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
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提出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
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
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
为控制认知”(PerceivedBehavior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
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
Behavior,TPB)。
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
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
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
2、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
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
或团体(salientindividualsor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
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
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
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
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
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
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
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
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
“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
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
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
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
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
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
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
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
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
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
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
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
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
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
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
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
意向和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
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本文发布于:2022-11-23 01:5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