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
——以翻译的原则为视角
摘要:林肯总统于1863年发表了《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
全文仅10句话、总计266词,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意义深刻、
感染力强,是英美文学的典范。关于这篇演说的中译本,目前流
传的版本比较多,笔者从诸译本中选取了张培基、许渊冲、徐道
邻、洪丽珠所翻译的版本,具体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当中存在的
优势与缺憾所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双语翻译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亚伯拉罕·林肯葛底斯堡政治演说中译本赏析张培
基许渊冲徐道邻洪丽珠
正文:
一、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历史背景
1.关于演说者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美
国第16任总统。担任总统期间,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
(AmericanCivilWar,1861-1865),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1862),维护了
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
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2.关于葛底斯堡战役
葛底斯堡战役(BattleofGettysburg,1863.7.1-7.3)是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的
第2页
一场决定性战役,是南北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被认为是美国内
战的转折点。
此役之初,南方部队统帅罗伯特·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
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与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统一南方的
企图。李将军率领7.5万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斯堡附近遭遇由
乔治·戈登·米德将军率领的9.7万北方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
场恶战。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北方部队赢得了这场决
定性战役。
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在战场上遗留下大量战士遗骸与战马
尸骨。国会后决定将此战场建为国家公墓,以纪念在南北战争中
英勇牺牲的将士们。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亲自从华
盛顿前来为此墓地举行揭幕礼,并发表献词。林肯总统的献词篇
幅很短,但却是所有阐释民主信念的演说词中最雄辩动人的一
篇。
二、《葛底斯堡演说》翻译的原则
关于翻译原则,学者们会有不同观点,在此仅表达笔者个人
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是最重要的,翻译的核心就在于
将原文的意思准确传达出来。关于翻译的准确性,最鲜明的表达
在于对单个单词或短语的翻译,比如《葛底斯堡演说》中的
“conceive”“dedicate”“concrate”等。为了实现翻译的
准确性,译者应当避免仅仅参照中文解释,而应当更多地查阅英
第3页
文注解,深入体会单词或短语的内涵。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还应重视语句的流畅与简明,理解单词或短语的准确含义
后,将其融合进整个语句当中,整合全句,删繁就简。笔者所选
取的几个译本当中,徐道邻的译本非常忠实于原文,但在简明上
略有缺陷,语句常显啰嗦累赘,这就有违流畅简明的原则了。
翻译时,译文应当在形式上与手法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比如原文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译文中也应当表达出来;原
文中是否定句式,译文也最好相应地译成否定句式。笔者认为,
优秀的译文,不仅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形式上也最好与原文
保持一致。不过,若是翻译过程中此二者出现了冲突,笔者认为
还是应当选择忠于原文,形式上则可略作变通。
翻译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语言风格。影响语言风
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该演说是林肯在国家公墓的落成仪式
上发表的,其风格应偏于严肃庄重,原文的这种风格也影响着译
文,译文在遣词炼句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原则是翻译过程中应当重点予以关注的。关
于以上原则的具体应用,笔者将在下文的译本赏析中提及。
三、《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
在这一小节,笔者将从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节选部分内
容,结合张培基、许渊冲、徐道邻与洪丽珠的不同译本进行比对
分析,深入体会翻译中应当把握的原则。
第4页
(一)
原文:Fourscoreandvenyearsagoourfathers
broughtforthonthiscontinentanewnation,conceived
inlibertyanddedicatedtothepropositionthatallmen
arecreatedequal.
张: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
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许: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以自
由为理想,以人人平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徐:在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创设了一个新
的国家,它主张自由,并且信仰一种理论,就是所有人类生下来
都是平等的。
洪:八十七年前,先民在这个大陆上创建一个新国,信仰自
由、致力于人生来而平等的主张。
这是《葛底斯堡演说》的首句,关于这句的翻译问题,我们
主要从以下三点来看:
1.关于“fathers”一词的翻译
想要准确翻译“fathers”一词,首先需明确“fathers”指
代的是哪些人。依笔者的观点,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
“fathers”指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国家的独立做出努力与牺牲
的人,其范围比较宽泛;另外一种理解,“fathers”特指签署《独
立宣言》(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的“founding
第5页
fathers”。在这两种理解之间,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笔者这一观
点的依据何在呢?
我们回归到原文,《葛底斯堡演说》发表于1863年,按照
文中“fourscoreandvenyearsago”向前推87年,即1776
年——这是一个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7
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SecondContinentalCongress)
批准了《独立宣言》,宣布美国从此脱离英联邦而成为独立的国
家。而签署《独立宣言》的约翰·亚当斯(JohnAdams)、本
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等人,常常被后人称
为“foundingfathers”——在中文当中可以称为“国父”。并
且,结合全句来看,“fathers”所缔造的这个国家崇尚自由与平
等;而按照普遍的观点,正是“foundingfathers”所签署的《独
立宣言》,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被植入了自由、平等的基因——
此二者恰好契合。故笔者认为,将“fathers”理解为签署《独
立宣言》的国父们更为妥当。
相比之下,以上诸译本中所译的“先辈”“祖先”“先民”并
不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这些签署《独立宣言》、缔造自由而平等
的新国家的“foundingfathers”,故此处的翻译有待完善,可
以考虑译将“fathers”译为“国父”。
2.关于“allmenarecreatedequal”一句的翻译
关于“allmenarecreatedequal”一句的翻译,分析对
照以上几个译本,笔者认为,许译“人人平等”实在太过简单,
第6页
完全忽略了“created”一词——“allmenarecreatedequal”
与“allmenareequal”的含义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徐译非
常忠实于原文,每一个单词的含义都反映在了译文当中,但不足
之处是稍显啰嗦。张译与洪译相对准确而简练,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allmenarecreatedequal”这一句引自《独立宣
言》(这一思想早在启蒙运动中就已产生,被美国的开国先贤们
广泛接受并引入《独立宣言》当中),其原文如下:
Weholdthetruthstobelf-evident,thatallmen
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Creature
withcertainunalienablerights,thatamongthearelife,
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
《独立宣言》中的“allmenarecreatedequal”目前有
一种比较普遍的译法——“人人生而平等”,笔者认为这样翻译
简洁明了又贴合原文,是很恰当的。《葛底斯堡演说》直接引用
《独立宣言》中的语句,其翻译也可直接借用对于《独立宣言》
中该句的普遍译法——“人人生而平等”。
3.关于“conceive”与“dedicate”的翻译
笔者认为,首句中对于“conceive”与“dedicate”两个词
的翻译也很关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这两个单词做
出了如下注解:
conceive,whenawomanconceivesorconceivesa
child,shebecomespregnant.
第7页
dedicate,togivealotofyourtimeandefforttoa
particularactivityorpurpobecauyouthinkitis
important.
先来看“conceive”,“anewnationconceivedin
liberty”,比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英文注解,作者
将“liberty”比拟为“awoman”或者amother,将“anew
nation”比拟为“achild”——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林
肯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母亲孕育了孩子,自由孕育了
美国这个国家。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将“conceive”翻译为“孕
育”显然是妥当的,恰与美国建国之初的历史背景,即为追求独
立自由而反抗英联邦的统治相契合。那么,在以上译本当中,张
译比较贴切;其他几个译本明显意译的色彩更浓厚,虽然表达的
思想也与原文相一致,但论及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则不比张译。
再看“dedicate”一词,其英文注解的意思是:因认为特定
事项或目标非常重要而为之投入大量时间、做出很大努力。四个
译本当中,只有洪译“致力”最符合这个单词的内涵,因为“致
力”有将精力投放在某个方面之意,其他“奉行”“信仰”等均
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二)
原文:Wearemetonagreatbattle-fieldofthatwar.
Wehavecometodedicateaportionofthatfield,asafinal
restingplaceforthowhoheregavetheirlivesthatthe
第8页
nationmightlive.
张: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合。烈士们为使
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
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
许: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大战场上集会,来把战场的一角
献给为国家生存而牺牲的烈士,作为他们永久安息之地。
徐:我们在那个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我们现在需
要供奉那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那些在此地为那个国家的
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人的永久眠息之所。
洪:我们就是在这场战争的一个大战场上集合,为了要将这
片土地的一部分,献给那些为了国家生存而捐躯的战士们,作为
最终的安息之所。
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四个译本均有不足之处,我们逐一来看:
首先,张译中,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主语的跳跃性,从
“我们”到“烈士们”再到“我们”,这样翻译使得句子之间的
连贯性与流畅性大大降低。而其他几个译本都保持以“我们”做
主语,处理得较好。
徐译中,译文仍然稍显啰嗦,不够简洁:“那个”“那些”等
指示代词频繁出现,“作为那些在此地……的永久眠息之地”一
句语句实在过长。但是,徐译将“thowhoheregavetheir
lives”译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人”,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最忠
实于原文;反观张译与许译中译为“烈士”,未免给人感觉中国
第9页
色彩过于浓厚了。笔者注意到,在美国文化当中,较少使用“烈
士”或者类似含义的词。与之有关的,比如阿灵顿国家公墓、阵
亡将士纪念日、老兵节等,其对应的英文分别表述为Arlington
NationalCemetery、MemorialDay、VeteransDay,均无
关乎“烈士”一词的含义。参照以上表达,笔者认为,除徐译中
将“thowhoheregavetheirlives”译为“牺牲了自己的生
命的人”,也不妨将其译为“阵亡将士”,或者洪译中的“捐躯的
战士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洪译中,比较大的问题是,将“为了……”放在了后面,这
与汉语的习惯表达不太相符,因为我们通常会将目的状语前置,
即“为了……,我们……”。但洪译对于前半句的处理很好,“就
是”二字突出强调了集会或集合的地点,这与原文相符合,而其
他几个译本当中则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相比较之下,许译贴合原文、行文流畅、语句简明。笔者在
许译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几个译本的长处,将此句改译为:我们
正是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来把战场的一角献给为
国家生存而阵亡的将士们,作为他们永久安息之地。
(三)
原文:Butinalargern,wecannotdedicate,we
cannotconcrate,wecannothallowthisground.
张: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
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
第10页
许:但是,从更深刻的意义来说,我们不能使这一角战场成
为圣地,我们不能使它流芳百世,我们不能使它永垂青史。
徐:可是,从广泛的一方面说,我们不能奉献这片土地——
我们不能使之神圣——我们不能使之尊严。
洪:但是,从较广的层面来说,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奉献这块
土地,使它成为圣土。
笔者认为,这一句翻译的关键在于“dedicate”
“concrate”“hallow”三个词。
dedicate,togivealotofyourtimeandefforttoa
particularactivityorpurpobecauyouthinkitis
important.(来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这个词在演说的
首句当中也用过,当时译为“致力”,但此处仍译为“致力”似
有不妥,故笔者找到了另外一个有类似含义的词——献身:把自
己的全部精力或生命都献出来。以上译本中,大多将其翻译为“奉
献”,但“奉献”一词多强调“献”(即交付)时的态度恭敬,而
非“献”了什么。
关于“concrate”与“hallow”:
concrate,tostateofficiallyinareligiousceremony
andcanbeudforreligiouspurpo.(来
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hallow,未查找到英文注解,中文一般理解为“使……成为
神圣”“把……视为神圣”。
第11页
笔者认为,这两个词很难区分开来,那么我们看看四个译本
分别是怎样处理的:
张译,分别译为“圣化”与“神化”,大概是由排比句式推
其含义上有递进关系,而“圣”与“神”在汉语当中也有类似后
者高于前者的关系,比如“圣”的使用相对普遍一些:圣人、书
圣、茶圣等;而“神”字很少加诸人身上。从这个层面上看,这
样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许译“流芳百世”“永垂青史”,远远超出了原文所表达的意
思,尽管译文文句优美,但这种译法不值得提倡。
徐译“尊严”与“hallow”含义上似乎并不贴合,亦有待完
善。
洪译在句式上与原文差异较大:原文中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
法,句式整齐,洪译却并没有相应地译出排比句式。但是,依笔
者个人的观点,在沿用原文句式并不能很好表达其内容的情况
下,选择性地放弃句式而忠于原文表意也是一种恰当的译法。比
如,在这一句中,“concrate”与“hallow”两词的含义非常
相似,不妨将其视为同义词而一并翻译,而不必为译出排比句而
强行区分二者。
另外,笔者认为将“cannot”译为“无力”更为贴切。结
合下文“Thebravemen,livinganddead,whostruggled
here,haveconcratedit,faraboveourpoorpowerto
addordetract.”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没有能力这样去做,
第12页
而非主观上没有这种意愿,“无力”的译法比“不能够”“不能”
“没有资格”更能表达这种意思。
综上以上内容,笔者认为这句话应当翻译如下:但是,从更
深刻的意义来说,我们无力献身于这片土地,更无力使其成为圣
土。
(四)
原文:……that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
people,forthepeople,shallnotperishfromtheearth.
张:……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许:……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不能从地球上
消失。
徐:……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必不致在地球上消灭。
洪:……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将不会从地球上消
失!
四个译本当中,对于“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
thepeople”的翻译非常一致,均译为“民有、民治、民享”,
此译法最初系源自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这样写道:“有美国共与,
尔后始有政府为民而设之真理出现于世。林肯氏曰:‘为民而有,
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
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后来,孙中山在演说《三民主义之
具体办法》时又补充说道:“兄弟所主张的三民主义,实在是集
第13页
合古今中外的学说,顺应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
这个结晶的意思,与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ofthepeople,
bythepeople,andforthepeople’的话相通。这句话的中
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
‘ofthepeople’就是民有,‘bythe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个民有、民治与民享主
义,就是兄弟所主张的民族、民权与民生主义。”后来的译者也
大多参照孙中山先生的翻译。
原文当中,林肯用三个介词来联结“government”与
“people”,从而阐释了民主政府的内涵所在,巧妙而简练。民
主政府的内涵其实丰富而且复杂,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分析,林肯
抓住了其中的几个关键点——权力归属、治理方式、治理目的,
向公众阐述,既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民主政府的理解,又易于被
听众所接受。孙中山先生的译文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故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翻译方法。
另外,对于“notperishfromtheearth”的翻译,笔者
最喜欢张译。原文中这是一个否定句,许译、徐译与洪译都表达
出了否定句式,但作为演说的结尾,准确有余而气势不足。张译
“永世长存”则以肯定且坚定的语气将整个演说推向了高潮,气
势宏大,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以上即为笔者关于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若干中译本的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21:0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26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