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油常识

更新时间:2022-11-27 02:14: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1月27日发(作者:rerved是什么意思)

汽车保养基本知识

润滑油,机油,换油期,保养

一、润滑油作用

“机油”是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必需润滑剂,其具体作用

是润滑金属件,减少机件间的摩擦,将发动机在做功时产生

的巨大热量带走,清洗经磨损后产生的细微金属碎屑,还有

密封、减震、防锈等作用,所以给爱车选一款合适的机油直

接会影响到整车的使用寿命。

对润滑油总的要求是:

1、减摩抗磨,降低摩擦阻力以节约能源,减少磨损以延长机

械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2、冷却,要求随时将摩擦热排出机外;

3、密封,要求防泄漏、防尘、防漏气;

4、抗腐蚀防锈,要求保护摩擦表面不受油变质或外来侵蚀;

5、清净冲洗,要求把摩擦面积垢清洗排除;

6、应力分散缓冲,分散负荷和缓和冲击及减震;

7、动能传递,液压系统和遥控马达及摩擦无级变速等。

二、如何确定换油期?

有用户问:汽车制造商推荐的润滑油更换周期是10,000公

里。但实际上我的行程一般都很短,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10,000公里。请问,我应该在什么时候更换润滑油?是不是

在里程数达到10,000公里前就该更换润滑油?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该适当提前更换润滑油,而不要等到里

程数满10,000公里后再更换。这是因为,行程短,汽车起

停频繁,相对而言发动机的温度较低,凝结水和未燃物会进

入机油箱。所以,频繁起停对汽车的危害最大,润滑油需要

承担的负荷也最重。而且,冷态启动阶段发动机的磨损最重.

为了保证合理的润滑油更换周期,汽车制造商一般以两种单

位给出润滑油更换周期:汽车每跑够一定的里程数或每过一

定的时间就应该更换润滑油.

另外,一般汽车制造商在车辆保养手册中均列出了常规保

养和苛刻保养两种条件,如果您的车辆经常处于以下苛刻情

况,换油期应比常规的缩短一半:

1。频繁的短程行驶,行驶里程在8公里以下;

2。在泥泞或多尘的条件下行驶;

3。长时间的怠速或频繁的停车起步;

4.炎热天气;

5。在盐路(或相似材料)的地区行驶;

6。在粗糙路面或山路上行驶;

7.拖车或车顶部有托运架。

三、更换润滑油时,是不是要同时更换过滤器?

对,更换润滑油时同时要更换过滤器。尽管过滤器看上去还

很好,但实际上它已经将大量的沉积物和磨损金属吸附在上

面,如果不更换过滤器,那么这些沉积物和金属碎屑就会进

入新润滑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吸附在过滤器上的污物不

仅会直接造成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而且还会加速润滑油变

质,缩短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四、走出机油误区,市场上机油种类繁多,车主挑选时应只

选对的不选贵的.

对一个用户而言,选用内燃机油时。首先应选择油品的质量

等级,其次选择油品的粘度等级。

1、质量等级的选择:

a、要严格按发动机出厂说明书上规定的用油质量等级选油,

质量级别应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可以选用高于要求的质

量等级的油品。不可选用低于要求的质量等级的油品。

b、根据发动机的出产年代、工作条件苛刻程度选油。出厂

年限较短、压缩比较高的汽油车,可选SJ、SL和SM系列油

品,出厂年限较长、压缩比较低的汽油车,可选用SG系列

油品.

城市道路频繁启动、停车;高速高负荷增压等工作条件较苛

刻的柴油机选择CI—4、

CH—4,中负荷低增压等工作条件较缓和的柴油机选择CF—4

等产品。

2、粘度等级的选择:

要根据发动机或车辆使用环境的温度范围,并考虑发动机的

工况、新旧、磨损程度,选用合适粘度的机油。

冬季或中国北方地区,根据环境气温和车辆情况选用0W/30、

0W—40、0W-50(极寒地区)、5W/30,5W/40、5W—50(严

寒地区)、10W/30、10W/40、10W-50(长城以北)等油品,

夏季或中国南方地区,根据环境气温和车辆情况选用

15W/40、15W—50、20W/50、50等油品。

一般高档的超长换油周期的机油,应选择10W、5W、0W系列

的冬夏四季通用机油。汽油车应选择×W—40或×W-50,(×

代表0、5、10等低温粘度),赛车、重载重负荷柴油车应选

择×W—50的机油,以保证赛车发动机最高安全转速8500转/

每分钟的高温高剪切和重载柴油车的高温高压重负荷下的

油压稳定和剪切性能。

五、润滑油的代用

1.不同种类的润滑油各有其使用性能的特殊性或差别。因

此,要求正确合理选用润滑油,避免代用,更不允许乱代用。

2.润滑油代用的原则

a、尽量用同一类油品或性能相近的油品代用。

b、粘度要相当,代用油品的粘度不能超过原用油品的

±15%.应优先考虑粘度稍大的油品进行代用。

c、质量以高代低.

d、选用代用油时还应注意考虑设备的环境与工作温度。

六、润滑油的混用

1。不同种类牌号、不同生产厂家、新旧油应尽量避免混用。

下列油品绝对禁止混用.

a、军用特种油、专用油料不能与别的油品混用.

b、有抗乳化性能要求的油品不得与无抗乳化要求的油品相

混.

c、抗氨汽轮机油不得与其他汽轮机油相混。

d、含Zn抗磨液压油不能与抗银液压油相混。

e、齿轮油不能与蜗轮蜗杆油相混。

2.下列情况可以混用:

a、同一厂家同类质量基本相近产品。

b、同一厂家同种不同牌号产品.

C、不同类的油品经混用试验无异常现象及明显性能改变的.

3.内燃机油加入添加剂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性能不一;不

了解性能的油品的混用问题必须慎重.以免导致不良后果甚

至设备润滑事故。

七、如何更换机油?

根据发动机油使用时间和机油状况确定需要更换发动机油

后,首先要考虑以前使用的机油牌号,如果想更换不同牌号

的机油,最好不要将新牌号机油直接加入混对,应该彻底更

换机油,因为两油品使用的基础油和添加剂可能不同,混合

后有可能造成成机油过早娈质失去作用。

因此要彻底更换机油,步骤如下:

1、放油应趁热放出底壳、精滤清器、细滤清器中的旧机油。

若放油螺栓带有磁性,应将所吸附的铁屑清除。

2、清洗确保机油放净后,向发动机底壳内注入新机油,数

量应相当于正常量的三分之一,然后使发动机急速运转3分

钟左右,再将机油放净。

3、加油向发动机加入正常规定量的新机油

4、发动机试运转机油更换完毕后,启动发动机3分钟左右,

同时观察油压、水温有无变化,如无异常可正常行驶。

八、为什么有的机油在使用过程中会变得很稠,打开油底壳

时里面黑乎乎的,甚至都有碳黑色半固体物质?

高品质的润滑油正常使用过程中,粘度只会有较小的变化;

而劣质机油则不然。发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润滑油严重

氧化,这一般是由于燃烧室内的高温混合气窜入曲轴箱与润

滑油接触造成的,这种情况下润滑油承受的高温远远超过正

常使用条件.发生窜气的主要原因如下:

1、活塞、活塞环组与缸壁的间隙过大(可能是磨损、环对

口、环卡死、异物侵入等原因造成),在做功行程中高温高

压混合气就会通过该间隙进入曲轴箱.

2、可燃气通过气门与气门导管的过大间隙,或失效的气门

密封处的过大间隙进入曲轴箱.

九、机油为什么会变黑?

在内燃机发动机中,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由于种种原

因均会造成不完全燃烧。汽油中烯烃含量越高就越容易被

氧化,而形成黑色油泥。汽油机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油泥主要

是汽车停停开开,马力未充分发挥而燃烧不完全造成的。根

据示踪原子的研究,这些油泥主要来源于汽油而不是来自润

滑油。烯烃含量越高,油泥会越多。对于柴油来说,由于机

械结构及燃料质量也会生成碳黑状的烟炱。柴油中硫含量及

烯烃含量高均会造成烟炱含量很高而使机油很快变黑。

因此而造成机油变黑的原因如下:

1、燃料中烯烃含量越高,硫含量越高,汽油机中易形成油

泥,柴油机中易形成烟炱,而使机油变黑越快,因而燃料质

量是机油变黑的来源。

2、发动机的结构及工况不同,例如停停开开,这就很容易

使汽油机生成油泥,柴油机不完全燃烧形成烟炱,因而易于

变黑。

3、为了克服上述燃料及机械引起的结果,润滑油中就要加

入分散剂,以防止油泥或烟炱在汽缸上生成漆膜.分散剂越

多,分散性越好,漆膜会少,但油品就易变黑.所以高档油

比低档油变黑更快。因此润滑油变黑不能成为判断机油好坏

的指标。

4、机油变黑产生油泥还与发动机长时间超负荷高温运转有

关,与汽车换机油时不清洗发动机和油底有关,还与机油过

滤器的过滤性能有关。

5、判断行车中机油好坏不是用变黑快慢来判断,而是用内

燃机油换油指标.因而应严格按照规格所规定的指标来判断

才是合理的.

十、为什么运转时间较长(较旧)的车更需使用粘度略高些

的油?

旧车的活塞环与缸壁、曲轴轴颈和连杆轴瓦之间间隙比正常

状态大,需要粘度高些的机油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同时防

止油路泄压。当然,粘度略高是相对的,需要同时照顾冷起

动性能。

十一、为什么汽车排烟时有时会冒黑烟?

汽油发动机工作时,排黑烟是混合气过浓的表现,其故障原

因有:

1、阻风门不能全开;

2、空滤堵塞或加油过多;

3、浮子室油面过高;

4、空气量孔堵塞;

5、加浓装置失效;

6、点火时间不符合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2-11-27 02: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8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