嘴巴麻、甚

至手麻等,每个人出现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撑开过小,会影响到歌曲演唱的连贯

性,适当的撑开就行,这需要多次体验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感觉。

凡是唱歌出现这种状况、甚至还有其它问题,而且让你唱得不舒服、费劲,

那就说明你在歌唱中所使用的技能的某一个环节没有做标准,或者做错了,这时

候你就得停下来休息,听一听其它人正确的状态,不要盲目的去练,要在找到最

佳状态时候,多练一练,并记下来,正确的状态是唱得舒服、不会出现问题的。

参考文献

[1]赵毅.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2).

[2]覃乃昌、潘其旭.壮学论集[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03:4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8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考研资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